隸書那些事兒「漢字書法史3」

2021-01-07 胡沐杭嗝嗝

當我們講起我們的重大考古,我們在談論什麼?

可能是甲骨文,記錄最早的中華文明;或者兵馬俑,威武雄壯,震撼世界……

但是,有一個,不比前兩個差,那就是「裡耶秦簡」

2002年,在目前中國唯一的秦代古城——裡耶古城,陸續發現37000枚秦簡,被稱為「21世紀以來最重大的考古發現」,被譽為「北有西安兵馬俑,南有裡耶秦簡牘」。裡耶的考古發現,不亞於殷墟甲骨!

2002年6月,在裡耶古城出土清洗後呈現出來的文字,讓每個看到的人都倍感親切。這就是每個當代中國人從小就背熟了的「乘法口訣」。

這些2000多年前古老的文字竟然是現代學童都可以輕鬆讀懂!這就是漢字對時空的神奇穿越能力,顯示出幾乎不可思議的文化傳承功效。

現在基本上已經沒有一種文字,有這樣的傳承了。

我們仔細看簡牘上的字啊,它的筆畫已經在趨向於橫平豎直。篆書筆畫那種彎圓繚繞之感,在初期階段的隸書中逐漸減少。在筆畫趨向直的過程中,還注重粗細肥瘦變化之美,這都是篆書所沒有的特點。

從篆書到隸書的轉變史稱,隸變!這個過程是漢字發展史上,最重要的,最顯著的一個變化,徹底改變了漢字的面目!

隸變,是漢字發展史上一次最重要的變革。在這場變革中,從篆書到隸書試驗,主要的變化就是這個從圖像象形變的符號化把抽象了。

為什麼會產生這樣的進化?

你想,以前刻在甲骨上或者刻在青銅器上,刻彎的筆畫,那很正常。

但春秋戰國時期,上一集已經講了,出土的《侯馬盟書》說明漢字開始用毛筆書寫了。你自己試試就知道,一旦書寫速度上去,彎彎繞繞的筆畫,就會被拉直。

漢字,從甲骨文發展到我們今天的簡體字,為什麼就演化到了今天這個樣子。其實它的進化主要遵循的原則就是:「識別便利,書寫便捷,形體美感」這是數千年漢字發展的三個主要取向。

又要易於辨認,又要書寫快捷,不斷推動漢字演化。

我們來簡單梳理一下:

刻在骨頭龜殼上的甲骨文,和刻在青銅器上的金文,都叫做大篆,在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將所有文字統一為小篆;小篆雖然規範,看起來也漂亮,但寫起來並不容易,應用時不能令人滿意。小篆為了提升書寫速度,把筆畫拉平,產生了關鍵的隸變;隸書為了書寫更加便捷,慢慢有了草隸。草隸後來分為兩支,一支越來越草,變成了章草,然後繼續潦草下去,變成了今草,最後發展為狂草;草隸的另一支,經過規範後,變成了楷書,楷書為了加快書寫速度演化成了行書。

下面介紹下隸書的特點:隸書最大的特點「橫畫的波浪狀起伏,以及捺筆向上挑出的尖尾」,這個特點,我們俗稱「蠶頭燕尾,一波三折」。

其實這個用專業的術語來講就是「波磔(zhe)」。

所謂"波",指起筆向左逆行,堆出"蠶頭",然後行筆至中間拱起,如同波浪翻捲起伏;所謂"磔",指收尾時筆鋒先向下頓,然後上挑出捺筆,末端尖尖形成"燕尾"。這樣,一筆之中,一波三折,就叫「波磔」。

除了波磔,隸書還有字形多呈寬扁,橫畫長而豎畫短等特點。

這樣的特點也不是書法家們自編自造的,也是被書寫工具逼的。沒錯,就是被逼的!

