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複習《英國的制度創新》學習,英國首創君主立憲制

2020-12-21 教育知了鴨

17世紀的英國,議會戰勝了國王,結束了君權神授基礎上的君主制。代之以建立在憲政原則上,受到議會制約的新型君主制——君主立憲制。下面我們一起學習吧

第一部分:問題導學

1、英國君主立憲制產生的原因、發展過程、特點及影響?

2、理解發展過程中的光榮革命、《權利法案》、責任內閣制、政黨制、代議制和1832年議會改革等方面的內容

3、拓展:對比英國內閣制與明朝的內閣制?

①經濟基礎:英國商品經濟、資本主義經濟發展;明朝封建小農經濟具有封閉性、分散性。

②職能不同:英國內閣與首相掌握國家行政權,內閣全體成員對政府事務集體負責;明朝內閣非法定機構,是幫助皇帝處理政務的顧問機構,雖有票擬權,但不能統帥六部,職權不明

③性質不同:前者是資本主義民主政治的產物;後者是加強皇權、維護封建專制統治的工具

④影響不同:前者鞏固了資產階級民主,促進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後者加強了君主專制,阻礙資本主義萌芽發展與社會進步

解說:1、英國君主立憲制確立的原因:

歷史傳統:《大憲章》形成有限君主傳統

經濟基礎:資本主義經濟發展

政治保障:「光榮革命」確立了資產階級的統治

理論基礎:英國早期啟蒙思想家的聲音

2.發展過程

(1)《權利法案>——確立。(2)責任內閣制、兩黨政治的確立——發展。(3)英國的議會改革逐步擴大了選舉權——完善。

1 確立:1689年《權利法案》的頒布(目的、內容、作用)

(1)目的:限制王權

(2)內容:確立議會主權,從立法權、司法權、稅收權、軍事權等

(3)作用:①確立議會主權,司法權獨立於王權,為限制王權提供保障②英國實行議會與國王集體統治方式(後國王退出內閣),由人治到法治。③有利於英國社會長期穩定與發展

2 發展:責任內閣制(形成、發展、特點)

(1)形成:①源於都鐸王朝時代的樞密院(國王的諮詢機構)②1714年喬治一世時期內閣制形成③1721年沃波爾擔任首相,責任內閣制形成(國王統而不治)

(2)發展:19世紀中期,政黨政治形成。

政黨演變:光榮革命前: 託利黨與輝格黨;19世紀中期:保守黨與自由黨;20世紀初期:工黨取代自由黨。

(3)特點:內閣全體成員對政府事務集體負責,並與首相在政治上共進退

3 完善:議會改革(1832年及以後)(背景、內容、意義)

(1)背景:工業革命深入發展,新興工業資產階級力量迅速壯大

(2)內容:新興工業資產階級取得更多的選票(席位)

(3)意義:確保資產階級民主政體的穩定和資本主義經濟迅速發展

3.君主立憲制的基本特點

1.英國君主立憲制以代議制為基礎,以責任內閣制為核心。

2.英國國王是國家元首,平常僅扮演儀式性的角色,首相是實際上的國家最高行政首長。

3.內閣名義上對國王負責,實際上對議會負責。

4.首相由議會多數黨的領袖擔任,擁有行政權和立法創議權權,事實上成為國家政治生活的最高決策者和領導者。

5.是君主制、貴族制與民主制三者融為一體的混合物。

第二部分:合作探究

探究點1 「光榮革命」

材料 有歷史學家說:這場革命是「幸福和光榮的革命,這是英國人的好運,從專制過渡到憲政是通過沒有流血的方式進行的」。——趙立行《歐洲文明史講稿》

思考 結合材料和所學知識,簡要說明這場「幸福和光榮的革命」的歷史作用。

探究點2 《權利法案》

材料 (它)基本上是重申英國人「自古就有的權利」,比如議會必須定期召開,享有討論國事和言論自由的權利,徵稅權屬於議會,國民可以自由請願;等等。從表面上看,它似乎沒有什麼新意,但事實上,這卻是政體制度上一次真正的革命。——錢乘旦《在傳統與變革之間》

