隸書:古今文字體系的分流及嬗變中的破立與傳承

2020-12-22 雅漾人文

隸書自篆書發展而來,始創於秦朝,傳為程邈作,有秦隸和漢隸之分。到了東漢時期,漢隸上承篆書傳統,下開魏晉、南北朝,在藝術層面達到頂峰。

小篆
東漢簡牘隸書墨跡

小篆結束了象形體古文字的歷史,隸書則改象形為筆畫,用筆畫符號破壞了象形字的結腹,使其失掉象形原意之處,佐助篆所不逮,成為新文字的開始,使漢字由古文字體系向今文字體系轉換。

從秦昭襄王時代開始一直到西漢初(秦雲夢簡到漢馬王堆帛書),秦簡是秦代佐隸所使用的更為實用的字體,是早期的隸書,故又稱古隸,其對篆法的保留,一直到西漢時期,半篆半隸的字形在演進中充當了重要角色,完成了由篆書到隸書,除形象變為符號以外的筆法嬗變。

雲夢睡虎地秦簡片段

西漢中期以來,隸書脫去篆體的結構和筆法而徹底獨立。

隸書之名源於東漢,東漢是隸書的成熟和鼎盛時期,作品蔚為大觀,美不勝收,達到了隸書藝術的高峰。其結體扁平、工整、精巧,「波磔披拂,形意翩翩,用筆為藏鋒逆人,逆入平出,翹首舉尾,直剌邪掣」。筆畫粗細相交、輕重相應、多有蠶頭燕尾,字形也多由長方而變為方扁,成為漢字演變史上的一個轉折點,由此奠定了楷書的基礎。

蔡邕《熹平石經·周易》殘石拓片

因漢隸之波磔向左右分開,如八字分背,故又稱"八分"。隸書又名"分書"亦皆由此而來。鍾繇謂'八分書為章程書'。章程,即以其字之合於功令而言耳。隸書同時派生出草書、楷書、行書各書體,為藝術奠定基礎。

青川木牘(部分)半篆半隸

隸書者,篆之捷也。西晉人衛恆在其《四體書勢》中對隸書本體及其產生背景進行了經典敘述。秦始皇在"書同文"的政治進程中,繼李斯創立小篆後,又採納了程邈整理的隸書。「隸人"指"胥吏",是掌管文書的小吏,故在古代隸書被叫做"佐書"。秦末,程邈在獄中整理隸書,刪繁就簡,改曲為直,字形變圓為方,將"連筆"改為"斷筆",完成了從線條到筆畫的書寫變革。

上溯到皇象的時代,《天發神讖碑》書寫雄健,雖是篆書,其書起筆方重,轉折處則方硬勁利,下垂處漸行漸收,呈懸針狀,森森然如武庫戈戟,凜然不可犯。已有隸書筆意,

皇象 《天發神讖碑》片段

後世篆刻家於此碑多所受益,取其筆意入印。趙之謙「丁文蔚」一印便有此意味,

趙之謙 丁文蔚印存

再舉一個典例,《祀三公山碑》的字體在篆隸之間,每行字數參差不齊,字勢長短不一,錯落古勁,是兼篆之古隸,又稱「繆篆」,與印璽文字有相同之處。在漢印中多見。筆畫由秦篆的圓轉,變為漢隸之方折,書風古勁而茂密。

齊白石的篆刻深受此兩碑影響。篆書大刀闊斧、篆刻斬釘截鐵,可謂得力於二者。

《祀三公山碑》片段

隸書不僅擺脫了篆書結構的凝固化束縛,走向線條時空運動的抽象化表現,而且線條由篆書委婉的弧筆變為險峻的直筆,曲折處由篆書的圓轉變為轉折的方筆,謂之隸變。如此,既完成了漢字相形性的破壞和抽象符號的確立,同時也標誌著隸書的獨立品格和美學特徵的最終形成。

蔡邕書丹 隸書《熹平石經》片段

在漢朝,書吏政治地位不高,故寫碑唯一留下姓名的是集文學家經學家書法家於一身的蔡邕。書丹《熹平石經》,應該是魏晉文學和文人自覺意識在創作中萌芽的顯現。由於漢碑不落款,故後人論及漢隸名品,只道碑名。

