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背起行囊(原創文章,歡迎大家轉載分享)等到你音信全無,我就用愛你的心去愛這世間萬物
近代的中國,就像是溺在大海中的一艘船,幾經沉浮,這一段徵程裡有著太多難以言盡的挫折磨難,但也就是經過這麼多年的風雨敲打,才會涅槃重生,迅速成長為一顆冉冉升起的新星。新中國成立後,民族崛起,擺脫了「東亞病夫」的稱謂,新時代,向著星辰與大海踏上徵程。
1971年,中國拿回在聯合國屬於自己的一切合法權益,這一願望的實現並不容易,中國在爭取世界各國投票方面付出了很多的努力,尤其是在當時與美國關係尚未和解的背景之下。儘管當時中國以76票贊成的絕對性優勢重返聯合國,然而歐洲卻仍有一張反對票,知道是誰投的嗎?
1971年,第26屆聯合國大會召開,美國試圖讓我國接受「兩個中國」的主張,我國政府立即嚴厲拒絕和駁斥,不久之後,聯合國採納阿爾巴尼亞、阿爾及利亞等18個第三國家提出「恢復中國的合法席位」要求,並將這一提案列入會議議程。大會上,我國以76票通過,35票反對,17票棄權的壓倒性優勢通過這一提案,我國在聯合國的合法權益終於被世界承認。
而這個歐洲唯一給我們投反對票的就是馬爾他,跟隨美國投下了反對票。馬爾他,歐洲南部的一個島國,面積316平方公裡,由5個島嶼組成,由於其重要的戰略地位位置,幾個世紀末先後被不同的軍事力量徵服和統治過。在軍事戰略上,馬爾他作為海軍基地成為兵家必爭之地,素有「地中海心臟」之稱,馬爾他也是聞名世界的旅遊勝地,被譽為「歐洲後花園」。
在地圖上很難找到馬爾他這個歐洲小國,但它卻以優美如畫的風景而聞名,由於它地理位置非常優越,自己又沒有太多的抵抗能力,因此曾經受到過很多國家的殖民。在歷史上,馬爾他先後腓尼基人、羅馬人、阿拉伯人控制,而在進入工業革命之後又先後被法國、英國佔領。一直到1965年才實現獨立,而它能夠獨立是靠美國的影響,美國發揮了重要作用,而且獨立之後,馬爾他發展起了金融業,這其中美國的資本佔據了大頭,所以在之後很長一段時間內,馬爾他都是唯美國是瞻,是美國忠誠的小弟。
正因為由於它以美國為尊,美國也給了他很多經濟上的幫助,因此,他與美國在外交上幾乎是同穿一條褲子,所以在當時中國進入聯合國的時候,馬爾他跟隨美國投下了反對票。但是有趣的是,在美國和中國建交之後,馬爾他也不甘示弱,緊隨其後和我國建立外交關係。
即便是時至今日,我們每每看到那張時任中國駐聯大代表團團長喬冠華大笑的照片都能為之動容。這樣一場酣暢淋漓的勝利背後,無疑是無數先輩們腳踏實地、不畏艱難、一步一個腳印走出來的。而作為後來者,我們更要以他們為榜樣,以自我之微末之力,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貢獻自己的力量!我們中國、中華民族也必將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