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施沛霖
一本本翻得皺巴巴的小人書,一幀幀生動有趣的圖畫,一個個傳遞真善美的故事……共同構成了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人的童年集體記憶。小人書裡有大情懷、大格局,它甚至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價值觀、審美觀。進入網際網路時代,這些俗稱小人書的連環畫已淡出人們的生活,昔日輝煌不可避免地成為過去,然而在收藏拍賣市場中,這些已在現代人記憶中塵封了的連環畫,價格卻一路高漲,成了可遇不可求的珍貴藏品。
沈堯伊創作的經典連環畫《地球的紅飄帶》(局部)(北京畫院藏)
連環畫是一種古老的中國傳統藝術,中國連環畫可以追溯到漢朝的畫像石、北魏的敦煌壁畫。民國時期,連環畫開始迅速發展,1925年至1929年,上海世界書局先後出版《西遊記》《水滸》《三國演義》等連環畫書,這是第一次用「連環圖畫」作為正式名稱,這一叫法一直使用到1950年代,後改為「連環畫」。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和七八十年代,連環畫家按照各自的風格特點和擅長的繪畫手法進行創作,作品深入生活,大大豐富了連環畫的藝術內涵和表現力,優秀作品迭出。
近年來,連環畫在拍賣會上屢創紀錄,一些題材、品相均屬上乘的連環畫經常以上萬元成交,個別精品甚至一書難求。對於連友來說,連環畫原稿收藏更是最高境界:畫家程十髮創作的連環畫《召樹屯與喃婼娜》原稿,拍賣成交價高達1100萬元;中國美協連環畫藝委會主任沈堯伊創作的連環畫《地球的紅飄帶》,共926幅原稿,在北京一次拍賣會上曾以1540萬元成交,創造了國內連環畫稿拍賣紀錄,現為北京畫院收藏。
本期《名家話收藏》請來連環畫收藏家於作偉和中央美術學院教授于洋,聽這兩父子分享連環畫收藏中的情懷與故事——
受訪嘉賓於作偉連環畫收藏家、吉林省連環畫收藏協會會長
于洋中央美術學院教授、中國畫學研究部主任、著名美術評論家、藝術史學者
兒時夢想情懷相伴
羊城晚報記者:連環畫是如何走入您的生活,成為您終生收藏的愛物?
於作偉:連環畫俗稱「小人書」。對於20世紀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人來講,很多人都有過難忘的「小人書」情結,特別是生活在城市裡的小孩。
於作偉收藏的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部分連環畫
記得我小時候住在長春市,家附近有不少「小人書」店或者書攤。所謂的店、攤,就是用木板搭的一些長短板凳,上面擺放許多「小人書」出租,一般一分錢看一本,厚書要兩分錢。看「小人書」的多數是小學生,有時也有大人。
記得我人生中屬於自己的第一本「小人書」是人民美術出版社在20世紀五十年代末發行的《嶽飛出世》。記得那天是我的生日,父親領我到長江路新華書店選了這本書。這套根據評書《說嶽全傳》改編的十五本連環畫,陪伴著我從童年走向少年,多年來激勵和教育了我及一代又一代的讀者。還有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發行的《雞毛信》,也深深紮根在我童年的記憶裡。劉繼卣先生精美的繪畫深深打動了每一位讀者。
在過去物資匱乏的年代,幾毛錢的連環畫成了指引我人生的推手。
羊城晚報記者:您是如何走上收藏連環畫的道路?當時收藏的渠道是什麼?
於作偉:參加工作後,連環畫的閱讀與收藏一直伴隨著我的事業與生活。1978年我的兒子于洋出生後,隨著兒子的成長,我的「小人書」情結再次勾起,同時喚醒了心中的宏偉目標——全面收集、閱讀、收藏連環畫。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期主要是在新華書店裡買。八十年中期後新華書店裡的連環畫大部分陸續下架了,成了處理品,並且很快買不到了,新作品很少出版發行了。
上世紀九十年代後,隨著居民不斷搬遷新居,很多家裡收藏的大量連環畫成了地攤的搶手貨。每逢有拆遷的地段,舊物市場經常聚集著一群連環畫愛好者。有書時搶著買,沒書時在一起交換藏品、交流收藏連環畫的經驗,與心得。我幾十年的業餘時間和節省下的錢都投給了連環畫。每當到外地出差,辦完公事後馬上聯繫當地連友,逛舊書市場,經常是不虛此行,每當滿載而歸,心中的幸福感、滿足感難以名狀。經過數年的日積月累,我收集各種連環畫達到萬冊之多。
包羅萬有連友眾多
羊城晚報記者:連環畫主要有哪些主題分類和技法表現?您收藏的連環畫主要以什麼為方向?