隸書代表作品眾多,摩崖碑刻兼有,加之漢代諸體兼備,漢隸在書體融合演進中呈現出多樣的風格。

《禮器碑》片段
《史晨碑》片段
《乙瑛碑》片段
《西嶽華山廟碑》片段

如《西嶽華山廟碑》、《禮器碑》、《史晨碑》、《乙瑛碑》等,遒勁嚴整,工穩端莊。

如《張遷碑》、《鮮于磺碑》、《西狹頌》等,方勁古樸,剛健雄強。

《張遷碑》片段
《鮮于磺碑》片段
《西狹頌》片段

如《曹全碑》、《孔宙碑》等,秀麗飄逸,宛轉多姿。

《曹全碑》片段
《孔宙碑》片段

如《衡方碑》、《魯峻碑》、《封龍山頌》等,寬博厚重。

《衡方碑》片段
《魯峻碑》片段
片段《封龍山頌》

如《石門頌》、《楊淮表記》、《夏承碑》等,雄放態肆,草意兼容。

《石門頌》片段
《楊淮表記》片段
《夏承碑》片段

如《開通褒斜道刻石》、《裝岑紀功碑》等,古拙雄渾,篆法遺留。

《開通褒斜道刻石》
《開通褒斜道刻石》放大
《裝岑紀功碑》片段

到了東晉時期,楷書取代了隸書的正體地位,楷隸交接處,產生出方筆近乎楷化的方直化隸書,

《爨寶子碑》片段

典型代表便是《爨寶子碑》和《熹平石經》。

蔡邕 《熹平石經》拓本片段

唐代隸書有韓擇木、蔡有鄰、李潮、史惟則四家平分秋色。

韓擇木隸書片段

韓擇木名列四家之首,嘗與顏真卿交遊,並與徐浩在集賢院共事,與史惟則也有往來。代表作《祭西嶽神告文碑》。史惟則代表作為《大智禪師碑》。蔡有鄰、李潮則鮮有作品傳世。此外,唐代隸書作品,著名的還有徐浩的《嵩陽觀記》,唐玄宗的《石臺孝經》等。唐隸不及漢隸古樸,但對隸法的傳承,功不可沒。

《嵩陽觀記》片段

自唐以後善隸者往往不以其隸書見稱,此種情況一直延續到清代。

到了清代,隨著金石考據學的興起,結束了"帖學"近千年的統治地位,進入以篆隸為主流書體的時代。

鄭簠隸書作品
鄭板橋書法作品
金農隸書作品
鄧石如隸書作品
伊秉綬隸書作品

三百年的清代隸書創作,名家輩出,是漢之後的又一高峰,清隸以鄭簠,金農,鄧石如,伊秉綬為代表。作為清隸第一人鄭簠,後來的石濤,高鳳翰,鄧石如,鄭板橋等人的隸書皆見其氣脈,可見其影響力和傳承。

