擴展閱讀:雅昌藝術網關於「以冒用'雅昌'名義騙取藝術品等犯罪行為」的聲明
按:受當代藝術思潮影響,首飾藝術在今天的概念非常廣,早已非簡單的身體裝飾或佩戴的藝術。當代首飾藝術的偉大之處在於它就在大街上面對人們,佩戴者本身就是它的畫布,觀者直接面對個人:這是什麼?為什麼穿著它?首飾就是交流,全世界的人都在為這種交流而歡呼。
或者說,生活中的一切都可以在首飾中找到相應的表達方式。而「21克」----2018杭州當代國際首飾與金屬藝術三年展的啟動可謂即應運而生,又前瞻可期。
「21克」:一個不僅關於重量的多維架構
2018年11月7日,「21克」----2018杭州當代國際首飾與金屬藝術三年展(以下簡稱三年展)將在中國美術學院民藝博物館啟幕,本屆三年展邀請了來自25個國家和地區的知名教育家、藝術家和學者共155人參展,召集亞洲、歐洲、美洲等地約50所知名院校,形成了一個全世界範圍內高級別的首飾金工學術盛宴。除展覽外,還將聯合國際範圍內的專家從學術、藝術、技術和審美等層面進行多維度研討,從而展現國內外最前衛的金屬藝術創作,促進首飾與金屬藝術整體學科的發展。
其實,「21克」這個獨一無二的主題討論早在兩年前就已提上日程。彼時,首屆三年展「鍊金鑄身」結束不久,兩位策展人汪正虹教授和Ruudt Peters教授就開始討論起第二屆的主題。曾有一位美國科學家表示,他通過實驗發現人體在死亡的瞬間重量會減輕21克,並由此推斷這21克是「靈魂的重量」。當然,這一結論之後被證明是「偽科學」,但「21克」卻被作為一個具有象徵意義的數字流傳了下來,成為思想意識觀的借喻。所以本次的「21克」主題並非物理意義上的概念,而是指向一個哲學命題。本次展覽亦以「21克」指代人類精神的「重量」、思想的「重量」。故展覽策展人之一、中國美術學院手工藝術學院院長周武表示:「打造一個開放的、帶有實驗性、研究性的展覽,期待藝術家們能從不同的維度回應這個命題。通過這個展覽,看到不同的創作形態、不同方式、不同角度、不同維度、不同思考,並能夠成為教學研究很好的交流平臺。」
同時,本次展品均為主題創作。「要知道,絕大多數展覽都不會要求參展藝術家必須創作新的作品。但這次,藝術家們必須針對這個主題創作新作品。」故Ruudt Peters教授認為相對首屆而言,本次「更加複雜與大膽」。對此,本次展覽策展人之一、亦是參展藝術家的中國美術學院汪正虹教授也思考了很久,「始終都在焦灼重量和作品的關係,到最後發現已變成了藝術家對重量和材料之間協調性的研究,而非簡單的創作問題。這種方式確實帶來了挑戰。」
汪正虹 輪迴 材料:魚鱗,鏡子,棉線,925銀 尺寸 : 18 x 18 x 6 cm 2018年
張禕 你在裡面還好嗎?材料: 棉線,銅礦石,銅鏈條,羊毛填充物 尺寸:16.5 x 14 x 4.5 cm 2018年
王曉昕 靈魂砝碼:千姿之重 材料:不鏽鋼,紫銅,金 尺寸: 3.5 x 3.6 x 6 cm 2018年
故展品本身便十分值得期待,這種「限制」恰為展品的產生和呈現提供了無限可能的「範圍」。而除主題的深意獨具和命題創作帶來的「全新」展品,展陳方式也值得注意。在展品重量均被設定為21克時,體積便同時有了限制。展覽所在地為中國美術學院民藝博物館,建築本身足以吸引目光,如何在此空間賦予展品合適的位置?為實現其既與空間相融又合適地被「看見」的目的,主辦方將展櫃底部與傾斜展臺齊平的同時,創造性地打造出前所未有的「展秤」來承載展品,此舉既在形式上獨具韻味,更因與主題暗合而具會心之趣,並通過不同顏色進行不同版塊空間的區分。
同時,本次三年展12月10日國內首站收官後,將繼赴德國、波蘭、比利時與荷蘭。這些站點的選擇同樣有側重和指向,力圖從更多緯度與層級展現本次三年展的豐富成果。
展覽正式啟幕前夕,本次三年展的兩位策展人:中國美術學院手工藝術學院院長周武和國際知名藝術家Ruudt Peters教授分別向雅昌藝術網獨家分享了相關話題,對展覽主題、內容、特點、意義等方面袒露諸多見解,深度、個性且真誠。
中國美術學院手工藝術學院院長周武教授專訪
中國美術學院手工藝術學院院長周武
Q:相對首屆,第二屆除了主題的改變,還有哪些不同?
