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家自掃門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和「一個好漢三個幫」是日常生活中人們時常掛在嘴邊的古語、諺語,但二者所表現出來的做事態度卻恰恰相反。成書於南宋末年的民間日用書《事林廣記》記有「自家掃取門前雪,莫管他人屋上霜」一句民間諺語,明代張鳳翼所作戲曲《灌園記》中作「各家自掃門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其後便流傳至今。魯迅先生在他的《諺語》(收入《南腔北調集》)一文中也曾對「各人自掃門前雪,莫管他家瓦上霜」這句話做過精闢剖析:這乃是「教人要奉公,納稅,輸捐,安分,不可怠慢,不可不平,尤其是不要管閒事」。在現代漢語中,字面意思是勸人採取一種不管閒事、只管自己的做事態度。「一個好漢三個幫」則恰好相反,其倡導的是一種互幫互助的精神。正如 《世界需要熱心腸》這首歌中所唱到的:「一個籬笆三個樁,一個好漢三個幫,為了大家都幸福,世界需要熱心腸。」
習近平在講話中引用這一組詩文、俚語,點明了構建全球夥伴關係網絡的核心精神所在。在當下全球經濟持續低迷、地區動蕩不斷加劇的背景下,保護主義和孤立主義等「逆全球化」思潮逆勢而動,「各家自掃門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的呼聲在全球範圍,甚至是在不少傳統大國、發達國家內部都愈發強烈。然而這種自私自利、「以鄰為壑」的想法與做法無助於解決世界經濟不景氣、全球治理遭遇困境等諸多問題。歷史也已經證明了這種思路是行不通的,在1929~1933年世界金融危機的背景下,各大國紛紛「閉關鎖國」,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世界迎來人類歷史上最為慘烈的災難。在當今全球化時代,任何一個國家的力量都是有限的,各國只有攜手合作,才能有效應對日益增多的區域性風險和全球性挑戰。「逆全球化」只會進一步加大風險、放大挑戰。只有倡導「一個好漢三個幫」的互助精神才能讓世界各國,無論大小,強弱、貧富都參與到問題的解決中來,共謀全球發展大計,給全球化進程注入新的發展動力。
互助精神深深植根於中國文化的豐厚土壤,具有長久的歷史淵源。中國文化歷來推崇互助精神。在漢語語彙中,「一個好漢三個幫」,「合則強,孤則弱」,「眾人拾柴火焰高」,「兄弟同心,其利斷金」等古語、俗語都在說明互助精神的重要性。在新中國的外交實踐中,互助精神也得到充分體現。新中國堅持奉行和平外交政策和不結盟原則,堅持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基礎上同各國發展友好合作。正因如此,才有「非洲兄弟把中國抬進聯合國」的一段佳話。當前中國提倡的夥伴關係的構建正是對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外交理念與實踐的繼承和發展。習近平生動形象地將「各家自掃門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與「一個好漢三個幫」作比,並用於指導全球夥伴關係網絡的構建,符合當今時代背景,為中國外交工作指明了方向。
互助精神植根於中國文化的優秀傳統,構建全球夥伴關係網絡也是由中國提倡的,但這並不意味著中國是全球夥伴關係網絡的中心,也不意味著中國要領導世界。中國所構建的全球夥伴關係網絡就像網際網路一樣,相互聯結、相互交錯,並不是以哪一國為中心,而是多中心、多層面、以不同支點組成全球和區域合作網絡。在這個「網際網路+」時代,中國構建的全球夥伴關係網絡有助於世界各國分享發展經驗,實現經驗與資源的「互聯互通」,開創相互學習、合作的新模式,達成共同發展的目標。對於全球夥伴關係網絡,不應再以大國制衡、零和博弈的舊思維去分析、解讀。在網際網路時代,「權力分散」已成為現實的特徵,贏者通吃、一家獨大的做法已經難以為繼,也不適用於當今世界。「世界真正需要的不是單槍匹馬的英雄,而是同舟共濟的合作夥伴。」只有各國攜起手來,才能真正解決當今世界存在的種種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