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88年,「光榮革命」爆發後,英國成為了世界上最早的君主立憲制國家。那麼什麼是君主立憲呢?眾所周知,在幾千年來,世界上許多國家都經歷了君主專制這個過程,而君主立憲則是相對於君主專制的一種國家體制,從一定程度上來說就是:君主有地位,但卻沒有權力。
在英國確立了君主立憲政體之後,世界上許多國家紛紛效仿,西班牙、荷蘭、比利時、盧森堡、挪威、日本、泰國等等。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各國的君主立憲也逐漸變了味道。
作為君主立憲的發源地,英國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便不斷有人呼籲要廢除君主,廢除王室,甚至還得到了英國上議院的支持。值得一提的是,泰國同樣是君主立憲國家,但其國內卻無人敢非議國王,更別說廢除君主了。
相信在不久前,許多人都看到過關於泰國國王的一則報導,報導的大致內容是:在國內疫情如此嚴重的情況下,國王卻帶著後宮嬪妃前往國外度假,對此,泰國相關部門甚至還發出警告:嚴禁非議國王。
看到這裡,相信許多人心中就有疑問了,同樣都是君主立憲國家,為什麼英國有人呼籲廢除王室,泰國卻無人敢非議國王?其中這3點是關鍵:
其一,法律明文規定。泰國憲法規定,國王和王室地位崇高,任何人不得對國王和王室進行指責和批評。其中《泰國刑法典》第112條規定:誹謗、侮辱或威脅國王、王后、續承人或攝政王,都屬於犯罪,處三到十五年有期徒刑。
其二,王權地位的逐漸恢復。1932年,泰國正式確立君主立憲,在當時,泰國國王與英國國王一樣是沒有實權的,但泰國王室卻一直沒有放棄過重振皇權。
自君主立憲以來,泰國軍隊經常打著民主的幌子,頻繁上演政變鬧劇,正是在這種環境之下,泰王拉瑪九世蒲美蓬終於找到了振興王權的機會。
1957年,泰國軍方大佬沙立掌握了實際控制權,為了穩固統治,同時彰顯軍人政府的合法性,沙立提出了「民族、佛教、國王三位一體」的口號,利用佛教和王室的影響力贏得了民眾的支持。
當然,要想得到王室的支持,沙立不可能什麼也不付出。為此,沙立修改了憲法,提高泰國國王的地位,使其不僅是國家元首、三軍統帥,還是佛教和宗教的守護者,甚至還給予了其任命參議員的權力。與此同時,哪怕通過民選產生的總理,也需要國王籤字同意,在面見他時還得下跪。
其三,二元制君主立憲制。隨著王權的逐漸恢復,泰國的君主立憲已經變了味,變成了「二元制君主立憲制」,即君主獲得了很大的實權,甚至可以讓總理下臺。
2001年2月9日,他信·西那瓦當選為泰國第23任總理,在任期內,他信大力打擊貪腐,傾向為底層民眾改善生活狀況,深得廣大民眾的愛戴,威望直逼國王蒲美蓬,他信也因此成為了泰國第一位通過選舉連任的總理。
他信的存在嚴重影響了王室的權益,很快,在代表著王室和上層精英階層的黃衫軍的逼迫下,他信無奈下臺,並於2008年開始流亡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