A:首先,第二屆主題更聚焦,限定命題的創作和首屆有差異。
第二,本屆內容分為三個模塊,從三個維度的內容部分交疊,相互聯繫。同時,展覽形式也在首屆基礎上進行了升級,包括觀摩、研討、講座、巡展等文化傳播的內容。
第三,首屆只在中國展出,這次開啟了全球巡展模式,從國內至國際巡迴的學術展覽,在時間和空間上突破以往單一展覽的模式,時間上以持續的階段式替代過去的短期展示,空間上展覽場所從中國杭州移動至歐洲,形成一條首飾手工藝術東西深度對話的視覺風景線。不同空間層次的設定,既是不同展覽版塊的呈現,亦是對於「21克」這一主題的差異化、層級化、專業化的全新詮釋。
Q:本次三年展您的策展理念是什麼?
A:本次三年展要回應的問題是「首飾藝術」的本體語言是什麼,從哪裡來,到哪裡去。首飾藝術最根源性的問題就是如何通過材料、工藝、形式、造型、技法等去表達作者的思想,「21克」就是作者通過這樣一個命題性創作來開啟自己思想的認知,去尋找自己對首飾本體語言的認知,這是一個尋找的過程,也是一個實驗的過程。
《大地的呼吸》2017年
Q:三年展的組成部分是?
A:三個模塊:「新銳實驗」+「經典深耕」+「藝術回顧」。我們希望通過分板塊的方式來觀察不同藝術家對相同命題的不同思考和回應,或者分享他們的經驗。這是一個非常有趣的展覽,比如第三版塊的「藝術回顧」,是國內少見如此系統性的首飾藝術家回顧展,是一個非常好的深度了解西方首飾界重要人物的平臺。
Q:受邀藝術家們首先是提交草圖而非作品或作品圖參與初選,這種設置的最核心目的是什麼?
A:我們藉草圖看到藝術家對作品思考的思路,載體、形態、造型、材料、工藝、處理、組合、空間關係等是如何形成的。草圖是藝術家非常好的表達方式,某種意義上可以較清晰地呈現藝術家的創作初衷、靈感的閃現和個性語言。
Q:本屆三年展鼓勵將首飾製作成大體量的裝置藝術,那麼,您如何看待首飾藝術與裝置藝術之間的關係?
A:今天,首飾藝術已不是簡單的身體裝飾或佩戴的藝術。受當代藝術思潮影響,當代首飾是多維度的,有些側重於雕塑,有些傾向實驗,有些則與媒體或跨媒體關聯,所以首飾藝術在今天的概念非常廣泛,因此這個展覽既要有前沿性探索,同時也要守住首飾的根源性文脈。與裝置的結合其實也是我們想走出去的一種嘗試,即試圖把首飾藝術的概念延伸得更遠。或許有的時候,只有遠離或回望,才能真正認識自己,觸及藝術的本真,發現美。
《湖·山》2016年
Q:策展人這期間經歷了哪些重要的階段?遭遇到哪些問題是如何克服的?
A:展覽的協調過程比較漫長,前幾年就開始謀劃,包括展覽主題、展覽方式、展場選擇、藝術家挑選都有反覆打磨的過程,並非一蹴而就。這中間非常不容易,得益於團隊的共同努力,和堅持東西方藝術對話、多元文化共榮的信念。
Q:本屆三年展對參展作品和藝術家的選擇標準是什麼?