當時大多都是用毛筆在竹簡上寫字,但橫向的筆畫遇到竹簡縱向的纖維阻礙,就不得不用力,筆勢越到尾端也會越重,這樣就形成了頓筆,提筆時自然帶出「磔」。

同樣由於縱向纖維不是很規則,毛筆寫豎直線條被纖維幹擾不容易表現,所以隸書就「橫向發展」,變得又寬又扁、橫長豎短。

甚至還有些漢簡隸書裡的「豎直」線條刻意寫成彎曲狀態,以避免竹簡垂直纖維的破壞。

這樣的寫法慢慢形成慣例,反而成了特點。

到了後來,哪怕是寫在絲帛和紙上,擺脫了竹簡限制,隸書作為一種書體,也保持了這一特徵。

隸書在漢代邁入成熟期。

為了區別秦隸,書法界把所有漢代的隸書都稱之為漢隸,又叫今隸。相對應的,秦隸又被稱為古隸。

實際上,西漢中期以來,隸書脫去篆體(包括結構、筆畫的寫法)而獨立的形式,已經完全形成。但人們最熟悉的、影響最廣的、學書法最常練習的還是東漢時期的隸書。

不說別的,隸書最出名的作品,幾乎都是出自東漢。像《曹全碑》、《張遷碑》、《熹平石經》、《石門頌》等均為東漢時所作。有興趣的話可以去把這個作品找出來,好好看一下

下一期我們來講一講如何欣賞楷體

主要素材來源:紀錄片《中國漢字五千年》。

相關焦點

  • 《漢字書法之美》:漢字書法的美,在指腕間,更是品性和信仰
    縱觀中國的書法史,有兩個關鍵詞,可以幫助我們更準確地把握中國書法的「書寫之美」——一個關鍵詞是「漢隸」,一種西漢時期才廣泛使用的字體;另一個是關鍵詞是「王羲之」,一位東晉時期的書法大家。大量的考古細節證明,隸書的形成是在秦代,漢代是隸書成熟並廣泛應用的時代,所以我們習慣稱之為「漢隸」。漢字從篆體到隸書,最本質的改變就是,「破圓為方」。這次改變,確立了漢字以水平垂直線條為基本元素的方形結構。
  • 盧建偉:「聊聊書法那些事兒」——書法的學習與欣賞
    主題:「聊聊書法那些事兒」——書法的學習與欣賞嘉賓:盧建偉(書法家)時間:5月19日(周六)下午15:00-16:30地點:廈門大摩「紙的時代」書店主辦:廈門滄江劇院藝術教育中心廈門日報書畫院廈門大摩「紙的時代」書店
  • 漢字形體的演變:隸書、草書、楷書、行書
    漢字形體的演變:隸書、草書、楷書、行書漢字起源於什麼?一般的看法是,漢字跟文字一樣起源於圖畫。人類祖先為了滿足日益複雜的交際需要,在圖畫記事的基礎上加以簡化、整理、充實,使每個圖畫能代表確定的語言成分,有確定的讀音。這樣,古人就創造了文字。漢字起源於圖畫,這可以從甲骨文中的象形字得到證明。
  • 千秋縱橫,翰墨流芳——中國近代書法之美
    中國書法之美,源於中國漢字之美。漢字和書法,互為表裡,相輔相成,相得益彰。漢字因書法而有無限生動的形式之美,書法因漢字而有無比豐富的內涵之美。而書法和漢字之美,又都根源於自然之美。從距今3000多年的甲骨文到如今為我們列印方便而普遍使用的宋體字,漢字經過了數千年的演變逐漸變化,這期間中國書法藝術也隨之進步升華著。根植於這片「特別的東方」的哲學的文學美學沃土的書法藝術乃是中國特有的藝術品種。
  • 中國傳統文化,書法的發展史,及漢字書體的演變階段
    發展期一發展期的書法 包括先秦時期的書法、秦代書法、西漢書法;成熟期一成熟期的書法包括東漢書法、魏晉書法、南北朝書法;繁榮期一繁榮期的書法包括隋、唐、五代時期書法,宋、元時期書法,明、清時期書法和近現代書法。漢字書體在演變過程中出現了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行書、楷書、草書等書體。書法藝術的發展和漢字書體的演變是交織在一起共同進行的。
  • 漢字演變書法展定稿會:從書法的角度研究古文字
