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述張長史筆法十二意》講了什麼用筆秘訣?詳解一

2021-01-13 書法心法

《述張長史筆法十二意》是一本非常經典的書法理論,正文除去前後序記,只剩十二句短問答,裡邊涉及用鋒、發力、節奏、布白、取勢等,這十二小段大概是可以詳盡用筆之妙的。但無奈發現,這麼經典的書籍,很多書友竟看不懂,其原因可能在二。一原著為古文較晦澀,尤其表達書法語言的古文,也抽象;二網絡查詢此論,結果多為古文直譯,含義相差很大,沒實踐經驗結合有言不盡之處,欠準確。

今日就說一說這個。

文中十二問答之外的部分,我就不解釋了,無外乎顏真卿學書的感受,從師後收到的教誨而已,可以網上查詢譯文稍作了解,這個影響不大。

主要說十二問答部分,比較關鍵。

乃曰:「夫平謂橫,子知之乎?"僕思以對曰:「嘗聞長史示令每為一平畫,皆須縱橫有象。此豈非其謂乎?"長史乃笑曰:「然」。

張旭說,平是橫,你知道嗎?

顏真卿說,你寫的每一個平畫,都寫的縱橫有象,是這個意思嗎?

張旭說,對

如從常規讀古文的角度看,這是很簡單的一句話,不難懂。多數人看到此句,都會聯想到橫平豎直的楷書筆畫,這就狹隘了。從書法語言來看,這是在說用鋒的技巧。

平是橫。平,不是如尺子一般平直的意思,而是指語速節奏舒緩或者語調起伏不大,如像「啊啊啊~~~~」似的一聲平到底,就不對了。

「平」在此要取古意,而非今天我們潛意識中的意思,切不要把「平」與「直」混淆,直才是不彎曲。所以先入為主思考此句,肯定是錯的,這也是網絡釋義不能看的原因。橫,指的不是「一」這種楷書橫,而是橫向的用筆,可以涉及到篆隸楷行草。

落實到書法上,再解釋成人話,就是橫向用筆要寫的稍有起伏。

所以顏真卿對曰「平畫需縱橫有象」,有橫著有起伏的象,有縱著也起伏的象。

看一下這些橫向用筆把,有直有曲,有連有斷,這就是橫之象的變化。有粗有細,有輕有重,這就是縱之象的變化。

細看原貼,什麼是直什麼是曲?「芝」的草頭部分,「車」的長橫部分,是直的。「景」字二橫與「出」字一橫是曲的。橫向的變化,連斷就不必說了,筆斷而意連,「景」字長橫很明顯。這些都是一個橫向筆畫中,「橫象」的變化。這句很繞,需多讀。

橫向筆畫中的「縱象」呢,就是粗細嘛,「出」字一個長橫中雖整體是粗的,但裡邊有凹凸不平的感覺,「芝」和「車」就更明顯了。當然,粗細和輕重一個意思,重了就粗,輕了就細。這些都是一個橫向筆畫中,「縱向」的變化,如果覺著繞,就理解成一個長木板,上下邊緣被你家二哈咬成鋸齒狀了,但絲毫不影響板心的質量。

說白了,就是用鋒時力度要均勻,上下左右都要顧及到,要有變化。

再解釋的清晰一點,就是中鋒加提按!

相信看過筆法專欄的朋友都能懂。

換到隸書裡,或者篆書裡(與隸書一樣,有興趣自己去找一找),這則更明顯,看橫畫,這種割不斷提按寫出鋸齒式的樣子,是一個橫畫中「縱有象」吧?再看裡邊曲直變化,有橫是直的,有橫是曲的,是橫畫中的「橫有象」吧?

縱橫有象,就是這個意思。

象,這個字不要太較真,你只需要理解他是一種變化就可以了。這本身就是一個抽象至極的詞語,越思考越難理解,可能是表現一種感覺,也可能表現一種景觀、狀態,總之你理解成「有東西」就行了。如,說這橫是千裡陣雲,「雲」就是象的一種,屬於景觀。

這樣一扯就回到筆陣圖了,但事實上一回事,看個人理解偏好罷了,哪個能懂都行。

話說回來,張旭說的是張旭的理解,不代表所有的橫畫都得這樣寫,你在看書論前首先要理解作者的立場。

書法不是非此即彼的,張旭這樣說,適合他的字,未必適合不屬於他他風格的字。所以沒個前提基礎的話,看書越多越糊塗。

早前說過,筆法分兩個系統,一為篆書中鋒為主,一為隸書側鋒為主。

二王代表為隸書,顏真卿代表為篆書。顏真卿得法於張旭,所以張旭論書中解釋到的用筆部分,都應以顏真卿一路習書者為主,什麼趙孟文徵明米芾二王,也有相似處,但多少有點小區別,就不能以他們的字去解釋套用。

當然,每次我說書論的時候,總會有人說過度解讀,這我沒法解釋,原文確實很簡單,直譯也不難,但在書法語言中,是直譯的意思嗎?你覺著張旭這句話如真是教顏真卿橫畫的寫法,這本書論還有留存的價值嗎?

