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芪始載於《神農本草經》,又名黃耆,《本草綱目》這樣解釋:耆,長也,黃耆色黃,為補藥之長,故名。
都說外行吃人參,內行吃黃芪,黃芪作為補氣之長,物美價廉,深得養生者的喜愛。
但黃芪泡水,並不是所有人都可以喝,以下人群應當注意。
第一類:腎陰虛者。
腎陰虛的表現是平素手心腳心和胸口煩躁發熱,冒夜汗,腰酸膝軟,眩暈耳鳴,失眠多夢,這類人多形體消瘦,臉上顴骨處紅,口乾舌燥,大便幹,小便黃。因為這類病人本身體內有虛熱,而黃芪藥性微溫,不僅無法調理和消除虛熱,甚至還會加重。
第二類 已經感冒者。
黃芪泡水可以增強人體免疫力,如果已經感冒,就不適合再喝黃芪,因為具有固表的作用,就是說,能夠幫助人體關閉大門,阻擋外邪的入侵,病毒難以侵害人體,但是如果已經感受外邪,已經感冒,再用黃芪固表,就像關門留寇。中醫倡導仁慈,一定給邪氣出路來達到祛除邪氣的目的,而關門留寇,邪氣在體內無法宣洩,則會導致病情加重。不過,等感冒痊癒,則可喝黃芪水預防反覆發作。
第三類 經期女性
黃芪雖然有益氣補血的作用,但並不是真正意義的補血,中醫認為有形之血生於無形之氣,生血必先補氣,要發揮補血功效,還需配合大棗當歸等補血藥,氣補來促進血補。此外黃芪有攝血的功效,能夠固攝血液,而經期女性,血液要正常下行,如果這時喝黃芪水,則會導致氣血紊亂,影響月經正常運行。
第四類 孕期女性
因為黃芪為補藥之長,如果在孕期過度進食黃芪,容易影響胎兒發育,使胎兒體型過大,嚴重者甚至引發難產,另外,黃芪本身還有利水的作用,會減少孕婦羊水的量,影響羊水代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