隸書和草書起源的時候是什麼模樣,看看漢簡就知道了

2021-01-07 書畫觀賞

隸書為書法藝術成熟的基點,隸書源起之初又是什麼古樸原態,一直成謎,因為流傳下來的原態隸書文獻幾乎為空白。

後來,考古發拙出漢簡書片,書界才揭開隸書成體之前的原生美態。書法大師啟功曾經手持漢簡古片,言:此為無價之寶,誰能依此而得古隸風採,便是大家。

通曉國學,對書法歷史一目了然的張志緒,見古隸原態,一見傾心,雖諸書皆能,卻獨傾漢簡古隸,最終成書家之功。

觀賞《龍脊貼連錢》這幅漢簡古隸作品,發現張志緒深刻把握住隸書形成之初的機變多姿,筆畫即有大篆的刻削態勢,又的小篆的陰柔美感,點畫呈角,橫劃微波,捺顯燕尾,特別是勾折上挑又初顯章草形意,這是對隸書、草書同步起源的生動書史再現。

張志緒的漢簡古隸,以隸書成熟之前的百態示人,用筆墨的多變致美,觀其筆墨,如回越千年,常有歸書法源美的情景和思維繚繞心間,高古之風,竟然如此多姿多彩。張志緒的漢簡隸書,即有藝術價值,更有標記書史的學術價值,在書界是明珠一顆,倍受推崇。

精研漢簡古隸的張志緒,當然能筆歸章草,草書之成,也是赫然大功。前面說過,隸書與章草同源而生,所以得漢簡精華的張志緒,依高古法度修草書,自然是法度嚴謹,自由不失規矩。比如草書錄古詩《北風捲地白草折》這幅草書作品,以絕意行筆示騰躍,蒼茫質地,草書原汁,被張志緒連綿而連環的筆跡呈現得淋漓盡致,氣勢如銀河傾瀑,生動如龍騰九霄,大筆能施細勾連,體現超強的控筆能力,能渾厚,能輕逸,草書筆道,已入頂境,爐火純青,不是妄贊。

張志緒筆法通古,墨意呈新,能書自然善畫,他不僅是一位筆法超然的書法家,也是依丹青而入雅境的畫家。

張志緒繪畫,融飄逸書法於畫意,《秋色賦》以大寫意傾秋色,淡墨枝,輕黃葉,網住秋色一片,鶴形似巖,巖形如鶴,似與不似,全憑意念,入境心念自有百感。如果觀山有橫看成嶺側成峰的空間轉換哲理,那麼觀《秋色賦》則是觀成巖思成舞的意念轉換哲思。換句話說,張志緒的水墨是通心道的,是真正的如何思便有如何得的禪意。又有山水畫《秋韻》以濃墨冷彩遮筆骨,掩線條簡於寫生,用墨色成韻,獨得一技。

《松鶴朝日》圖,也是寫意傾墨大手筆,走筆思悟大天地。張志緒構松如雲,繪鶴如煙,雲煙流動,松鶴流動,動感因此而生,情景因動而活。白鶴接雲天,拱起紅日升,氤氤氳氳,仙道一派,此為墨道筆技的最高境界。

除了用筆墨構繪山水大氣韻,張志緒也傾心閒筆逸墨成小品。比如他畫《雙雞圖》《魚樂圖》仍舊以強大的寫意手法,簡略成形,卻精於造意。雞趣在於眼神,魚樂在於姿態,擬人化突顯萬物生態,都是心暢意快的小品意趣。所以他的丹青小品,小而耐看,簡而動心。非常適合懸於書房調生養息。

