隸書的形成——側鋒,筆法的解放

2021-01-07 回鋒收筆

當代書學界通常將隸書劃分為「古隸」和「八分」兩種。「古隸」一般指秦隸,而「八分」則多指漢隸。而「古隸」和「八分」不僅是以演變歷史的先後來區別的,更重要的標誌是來自書體形態。就筆畫而言,「八分」是帶有波碟的隸書,正所謂「兇險可畏如八分,……鬱拔縱橫如古隸」。

關於隸書,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序》中云:

秦燒滅經書,滌除舊典,大發吏卒,興戍役,官獄職務繁,初有隸書,以趣約易,而古文由此絕矣。

西晉衛恆《四體書勢》云:

或曰下杜人程邀為衙吏,得罪始皇,幽系雲陽十年,從獄中改大篆,少者增益,多者損減,方者使圓,圓者使方。奏之始皇,始皇善之,出為御史,使定書。或曰邀所定乃隸字也。…,秦既用篆,奏事繁多,篆字難成,即令隸人佐書,曰隸字。

從以上文字來看,隸書形成於秦代。至於「程邀造隸」,就像「倉領造字」「蒙恬造筆」一樣,或許只是傳說。北魏哪道元根據出土的先秦墓中書跡,「證知隸自古出,非始於秦。」當代沙孟海先生認為「草篆」就是「隸書」。書學界亦將戰國末期雲夢睡虎地竹簡上的書跡視為古隸標本之一。我們從春秋戰國墨跡中大篆的草化現象已可見隸變的發展。由此可知隸書的出現當在秦「書同文」前。

「篆字難成」,故有「隸人佐書」,段玉裁《說文解字注》中亦云「左書,其法便捷,可以佐助篆所不逮。」隸法的「便捷」從筆法來看,主要表現為對「中鋒」用筆—「篆引」筆法的突破。「篆用圓筆,隸用方筆,破圓為方,而為隸書。」元劉有定《論書》云:

篆直,分側,直筆圓,側筆方用法有異,而執筆初無異也,其所以異者,不過遣筆用鋒之差變耳。蓋用筆直下則鋒常在中欲側筆,則微倒其鋒,而書體自方矣。若夫執筆不可不放也。古人學書,皆用直筆,王次仲等造八分,始有側法。

可見,「圓筆」即是中鋒用筆,而「方筆」則是典型的側鋒用筆。至於「王次仲等造八分,始有側法」之說,未必客觀。西漢初馬王堆《老子》乙本帛書的發現,已見帶「波碟」的隸書。從居延西漢陽朔元年簡前年以及敦煌西漢始建國天鳳元年犢年上的墨跡看,其與漢碑上的典型「八分書」體徵基本一致,己屬成熟的「八分書」。至於「始有側法」,側鋒用筆現象,先秦亦是濫筋。不過,「側鋒」作為筆法定則,若以「八分」書為其確立的標誌,符合書體演變與筆法發展的實際。

從出土秦簡上的古隸看,「側鋒」、「方筆」的特點已很明顯,較之先秦墨跡,秦隸的側鋒發力點已由筆畫的起筆處擴展到整個筆畫。當然秦隸還未完全擺脫「篆引」筆法的影響,如筆畫多見圓勢,且筆畫輪廓起伏小,風格尚且含蓄、渾融。而從出土的西漢竹簡來看,「篆引」筆法幾乎脫盡,以方折取代圓轉,以「闊筆」打破等粗線,形成了漢隸豐富的筆畫形態。起筆,多見逆勢藏鋒行筆,短畫側鋒直過,長畫多作抵押收筆蓄勢或抵筆出鋒。尤為重要的是側鋒用筆在漢隸中己形成「豎畫須橫入筆鋒,橫畫須直入筆鋒」的「側法」定式,如橫向筆畫筆鋒多指向上豎向筆畫筆鋒多指向左斜向筆畫筆鋒多指向傾斜一方;而弧向筆畫筆鋒則指向內弧,多見斜側筆鋒的痕跡。尤其是以側鋒對波碟的誇張,明顯己與中鋒篆引筆法分道揚鐮。