A:這是一個非常複雜的問題,對於策展團隊來說,我們有共同評審討論小組,期間經過多輪的甄別和反覆討論。挑選作品比較重要的依據是其是否聚焦主題,同時尺度上有一定要求。此外,很重要的一點是我們希望藝術作品有個人獨特的視角,即創新點。
《青河》2014年
Q:對您而言,重建東方文化身份與當代首飾藝術的發展是否存在聯繫?
A:作為中國的高等院校,必然有自身的社會特質,但需注意的是如何在創作中把民族特色有效、有機地融入作品,而非簡單表面樣式地創新。東方文化本身就具有包容性,如何轉化、整理並激活傳統,是東方文化如何在當下語境重建的根本問題。
Q:您個人如何全面總攬當代首飾藝才術觀念的現狀(國內/國際 學術/市場)?對此,您希望本屆三年展發揮怎樣的作用?
A:東西交融,文化互補。當代首飾藝術觀念非常開放,中國和西方當代首飾藝術之間也處於相互交融的過程。冀望本次三年展能在其中起到一定的推進作用,建構新時代的首飾美學及價值取向。
Ruudt Peters教授專訪
Ruudt Peters教授
Q:如何理解今年三年展的主題「21Gram」?
A:1901年4月10日,在麻薩諸塞州的多切斯特進行了一項不尋常的實驗。Duncan MacDougall博士試圖證明人的靈魂有質量,也是可以測量的。
MacDougall博士對六名垂死的病人進行了這個實驗,他們在死亡前被放置在特製的費爾班克斯秤上。MacDougall博士的意圖是在死亡前和死亡後對每個人的身體進行稱重,以確定任何微妙的測量差異。病人是根據他們即將死亡的情況選擇的。兩名患有肺結核的病人,五名男子和一名婦女。基於他能證明1例病人在死亡那一刻後直接失去21克的事實,MacDougall發表了他的假設,即人的靈魂有「21克」的物理重量。
「21克」的重量是一個兼具想像力和物理實感的神奇概念。這一想法激勵了電影製片人、歌曲作家、優秀藝術家、小說家和紀錄片製片人,但直到今天還沒有首飾創作者。通過這次展覽,我想挑戰首飾創作者們,他們將特為此展創造出一件新的與「21克」靈魂重量內容相合的藝術品,其能將靈魂的概念翻譯成一個不超過「21克」的實物。
我們打算邀請同等數量的西方和東方藝術家參展,西方和東方社會對這個現象有完全不同的看法,我期待偉大的概念和藝術作品就此產生。
Q:針對本次三年展,您的策展理念是什麼?
A:展示靈魂在不同社會中的視角。
Q:本屆特設了針對青年藝術家的特展。那麼,對於年輕人,在學術與市場兩方面,您的建議或經驗傳授分別是什麼?
A:這一次,年輕藝術家的入選量比第一屆多。
無論如何,對我而言,年輕的藝術家跟隨他們的心更為重要,這樣他們就能維持精力創作而不被市場濫用。當他們被關注後,經過最初的磨合期,更好的作品就開始出現了。
Q:關於回顧展部分,可否提前透露一些信息?
A:回顧44年工作的縮影:在我的世界裡,單個玻璃行星上的首飾就像漂浮在太空中的微觀世界,而宏觀深層的意義和啟示的則是我們存在的源泉。我對宇宙的夢想如同某種外星人的體驗和氛圍。首飾是按主題排列和分組的玻璃膠囊。這些都是由吹制玻璃和鋼架包圍,其功能作為承載和嵌入玄武巖基地,每個膠囊展示一件首飾作品。
展覽空間裡,硫磺、隕石坑、間歇泉、煙霧和氣泡來源的地面上的電影投影激起了一種神秘的氣氛。在這個夢幻的世界裡,玻璃膠囊裡的首飾似乎是漂浮著的小行星,在那裡遊客的所有感官都受到了刺激。這個夢想的世界將會是怎樣的?如何設計?仍待進一步研究。
為防止小型玻璃膠囊在展覽空間內「消失」,這些膠囊將集中在幾個群體/區域,這些群體/區域因地板上的膠片投影而更加突出。
回顧展(緣起部分)還將展示彼得斯珠寶的概述,每系列約五件作品,將與教育、互動文本和電影一起呈現。
展覽的同時,還將編制一份目錄,以喚起與展覽相同的夢想世界。除了展出的照片和首飾外,還增加了由著名攝影師製作的珠寶肖像。圖片將附有資料性文字。目錄將以英文出版。
Q:新技術時代下,藝術家如何面對和消除藝術和手工藝之間的界域?