思考 材料中的「它」指的是哪部法律文件?如何理解它「是政體制度上一次真正的革命?」

史料實證

探究點1

「光榮革命」結束了復闢王朝的統治;為英國君主立憲制的確立奠定了政治基礎;使英國走上了資本主義發展道路。

探究點2

文件:《權利法案》。理解:從法律上確立了議會主權,限制了國王的權力,建立了資產階級君主立憲制政體。

探究點3 責任內閣制

材料一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英國首相邱吉爾對美國總統羅斯福說:「總統先生……我從不為議會所困擾,但我事事都得與我的內閣商量並獲得內閣的支持。」

材料二 英國《每日電訊報》網站2012年11月10日報導:英國首相卡梅倫提議歐盟武裝敘利亞反對派。此舉令西方盟友驚訝,可能會招致美國的反對。

(1)材料一主要反映了英國政治體制的哪一特點?

(2)據所學知識,對於材料二中卡梅倫的提議,你認為英國內閣成員應持什麼意見?為什麼?

(3)結合所學知識,如果英國女王反對卡梅倫的決定,卡梅倫會不會收回提議,為什麼?

(4)請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如果英國議會多數成員對卡梅倫政府的所作所為非常不滿,結果會怎麼樣?

答案:(1)責任制內閣。

(2)贊同。內閣成員集體負責,必須在大政方針上保持一致,要與首相共進退。

(3)不會。英國首相實際上掌握了國家大權;英國國王「統而不治」,沒有實權。

(4)議會通過對政府的不信任案,要求內閣下臺。卡梅倫政府或者下臺,或者卡梅倫宣布解散議會,重新選舉。

探究點4 1832年議會改革

材料一 從18世紀70—80年代起,一直到19世紀30年代,……英國出現了這樣一幅奇特的景象:保守主義的政治與快速發展的經濟同行。

——劉成等《英國:從稱霸世界到回歸歐洲》

材料二 1796年時,120名下院議員是貴族或貴族子孫,佔下院總人數的21%,還有數百人與貴族有親戚關係,或者是在貴族的贊助下當選的,二者加在一起,超過全院人數的70%。

——程漢大《文化傳統與政治變革》

材料三 (英國)開始了產業革命,這一革命把經濟力量的中心完全轉移了。……1830年的資產階級,同前一世紀的資產階級是大不相同的。仍然留在貴族手中並且被貴族用來抵制新工業資產階級的野心的政治權力,已經同新的經濟利益不能相容了。於是必須同貴族進行一次新的鬥爭。

——恩格斯《社會主義從空想到

科學的發展》英文版導言

(1)材料一中「保守主義的政治」是如何建立的?依據材料二,結合所學知識,概括該時期保守主義政治的特徵。

(2)材料三中「一次新的鬥爭」指什麼?依據材料三,概括這次鬥爭的原因。

(3)綜合上述材料,談談現代化各要素之間的關係。

解析(1)材料一中的時間限定在第一次工業革命進行期間(工業革命未完成時段),聯繫工業革命的前提回答「保守主義的政治」的建立途徑;結合材料二,從當時英國的權力中心和權力分配角度回答其特徵。(2)首先明確19世紀30年代英國資產階級和貴族進行的鬥爭是指1832年議會改革;從經濟基礎對上層建築的影響角度回答工業資產階級經濟地位和政治願望的變化。(3)用經濟與政治的作用與反作用的觀點概括二者的關係。

答案:(1)建立:通過光榮革命(或《權利法案》)而建立。特徵:議會取代王權成為國家權力中心;貴族控制議會;工業資產階級未能充分參與政權。

(2)新的鬥爭:1832年議會改革運動。原因:經濟發展與政治之間出現了矛盾;工業資產階級經濟地位的提高;工業資產階級參政願望的增強。

(3)關係:政治變革為經濟發展提供保證;經濟發展又推進政治變革。

第三部分:課堂練習

1.17世紀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結束的標誌是(  )

A.成立英吉利共和國   B.頒布了《權利法案》 C.「光榮革命」 D.處死查理一世

【解析】選C。本題考查學生的識記能力。17世紀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結束的標誌是1688年的「光榮革命」,故選C。

2.「英國『光榮革命』在一個有長期專制傳統的國家找到了一個擺脫革命與專制的循環,能有效地控制『控制者』的辦法。」這裡的「辦法」是指(  )

