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俄羅斯的軍工,人們常用「瘦死的駱駝比馬大」來形容。不過,失去了烏克蘭安東諾夫之後,俄羅斯的軍用運輸機工業就變得艱難許多,俄獨立後,第一種自行研發的全新軍用運輸機伊爾-112V,準備在2年內服役,比起我們印象中那些巨無霸俄制運輸機,真是個小不點。
據「防務博客」網站消息,俄羅斯工業和貿易部長丹尼斯·曼圖洛夫(Denis Manturov)宣布,該國國防部將從2023年開始接收新的伊留申伊爾-112V輕型軍用運輸機,2021年底前,2架原型機將移交給國防部,隨後進行國家測試飛行,預生產型計劃在2023年交付。
圖片:伊爾-112V
伊爾-112V是一種最大起飛重量21噸,運載能力約5噸的雙發渦槳運輸機。它可以視作伊留申設計局的雙發伊爾-114客機的「同門兄弟」,後者主要用於替換安-24(運-7原型),而替換安-26(安-24軍用運輸型,帶尾門)的機型是在上世紀90年代初俄獨立後才開始醞釀的,2004年,在米格-110、圖-136等方案中,俄羅斯國防部選擇了伊爾-112。
圖片:去年3月30日首飛
俄羅斯空軍陣中,軍用運輸機包括了載重150噸的安-124「魯斯蘭」、載重80噸的安-22「雄雞」,載重40-50噸的伊爾-76,以及載重20噸的安-12(運-8原型)等機型,但這些運輸機基本都是蘇聯時代研發的,安系列飛機的智慧財產權更是在烏克蘭手上,因此伊爾-112V算是第一種俄羅斯獨立研發的新型軍用運輸機。
圖片:俄空軍的伊爾-76和安-22(後部)
伊爾-112V採用了現代化軍用運輸機慣用的上單翼、T形高平尾等設計,具備在簡單跑道上起降的能力。它採用2臺本國自行研發的克裡莫夫TV7-117ST渦槳發動機,最大功率超過3100馬力(2280千瓦),採用了玻璃座艙,貨艙可以搭載44名傘兵和5噸貨物。
圖片:伊爾-112V和伊爾-96都是沃羅涅日廠生產
雖然性能確實無法和大型軍用運輸機相比,但伊爾-112V首架原型機去年3月首飛時,一個特點令人印象深刻。
在其機尾,有圓柱形的天線和兩側的凸起,這應該是安裝「維捷布斯克」電子對抗系統的位置,可以對來襲飛彈進行紅外和雷達預警,投射幹擾彈,而其機腹還預留有「總統-S」定向紅外幹擾機的安裝位置,這套系列可以向來襲紅外製導肩扛式地空飛彈發射雷射波束,幹擾導引頭,而我國最新的運-20,暫時還沒安裝類似的對抗系統,雖然我國的軍工電子工業可以提供類似的產品,這也是俄軍經常在敘利亞執行軍事空運任務,結合了上世紀80年代在阿富汗戰場上的經驗、教訓,帶來的實戰化理念,由此可見,伊爾-112V是麻雀雖小、五臟俱全。
圖片:伊爾-112V尾部的凸起很明顯
根據多份報導,俄羅斯國防部打算購買62架伊爾-112V飛機。曼圖洛夫表示,考慮到2030年大量(同級別)飛機的更換計劃,負責製造伊爾-112V的沃羅涅日飛機廠準備每年生產15架飛機,它主要是想替換老式的安-26(安-24/運-7帶尾門的軍用運輸型),競爭對手是空客的C-295等機型。
圖片:原裝的安-26,我國空軍也曾引進
除了伊爾-112V之外,俄羅斯還在推動伊爾-276新型雙發渦扇運輸機項目,它主要是取代載重20噸的安-12飛機,採用2臺先進的大涵道比渦扇發動機(PS90或者最新的PD14),但目前為止,伊爾-276進展不快,畢竟俄羅斯的新型軍用運輸機,還有已裝備部隊的載重50噸級的伊爾-76MD-90A(伊爾-476),還在研發載重上百噸,取代安-124的TTS「大象」,項目太大、戰線太長,哪都要錢。
圖片:伊爾-276,有點像巴西的KC-390
在新一代軍用運輸機方面,俄羅斯從簡單的做起,逐步分階段「復興」,也是務實之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