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蘭斯馨——霍安榮隸書藝術

2020-12-21 醉牛堂

作者:程義偉

霍安榮(1917-1981),字尊閣,瀋陽人,其父霍紹光(民國奉天金石書畫研究會成員),舅父王維宇(民國吉林省主席),荊玉純均為當時書壇名家。先生自幼秉承家學,研習畫藝,五體皆能,尤以漢隸馳名中外。24歲時,其作品在日本展出,展品被選入日本裕仁天皇宮中陳列。在國內,其作品多次參加全國展覽及省市展覽,受到書法界及愛好者高度評價。

霍安榮是中國當代寫隸書一代宗師,他的隸書創作實踐意義是把隸書寫出一種境界。

霍安榮秉承家學,他的父親霍紹光以《石門頌》為宗,旁及《曹全碑》《熹平殘碑》《孔宙碑》諸漢碑,筆勢流轉自然用筆圓融清勁,重橫捺起筆,多波折起伏之態,結字嚴謹,疏密得當。

霍安榮深受父親影響,飽讀儒學經典,喜愛詩詞,諳熟音律,曾留有詩作百餘首,常以孔廟《史晨》《乙瑛》《禮器》三碑為臨摹範本,細心領會結字與筆畫轉折。又參習篆法,後期霍安榮以臨習《孔廟碑》《石門頌》為主。

霍安榮一直在追求隸書的本體,守護著隸書的本體,並以此區別於其他書體的藝術,廊清隸書在傳統書法體系中獨特的地位。他對隸書作了非常深刻的思考與觀照,在對書法功夫上有自己的見解。霍安榮在《論筆法》中說:「古人工書無他異,亦惟於輕、重、緩、疾之間精熟而已。故吾臨摹碑帖,必須細心玩味某一筆輕而疾,某一筆重而緩,如此臨摹,方可得前人之神味(《瀋陽文學藝術資料》)。」

霍安榮完全按照自己的美學觀念,以書法自身的運行規律去書寫,用行筆來構成自己隸書的結構,融碑帖於一體,獨闢新境,創造出自己的隸書新貌。霍安榮的隸書純以意行,忘法於外,飄然灑脫,充滿了寧靜安祥之氣。如蘭斯馨,如松之盛。「如礦出金,如鉛出銀。超心鍊冶,絕愛緇磷。」(《詩品.洗鍊》)霍安榮的隸書都充滿了藝術的辯證法,在書寫中處理黑白、虛實、粗細、濃淡、枯潤、輕重、疾徐、疏密、剛柔、顧盼、呼應等對立統一的關係。正因為他在書寫中處處講陰陽,所以隸書才有形有勢,呈現出無比豐富生動的藝術形象。

另外,我對霍安榮有兩點理解。第一是他善於從隸書的形象中的攝取其美的特徵、美的因素,並巧妙地融入書法藝術。這種「攝取」絕不是形象的生硬照搬或簡單模擬,而是一種「以貌取人」,「提意取神」的功夫。這種功夫是他的文學修養和高度熟練的書寫養成的。第二是「書法之自然」意味著霍安榮達到某種很高的境界,即運筆落墨均能「天真罄露」,深得「天趣」。因此,王國維在其《人間詞話》中說:「境非獨謂景物也,喜怒哀樂,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寫真景物,真感情者,謂之有境界,否則謂之無境界。」霍安榮把個人修養與精神境界完全蘊藉在書寫之中。重要的是霍安榮的隸書衝破了字形的約束,書寫出了氣暢意達,自然放逸的那種渾融一體的境界。應該說,把隸書寫出一種境界是霍安榮夢寐以求的事情,藝術之境是在對隸書鑽研情寄之中的結果,是根植於他心靈之中。總而言之,霍安榮的隸書讓我們看到了高蹈著一種獨立的精神品質,一種浪漫的精神境界。

文章作者簡介

程義偉,遼寧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原所長,現任遼寧社會科學院美術研究中心主任。遼寧省美術家協會理事,瀋陽書畫院籤約畫家。曾著《瀋陽當代美術史》《遼寧當代美術史》《韋爾申油畫創作研究》《遼海文化鏡像——遼寧當代文學美術研究》《遼寧文化藝術形態與精神重構——以宋惠民、韋爾申、白國文為例》《周衛油畫創作研究》《黑土畫魂——白國文的藝術與人生》《李連志藝術創作研究》《么喜龍論——從文化角度考察》《么喜龍書法藝術研究》等。編著《又見大唐——唐代文化藝術史》(微信版)。

