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程義偉
霍安榮(1917-1981),字尊閣,瀋陽人,其父霍紹光(民國奉天金石書畫研究會成員),舅父王維宇(民國吉林省主席),荊玉純均為當時書壇名家。先生自幼秉承家學,研習畫藝,五體皆能,尤以漢隸馳名中外。24歲時,其作品在日本展出,展品被選入日本裕仁天皇宮中陳列。在國內,其作品多次參加全國展覽及省市展覽,受到書法界及愛好者高度評價。
霍安榮是中國當代寫隸書一代宗師,他的隸書創作實踐意義是把隸書寫出一種境界。
霍安榮秉承家學,他的父親霍紹光以《石門頌》為宗,旁及《曹全碑》《熹平殘碑》《孔宙碑》諸漢碑,筆勢流轉自然用筆圓融清勁,重橫捺起筆,多波折起伏之態,結字嚴謹,疏密得當。
霍安榮深受父親影響,飽讀儒學經典,喜愛詩詞,諳熟音律,曾留有詩作百餘首,常以孔廟《史晨》《乙瑛》《禮器》三碑為臨摹範本,細心領會結字與筆畫轉折。又參習篆法,後期霍安榮以臨習《孔廟碑》《石門頌》為主。
霍安榮一直在追求隸書的本體,守護著隸書的本體,並以此區別於其他書體的藝術,廊清隸書在傳統書法體系中獨特的地位。他對隸書作了非常深刻的思考與觀照,在對書法功夫上有自己的見解。霍安榮在《論筆法》中說:「古人工書無他異,亦惟於輕、重、緩、疾之間精熟而已。故吾臨摹碑帖,必須細心玩味某一筆輕而疾,某一筆重而緩,如此臨摹,方可得前人之神味(《瀋陽文學藝術資料》)。」
霍安榮完全按照自己的美學觀念,以書法自身的運行規律去書寫,用行筆來構成自己隸書的結構,融碑帖於一體,獨闢新境,創造出自己的隸書新貌。霍安榮的隸書純以意行,忘法於外,飄然灑脫,充滿了寧靜安祥之氣。如蘭斯馨,如松之盛。「如礦出金,如鉛出銀。超心鍊冶,絕愛緇磷。」(《詩品.洗鍊》)霍安榮的隸書都充滿了藝術的辯證法,在書寫中處理黑白、虛實、粗細、濃淡、枯潤、輕重、疾徐、疏密、剛柔、顧盼、呼應等對立統一的關係。正因為他在書寫中處處講陰陽,所以隸書才有形有勢,呈現出無比豐富生動的藝術形象。
另外,我對霍安榮有兩點理解。第一是他善於從隸書的形象中的攝取其美的特徵、美的因素,並巧妙地融入書法藝術。這種「攝取」絕不是形象的生硬照搬或簡單模擬,而是一種「以貌取人」,「提意取神」的功夫。這種功夫是他的文學修養和高度熟練的書寫養成的。第二是「書法之自然」意味著霍安榮達到某種很高的境界,即運筆落墨均能「天真罄露」,深得「天趣」。因此,王國維在其《人間詞話》中說:「境非獨謂景物也,喜怒哀樂,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寫真景物,真感情者,謂之有境界,否則謂之無境界。」霍安榮把個人修養與精神境界完全蘊藉在書寫之中。重要的是霍安榮的隸書衝破了字形的約束,書寫出了氣暢意達,自然放逸的那種渾融一體的境界。應該說,把隸書寫出一種境界是霍安榮夢寐以求的事情,藝術之境是在對隸書鑽研情寄之中的結果,是根植於他心靈之中。總而言之,霍安榮的隸書讓我們看到了高蹈著一種獨立的精神品質,一種浪漫的精神境界。
文章作者簡介
程義偉,遼寧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原所長,現任遼寧社會科學院美術研究中心主任。遼寧省美術家協會理事,瀋陽書畫院籤約畫家。曾著《瀋陽當代美術史》《遼寧當代美術史》《韋爾申油畫創作研究》《遼海文化鏡像——遼寧當代文學美術研究》《遼寧文化藝術形態與精神重構——以宋惠民、韋爾申、白國文為例》《周衛油畫創作研究》《黑土畫魂——白國文的藝術與人生》《李連志藝術創作研究》《么喜龍論——從文化角度考察》《么喜龍書法藝術研究》等。編著《又見大唐——唐代文化藝術史》(微信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