A.恢復「王在議會」 B.確立議會主權 C.建立責任內閣制 D.發動宮廷政變

【解析】選B。「光榮革命」以後,1689年,英國議會頒布了《權利法案》。《權利法案》以明確的法律條文,限制國王的權力,保證議會的立法權、財政權等權力。君權神授遭到否定,君主權力由法律賦予,受到法律嚴格制約,議會不但掌握制定法律的權力,還可以監督政府和決定重大的經濟政策,議會的權力日益超過國王的權力,國王開始逐漸處於「統而不治」的地位,英國的君主立憲制確立起來。

3.「光榮革命」後,英國政治體制發生了顯著變化,表現在(  )

A.內閣首相由國王兼任 B.王室成為政治統治中心

C.君主立憲制度確立 D.議會對內閣負責

【解析】選C。內閣首相由議會中佔多數席位的政黨領袖來擔任,而非國王兼任,並且內閣要向議會負責,所以A、D錯誤;「光榮革命」以後,議會相繼通過《權利法案》等法律文件,從法律上確認「議會主權」原則,進一步限制王權。議會成為政治統治中心,所以B也錯誤。

4.關於英國責任內閣制的表述不正確的是(  )

A.內閣首相是由下院大選中獲勝的多數黨領袖出任 B.議會對內閣負責

C.內閣對首相、議會負責 D.內閣名義上對國王負責

【解析】選B。本題考查識記與辨析能力。英國責任內閣制的特點是首相由議會中的多數黨領袖擔任,對議會負責,形式上對國王負責。故與之不符的是B。

5.英國首相邱吉爾說:「我從不為議會所困擾,但我事事都得與我的內閣商量並獲得內閣的支持。」這段話主要反映了英國政治體制的哪一方面內容(  )

A.君主立憲制 B.責任內閣制 C.兩黨制 D.聯邦制

【解析】選B。根據材料中的「我事事都得與我的內閣商量並獲得內閣的支持」可以判斷英國實行的是責任內閣制。

6.「大貴族的所有利益已經在下院得到很好的代理……工業和商業的利益卻幾乎全無代表!」英國的這種情形被根本改變是在(  )

A.君主立憲制開始形成時期 B.責任內閣制形成時期

C.工業革命時期的議會改革 D.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期的議會改革

【解析】選C。1832年,英國議會改革提高了工業資產階級在議會中的地位,打擊了貴族的勢力7.下列表述中哪些正確揭示了現代英國君主立憲制的特徵(  )

①屬於代議制民主 ②以責任內閣制為核心

③國王有權制定或廢除法律 ④是融君主制、貴族制與民主制為一體的混合物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④

【解析】選C。本題考查學生分析理解能力。解答本題可採取排除法。英國議會是立法機關,有權制定或廢除法律,而國王處於「統而不治」地位,無實權。

8.英國資產階級將1688年宮廷政變稱為「光榮革命」的最主要原因是(  )

A.政變是資產階級和封建貴族聯合行動 B.政變是資產階級和封建貴族的妥協

C.沒有經過大的流血而獲得成功 D.標誌著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統治的最終確立

【解析】選C。本題考查學生再認再現史實的能力。「光榮革命」儘管保留了封建殘餘,但它通過不流血的形式最終完成了資產階級革命的任務,被英國人所津津樂道,稱之為「光榮革命」。

9.1689年《權利法案》第11條規定:「陪審官應予正式記名列表並陳報之,凡審理叛國犯案件之陪審官應為自由世襲地領有人。」這一規定體現了(  )

A.對君主司法權的限制B.對資產階級利益的維護C.《權利法案》的保守性D.維護司法公正的要求

【解析】選C。「凡審理叛國犯案件之陪審官應為自由世襲地領有人」,是指應由貴族來陪審而不是資產階級,故有一定的保守性。

10.「代議制政體就是,全體人民通過由他們定期選出的代表行使最後的控制權。」它得以實現的根本途徑是(  )