    7月3日,由上海師大非遺研究中心、上海通俗文藝研究會、上海浦江書院等單位主辦的漢字演變書法展定稿會,在江蘇茅山召開。滬蘇兩地漢字研究學者、書法家出席會議並聽取上海非遺研究中心的特約研究員,該書法展總體設計、策劃、創作者高金平先生關於漢字演變書法展的主要內容及表達方式的介紹。
  • 「逸興橫襟」王魯湘書道藝術展,11月3日在大阪蝸廬美術館開幕
    之後才演變為書法,日本稱之為書道。和王魯湘先生結識,是先生從中國來到日本京都拍攝「匠人精神」節目,我有幸成為其中的一員。初見時,知道先生是鳳凰衛視「藝術大觀園」節目的主持人。在拍攝過程中,談到何紹基書法的時候,魯湘先生非常興奮,談到了何紹基寫字時手腕回扣,懸腕而書,才能達到想要書寫的效果,並且做了示範,解開了我多年的對何紹基用筆的疑惑!而且王先生出手不凡,書寫的字裡,蘊藏著中國文人的氣韻。
  • 古代印章裡的隸書、楷書、行書草書和宋字仿宋字
    今文字系統的某些要素,在商周文字中已經少許出現;作為有別於、在邏輯上繼承於古文字系統的又一漢字系統的出現,則肇源於隸書,隨著文字的發展,不斷發展到行書、楷書、草書、宋字、仿宋字;當然,在古文字系統中,行書和草書也有了一定的書寫意義上的表現。近現代書寫與印刷品上最常見的書體亦屬於本系統。在中國古代璽印上,這一系統文字的應用表現包括隸書、楷書、行書及草書、宋字及仿宋字等。
  • 魏晉名家——《隸書體》:說說有關隸書的那些事兒
    二、譯文皇頡製作文字,因物象而進行思考;觀察那些鳥獸的足跡,便製成了文字。燦爛奪目自成章法,可供後代閱讀,記載保存著倫理道德,能治理國家大事。一般人流傳述說的事情,實際上是由文字記載著的;文字的形體隨著時代的變化而發生了巧妙的變化,古今字體各不相同。篆書筆畫既然很繁複,草藁又近於訛錯,適合通常通行可用的,就沒有可以超過隸書的。隸書符合規矩而又有法則,用起來又簡單易行。
  • 隸書中的「第一神品」,被膜拜了近2000年,堪稱書法的至高境界!
    我們之前談到過一個藝術的規律,從萌芽到頂峰再到式微的一個過程,在書法領域也是如此。書法史3000多年,每一種書體的發展都遵循這種的規律!在篆書系統當中,藝術性最高的要屬簡牘書法,秦篆作為一種官方通用的規整美術字,在藝術上並沒有太多的可借鑑性。從整個書法史上源流上看,從簡牘書法發展出來的隸書,可謂是一門承前啟後的書體!
  • 安陽師範美術學院13級書法班《小荷畢綻》畢業書法作品展
    經過大學四年的學習,對書法也有了更深的認識:結體格致,亦有張弛,細節補之,方為常態。在校期間曾獲得河南省第二十四屆群眾書法作品展。河南省第二十五屆群眾書法作品展。第八屆全國規範漢字書寫大賽。全國「書寫漢字 傳承文明」書法大賽硬筆成人組二等獎。                                       「書寫漢字 傳承文明」書法大賽。
  • 當下「展覽體」隸書大行其道,是時俗還是時尚
    隸書的出現是漢字發展史上的一個裡程碑,隸變是對大篆的一種革命,是古文字與書法的一大變革,隸變標誌著古文字演變成今文字的起點,漢字從此徹底擺脫了象形文字的特點,漢字的書寫也變得更加便捷。如果沒秦漢時期的「隸變」,就不可能有後來的燦爛輝煌的書法藝術。隸書好比是男人的腰,不僅承上啟下,更是男人的半條命。隸書創作水平高低,也深刻影響著其他書體在當代的發展水平。
  • 隸書的成熟期與衰落期
    隸書發展到西漢中晚期,已經進入了成熟期。包括墨跡類隸書和刻字類隸書。墨跡類主要有《居延漢簡》、《武威儀禮簡》、《甘谷漢簡》。《居延漢簡》包括隸書、章草等字體,有些則為楷意濃鬱的隸書和處於萌芽狀態的行書,書風有粗獷、有野辣、有恢宏,這對研究西漢中期到東漢初期文字演變及書法的流變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和藝術價值。