留一道思考題:

又曰:「夫直謂縱,子知之乎?"曰:「豈不謂直者必縱之不令邪曲之謂乎?"長史曰:「然"。

提示1,不要用今人的直譯思維去理解其中詞句,否則這話的結論與上句就是相悖的。

提示2,思考「邪曲」的意思,尤其是「邪」的意思,不令曲與不令邪曲,意思是不同的,弄懂這個字的差異,與上文結論一致,弄不懂,就是一個寫豎直的教程。

提示3,經典書論之所以經典,是因為法通,不要狹隘想成橫豎教程,否則真是古文理解能力有點問題了。

有了上邊的引導,坑都亮出來了,下邊這句幾乎等於白給,一兩三句話就夠解釋。

放個小彩頭。

明天一天內,意思大概對80%的,按照評論時間優先原則,前三名給名家視頻教程。

當然,如果文章推薦量不高,評論的少,我就又省事了。

相關焦點

  • 書法學習的重點是得筆法,得筆法者就會一通百通
    清朝書法家劉熙載在《藝概·書概》中也說:「書重用筆,用之存乎其人,故善書者用筆,不善書者為筆所用。」用筆如用獵鷹,得筆者是筆的主人,不得筆者筆成了他的主子。這究竟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書法鼻祖蔡邕說過一句話,「惟筆軟而奇怪生焉!」
  • 毛筆書法中的用筆原理
    書法,講複雜很複雜,講簡單又很簡單。要而言之,學習書法,無非用筆、結字,再加上整幅作品的布局謀篇。這兒就其扼要,先談用筆。趙孟《蘭亭十三跋》說:「結字因時相傳,用筆千古不易。」這是說,由於社會上每個人的情性、審美都各不相同,因此每個人對於字體結構的書寫也千變萬化各不相同;然而就書法藝術而言,雖然結字變化多端,乃至無窮,可是對於書寫的筆法,卻只有中鋒與偏鋒,也就是正鋒和側鋒兩者而已,而其中更以中鋒用筆為千古不易之法。此外,又有藏鋒、露鋒等法。一、中鋒中鋒」是書法用筆的靈魂。
  • 筆法的秘訣是什麼?
    一.筆法的秘訣是什麼? 筆法既不神秘也不難,只要了解了三組關係,就能快速掌握,創造出千變萬化的效果。筆法自古以來就被神秘化,實際上再簡單不過。把筆法這個問題搞清楚了,中國書法的問題就解決了三分之一,另外三分之二分別是構成的問題和人的問題。
  • 米芾的「刷字」是什麼意思?跟粉刷匠用刷子有聯繫嗎?
    (《述張長史筆法十二意》)關於執筆,歐陽詢說「圓正」,張旭說「圓暢」。那麼,此二人都強調的這個「圓」字,究竟是什麼意思呢?黃簡教授說:「圓的特性,就是從任何方向看過去,都是一樣的。當我們執住筆管,要使前後左右,任何方向看過來都一樣,這就是圓了,從數學上講,也就是中軸線(或者說筆心)四面對稱。相對於紙張來說,就是要垂直於紙面。
  • 【筆法】學書貴在用筆,一起來看看
    即前人所說:'密處險處用提'。注意提不要過虛、過細。2●頓筆線條點畫要求變粗變特出時,用力下按,所謂'力透紙背者為頓'。字的收筆處或轉折處常用頓筆,其頓的力度大於'蹲筆'與'駐筆'。而在楷書中,提頓表現是很明顯的,如一橫與一豎就是兩頭都用提頓法。頓筆用的好,可使點畫堅實有力,筆力充盈,但不要頓的太重,形成墨團。3●蹲筆運筆方法像頓筆,但按下力度可輕些。在點畫的輕重粗細之間有一個過渡性的動作,即是用蹲筆法。唐·張懷灌在用筆中,說蹲筆是「緩毫蹲節,輕重有準是也。」
  • 《書法十講》—白蕉—其五
    孫過庭「執」、「使」、「轉」、「用」四字的創說,比昔人籠統言「筆法」、「用筆」、「運筆」分析的大為進步,所以,我為了講演明了起見,取來分屬三講:――第三講的執筆問題,(執謂淺深長短之類)――本講的運筆問題,(使謂縱橫牽掣之類,轉謂鉤繯盤紆之類)――第六講的結構問題,(用謂點劃向背之類)。本講以運筆問題包舉筆法、墨法。一則因為筆墨關係,本屬相連。
  • 原是作者飛筆「描畫」桃花源
