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1億粒米」讓學生對「億」「刮目相看」
這兩天,一則小學數學老師布置學生「數1億顆米」的作業引發了熱議,兩位接受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採訪的專家認為:相比於繁重的書面作業,脫離實際的實踐作業,有時更容易令人抓狂,家長們不堪其擾。公眾之所以對「數大米」反應如此強烈,很大程度上正是這種情緒長久積累之後的爆發。因此,數1億粒米雖是個例,但老師們卻應該引以為鑑。不過專家們也建議,應該適當給予理解尊重,保護老師的創新積極性。(09-08澎湃新聞)
在學習了「億的認識」後,老師設計這道實踐題,是讓學生感受「1億是多大的數字」應該沒錯。但據網民推算:「1秒數3粒,一年基本上能數完」「1億粒米約等於8333.3千克,若10千克一袋,要833袋大米」,因此這不僅是一道不可能完成的作業,布置這樣的作業還有點「拙」。
一道不可能完成的作業,看似不切實際,脫離常識,其實只要學生去做了,並知道這是一道根本不可能完成的作業,且能夠引起如此大的「轟動效應」,在學生的腦海裡就已經對「1億是多大的數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就足夠了,又何必「求真」呢?不嘗試怎知道,「一年基本上能數完」,又怎麼知道「1億粒米約等於8333.3千克,若10千克一袋,要833袋大米」?這不就是對「1億是多大的數字」的感知、物化嗎?如果不是這樣一道「完不成」的作業,如果不是這道題非常之「拙」,能引起這麼大的「轟動效應」,能老婆孩子齊上陣,「萬眾一心」來破題嗎?如果不是一道「完不成」的作業,平時誰會留心這些?更何況還有約10個學生完成了作業,你就不想知道他們是如何做到的嗎?
約10個學生完成了作業,肯定不是「一粒一粒數」的,也許是動了「歪腦筋」,或先數出一個小量杯裡有多少粒米,通過體積估算1億粒米有多少量杯;或先數100粒米或1000粒米,稱一下重量,按這個重量類推算出1億粒米大概有多少,難道這不是最好的對「1億是多大的數字」的感知嗎?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對這種「歪門邪道」難道你不感覺眼前一亮嗎?
能夠收到如此效果,歪打正著也好,無心插柳也罷,但就目前而言,學生對一些數學概念的感知真的不敢苟同,別的不說,就我們學校一次對功能教室的面積測量,不少年輕教師就承認他們對面積沒有概念,更何況學生?
因此,要將一些抽象的數學概念轉化為理性認識,還是要多做一些這樣的拙事,讓學生親自嘗試一番,方才能讓數學概念深深地紮根於學生心中,哪怕是一些看似無效、荒唐,非常拙的實踐,至少它能給學生提供一個實際認識的過程,哪怕就像這次「數一億粒米」,即使「完不成」也是一次很好的體驗,最起碼他們今後會對「億」這個數位「刮目相看」。
當然,像「數一億粒米」這樣的實踐作業,教師要做好應對各種「突發事件」的心理準備,不僅要承受住來自各方面的「質疑」,更要做好「釋疑」,如此方才不失數學之嚴謹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