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中國是聯合國常任理事國之一,也是聯合國的第二大繳費國。同樣的,我國在聯合國內也享有極高的權力,就比如說一票否決權。這就說明,中國在任何一個國際事務的決策中,都起著決定性的作用。不過,雖然說我國現在在聯合國中用著很高的地位,但是我們當初重返聯合國的道路卻並不平坦,而是充滿了荊棘坎坷。
聯合國是在二戰之後成立的,成立之初的目的是在於促進各個國家之間的安全、經濟發展、社會進步以及實現世界和平。
而最開始成立聯合國的那幾個主權國家也是因為在上個世紀,一戰還有二戰帶給世界人民的苦難實在是太多了。所以必須存在一個國際性的組織,幫助各國解決地區間的矛盾和衝突,盡最大化努力減少戰爭的發生。
其實在聯合國成立之前,蘇聯人是想讓聯合國的常任理事國只有三席,而這三個國家就是蘇聯、美國還有英國。但是美國人並不認同蘇聯的看法,他們覺得自己必須培養出一個可以牽制蘇聯的國家。於是,時任美國總統的羅斯福提議讓中國也進入常任理事國。然而羅斯福的提議卻遭到了史達林的反對,不過羅斯福繼續說道:「如果想要加強聯合國在亞洲地區的影響力,那麼發起成員國當中就必須有中國的位置,因為中國是亞洲最大的國家。」
羅斯福此番說辭讓史達林無從反駁,於是也就同意了中國加入。不過當時中國的加入讓英國首相邱吉爾有了很強烈的危機感,他覺得英國本來國力就不如美蘇兩國了,現在又進來一個中國,那麼自己在聯合國的話語權肯定會越來越低。所以他為了維護自己國家的利益,邱吉爾提議把法國也加入到常任理事國的席位,以此鞏固歐洲在聯合國的地位。
其實憑藉中國在抗日戰場上做出的卓越貢獻,常任理事國的席位就該有中國一份。不過當時中國在國際上的地位確實不如這幾個國家,所以自己說話也沒什麼分量。
聯合國正式成立的時間是在1945年,那個時候因為國民黨和美國人的關係較為密切,所以當時代表中國加入聯合國的是國民黨。
但是在1949年,深受人民愛戴的共產黨建立了新中國,國民黨退守臺灣。按理說此時中國在聯合國的代表就是應該由共產黨擔任。但是因為在抗美援朝的時候,中國和美國交惡,所以在國際上美國自然是處處針對新中國。
不過隨著新中國的國力不斷增強,再加上當時研發出了飛彈和原子彈,所以新中國重返聯合國的呼聲也是越來越高。
在1971年,中國以76票贊成,35票反對,17票棄權的巨大優勢,成功恢復了自己在聯合國內的位置。
即使美國人千方百計地阻撓我們重返聯合國,但是在亞非拉國家的幫助下,中國還是恢復了自己的地位,就連之前和美國人是盟友關係的歐洲國家,絕大部分也是投了贊成票。整個歐洲範圍內,當時投中國反對票的國家只有一個,那就是馬爾他。
馬爾他這個國家一說名字可能沒多少人熟悉,因為這就是歐洲地中海區域的一個小國,並且因為國力孱弱歷史上遭受過許多國家的入侵。一直到了1965年,馬爾他才在美國的幫助下獲得了獨立。
所以馬爾他也就成為了美國人忠誠的小弟,自然是聽從美國的一切安排。
於是在1971年,馬爾他對於中國重返聯合國這件事投下了反對票,但是歐洲其他國家可不這麼想。因為當時中國國力日益強盛,這些國家不得不重新考慮和我國之間的友好關係,所以他們為了自身的利益,還是對中國投下了贊成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