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述張長史筆法十二意》是一本非常經典的書法理論,正文除去前後序記,只剩十二句短問答,裡邊涉及用鋒、發力、節奏、布白、取勢等,這十二小段大概是可以詳盡用筆之妙的。但無奈發現,這麼經典的書籍,很多書友竟看不懂,其原因可能在二。一原著為古文較晦澀,尤其表達書法語言的古文,也抽象;二網絡查詢此論,結果多為古文直譯,含義相差很大,沒實踐經驗結合有言不盡之處,欠準確。
今日就說一說這個。
文中十二問答之外的部分,我就不解釋了,無外乎顏真卿學書的感受,從師後收到的教誨而已,可以網上查詢譯文稍作了解,這個影響不大。
主要說十二問答部分,比較關鍵。
乃曰:「夫平謂橫,子知之乎?"僕思以對曰:「嘗聞長史示令每為一平畫,皆須縱橫有象。此豈非其謂乎?"長史乃笑曰:「然」。
張旭說,平是橫,你知道嗎?
顏真卿說,你寫的每一個平畫,都寫的縱橫有象,是這個意思嗎?
張旭說,對
如從常規讀古文的角度看,這是很簡單的一句話,不難懂。多數人看到此句,都會聯想到橫平豎直的楷書筆畫,這就狹隘了。從書法語言來看,這是在說用鋒的技巧。
平是橫。平,不是如尺子一般平直的意思,而是指語速節奏舒緩或者語調起伏不大,如像「啊啊啊~~~~」似的一聲平到底,就不對了。
「平」在此要取古意,而非今天我們潛意識中的意思,切不要把「平」與「直」混淆,直才是不彎曲。所以先入為主思考此句,肯定是錯的,這也是網絡釋義不能看的原因。橫,指的不是「一」這種楷書橫,而是橫向的用筆,可以涉及到篆隸楷行草。
落實到書法上,再解釋成人話,就是橫向用筆要寫的稍有起伏。
所以顏真卿對曰「平畫需縱橫有象」,有橫著有起伏的象,有縱著也起伏的象。
看一下這些橫向用筆把,有直有曲,有連有斷,這就是橫之象的變化。有粗有細,有輕有重,這就是縱之象的變化。
細看原貼,什麼是直什麼是曲?「芝」的草頭部分,「車」的長橫部分,是直的。「景」字二橫與「出」字一橫是曲的。橫向的變化,連斷就不必說了,筆斷而意連,「景」字長橫很明顯。這些都是一個橫向筆畫中,「橫象」的變化。這句很繞,需多讀。
橫向筆畫中的「縱象」呢,就是粗細嘛,「出」字一個長橫中雖整體是粗的,但裡邊有凹凸不平的感覺,「芝」和「車」就更明顯了。當然,粗細和輕重一個意思,重了就粗,輕了就細。這些都是一個橫向筆畫中,「縱向」的變化,如果覺著繞,就理解成一個長木板,上下邊緣被你家二哈咬成鋸齒狀了,但絲毫不影響板心的質量。
說白了,就是用鋒時力度要均勻,上下左右都要顧及到,要有變化。
再解釋的清晰一點,就是中鋒加提按!
相信看過筆法專欄的朋友都能懂。
換到隸書裡,或者篆書裡(與隸書一樣,有興趣自己去找一找),這則更明顯,看橫畫,這種割不斷提按寫出鋸齒式的樣子,是一個橫畫中「縱有象」吧?再看裡邊曲直變化,有橫是直的,有橫是曲的,是橫畫中的「橫有象」吧?
縱橫有象,就是這個意思。
象,這個字不要太較真,你只需要理解他是一種變化就可以了。這本身就是一個抽象至極的詞語,越思考越難理解,可能是表現一種感覺,也可能表現一種景觀、狀態,總之你理解成「有東西」就行了。如,說這橫是千裡陣雲,「雲」就是象的一種,屬於景觀。
這樣一扯就回到筆陣圖了,但事實上一回事,看個人理解偏好罷了,哪個能懂都行。
話說回來,張旭說的是張旭的理解,不代表所有的橫畫都得這樣寫,你在看書論前首先要理解作者的立場。
書法不是非此即彼的,張旭這樣說,適合他的字,未必適合不屬於他他風格的字。所以沒個前提基礎的話,看書越多越糊塗。
早前說過,筆法分兩個系統,一為篆書中鋒為主,一為隸書側鋒為主。
二王代表為隸書,顏真卿代表為篆書。顏真卿得法於張旭,所以張旭論書中解釋到的用筆部分,都應以顏真卿一路習書者為主,什麼趙孟文徵明米芾二王,也有相似處,但多少有點小區別,就不能以他們的字去解釋套用。
當然,每次我說書論的時候,總會有人說過度解讀,這我沒法解釋,原文確實很簡單,直譯也不難,但在書法語言中,是直譯的意思嗎?你覺著張旭這句話如真是教顏真卿橫畫的寫法,這本書論還有留存的價值嗎?
留一道思考題:
又曰:「夫直謂縱,子知之乎?"曰:「豈不謂直者必縱之不令邪曲之謂乎?"長史曰:「然"。
提示1,不要用今人的直譯思維去理解其中詞句,否則這話的結論與上句就是相悖的。
提示2,思考「邪曲」的意思,尤其是「邪」的意思,不令曲與不令邪曲,意思是不同的,弄懂這個字的差異,與上文結論一致,弄不懂,就是一個寫豎直的教程。
提示3,經典書論之所以經典,是因為法通,不要狹隘想成橫豎教程,否則真是古文理解能力有點問題了。
有了上邊的引導,坑都亮出來了,下邊這句幾乎等於白給,一兩三句話就夠解釋。
放個小彩頭。
明天一天內,意思大概對80%的,按照評論時間優先原則,前三名給名家視頻教程。
當然,如果文章推薦量不高,評論的少,我就又省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