西漢簡犢中的以上漢隸筆法特徵,直到東漢的碑刻中才得以普遍體現,由此也說明了石刻書法滯後於墨跡的特殊現象。不過,東漢碑刻上的隸書多是「有為」而作的正體書,故較之西漢簡犢上的隸書,其更具「八分」書體之典型。然而出於刻鑄本是對墨跡本再次加工的原因,故而筆者此處不將碑刻作為筆法討論的重點對象。

清劉熙載指出「波勢與篆筆,兩意難合。……故篆取力奔氣長,隸取勢險節短,蓋運筆與奮筆之辯也。」如前所述,篆、隸當然是兩種不同的筆法,此處「運筆」當是中鋒引書。而「奮筆」即為側鋒抵押。「運筆」緩慢,貴在「婉而通」。而「奮筆」疾速,旨在「勢」與「力」。比較兩詞義,己見側鋒用筆是對筆法的解放。除「波碟」之外,漢簡中常見的長豎「闊筆」以及漢隸碑刻中的橫向舒展的字勢,都向我們展示了筆法解放後毛筆揮灑的酣暢淋漓。周汝昌先生也指出:

一到漢隸八分書,書寫的智慧忽然達到一個「突破性」的進展,不但字形由圓而改為方體,同時筆鋒也不再「限制」「管束」在畫之正當中,而改在畫的側邊而運行。

由篆到古隸的演變是書體草化的必然,而由古隸到八分的發展是楷化的結果。如果說草化的隸變是出於書寫時的自發,那麼,當古隸的基本形態形成後,再飾之以「波碟」為「八分」,就是書寫時筆法意識的自覺。「八分」成熟並在漢代取代篆書,作為正體銘石,廣及漢碑,標誌著「側鋒」用筆作為筆法形式的正式確立。