書源漢簡高古風,畫通雅境文化質。能得書畫雙功的張志緒,究其藝術成功的首要因素是「文化」。說到底他是文人。文人事書畫,自然別有情韻,雅致十足。

相關焦點

  • 肩水金關漢簡,篆書、隸書、隸草、草書全都有
    《金關簡》中隸書簡四千八百六十二枚,約佔總簡數一萬二千一百九十一枚的,書檄、簿籍、藝用的文字,大量的簡文以草寫的隸書為主,裘錫圭認為文、檢楬、刺課符券等文書中均有隸書的使用,其中檢『草率的隸書不能看作狹義的草書』,隸草與草書是 楬和藝文類簡牘基本以書寫隸書為主,檢楬是提示說明的標題、封緘,其字數較少,文字要求清晰易識,故書以標準的隸書。
  • 最早的草書什麼樣?敦煌1200枚王莽時期木簡,揭示真實草書面目
    01最早的草書墨跡了解書法史的都知道,草書不是各書體中最晚形成的書體,它源自於隸書的快寫,所以最初的草書中有很多隸書的用筆特徵。歷史給我們留下很多珍貴的書法資料,但由於時間久遠,留下來的大多是金石器,而馬圈灣漢簡中的草書,算得上最早的草書墨跡。
  • 漢字形體的演變:隸書、草書、楷書、行書
    漢字形體的演變:隸書、草書、楷書、行書漢字起源於什麼?一般的看法是,漢字跟文字一樣起源於圖畫。人類祖先為了滿足日益複雜的交際需要,在圖畫記事的基礎上加以簡化、整理、充實,使每個圖畫能代表確定的語言成分,有確定的讀音。這樣,古人就創造了文字。漢字起源於圖畫,這可以從甲骨文中的象形字得到證明。
  • 隸書的成熟期與衰落期
    隸書發展到西漢中晚期,已經進入了成熟期。包括墨跡類隸書和刻字類隸書。墨跡類主要有《居延漢簡》、《武威儀禮簡》、《甘谷漢簡》。《居延漢簡》包括隸書、章草等字體,有些則為楷意濃鬱的隸書和處於萌芽狀態的行書,書風有粗獷、有野辣、有恢宏,這對研究西漢中期到東漢初期文字演變及書法的流變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和藝術價值。
  • 古代印章裡的隸書、楷書、行書草書和宋字仿宋字
    今文字系統的某些要素,在商周文字中已經少許出現;作為有別於、在邏輯上繼承於古文字系統的又一漢字系統的出現,則肇源於隸書,隨著文字的發展,不斷發展到行書、楷書、草書、宋字、仿宋字;當然,在古文字系統中,行書和草書也有了一定的書寫意義上的表現。近現代書寫與印刷品上最常見的書體亦屬於本系統。在中國古代璽印上,這一系統文字的應用表現包括隸書、楷書、行書及草書、宋字及仿宋字等。
  • 他以草書筆意寫隸書,點畫飛動,被稱為清代「隸書第一」
    鄭簠(鄭谷口)清代碑學興起的書法實踐是從推崇和師法漢碑開始的,鄭簠是清初首位師漢成功的隸書大家。他以草意入隸,在藝術實踐中首開隸書創作碑帖相融之先河,是清初師法漢碑者中有重大突破的創新者,因而獲評甚高,被稱為清代「隸書第一」。
  • 草書的我字寫法有什麼來歷?正確寫法是那個字
    一個小小的「我」字草書的寫法,卻隱藏著大大的一場書法演變的記錄,這就是王羲之在繼承草書的時候,他是從章草和今草兩個方面進行繼承的,而且把章草化為今草,也是它改革書法的一個步驟,「我」這個字,就承載了王羲之在書法改革當中做出了傑出貢獻活的記錄。
  • 秋天到了,「秋」字篆書、隸書、草書、楷書、行書怎麼寫才好看?
    導語:秋天到了,「秋」字篆書、隸書、草書、楷書、行書怎麼寫才好看?秋天是個美好的季節,也是收穫的季節。今年的立秋時間是公曆八月七日。立秋後,人們將告別炎熱而迎來涼意。關於「秋」字的寫法,無論篆書、隸書、草書、楷書和行書,都有多種寫法。
  • 袁文甲 安嬙:隸書起源新議
    袁文甲 安嬙 關於隸書的起源,最早見許慎《說文》及班固《漢書》。許氏言:「是時,秦燒滅經書,滌除舊典。大發吏卒,興戍役。官獄職務繁,初有隸書,以趣約易,而古文由此絕矣。」班固《漢書》:「是時,始建隸書矣,起於官獄多事,苟趨省易,施之於徒隸也。」
  • 邱振中:從黃庭堅開始,人們用行書的筆法來書寫草書
    草書書寫的關鍵,在於在保持線條的流暢時,必須同時保持線條的質地:變化、力量、豐滿性等等。這是草書點之所在。 草書的結構與其它書體比較,具有更大的自由,特別是在狂草中,所有空間都必須隨機處置,這對一位書家的訓練和和才能提出了與其它書體不同的要求。