A.議會主權 B.人民主權 C.法律至上 D.普選制度

【解析】選D。解答本題需要了解代議制的含義。直接民主適用於小國寡民的社會;現代社會隨著人口數量的增加,代議制下的議會更多是通過普選產生代表組成,代表民意。

11.1841年,英國輝格黨政府首相墨爾本在一次內閣會議上就閣員之間的意見分歧表態說:「我實際上不在乎哪一個好,我在乎的是,不管我們對外說什麼,我們要說同樣的話。」後因託利黨在議會選舉中獲得多數,墨爾本內閣辭職。這反映出,當時英國(  )

A.內部意見一致是內閣制主要原則 B.首相與普通閣員享有平等權力

C.內閣集體責任製成為公認的原則 D.政黨之間的鬥爭決定內閣政策

【解析】選C。本題考查對英國責任內閣制的理解。從題幹「不管我們對外說什麼,我們要說同樣的話」,說明首相與內閣成員共進退,故C正確;A、B、D說法錯誤。

12.下列對1832年英國議會改革評述不正確的是(  )

A.工業資產階級獲得更多政治權利 B.新興工業城市可以選代表進入議會

C.工人、貧民的政治權利不再受到限制 D.推動了英國資產階級代議制的發展

【解析】選C。1832年議會改革,英國修改了中世紀沿襲下來的各地的議員的比例,增加了新興工業城市的議員的代表,工業資產階級大量進入議會,可以直接參與國家的管理,推動了英國代議制的發展。因此A、B、D均正確。C錯誤,工人、貧民的政治權利依然受到限制,1832年議會改革後,英國依然是資產階級的代議制民主。

13.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曾對英國人民說:「我無法領導你們作戰,我不能賦予你們法律或司法,但我可以做其他一些事情。」她能做的事情有(  )

①代表國家對外宣戰、媾和 ②任命議會中的多數黨領袖為首相

③決定英國的重大政策 ④任免內閣大臣和高級文官

A.①② B.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選A。本題考查對英國近代代議制政體下國家權力分配的理解。根據題幹提供的信息可知英國「光榮革命」後國王逐漸處於「統而不治」地位,國家的決策權在議會而非國王,故應排除③;任免內閣大臣和高級文官是首相的權力,故應排除④。所以本題正確選項是A。

14.從《大憲章》到《權利法案》,英國社會政治領域發生的重大變化有(  )

①主權歸屬的變化 ②政治體制的變化 ③統治主體的變化 ④統治方式的變化

A.①②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解析】選D。本題考查學生分析理解能力。①反映的是明確地限制王權,確立了議會的主權;②反映的是由君主專制政體轉變為君主立憲政體;③反映的是統治主體由英王轉變為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的聯合統治;④反映的是從人治轉向法治。以上內容都符合英國政治領域的變化特徵。