相關焦點

  • 用筆頓挫抑揚,以隸書筆法入行——聊一聊伊秉綬的楷書與行書
    伊秉綬楷書成熟較隸書早,但成就不及隸書。「墨卿小楷學歐、柳,常見小楷詩冊,秀健而不趨時,早年下筆已自不凡。」小楷傳世的不多,有《小楷冊頁》傳世,有晉唐小楷的遺韻,還有些作品,仿王羲之的《樂毅論》的體式、筆法,空靈秀雅,筆鋒清健。
  • 儲忠明|「側鋒辨誤」之辨
    讀歐陽龍同志《側鋒辨誤》一文(載《書法》)頗有啟發,他在文章裡較為深刻地剖析了側鋒的形成與勢態,論證了中鋒、側鋒與偏鋒的關係和區別,據此而肯定了側鋒與偏鋒「是一種筆法的兩種名稱」。此論脈絡清晰,論證有據,說理有力,從認識和實踐體會來說,我都同意和接受歐陽龍同志的這一觀點。
  • 黃賓虹之筆法理念
    形成他這種鬱勃靈動之氣象的最重要因素便是他那神奇莫測的筆墨建構。中國畫的筆法,有勾、勒、皴、擦、點、斫、頓、挫、轉、折、和中鋒、側鋒、順鋒、逆鋒、偏鋒、拖鋒、以及用筆的輕重、徐疾、偏正、曲直、方圓、虛實等。黃賓虹對於筆法的理論與實踐獨步古今,是中國畫藝術向現代轉型的橋梁人物。
  • 隸書容易寫俗氣,學它保準治好!
    對於學書法的人來說學隸書是必經之路而隸書很容易寫俗怎樣才能避免俗氣在這裡跟大家推薦一個經典善本
  • 在書法國展上,隸書咋成了「弱勢書體」?
    是故學習篆、隸是每個書家的必修課,即使不欲成為隸書大家者,也應有隸書功底作基礎。當前,大多數行草書不厚不古,不樸不醇,僅以欹側、姿媚、華麗、花哨取悅於人,經不起把玩,不耐看。當前,不少人對秦漢碑銘、簡帛書、清人隸書往往淺嘗輒止,旋即抄襲(指書法面目的抄襲)當前所謂「大家」「名家」作品,以至看了多人寫的多件作品,似乎只看到一件。
  • 研究|北碑筆法方筆為主,側管轉指而不偏鋒,筆筆送到,以方代圓
    (4《流沙墜簡》中的章草墨跡筆觸直率,鋒穎外露,氣息古樸稚拙,沈曾植晚年的章草受此影響,筆法更加真率,不計工拙,鋒穎外露,運用了大量的側鋒,氣息更為古樸。沈曾植早年學帖,中年習碑,晚年除吸納《流沙墜簡》唐人寫經之外,又兼採倪元璐、黃道周,一生臨帖無數,精通各體,熟識字體之間的關係,筆法精熟,筆力堅挺厚實這些都為其晚年古樸沉著之章草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
  • 肩水金關漢簡,篆書、隸書、隸草、草書全都有
    宣帝年間隸書風格筆法已經成熟,與西漢早期的古隸寫法明顯不同,筆畫完全脫離了篆書筆法的限制,形成扁平、左右舒展的成熟隸書,從有紀年的隸書簡來看,成熟隸書的寫法在漢昭宣之際蔚然成風。因此,我們大膽地推測成熟隸書的形成至少可以推算到漢武帝晚期。  二、《金關簡》隸書的特點  筆畫特徵  橫筆多蠶頭雁尾、撇捺有波磔、筆畫粗細較均勻,末筆偶有粗筆,折筆方折突出。其中橫筆的蠶頭雁尾和撇捺的波磔起勢是成熟隸書最突出的特點,橫筆突出,加上左撇右捺的波磔,使隸字重心壓縮,從而形成扁平之勢。
  • 曹全碑的筆法和臨寫揭秘,隸書字帖曹全碑入門技巧
    《曹全碑》作為經典的漢隸之一,其飄逸的神採,秀美的姿態,一直受到書法愛好者的青睞,但很多人卻學了很久也不得要領,覺得《曹全碑》易學難精,今天,嘉強就《曹全碑》的曹全碑的筆法和臨寫技巧作一個梳理和總結,希望能對你有所幫助。
  • 千古不易的筆法規律,到底是什麼?
    目前各類書法教材或普及性書法書籍中對於用筆技術的闡述則大多從藏露鋒,正側鋒、提按、轉折等方面分解地說明它,對於用筆整體的指導思想和總體的運筆規律論述較少。因此,在書寫狀態下,筆鋒必定是偏向一方,而形成筆痕的是筆鋒錐體的某一個側面與紙面產生摩擦和接觸,如我們寫橫畫時,筆鋒錐體向右運動,那麼我們就會使用筆鋒錐體的右面(圖3)。當我們寫豎畫時,就是筆鋒錐體的下面與紙面產生摩擦而產生筆痕或點畫(圖4)。
  • 學隸書,一定要避開這些「坑」!
    隸書也叫「隸字」。是在篆書基礎上,為適應書寫便捷的需要產生的字體。因襲小篆並加以簡化,又把小篆勻圓的線條變成平直方正的筆畫,便於書寫。 隸書分為「秦隸」(簡牘體)和「漢隸」(今隸)。
  • 讀懂這11個字的寫法,舉一反三悟筆法