相關焦點

  • 漢字形體的演變:隸書、草書、楷書、行書
    漢字形體的演變:隸書、草書、楷書、行書漢字起源於什麼?一般的看法是,漢字跟文字一樣起源於圖畫。人類祖先為了滿足日益複雜的交際需要,在圖畫記事的基礎上加以簡化、整理、充實,使每個圖畫能代表確定的語言成分,有確定的讀音。這樣,古人就創造了文字。漢字起源於圖畫,這可以從甲骨文中的象形字得到證明。
  • 魏晉名家——《隸書體》:說說有關隸書的那些事兒
    一、原文皇頡作文,因物構思;觀彼鳥跡,遂成文字。燦矣成章,閱之後嗣,存載道俗所傳述,實由書記;時變巧易,古今各異。蟲篆既繁,草藁近偽;適之中庸,莫尚於隸。規矩有則,用之簡易。隨便適宜,亦有弛張,操筆假墨,抵押毫芒。彪煥碾硌,形體抑揚,芬葩連屬,分間羅行。
  • 中書協副主席張建會4聯隸書,估價8千到1.2萬元,筆力雄勁有功夫
    中書協副主席張建會的4聯隸書,估價8千到1.2萬元,筆力雄勁有功夫。在當代書法藝術家體系中,著名書法家張建先生的名聲在外,他是中書協的一位副主席,並且在隸書的傳承與創作層面建功頗多,可以認為是一位隸書的典範人物。
  • 古代印章裡的隸書、楷書、行書草書和宋字仿宋字
    今文字系統的某些要素,在商周文字中已經少許出現;作為有別於、在邏輯上繼承於古文字系統的又一漢字系統的出現,則肇源於隸書,隨著文字的發展,不斷發展到行書、楷書、草書、宋字、仿宋字;當然,在古文字系統中,行書和草書也有了一定的書寫意義上的表現。近現代書寫與印刷品上最常見的書體亦屬於本系統。在中國古代璽印上,這一系統文字的應用表現包括隸書、楷書、行書及草書、宋字及仿宋字等。
  • 隸書那些事兒「漢字書法史3」
    2002年6月,在裡耶古城出土清洗後呈現出來的文字,讓每個看到的人都倍感親切。這就是每個當代中國人從小就背熟了的「乘法口訣」。這些2000多年前古老的文字竟然是現代學童都可以輕鬆讀懂!這就是漢字對時空的神奇穿越能力,顯示出幾乎不可思議的文化傳承功效。現在基本上已經沒有一種文字,有這樣的傳承了。
  • 隸書小哥——田耕雨,自創雨體字形隸書來展民族隸書文化風骨之美
    隸書是我國兩漢書法藝術的象徵,相傳為秦未程邈在獄中所整理,去繁就簡,字形變圓為方,筆劃改曲為直,字形優美,扁而較寬。其風格有:工穩端莊類,如《史晨碑》;方勁古樸類,如《張遷碑》;秀麗飄逸類,《曹全碑》;寬博厚重類,《衡方碑》;雄放態肆類,《夏承碑》;古拙雄渾類,如《裴岑紀功碑》。
  • 四字隸書書法作品欣賞 細細品味才見精巧
    同時,以四字成語為內容創作出的四字書法作品在所有書法作品類別中,佔據著重要地位。 一組「四字隸書書法作品欣賞」 隸書是古今文字的分水嶺。它的體型扁方、平整,採取分開布勢,左右兩邊對稱。筆法有圓有方,方圓結合。典型的筆法是「蠶頭燕尾」。採用波勢,用挑法。
  • 不破不立,大破大立
    不破不立,大破大立人生中如果遇到瓶頸、遇到困難,不要抱怨、不要糾結;「無常」是人生的一種常態,若不是,誰又能脫離「生、老、病、死」之苦。遇到困難,宜從自已身上下功夫,困難是改變自己認知的因緣,窮則變,變則通,通則立。所以不破不立,大破則大立。要破什麼、立什麼呢?
  • 隸書的成熟期與衰落期
    隸書發展到西漢中晚期,已經進入了成熟期。包括墨跡類隸書和刻字類隸書。墨跡類主要有《居延漢簡》、《武威儀禮簡》、《甘谷漢簡》。《居延漢簡》包括隸書、章草等字體,有些則為楷意濃鬱的隸書和處於萌芽狀態的行書,書風有粗獷、有野辣、有恢宏,這對研究西漢中期到東漢初期文字演變及書法的流變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和藝術價值。
  • 中書協曾任主席張海1件隸書作品,估價才5000元,什麼情況
    中書協曾任主席張海1件隸書作品,估價才5000元,什麼情況。在書法家隊伍當中,曾任中書協主席的張海先生的藝術地位,可謂是極高的了。一位書法家,能有中書協會員的資格,已經是證見書法家水準的高段位資糧了,更莫說做到中書協主席這個位置了。
  • 袁文甲 安嬙:隸書起源新議