相關焦點

  • 同為君主立憲制,為何英國女皇只是花瓶,泰王卻能說一不二
    在君主立憲制的國家裡,君主通常只起到一個花瓶的作用,比如超長待機的英國女王,雖然在全世界都享有巨大名望,可對於英國國內的大小事物,卻從來不曾幹涉,倒是各類文件要讓她籤得手抽筋。所以當女王其實是個體力活,也多虧了伊莉莎白二世的好身體,九十幾了還能扛得住。
  • 君主立憲制國家,國王沒有實權,但泰國卻是個例外
    泰國目前的政體制度是君主立憲制,按理來說,其應該和日本、英國這些國家一樣,國王是沒有實權的,他們只是國家的象徵,名義上的元首,國家的實際權力應該由國會把持。
  • 同樣是君主立憲,為何泰國無人敢非議國王,英國卻有人要廢除王位
    1688年,「光榮革命」爆發後,英國成為了世界上最早的君主立憲制國家。那麼什麼是君主立憲呢?眾所周知,在幾千年來,世界上許多國家都經歷了君主專制這個過程,而君主立憲則是相對於君主專制的一種國家體制,從一定程度上來說就是:君主有地位,但卻沒有權力。
  • 為何英國有人呼籲廢除王室,泰國國內卻不敢對國王有半點不敬
    從表面上看,泰國和英國一樣,同屬於君主立憲制政體,是資產階級同封建勢力妥協的產物,都具有國王、議會、政府。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英國工黨領袖託尼·本恩就曾提出,要徹底廢除君主、王室。2019年,英國工黨再次提出廢除英國王室制度,並獲得了上議院的支持。
  • 比較英國及日本的異同壹;1688年英國人請一位荷蘭人成為英國國王
    一,英國與日本同為議會制君主立憲制國家。議會制君主立憲制的原則是:議會權力高於王權,司法權獨立於王權。a,二戰戰敗後,日本在美國的主導下頒布新憲法,由天皇制國家變為以天皇為國家象徵的議會內閣制國家。(天皇一家)(英國王室全家福)b,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政治體制是議會制君主立憲制。
  • 最富的泰國王室,比英國女王富裕80倍
    1688年,英國爆發光榮革命,這是一場非暴力革命,英國的資產階級和新貴族聯合發動政變,一舉推翻當時國王——詹姆士二世的統治,成為世界上首個確立君主立憲制的國家。 此後,許多國家紛紛效仿英國,將權利從君主世家手中搶來,交付議會。其中亞洲就有柬埔寨、日本、泰國等等國家是君主立憲制度。
  • 為什麼英國女王也是加拿大、澳大利亞、紐西蘭等國元首?
    其實,英國女王不僅是英國元首,同時也是包括加拿大在內的53個成員國(包括屬地)的大英國協王國的國家元首。現任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於1952年即位,1953年加冕,是目前英國在位時間最長的君主。現在她以94歲高齡仍堅持著女王的工作。
  • 19世紀80年代英國報刊報導了日本逐漸開啟立憲的進程
    在19世紀80年代英國報刊的報導中,日本逐漸開啟立憲的進程。英國約克郡的報紙指出日本政府做出了立憲的決定:「根據報刊聯合會的消息,周四,日本天皇已經決定,解散他統治區內擁有絕對權力的政府,在未來尋求由一個憲政體系下的政府來領導這個國家。
  • 英國首相和女王的區別 英國首相和女王如何區分
    和中國不同的是,英國屬於議會制君主立憲制國家。我們國家有最高領導人,而在英國有女王和首相。目前,英國的女王是伊莉莎白二世,而英國首相是鮑裡斯·詹森。那麼,英國首相和女王的區別在哪裡呢?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 英國女王是英國元首,為何她的安保費要加拿大、紐西蘭等國出
    其實理由很簡單,英國女王不僅是英國名義上的女王,還是世界上很多國家名義上的女王,既然她是大家的女王,所以英國女王的安保費由大家出,自然英國皇室成員的安保費用,也由大家出,而哈裡王子脫離英國皇室後,他就不是英國皇室成員了,加拿大政府自然不願出他的安保費了。
  • 都爆發過大革命,為何英國王室得到保留,而法國波旁王室被推翻
    英國革命並沒有明確的指導思想,其更像是一場資產階級的向本國君主階層的「奪權內戰」,還帶有點宗教色彩。議會軍隊大都信仰清教,王黨君主勢力大都信仰天主教。 這一點可以從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過程上找到答案。1640年,英國下院的資產階級勢力要求限制王權,此舉被國王拒絕。議會和國王走向分裂。
  • 英國歷史最後一個君主專制朝代——都鐸王朝歷代國王畫像