相關焦點

  • 隸書小哥——田耕雨,自創雨體字形隸書來展民族隸書文化風骨之美
    隸書是我國兩漢書法藝術的象徵,相傳為秦未程邈在獄中所整理,去繁就簡,字形變圓為方,筆劃改曲為直,字形優美,扁而較寬。其風格有:工穩端莊類,如《史晨碑》;方勁古樸類,如《張遷碑》;秀麗飄逸類,《曹全碑》;寬博厚重類,《衡方碑》;雄放態肆類,《夏承碑》;古拙雄渾類,如《裴岑紀功碑》。
  • 他以草書筆意寫隸書,點畫飛動,被稱為清代「隸書第一」
    他以草意入隸,在藝術實踐中首開隸書創作碑帖相融之先河,是清初師法漢碑者中有重大突破的創新者,因而獲評甚高,被稱為清代「隸書第一」。他以《曹全》《夏承》為其隸書藝術基調,融入草書筆意,在漢碑基礎上作出了新的創造,即草意入隸。鄭簠隸書不拘泥於漢隸,不苟同於時人,自立書風,藝膽超人。
  • 隸書,你是如此優雅!
    曹全碑是漢代隸書的代表作品,風格秀逸多姿和結體勻整著稱,為歷代書家推崇備至。唐代隸書《義福禪師碑》"開元隸書第一"宋《山河堰賦》此碑是宋代隸書第一的大書法家晏袤所書。現藏的拓片為整張,橫4.6米,縱1.8米,約九平方米,尺幅之大,極為罕見。
  • 隸書的成熟期與衰落期
    隸書發展到西漢中晚期,已經進入了成熟期。包括墨跡類隸書和刻字類隸書。墨跡類主要有《居延漢簡》、《武威儀禮簡》、《甘谷漢簡》。《居延漢簡》包括隸書、章草等字體,有些則為楷意濃鬱的隸書和處於萌芽狀態的行書,書風有粗獷、有野辣、有恢宏,這對研究西漢中期到東漢初期文字演變及書法的流變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和藝術價值。
  • 程潛將軍的13幅隸書真跡展,筆力遒勁結字挺拔,網友:字如其人
    程潛程潛的隸書繼承了漢隸的風格,特別是對《全曹碑》的領悟和修為極為高深。這種對書法的理解,在程潛的書法作品裡也體現得淋漓盡致。程潛的書法在行筆上講究剛柔相濟、一氣呵成。程潛的隸書是在漢的基礎上以行書筆法和節奏演變而來的,可以說程潛的隸書,是集古隸書今之大成,雍容華貴,氣度非凡,非是尋常之輩所能及也。程潛將軍的隸書可用獨樹一幟來形容,他的隸書功力頗深。他的隸書獨樹一派,蒼勁大氣,骨健雄壯。就算在當今書壇也是屈指可數的書法大家。
  • 隸書入門參考
    漢隸是我國兩漢書法藝術的象徵。
  • 程啟民一生追求弘揚「隸書」書法藝術 至此暮年 壯心不已 愈久彌堅
    1947年出生,老先生自幼愛好書法,在名師權民道先生的影響下,把對書法藝術的研究和創新作為畢生追求並致力弘揚書法藝術,傳承中華文明。 程啟民 如今進入暮年的他,依舊堅持創作,力爭為後人留下更多的隸書作品,而夜以繼日的勤奮工作著。
  • 當下「展覽體」隸書大行其道,是時俗還是時尚
    隸書的出現是漢字發展史上的一個裡程碑,隸變是對大篆的一種革命,是古文字與書法的一大變革,隸變標誌著古文字演變成今文字的起點,漢字從此徹底擺脫了象形文字的特點,漢字的書寫也變得更加便捷。如果沒秦漢時期的「隸變」,就不可能有後來的燦爛輝煌的書法藝術。隸書好比是男人的腰,不僅承上啟下,更是男人的半條命。隸書創作水平高低,也深刻影響著其他書體在當代的發展水平。
  • 學隸書,一定要避開這些「坑」!
    隸書也叫「隸字」。是在篆書基礎上,為適應書寫便捷的需要產生的字體。因襲小篆並加以簡化,又把小篆勻圓的線條變成平直方正的筆畫,便於書寫。 隸書分為「秦隸」(簡牘體)和「漢隸」(今隸)。
  • 隸書:古今文字體系的分流及嬗變中的破立與傳承
    隸書自篆書發展而來,始創於秦朝,傳為程邈作,有秦隸和漢隸之分。到了東漢時期,漢隸上承篆書傳統,下開魏晉、南北朝,在藝術層面達到頂峰。隸書之名源於東漢,東漢是隸書的成熟和鼎盛時期,作品蔚為大觀,美不勝收,達到了隸書藝術的高峰。其結體扁平、工整、精巧,「波磔披拂,形意翩翩,用筆為藏鋒逆人,逆入平出,翹首舉尾,直剌邪掣」。筆畫粗細相交、輕重相應、多有蠶頭燕尾,字形也多由長方而變為方扁,成為漢字演變史上的一個轉折點,由此奠定了楷書的基礎。