    第一個橫劃入筆自下往上,逆鋒起筆,第二個橫劃順勢側切發筆,角度近乎90度,第三橫劃不很清晰,似乎是藏鋒發筆,不見鋒芒,第四橫劃又順勢側鋒搭筆,搭筆牽絲極為輕靈,入筆傾斜角度較大,第五橫劃也是側鋒發筆,角度傾斜略微變小。五個橫劃發筆形態、角度、輕重都各有不同,變化極為豐富,避免了雷同,體現出作者對筆法的高超運用。
  • 《述張長史筆法十二意》講了什麼用筆秘訣?詳解一
    《述張長史筆法十二意》是一本非常經典的書法理論,正文除去前後序記,只剩十二句短問答,裡邊涉及用鋒、發力、節奏、布白、取勢等,這十二小段大概是可以詳盡用筆之妙的。但無奈發現,這麼經典的書籍,很多書友竟看不懂,其原因可能在二。一原著為古文較晦澀,尤其表達書法語言的古文,也抽象;二網絡查詢此論,結果多為古文直譯,含義相差很大,沒實踐經驗結合有言不盡之處,欠準確。
  • 書法的筆法——運筆
    書法的筆法——運筆張維民筆法就是使用毛筆的方法和技巧,古人亦稱用筆或運筆,即用筆毫在紙上運行。毛筆在紙上究竟應該處於怎麼樣的狀態來書寫比較理想?這是書法技法的關鍵,也是筆畫寫得好壞的最基本的法則規律。筆法是我國書法理論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
  • 伊秉綬隸書臨摹作品:正氣古拙,獨具一格,取法漢隸碑刻
    伊秉綬作為清代中期書法大家,在書法藝術方面,五體兼善,開創了雄朗樸茂、大氣古拙的隸書風格,為一代宗師。伊秉綬不管是為官、為人、還是治學,都備受世人頌揚。從伊秉綬的書法中,我們可以發現,伊秉綬是以顏真卿的楷書方法寫漢隸,兼而學習漢隸《衡方碑》、《張遷碑》、《封龍山碑》等經典碑刻的筆意,創造出前無古人,具有陽剛之氣的隸書風格。伊秉綬的書法作品,在用筆上採用篆籀筆法,筆畫線條比較平直,行筆中鋒,藏頭護尾,不作蠶頭燕尾狀,收筆處方圓兼施,線條圓潤凝重。
  • 練好這11個字,筆法不再愁!
    第一個橫劃入筆自下往上,逆鋒起筆,第二個橫劃順勢側切發筆,角度近乎90度,第三橫劃不很清晰,似乎是藏鋒發筆,不見鋒芒,第四橫劃又順勢側鋒搭筆,搭筆牽絲極為輕靈,入筆傾斜角度較大,第五橫劃也是側鋒發筆,角度傾斜略微變小。五個橫劃發筆形態、角度、輕重都各有不同,變化極為豐富,避免了雷同,體現出作者對筆法的高超運用。
  • 隸書入門參考
    《曹全碑》是漢朝著名隸書碑刻,其特點字型秀美線條粗細變化大,中宮緊實,主筆突出。書寫動作瀟灑飄逸有篆書筆意,是隸書代表作之一。曹全碑的用筆以藏鋒、圓潤為主,同時輔以露鋒筆法和方折體勢,因此能柔中見剛。|點|起筆藏鋒,以圓潤居多。尖點起筆略帶方勢,形如木楔,出鋒不宜太尖銳。長點也多呈尖尾,收筆要緩,形態遲鈍。
  • 袁文甲 安嬙:隸書起源新議
    除此之外,衛恆《四體書勢》也執隸書源於秦說:「秦既用篆,奏事繁多,篆字難成,即令隸人佐書曰隸字,漢因行之,獨符印璽幡信題署用篆。隸書者,篆之捷也。」 上文所見「初有隸書」「始建隸書」「秦既用篆與隸書者,篆之捷也」都可看到其觀點為隸書源於秦始皇時。
  • 書法筆法論
    所謂「錐沙」、「印印泥」的筆法比喻就來自於此。這就形成了特殊的用筆方法,這就是書法的基本筆法或筆法規範。也就是書法的特徵與起源,形成書與畫的分野。書法的基本特徵產生或決定於線條的質感,而線條的質感產生於特定的用筆方法,因此決定了筆法的重要性。它首當其衝,成為書法之所以是書法的先決性前提。
  • 隸書:古今文字體系的分流及嬗變中的破立與傳承
    從秦昭襄王時代開始一直到西漢初(秦雲夢簡到漢馬王堆帛書),秦簡是秦代佐隸所使用的更為實用的字體,是早期的隸書,故又稱古隸,其對篆法的保留,一直到西漢時期,半篆半隸的字形在演進中充當了重要角色,完成了由篆書到隸書,除形象變為符號以外的筆法嬗變。
  • 他以草書筆意寫隸書,點畫飛動,被稱為清代「隸書第一」
    他以草意入隸,在藝術實踐中首開隸書創作碑帖相融之先河,是清初師法漢碑者中有重大突破的創新者,因而獲評甚高,被稱為清代「隸書第一」。鄭簠隸書隸書發展至東漢末、魏晉之際,衍生新體,隸書主體地位逐漸讓位於草、行、楷書,經唐、宋、元、明後,由於大多習隸者師法《熹平石經》與唐隸,使隸書書風千篇一律,漸趨呆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