    英國歷史由組成英國的四個部分英格蘭、蘇格蘭、北愛爾蘭、威爾斯的歷史構成,大約9世紀開始,英國歷史不斷改朝換代。17世紀前的英國歷史朝代實行君主專制,1689年《權利法案》實施,把君主專制改成君主立憲,是世界第一個君主立憲國家,當時統治英國的是斯圖亞特王朝,所以在它之前的都鐸王朝是英國歷史最後一個君主專制朝代。都鐸王朝1485年建立,1603年滅亡,歷6代君主,享國118年。圖為都鐸王朝王室徽章。
  • 黛安娜王妃的葬禮,新任首相與英國女王展開博弈,讓後者刮目相看
    女王對工黨的偏見並非無緣無故的,因為工黨在野時曾有意或無意的透漏要廢除君主立憲制。君主立憲制是伊莉莎白二世一生維護的目標,可想而知,在這種背景下,女王對新上任的布萊爾自然不會有什麼好印象。也許她是在敲打布萊爾,君主立憲制的歷史很漫長,那麼多優秀的首相都不敢廢除這一制度,工黨不要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女王的這番話起沒起到效果不知道,但是給布萊爾留下了深刻印象,他後來回憶說:「當時我只感覺到,自己只是漫長歷史中的一部分。」
  • 淺析中世紀後英國貴族精神——邁開走向現代文明的步伐
    同時,英國貴族精神的保守性體現在他們沒有追求徹底的改革,可以看出保守主義在英國貴族精神中的深遠影響。雖然說保守主義形成於18世紀,但保守主義的雛形早已出現,並且對英國社會影響非常深刻。英國貴族精神中顯然有著追求自由權利的內涵,但也保留了一定的必要化的理性改革,君主立憲制度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了貴族精神的影響。保留君主也體現了貴族精神的保守性。
  • 侯宜傑:論述立憲運動的進步作用
    立憲派就是以這些報刊為陣地,本著這樣的宗旨,大張旗鼓地宣傳資產階級政治學說,政治制度,民主、自由、平等思想,立憲的目的、意義和進行方法,國民的權利和義務,等等。他們根據資產階級政治思想家盧梭等人的理論強調指出:專制國家與立憲國家決然不同,前者為「君主私有之國家」,後者為「君主與人民公共之國家」[327];「專制家天下,立憲公天下」[328];專制國純為人治,立憲國崇尚法治。
  • 英國,估計又快到王朝更迭之時了(下)
    經此,英國確立了二元君主立憲制,議會掌握大部分實權,但此時國王仍有一定權力,還不是現在這樣的純吉祥物。漢諾瓦王朝安妮女王統治時期是現代英國內閣制度形成的重要階段,出臺了著名的《權力法案》,使得國王權力更加受限(但還沒有徹底無權)。但是安妮和她妹妹又都沒有子嗣,男性國王生不出來可以選擇換老婆,女性國王不育這個當時真沒啥太好的辦法,換男人,這倫理上也過不去啊!還好,此時學聰明了的議會議員們通過立法徹底否定了具有天主教信仰後裔的繼承權!
  • 英國王室成員簡介
    英國是君主立憲制國家,英國皇室作為凝聚國家力量的象徵發揮作用,並不具備實質性權力。國王是名義上的統治者,由世襲產生。英國王室成員列表:伊莉莎白二世女王陛下:伊莉莎白二世(英語:Elizabeth II,1926年4月21日-)為現任英國君主,是英國及大英國協15個成員國的國家元首,登基於1952年6月2日。
  • 2019教師招聘專業基礎知識:常見考點的分析——三省六部制(歷史)
    ——摘編自趙冬雲等《隋唐時期三省六部制的設置及其發展》材料二 英國革命是民族國家首次對絕對王權的民主化改造,其最大的成果就是創造了君主立憲制這樣一個全新的政體。這一創新是在英國傳統政治結構的基礎上開展的,其主要變化是:立法,實現了國家權力重心的轉移,議會的權力大幅,形成了對王權的有效約束;在議會內部形成初步的權力分割和制衡機制,這包括兩院制的沿襲、政黨的分立;對個人自由的保護和享重,包括對言論出板自由的肯定和對人身自由的保護。由此可見,英國革命建立了現代政治的基本結構,但其民主化改造有許多不足,尤其是高額財產資格將大多數國民排除在議會選舉之外。
  • 英國皇室成員,為何很少從劍橋、牛津名校畢業?原因其實非常簡單
    就拿熟知的英國威廉王子來說,他是在聖安德魯大學時期與凱特王妃相識相戀,可是,雖然在愛情方面收穫頗豐,但是在學業方面確實一塌糊塗,由於學業跟不上,所以才不得不改學地理,最終艱難以中等成績畢業。而威廉王子的弟弟哈裡王子,學習更是一塌糊塗,連大學都沒上,在2005年在皇家軍事學院受訓後便成為了皇家陸軍航空兵的一員,最終在2015年退役。
  • 陪伴14屆英國首相,從邱吉爾到詹森,英國女王傳奇的68年
    她現在已經執政了68年零74天,因為她是1952年的2月6號隨著父親喬治六世去世,她就成為了英國的君主。而且對於英國的國君來說,由於過去日不落帝國這種大量海外殖民地的歷史,所以現在的英國國君除了是英國法理上的君主之外,還有15個大英國協的王國也承認她是自己的法理君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