  • 隸書中的古隸與漢隸,你會喜歡寫哪個?
    書法中的隸書出現於戰國中晚期, 成熟於西漢中期。史稱成熟之前即尚未脫去家意的隸書為「古隸」, 稱脫去篆意的成熟隸書為「漢隸」。隸書因與「徒隸」有關,故名。隸書,有秦隸、漢隸等 ,一般認為由篆書發展而來,字形多呈寬扁,橫畫長而豎畫短,講究"蠶頭雁尾"、"一波三折"。
  • 袁文甲 安嬙:隸書起源新議
    除此之外,衛恆《四體書勢》也執隸書源於秦說:「秦既用篆,奏事繁多,篆字難成,即令隸人佐書曰隸字,漢因行之,獨符印璽幡信題署用篆。隸書者,篆之捷也。」 上文所見「初有隸書」「始建隸書」「秦既用篆與隸書者,篆之捷也」都可看到其觀點為隸書源於秦始皇時。
  • 隸書較為難寫的幾種基礎筆畫,建議收藏好
    隸書是書法藝術裡面形態比較獨特的一種書體,扁平寬大,筆畫伸展,筆力雄勁。要寫好隸書,基礎筆畫必須掌握好才能寫出大概的「隸」味來。有些人在沒有充分掌握隸書筆畫特點的基礎上,大量融入楷書的筆法來書寫隸書,最後寫出來的隸書字體顯得不倫不類。
  • 隸書和草書起源的時候是什麼模樣,看看漢簡就知道了
    隸書為書法藝術成熟的基點,隸書源起之初又是什麼古樸原態,一直成謎,因為流傳下來的原態隸書文獻幾乎為空白。後來,考古發拙出漢簡書片,書界才揭開隸書成體之前的原生美態。書法大師啟功曾經手持漢簡古片,言:此為無價之寶,誰能依此而得古隸風採,便是大家。
  • 【雅昌專欄】朱萬章:「吳體」書風與李偉的隸書
    嶺南以隸書擅長者,如雨後春筍。黎簡、謝蘭生、張錦芳以鄭虔三絕著稱。其隸書以漢碑為宗,各有所長。黎簡厚重,謝蘭生飄逸,張錦芳內斂。三子均以隸書為餘興,與主流書壇未遑多讓,更與陳恭尹後先呼應,奠定嶺南隸書傳統之根基。道、鹹以還,伊秉綬宦遊廣東,嶺南隸書受其浸淫尤深:劉華東、呂培、蔡超群、陳子清、彭泰來、明炳麟、孟鴻光等均為嶺南隸壇之俊彥,鄧承修專以隸書為工,為陳恭尹後嶺南隸書之佼佼者。
  • 初學隸書,四大「病區」
    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隸書也叫「隸字」。是在篆書基礎上,為適應書寫便捷的需要產生的字體。因襲小篆並加以簡化,又把小篆勻圓的線條變成平直方正的筆畫,便於書寫。隸書分為「秦隸」(簡牘體)和「漢隸」(今隸)。隸書是漢字中常見的一種莊重的字體,(漢隸)略顯寬扁,橫畫長而直畫短,講究「蠶頭鳳尾」、「一波三磔」。
  • 漢字形體的演變:隸書、草書、楷書、行書
    「隸書」由當時使用它的人多為「徒隸」(下級 胥吏)而得名。也有人稱它為「左書」,「左」即「佐助」的「佐」字,左書是佐助篆書的意思。隸書主要是在秦漢兩代使用,秦代使用的隸書稱為「秦隸」或「古隸」,漢代使用的隸書稱為「漢隸」或「今隸」。由於今隸的波磔(zhé)向左右分開,像個八字,因此又叫做「八分」或「八分書」。
  • 隸書容易寫俗氣,學它保準治好!
    對於學書法的人來說學隸書是必經之路而隸書很容易寫俗怎樣才能避免俗氣在這裡跟大家推薦一個經典善本
  • 魏晉名家——《隸書體》:說說有關隸書的那些事兒
    篆書筆畫既然很繁複,草藁又近於訛錯,適合通常通行可用的,就沒有可以超過隸書的。隸書符合規矩而又有法則,用起來又簡單易行。隨便適宜,也有弛有張。操筆著墨,運筆書寫,文採壯麗,字的形體有揚有抑。香花連續不斷,相間的羅列在每一行。燦爛如天上的日月星辰放射光輝,華美如錦繡一樣富有文採。有的輕捷地拂掠,威儀地振動,有的緩緩下按急驟地挑起。
  • 肩水金關漢簡,篆書、隸書、隸草、草書全都有
    隸書  學界對隸書的發生看法不一,代表性的如:陳夢陶釜就頗有隸書的風格了。六國文字的日漸草率,正是隸書的先導』 ;裘錫圭指出『從考古發現的秦系文字數據看,戰國晚期是隸書的形成時期』 ,趙平安又補充『本文的看法與裘先生的看法有所不同,一是把戰國時期秦國文字的某些簡率的寫法直接看作古隸,二是把隸書的產生時間明確卡在戰國中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