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講起我們的重大考古,我們在談論什麼?
可能是甲骨文,記錄最早的中華文明;或者兵馬俑,威武雄壯,震撼世界……
但是,有一個,不比前兩個差,那就是「裡耶秦簡」
2002年,在目前中國唯一的秦代古城——裡耶古城,陸續發現37000枚秦簡,被稱為「21世紀以來最重大的考古發現」,被譽為「北有西安兵馬俑,南有裡耶秦簡牘」。裡耶的考古發現,不亞於殷墟甲骨!
2002年6月,在裡耶古城出土清洗後呈現出來的文字,讓每個看到的人都倍感親切。這就是每個當代中國人從小就背熟了的「乘法口訣」。
這些2000多年前古老的文字竟然是現代學童都可以輕鬆讀懂!這就是漢字對時空的神奇穿越能力,顯示出幾乎不可思議的文化傳承功效。
現在基本上已經沒有一種文字,有這樣的傳承了。
我們仔細看簡牘上的字啊,它的筆畫已經在趨向於橫平豎直。篆書筆畫那種彎圓繚繞之感,在初期階段的隸書中逐漸減少。在筆畫趨向直的過程中,還注重粗細肥瘦變化之美,這都是篆書所沒有的特點。
從篆書到隸書的轉變史稱,隸變!這個過程是漢字發展史上,最重要的,最顯著的一個變化,徹底改變了漢字的面目!
隸變,是漢字發展史上一次最重要的變革。在這場變革中,從篆書到隸書試驗,主要的變化就是這個從圖像象形變的符號化把抽象了。
為什麼會產生這樣的進化?
你想,以前刻在甲骨上或者刻在青銅器上,刻彎的筆畫,那很正常。
但春秋戰國時期,上一集已經講了,出土的《侯馬盟書》說明漢字開始用毛筆書寫了。你自己試試就知道,一旦書寫速度上去,彎彎繞繞的筆畫,就會被拉直。
漢字,從甲骨文發展到我們今天的簡體字,為什麼就演化到了今天這個樣子。其實它的進化主要遵循的原則就是:「識別便利,書寫便捷,形體美感」這是數千年漢字發展的三個主要取向。
又要易於辨認,又要書寫快捷,不斷推動漢字演化。
我們來簡單梳理一下:
刻在骨頭龜殼上的甲骨文,和刻在青銅器上的金文,都叫做大篆,在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將所有文字統一為小篆;小篆雖然規範,看起來也漂亮,但寫起來並不容易,應用時不能令人滿意。小篆為了提升書寫速度,把筆畫拉平,產生了關鍵的隸變;隸書為了書寫更加便捷,慢慢有了草隸。草隸後來分為兩支,一支越來越草,變成了章草,然後繼續潦草下去,變成了今草,最後發展為狂草;草隸的另一支,經過規範後,變成了楷書,楷書為了加快書寫速度演化成了行書。
下面介紹下隸書的特點:隸書最大的特點「橫畫的波浪狀起伏,以及捺筆向上挑出的尖尾」,這個特點,我們俗稱「蠶頭燕尾,一波三折」。
其實這個用專業的術語來講就是「波磔(zhe)」。
所謂"波",指起筆向左逆行,堆出"蠶頭",然後行筆至中間拱起,如同波浪翻捲起伏;所謂"磔",指收尾時筆鋒先向下頓,然後上挑出捺筆,末端尖尖形成"燕尾"。這樣,一筆之中,一波三折,就叫「波磔」。
除了波磔,隸書還有字形多呈寬扁,橫畫長而豎畫短等特點。
這樣的特點也不是書法家們自編自造的,也是被書寫工具逼的。沒錯,就是被逼的!
當時大多都是用毛筆在竹簡上寫字,但橫向的筆畫遇到竹簡縱向的纖維阻礙,就不得不用力,筆勢越到尾端也會越重,這樣就形成了頓筆,提筆時自然帶出「磔」。
同樣由於縱向纖維不是很規則,毛筆寫豎直線條被纖維幹擾不容易表現,所以隸書就「橫向發展」,變得又寬又扁、橫長豎短。
甚至還有些漢簡隸書裡的「豎直」線條刻意寫成彎曲狀態,以避免竹簡垂直纖維的破壞。
這樣的寫法慢慢形成慣例,反而成了特點。
到了後來,哪怕是寫在絲帛和紙上,擺脫了竹簡限制,隸書作為一種書體,也保持了這一特徵。
隸書在漢代邁入成熟期。
為了區別秦隸,書法界把所有漢代的隸書都稱之為漢隸,又叫今隸。相對應的,秦隸又被稱為古隸。
實際上,西漢中期以來,隸書脫去篆體(包括結構、筆畫的寫法)而獨立的形式,已經完全形成。但人們最熟悉的、影響最廣的、學書法最常練習的還是東漢時期的隸書。
不說別的,隸書最出名的作品,幾乎都是出自東漢。像《曹全碑》、《張遷碑》、《熹平石經》、《石門頌》等均為東漢時所作。有興趣的話可以去把這個作品找出來,好好看一下
下一期我們來講一講如何欣賞楷體
主要素材來源:紀錄片《中國漢字五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