  • 書法,中國人的驕傲!
    ,書法名列第一。 書法 書法,是中國文化的符號、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中國的漢字,開始以圖畫記事,經過幾千年的發展,演變成了當今的文字。 殷商時期的甲骨文,周朝時的金文、石刻文,秦代的篆書,漢代的隸書,從東晉到唐朝的楷書、行書、草書,到了唐代,中國的書法藝術到達成熟,並且繁榮。中國的書法有五種基本書體:篆書、隸書、楷書、行書、草書。
  • 央視電視大片《千年書法》完整版(第一集已更新),敬請收看!
    以至於有人這樣說道,中國書法是中國藝術乃至中國文化中核心的核心。可以說,世界上任何一種文字的創立,最初都是為了記錄語言。但是,縱觀大千世界,在流傳下來的這麼多種文字當中 惟有漢字 兼具了實用和審美的功效,衍生出了 獨具魅力的書法藝術。這其中 除了歷代書家們的筆墨功夫外,和漢字本身的特點 是否也有著 密不可分的關係呢?
  • 如蘭斯馨——霍安榮隸書藝術
    在國內,其作品多次參加全國展覽及省市展覽,受到書法界及愛好者高度評價。霍安榮是中國當代寫隸書一代宗師,他的隸書創作實踐意義是把隸書寫出一種境界。霍安榮秉承家學,他的父親霍紹光以《石門頌》為宗,旁及《曹全碑》《熹平殘碑》《孔宙碑》諸漢碑,筆勢流轉自然用筆圓融清勁,重橫捺起筆,多波折起伏之態,結字嚴謹,疏密得當。
  • 他的書法具有趙子昂的品格,特別是他的隸書被稱為古隸當代第一
    著有(道園學古錄》五十卷,《道園遺稿》六卷,又有書論文字《論書》、《論隸書》、《論草書》等。虞集的書法,在晚出趙子昂的一代人中,可謂典型地具有了趙子昂的品格。陶宗儀《書史會要》稱他:「真、行草、篆皆有法度,古隸為當代第一。」也就是說趙氏所擅長者或言全面回歸者, 他都能精通掌握。
  • 漢字的另一種視角 韓家英專訪
    漢字,是韓家英先生創作中的重要元素,他擅長通過解構的方式,以全新的角度呈現漢字之美。韓家英練的是顏體字。這讓我記起關於顏真卿的一個小故事。故事記載在顏真卿的好友,茶聖陸羽的一篇文章裡。顏真卿和懷素交流寫書法的感受。懷素說,我看夏季天空中的雲朵,像極了奇譎的山峰。
  • 隸書:古今文字體系的分流及嬗變中的破立與傳承
    東漢簡牘隸書墨跡小篆結束了象形體古文字的歷史,隸書則改象形為筆畫,用筆畫符號破壞了象形字的結腹,使其失掉象形原意之處,佐助篆所不逮,成為新文字的開始,使漢字由古文字體系向今文字體系轉換隸書之名源於東漢,東漢是隸書的成熟和鼎盛時期,作品蔚為大觀,美不勝收,達到了隸書藝術的高峰。其結體扁平、工整、精巧,「波磔披拂,形意翩翩,用筆為藏鋒逆人,逆入平出,翹首舉尾,直剌邪掣」。筆畫粗細相交、輕重相應、多有蠶頭燕尾,字形也多由長方而變為方扁,成為漢字演變史上的一個轉折點,由此奠定了楷書的基礎。
  • 這才是中國:中國文字符號的職能分化史簡說
    據傳說,是程邈身困獄中時對隸書的字形作了整理和規範,促進了文字在漢代發生社會性的根本性的隸變,成為了今天稱呼的漢字。漢字隸變之後,便於書寫也便於閱讀,今天認識楷書的人,基本上都能直接識讀隸書;但許多人不能識讀小篆。所以把隸書、楷書成為「今文字」,而把隸書之前的古字形稱為「古文字」。隸書的出現,加速了中國文化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