A:對我個人而言,當代首飾是一種藝術形式,但也有人認為是工藝或設計。現在,我們有必要呈現在什麼是首飾、什麼是裝潢、什麼是裝飾。
我很高興新技術在珠寶方面的發展,所有工藝品在未來都將非常有用。我們是首飾創作者,能夠在社會中提高人的趣味。大眾科技將向人們展示他們喜歡做的改變以此顯示他們的身份。
Q:當下,人們對首飾藝術觀察的側重發生著變化,即從「藝術性」的強調到對「當代性」的關注。對此,您是如何理解的?
A:當代首飾藝術的偉大之處在於它就在大街上面對人們,佩戴者本身就是它的畫布,向人們表明他們喜歡傳播的生活方式。觀者直接面對個人:這是什麼?為什麼穿著它?首飾就是交流,它比餐廳裡的桌子還堅固。全世界的人都在為這種交流而歡呼。
對我來說,當代首飾藝術是「生命」,它包含著一切:性別、歷史、苦難和情愛等,生活中的一切都與首飾有關,或者說生活中的一切都在首飾中找到了相應的表達方式。
我愛它,我恨它,就像我愛我的生活。
Bifei Cao
Chequita Nahar Kra Fanga Material: Silver, Cotton cord, Plastic 3dprinting, Verometal Size: 3.5 × 4 × 6.5 cm Year: 2018
Heejoo Kim 21G of this Life Material: Ottchil ( Korean natural lacquer ), Red thread Size: 17 × 15 × 13 cm Year: 2018
曾經,首飾藝術在「手工藝術」和「藝術」兩詞間有過搖擺,而經過時間打磨和各環境的成熟,當代首飾藝術在國內已進入快速生長通道,這其中很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教育的力量。
中國美術學院手工藝術學院在首飾金工方面十餘年的探索正是此方面探索的重要切片,而本次三年展也正是碩果之一。其希翼通過探討新技術時代下首飾與金屬藝術的發展,反思藝術家應該如何面對和消除藝術與手工藝之間的界域。同時,結合藝術史、現代與後現代的藝術理論、社會學與人類學等領域,對藝術首飾的風格流變等相關問題進行跨學科探討。
首飾教育是一個系統性工程,不僅僅是手藝本身,更重要是對一個人德智體美勞全系統性的培養,首飾創作是個人、群體與媒介的反映,這背後最終極的還是人文關懷。這正如周武教授所言,教學解決的是人本體價值取向的結構問題,這樣一個學術過程中重要的是方法學習,而不是單一的技藝問題,背後是人的精神和思想。學院的教育方式與傳統的師傅帶徒弟有差異性。從歷史到文脈,學院教育結合了社會資源、國際資源、不同領域師資、文獻支撐以及各方面知識體系的綜合性培養等,引領首飾審美趨向,對當代首飾的發展極其重要。
Helena Lehtinen Pendant Materia: Silver, Gilded plastic Size: 11 × 2.5 × 2.5 cm Year: 2018
高明靜 不滅 材料 : 銅,絲線 尺寸:9.6 x 4.4 x 2.2 cm 2018年
Kadri Mälk-Cracked Soul Material: Black tourmaline, Silver, Dark blue sapphires Size: 4.3 × 3.9 × 1.85 cm Year: 2018
Ruudt Peters Last Breathr Materia: Silver, Glass Size: 2.5 × 6 × 7 cm Year: 2018
孫捷 你是誰 材料 : 金色烤漆,金屬,樹脂 尺寸 :6.7 x 3.4 x 1.8 cm 2018年
徐玫瑩 21克 - 心經 材料:竹子,竹炭,紙,棉紗,黃銅 尺寸: 11 x 7 x 2 cm 201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