  • 隸書中的古隸與漢隸,你會喜歡寫哪個?
    書法中的隸書出現於戰國中晚期, 成熟於西漢中期。史稱成熟之前即尚未脫去家意的隸書為「古隸」, 稱脫去篆意的成熟隸書為「漢隸」。隸書因與「徒隸」有關,故名。隸書,有秦隸、漢隸等 ,一般認為由篆書發展而來,字形多呈寬扁,橫畫長而豎畫短,講究"蠶頭雁尾"、"一波三折"。
  • 星辰文藝|李先平: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戲說隸書作品集《婷筠嬉墨》
    比如你不能用楷書的標準和眼光去要求和審視隸書和其他。正如去路邊攤嗨,不能用五星級酒店來衡量它。蘿蔔白菜,各有鐵粉。 點菜與書法有異曲同工之妙,滿桌的葷菜或者素菜,不懂得葷素搭配,也算不上好席,葷素搭配,既和諧中和,又爽心悅目。書法作品也是這樣,沒有長短,大小,寬窄,疏密等變化,算不上作品,只能算"呆"板一塊。
  • 草書可分為哪幾種呢?
    我國書法家們歷來通常把草書劃分為章草、今草和狂草三種:一、章草,章草名稱的來歷是這樣的,漢元帝時黃門令史遊「作《急就章》,解散隸體,兼書之,漢俗簡惰,漸以行之是也。」因《急就章》中有個"章"字,所以命名稱章草。章草是隸書的快寫、草化的結果,章草絕非一時一人所創造,它是秦代的草隸中演化出來的,經過長期流行通用,繼而約定俗成。有的風格平和、有的風格謹嚴、有的風格豪放不拘。
  • 古代無草書盛世?書協副主席劉洪彪,再談草書盛世在當代
    草書跟篆、隸、楷、行絕不是前輩和後輩的關係,草書與篆、隸是同輩的關係,草書跟其他書體的關係是極其特殊的。篆書、隸書的草寫分別叫草篆、草隸,草篆和草隸實際上是最早的草書形式。古代有「篆書盛世」,有「隸書盛世」,有「楷書盛世」,這是毫無疑問的。行書到了宋代已經是流行和通用的,有「行書盛世」,所以宋代產生了行書四大家「蘇黃米蔡」。
  • 經常說你寫個楷書我看看是一種什麼心態?
    經常說你寫個楷書我看看是一種什麼心態?有網友問我:經常看到書法愛好者說:「寫個楷書來看看」這句話,你如何看?因為我也經常看到有網友用這句「經典」的話來打擊持不同意見的「老百姓」。所以我想說明一下自己的觀點。鄙人聲明:楷書絕對不是衡量書法好壞的標準。
  • 王金泉談書法:篆書學氣,隸書學厚,楷書學法,草書學逸
    王金泉主修草行書和隸書,同時呢,兼顧楷書和篆書,諸體皆能。至於他的學書成績,咱們在這裡就不多介紹了,反正就是獲了一大堆獎。王金泉同時兼顧那麼多書體,他是怎麼想的呢?或者說,他為什麼要學那麼多呢?不是說需要專和精嗎?
  • 王羲之的一部「草書秘笈」,短短1000餘字,卻蘊含書法大智慧!
    如果對於書法嚴格分類的話,從甲骨文的產生到今天,或許會有數十種類似,但是從書體的造型特點來看的,基本是能夠分成篆書、隸書、草書、行書、楷書5種書體。而這五種書體,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所扮演的角色也不同,秦漢時期,篆書乃是官方的主流書體,魏晉時期,主流的書體乃是籀書和草書,到了唐代主流的書體乃是楷書,宋代以後,楷書的應用更為廣泛,草書已經漸漸失去了使用性,一直到今天也是如此。
  • 他的草書曾獨步天下1000多年,功力精絕,連王羲之都甘拜下風!
    張芝草書《冠軍帖》長卷普通大眾心中的楷書,一般指的是唐楷。其實古人的篆書、隸書都可稱之為正書、楷書,只不過今人對於基本的概念沒有足夠的明確認知而已。甲骨文、小篆、隸書、草書都是一個獨立的書法體統,這些書體形成的時候,楷書尚未產生,何來書法基礎之說?
  • 隸書的形成——側鋒,筆法的解放
    當代書學界通常將隸書劃分為「古隸」和「八分」兩種。「古隸」一般指秦隸,而「八分」則多指漢隸。而「古隸」和「八分」不僅是以演變歷史的先後來區別的,更重要的標誌是來自書體形態。就筆畫而言,「八分」是帶有波碟的隸書,正所謂「兇險可畏如八分,……鬱拔縱橫如古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