    然而狂草的作者寫的內容是什麼,想要表達什麼?這是參觀者對草書產生的普遍印象。 遼寧省博物館館藏國家一級文物《唐張旭草書古詩四帖卷》(以下簡稱《古詩四帖》)給人留下的印象即如此。省博物館學術研究部主任、副研究員董寶厚覺得讀懂這一重要文物不能急,需要層層揭開迷障,這樣才能獲得與文物的親近感。 他首先指引記者察看《古詩四帖》書心部分。
  • 四川成都書法家李小龍,講歐陽詢書法,楷書筆法結構內幕
    前言真正能與王羲之、歐陽詢等書界聖手相提並論的楷書書法,既非那些不講結構而信筆揮灑的醜書大師作品,亦非那種結構呆板的美術字印刷體。常言道:筆法是血肉是漢字的靈魂,而結構卻是漢字的骨架房樑組合,這二者缺一不可。
  • 行書筆法15種,講得很好!
    (一)起筆:1、順鋒起筆:起筆時,筆尖順著筆畫的方向入紙,起筆露鋒,顯得輕靈生動。2、逆風起筆:筆鋒入紙的方向與筆畫方向相反,為了加強筆力。2、空收:筆鋒露在這一筆畫的末端,不回鋒,在空中收筆。這種收筆在行書中運用較多。(三)提筆:指一筆中的提筆。起筆後,把筆稍稍提起,筆鋒並未離開紙面,出現較細的點畫。
  • 懷素禪師狂草字帖欣賞,筆法飄逸雋秀,結體剛柔相濟,真書法也
    今草之書寫,點畫遊絲牽連,字之體勢一筆直書,血脈相通,偶有不連,而筆意不斷,亦有數字連綿流暢之中又有跌宕之勢,字之體勢亦較章草更富於變化。今草書體至東晉而大盛,經王羲之,王獻之高度發揮,奠定後世學習今草之典範。隋釋知水臨池功夫最深,溫厚古雅。唐初孫過庭妙於用筆,米芾稱「唐草得二王法,無出其右」。
  • 董其昌與趙孟書法用筆與結字比較
    此跋第一句「書法以用筆為上,而結字亦須用工」,沒有什麼隱晦之言,明確提出了用筆與結字的關係,用筆重於結字即在書法學習與創作當中,用筆是第一位的,在此基礎之上,兼顧字形、字勢即結字。「用筆」為體,「結字」則為用;「用筆」為一,「結字」則為多;「用筆」不變有定理,「結字」常變無定形。」
  • 未必,只是唐以後的書寫用不到
    他為了弘揚祖上的書法絕學,勤奮鑽研,曾經二十年居書閣上不曾下來,留下了「退筆冢」和「鐵門檻」的傳說。虞世南便是智永禪師的學生,並且因為智永禪師無後,便把王氏筆法傳給了虞世南。虞世南歷經了南北朝和隋朝,把王氏筆法帶到大唐,又被李世民、陸柬之、張旭、顏真卿、懷素等獲得。至此王氏筆法在盛唐遍地開花,也就催生了大唐書法的盛世,能人倍出。
  • 書法中的著名筆法「折釵股」及「屋漏痕」,是什麼意思?
    顏真卿將從張旭那裡得來的「十二筆意」等技法相贈,懷素也將自己從「夏雲」中所悟的筆法對顏真卿詳談。待得知懷素的啟蒙老師是張旭的弟子——「金吾兵曹錢塘鄔彤」時,顏真卿一時激動,想知道自己這位同門師兄在書法上有沒有什麼獨特的領悟。於是,顏真卿問:「夫草書於師授之外,須自得之。張長史觀孤蓬、驚沙之外,見公孫大娘劍器舞,始得低昂迴翔之狀。未知鄔兵曹有之乎?」
  • 王羲之書法用筆的秘訣:寫好四種「波」!
    筆法和結構向來是書法中最重要的兩項內容。元代大書法家趙松雪說:「書法以用筆為上,而結字亦須用工。蓋結字因時相傳,用筆千古不易。」即使對於「用筆」和結構誰更重要還有爭論,但這兩者對於書法創作的重要是不言而喻的了。書法用筆向來被說得神乎其神。唐朝張旭稱:「筆法玄微,難妄傳授。非志士高人,詎可言其要妙?。」
  • 顏真卿與王羲之用筆的最大區別是什麼?
    它與二王筆法有什麼區別呢?第一,下筆深淺的問題。毛筆是軟筆,按筆力量大則筆尖入紙多,寫出來的點畫就粗,反之則細。關於下筆深淺,有一個通俗的說法就是——「一分筆」「二分筆」和「三分筆」的問題。一般來說,唐代書法家中褚遂良用一分筆,歐陽詢用二分筆,顏真卿用三分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