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本好書》發刊詞:
讀書提升認知,明白是一種最高的幸福
在我看來,人類精神愈是向前進化,就愈可以肯定地說,通向真正宗教感情的道路,不是對生和死的恐懼,也不是盲目信仰,而是對理性知識的追求。
——愛因斯坦
2020到了,疫情改變了慣常邏輯,在一個不確定的世界,需要尋找更確定的知識作為錨點。我做了一個通識課的小計劃,希望通過帶你明白讀五十本書,構建一生的全新通識系統。心急的朋友可以直接下單,不著急的朋友聽我慢慢說吧。「徐老師,推薦一本xx學的入門書吧」,或者,有什麼書可以讓自己認知升級。這是我和讀者交流碰到最多的問題之一,在《徐瑾經濟人》公眾號與星球,自然也有很多人問。從經濟到政治,從理論到現實。這些問題看起來簡單,卻幾乎是令我最為難的問題,對方常常是希望藉閱讀一本書而了解更多情況,而任何學科都駁雜繁複,世界更是動蕩不休——如何從中選出一本書而窺其全貌呢?更何況,現實又面臨那麼多重重誤讀。從進入大學開始接觸經濟學,時時面臨不同的人對於經濟學的好奇甚至誤解;正是這些天真而善意的問題,促使了我參與很多經濟學理念的普及以及推廣工作。從學生時代和諸多朋友創辦公益讀書雜誌《讀品》,到最終選擇財經評論作為志業,中間回大學講授經濟知識,再到今天選擇在《徐瑾經濟人》社群與課程與大家交流。我始終認為,我們作為公民,通識應該作為一種常識加以理解。從FT專欄到各類書,再到《徐瑾經濟人》公號,我這些年嘗試為普通讀者理解真實經濟世界提供更多的可能,這也是這門課誕生的直接原因。更希望引導拓展認知,自主學習,而不是以發財或焦慮為餌,來吸引只知道問一些其實沒有答案問題的魚肉的「魚」或者說愚蠢的「愚」。經濟學喜說偏好,偏好說到底就是趣味和目的不同,那麼最終指向也必然不同。由此,我總認為讀書應該是件私人化的事,甚至不無玩笑地戲謔,薦書往往就是一個自曝其短的行為。介紹一下這門課,形式是每周談一本書,文字+語音,財經經濟為主,社科人文為輔,幫你構建結構性通識體系,完善思維方法。目標在於,閱讀認知訓練營,成為更好的自己。在這門課中,基本會超過五十本的推薦,而且不僅僅是針對這本書的解讀,更是和知識框架和現實問題向關係。我會談亞當斯密/凱恩斯/哈耶克/羅伯特席勒/喬治•阿克洛夫/萊因哈特羅格夫等經濟大家。也會談談歷史學家尼爾弗格森和託尼朱特的書,也有比較有趣而洞察力的書,比如有FT專欄作家蒂姆•哈福德與心理學家加裡·克萊因的書,更有達文西/羅斯福/格林斯潘/伯南克/索羅斯等來自業界人生智慧。更重要的是,我們讀書是問題導向,通過李約瑟之謎/人類博弈/國家興衰/中國模式/金融危機/國際關係等話題切入,背後有立體的框架,讓你讀了更好理解現實世界。我希望學習之後,你看待問題,和別人相比,有一些全新的高度和視野。五十本能否讀完看個人造化,但是能知道是哪五十本,那些問題需要關注,應該從什麼角度關注,你已經比尋常人視野高出很多。我持續關注中國經濟超過十年,寫了上千專欄與幾本書,如何讓普通個體,去明明明白理解我們的時代與變化,這是我的熱情所在,也是我選擇這份工作的原因。新聞會變,時代會變,知識也會變,永遠不變的是自我成長與終身學習。通識課課程,不僅是五十本好書,更是通過書與書之間邏輯聯繫,構建通識體系可以說,任何通識教育最大成功都是在於讓我們知道,自己知道的其實很少。這門課可以看作一把鑰匙,推薦書籍不追求全面,很多太熱的我就不推薦,太艱深的經典也不會刻意推薦,更多強調對於一般朋友的「適用性」。有心朋友可以將這門課作為索引,後續可以按圖索驥,從一本延續到無數書,那是我最樂於見到的結局。正如胡適先生老早就說過,「讀書無捷徑,是沒有什麼簡便省力的方法可言的。讀書的習慣可分為:一是勤,二是慎,三是謙。」正如愛因斯坦的話,「在我看來,人類精神愈是向前進化,就愈可以肯定地說,通向真正宗教感情的道路,不是對生和死的恐懼,也不是盲目信仰,而是對理性知識的追求」。理解是謙卑與寬鬆的開始,正如愛因斯坦的描述,「通過理解,他從個人的願望和欲望的枷鎖裡完全解放出來,從而對體現於存在之中的理性的莊嚴抱著謙恭的態度,而這種莊嚴的理性由於其極度的深奧,對人來說,是可望而不可及的。」書事如人,有自己的命運,翻開一本書是偶然,而合上一本書也不是結局。這門課我有小小野心,那就是致敬肆無忌憚自由讀書的歲月。有位我很喜歡臺灣作家曾經說過,正是因為有些作者的存在,讓人少寂寞不少。對於我也是一樣,這些紙面上的大朋友們,和現實生活中的師友,慰藉了我年少的迷茫與狂亂,感謝你們最好的方式,或許就是我也能貢獻自己的微薄力量,或許也能度人一路。簡單說,我推出個新計劃,每周我領讀一本書,通過五十本搭建一個全新的通識體系,帶你刷新自我。五十本聽起來很多,其實知道讀什麼比讀多少重要,能讀多少,看個人機緣與興趣。這五十本好書,搭建的是你一生的通識體系。你可以當作你一年的目標,也可以幾年計劃,或者當作下半生的計劃,甚至一生的通識計劃。你加入之後,這五十本領讀材料與討論資料就一直存在。你可以按照自己節奏安排,知識無法速成,但是獨學無友,學會學習,比起學到什麼更重要。很多朋友說讀書好,但沒時間,通識課怎麼高效利用?幫你省時間,拒絕注水。知道什麼書應該讀,資料是永久有效,隨時有時間可以讀,按照自己節奏來。獨學無友,目的是幫大家省時間,總結精華要點,所以一定要讀完領讀材料。比如800頁《國富論》太厚,大家如果沒時間,讀完最精華分工那章也完成任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