    隨著近世出土的秦世文字資料,如《青川木牘》《雲夢睡虎地秦簡》《天水放馬灘秦簡》等都已經或多或少地具備了隸書的書寫風格,在這些秦簡墨跡中,最早的是公元前309年的《青川木牘》。此墨跡比秦始皇立國時早80餘年,是隸變前期的重要墨跡資料。
  • 漢字,世界上迄今為止,持續使用時間最長的文字
    文化決定文字,文字要適應語言的需要,漢字發展到大篆、小篆時,甲骨文中類似「作畫」的線條尚未完全改變,因而少數文字符號還有象形的味道。圖形式文字的衰落,使得商周時期的形聲造字法得到彰揚,代表秦朝漢字的《說文解字》中形聲字佔總數的80%左右,可謂蔚為大觀。新的文字觀念逐漸取代舊的文字觀念,人們開始整理和改造圖形文字,圖形式文字逐漸瓦解。
  • 隸書,你是如此優雅!
    東漢《曹全碑》全稱「漢郃陽令曹全碑」,是中國東漢時期重要的碑刻,立於東漢中平二年 (185)。碑高約1.7米,寬約0.86米,長方形,無額,石質堅細。曹全碑是漢代隸書的代表作品,風格秀逸多姿和結體勻整著稱,為歷代書家推崇備至。
  • 中書協理事曾來德,寫一件隸書對聯估價1000元,這不算書法
    中書協理事曾來德,寫一件隸書對聯估價1000元,這不算書法。書法文化的傳承與創新,需要有一批有真功夫真實力的書法家去做引領,俗話說得好,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如果主流書法家不能寫出書法的金書錦字,那麼隨後的書法家們則就找不到書法文化傳承的正確方向。
  • 我們文字的來源,字體的演變過程,是如何變成現在的字體的
    文字,是從我們生下來開始,便註定陪伴我們一生了。學習,不光是在學習知識,還要學習許多的文字。這些字還有不同的寫法,時代的不同,字的字體也是在改變的。唯書學,人共遵,既識字,講說文。有古文,大小篆,隸草繼,不可亂。在這世上,只有文字學是人人都要學的。
  • 隸書的形成——側鋒,筆法的解放
    關於隸書,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序》中云:秦燒滅經書,滌除舊典,大發吏卒,興戍役,官獄職務繁,初有隸書,以趣約易,而古文由此絕矣。西晉衛恆《四體書勢》云:或曰下杜人程邀為衙吏,得罪始皇,幽系雲陽十年,從獄中改大篆,少者增益,多者損減,方者使圓,圓者使方。奏之始皇,始皇善之,出為御史,使定書。或曰邀所定乃隸字也。
  • 初學隸書,四大「病區」
    用一位作家朋友說的話,「醉裡挑燈看花」,是有意思的事:等待羞澀的美人,在在千呼萬喚中,一點一點地展現它的秀色。未開放時絳紫色的花苞象小家碧玉;開放時,它有著別的花所不及的氣度,潔白的花瓣,一點點向外舒展,如美人伸著懶腰,雖然柔情似水,但它開放的樣子,極其狂放,閉謝的姿勢也剛烈異常,象倒掛金鐘,不減姿態。宗彪、王寒夫婦,文字唱和,各領千秋。
  • 肩水金關漢簡,篆書、隸書、隸草、草書全都有
    隸書  學界對隸書的發生看法不一,代表性的如:陳夢陶釜就頗有隸書的風格了。六國文字的日漸草率,正是隸書的先導』 ;裘錫圭指出『從考古發現的秦系文字數據看,戰國晚期是隸書的形成時期』 ,趙平安又補充『本文的看法與裘先生的看法有所不同,一是把戰國時期秦國文字的某些簡率的寫法直接看作古隸,二是把隸書的產生時間明確卡在戰國中期』。
  • 高等教育評價改革「破」與「立」
    不破不立,破字當頭,立在其中。《總體方案》針對我國教育評價的突出問題,堅決破除「唯分數、唯升學、唯文憑、唯論文、唯帽子」的頑瘴痼疾,列出了若干個「不得」禁令,符合教育邏輯規律,指向明確、可操作性強。同時,《總體方案》提出「改進結果評價,強化過程評價,探索增值評價,健全綜合評價」新的教育評價理念,體現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破舊立新,我們必須堅決執行和落實到位。
  • 如蘭斯馨——霍安榮隸書藝術
    24歲時,其作品在日本展出,展品被選入日本裕仁天皇宮中陳列。在國內,其作品多次參加全國展覽及省市展覽,受到書法界及愛好者高度評價。霍安榮是中國當代寫隸書一代宗師,他的隸書創作實踐意義是把隸書寫出一種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