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假如我生長在中國,我將不可能是一個畫家,而將成為一個書法家。——畢卡索
藝術源自生活,取自現實高於現實,中國自古在藝術上就有很高的成就,一些大師的畫作即使到了今天,依然非常受歡迎,即使他們所用的各種用具,也能夠讓很多人為之瘋狂,一些收藏家往往會開出高價來買一些自己喜歡的作品。
有的時候收藏作品是一個高風險的領域,可能一個特別普通的東西到最後被賣出天價,也可能花很多錢買回來的東西卻是一個贗品,有人一夜暴富,也有一人一貧如洗,雖然撿漏的可能很小,但是也確實發生過,有一個農民用了三年的菸灰缸,被一個收藏家用兩包煙換走,結果在拍賣行賣出180萬的天價。
「破舊」菸灰缸
收藏界就有一個叫羅軍的人。他非常喜歡研究一些文物,有一天他閒著沒事兒,他都朋友就跟他說上別的地方。搜羅一下,看看能不能找到一些值得收藏的。於是這兩個人就去了山西忻州,在當地逛了很久,也沒有找到任何有價值的東西。眼看是中午天氣又特別熱,於是就找了一戶人家,借了口水喝,順便兒休息一下。
在休息的過程中,他就和這家的男主人聊了起來。休息了沒一會兒,羅軍轉身就要啟程了,他準備看看還有沒有別的地方值得他去的。男主的煙也抽完了,把煙都磕在了菸灰缸上。發出非常清脆的響聲,正是這個響聲吸引到了羅軍。
按道理來講,普通的菸灰缸是絕對不可能發出這樣的聲響的。雖然菸灰缸非常的破舊,但是外形卻小巧精緻,於是他便對菸灰缸非常的好奇,索性就問起來,也會剛到來的男主人回答,他說菸灰缸是三年之前在地裡挖出來的。看他比較小,適合彈菸灰,於是就被當作了菸灰缸。
羅軍把煙盒剛拿起來,細細地端詳,他發現煙缸比較扁。而且好像是陶瓷的,菸灰缸裡邊的釉面兒保存得比較完好。菸灰缸的周圍就像我們現在的鼓一樣,有著鐵釘一樣的裝飾品。僅從這些點以及菸灰缸的來歷,他確定菸灰缸並不是凡品,於是就想把它買下來。老人也沒有當回事情,兩盒菸酒買了下來。在他把菸灰缸拿回家仔細清理之後,他才見到了這個所謂菸灰缸的真面目。
整個菸灰缸的釉面保存得非常完好,內裡有一絲絲藍光。就像菸灰缸底部有水一樣。周圍鐵釘一般的裝飾也非常的精巧。於是他找到了自己古玩店的朋友。他的朋友直接告訴他這是一件鼓釘洗。而且還是宋代的。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沒想到他苦苦尋找的寶物,竟然是他碰巧所得到的菸灰缸。
罕見的鼓釘洗
鼓釘洗就是我們所說的筆洗,只不過是筆洗的一種。因為他有一圈像鼓釘一樣的裝飾而得名。一般鼓釘洗多為三足。是一種在宋代非常特殊的文具。因為在宋代,鼓釘洗是皇家專用的,普通人絕對用不到。鼓釘洗初次進入人們的視野是在河南的八卦洞遺址內。在那裡出土的鼓釘洗是官窯出品專供宋徽宗,鼓釘洗屬於非常罕見的文物,存世量非常少,但銘文的鼓釘洗也僅有17件。
《中國陶瓷史》記載:「見於著錄的帶刻字的鈞窯器物」,鼓釘洗上的銘文上特殊。他的銘文是數字,而且數字越大,鼓釘洗他卻越小。為什麼說到現在出土的鼓釘,洗帶銘文的也僅有17件,就是因為鼓釘洗在宋朝當中僅出現了一段時間,因為他是宋徽宗時期才出現的,而且他又是皇帝御用的,所以這就導致了他在民間不可能存在。宋徽宗時期結束之後,在後續的朝代也僅有金條和元朝出現了,而且那個時候不能叫鼓釘洗,它叫仿古東西。
鼓釘洗的傳說
關於鼓釘洗的出現,有一個非常美麗的傳說。據說宋徽宗是一個特別文藝的皇帝,他對音樂舞蹈和繪畫上有著很高的天賦,但是就是這樣一個人,他的書法並不是很好。即使經過大量的訓練,他的書法仍沒有實質性的提高。慢慢的書法成了他不願提及的傷痛。而在一次宴會上,他喝多了,他是被人扶著回去得,再回到寢宮之後可能是有感而發。拿起筆就開始寫字。寫的字也是磅礴大氣。等到第二天醒來,他發現字氣勢磅礴,非常的喜愛,也不知道是誰的。他自己也試著臨摹,但是完全寫不出來。索性就不寫了。
在之後他經常做夢,而且夢的都是相似的內容。他拿著一隻巨大的筆在股上寫字,寫出來的極其的飄逸瀟灑。而且那隻鼓也非常的奇特,僅有三隻足。索性他就把這個夢跟大臣說了,有一位擅長音律的大臣說。只有用像鼓的筆洗才能寫出好的字。於是他就建議定製一批特殊的筆寫來專供皇帝使用,經過官窯的設計,最終鼓釘洗現世。
拍出180萬天價
這就是鼓釘洗的傳說,當時羅俊的朋友直接開價6萬收購這隻非常特殊的鼓釘洗。面對著高昂的價格,羅軍把他賣了。因為賣得很高,索性他就直接拿出了6000塊錢送給了當時說過鼓釘洗的農民,雖然他的朋友出價6萬。但是他一轉手就賣了30萬,本以為這件事情到此結束,但是在兩年之後的拍賣會上,這隻鼓釘洗又一次出現了,並且最終的價格高達180萬。可能連挖出鼓釘洗的老農都不知道,他用的菸灰缸竟然高達180萬。
鼓釘洗是非常珍貴的文物。而文物的背後,又是一段鮮為人知的歷史故事。我們為什麼要研究文物,這就是文物的作用。有的時候看似一件不起眼的文物,它甚至能夠記錄一個時代的秘密,雖然說鼓釘洗僅僅存在了一段時間,但是像鼓釘洗一樣的文物,在歷史上刻上每個時代都有,也正是因為它們,我們的文化才豐富多彩。
參考文獻
《遊山西村》《中國陶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