於作偉:新中國成立以來至2000年,全國出版社發行連環畫大約5萬種。據了解,國家圖書館藏連環畫近4萬種。我曾去北京登門拜訪過中國民間連環畫收藏第一人——王家龍,他收藏了兩萬多種。這麼多種連環畫五花八門、包羅萬象,如何分門別類確實是個問題。按當下收藏市場,我個人傾向首先按時間分為三大段:第一段為新中國建國後至「文革」前,並分上世紀五十年代、六十年代;第二段為「文革」期間,1966至1979年,並分為前十年、後三年過渡期;第三段為1980年至2000年,並分為鼎盛期即1980年-1984年,衰落期即1985年至今。我認為到2000年後,連環畫轉型開始,各出版社根據市場需求,以發行精品、精裝、大開本為主基調了。
1947年《天堂春夢》同名電影連環畫上下冊(於作偉藏)
從技法上則主要分為三大類:繪畫版連環畫、攝影版連環畫及少量流入市場的連環畫原稿。從題材上主要為五大類:現代、古典、外國、武俠、動漫卡通題材。關於連環畫收藏的主題分類,據我了解是「八仙過海,各顯其能」,比如在網上我看過「中外文學名著連環畫收藏展」,展品達1529件。
我對電影版連環畫情有獨鍾。收藏的連環畫總冊上萬,藏品中電影連環畫千餘冊,電視劇、戲劇、攝影等影印連環畫千餘冊。在1998年第四屆長春電影節期間我曾舉辦過電影連環畫展,特別突出長春電影製片廠的電影連環畫。
新中國第一部電影《橋》連環畫上下冊(封面及封底)(於作偉藏)
1997年,吉林省連環畫收藏協會在長春市成立了,我榮幸地被連友推選為第一任會長。為了提高收藏連環畫的品位和檔次,面對浩如煙海的連環畫品種,大家都認識到誰也不可能收全了。連友們根據自己的喜好都制定了收藏的方向和題材。
羊城晚報記者:據您所知,國內喜愛並收藏連環畫的藏家主要是哪一類人群?是否有相關的研究及收藏機構?
於作偉:通過連友的交流我才知道,喜愛連環畫的大有人在,遍布各行各業,不僅有普通百姓,還有專家教授、企業家、公務員、軍人,並有些明星、主持人等等。我想他們和我一樣,都有童年的「小人書」情結吧。
以前我一直不好意思在大庭廣眾面前談「小人書」,怕別人笑話沒文化不成熟。現在不同以往了,「小人書」裡確實有大學問,也有割不斷的情懷。著名主持人崔永元先生也是著名的連環畫收藏家,經連友介紹曾專程赴長春來到我家,欣賞和交流電影連環畫的收藏體會,對我收藏的數本連環畫讚嘆有加、愛不釋手。
2000年,我曾代表吉林省連環畫收藏協會參加了在上海舉辦的「中國美協連環畫收藏學會」成立大會。經沈堯伊先生與老一輩藝術家多方努力相繼成立的連環畫收藏學會和連環畫藝術博物館,於2010年創建「架上連環畫展」,探索了連環畫的新的展覽模式,使得人們重新回歸對連環畫藝術的熱愛。
收藏升溫一路飛漲
羊城晚報記者:現時在收藏市場上廣受藏友青睞的連環畫藏品主要集中在哪個年代?有哪些代表的名家與精品?
於作偉:隨著連環畫藏友的大浪淘沙,有一些存世量少有的精品和發行量特小的連環畫在市場上難於見到,價位也一路飆升。從年代上來講,精品連環畫受追捧的主要集中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連友中有一種叫法,「文革」前叫老版本,「文革」後叫新版本,老版本備受追捧。以當下網上交易要價在十萬元以上的品相俱佳的大套書為例:上世紀60年代上美版十六本《西漢演義故事》全套要價20萬元,上世紀50年代人美版二十六冊全套的《水滸》要價15萬元。
名家繪畫的品相俱佳的精品基本都在萬元以上。如名家趙宏本繪畫的《桃花扇》標價1.5萬元、大名家王叔暉繪圖的《生死牌》標價1.8萬元。在文革中,大量的連環畫被付之一炬,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連環畫保存下來的很少了,特別是保存全新的少之又少,成為眾多資本雄厚的藏友追逐的獵物。
羊城晚報記者:近年來在收藏拍賣界,舊版連環畫收藏熱度升溫,您認為精品連環畫及原稿在拍賣市場創下高價的原因是什麼?
於作偉:隨著收藏對象的擴展,過去司空見慣的廉價的「小人書」成了收藏界的新寵,價格也一路飆升。過去幾毛錢一本的連環畫,有的已被炒到單冊幾萬元甚至幾十萬元。
其實當下更廣泛受到普通藏友追逐的還是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及八十年代發行的成套、成系列的缺本。缺本是在同一套書或系列的書中,由於某種原因發行量大量減少造成的。例如,吉林人民出版社1985年發行的《水滸》人物連環畫一套共13本,第二次印刷時有12本印數都在3萬冊左右,只有《李逵》一冊印製了200多冊。據說當時連環畫從各地新華書店櫃檯下架成了處理品。因這套書要參加全國第三屆連環畫創作評獎,僅用打樣機完成200多冊,據說這冊現已被炒到萬元以上。套書的缺本很多,例如上海版、天津版59本的《聊齋》中的《張鴻漸》,全品單價1000元,中國曲藝出版社發行的《興唐傳》中的缺本《奪襄陽》單冊標價1000元、《大唐開國》標價1600元。上海人美社發行的《東周列國故事》五大缺本《勾踐稱霸》等標價為12800元。同時,單行本發行量小的也不斷受到藏友的青睞。
品相的好壞也很重要,同樣一本書相差百倍。例如一本全新的《南徵北戰》標價為1000元,而一本破舊的《南徵北戰》標價6元也無人問津。
於作偉收藏的部分民國時期電影連環畫
以美育人回歸本質
羊城晚報記者:在您看來收藏連環畫的意義何在?
於作偉:近年來新出版的連環畫一改過去簡單樸素的包裝,新聞紙改為銅版紙,開本變大,包裝精美,價格不菲。在某種程度上,連環畫已經成了投資收藏品,很多人買來後連塑封都不打開,直接放到箱底等待漲價。但是同時,也似乎失去了連環畫面向孩子、面向大眾的初心。連環畫是用來閱讀欣賞的,不是用來炒作的。
我始終認為過去的老連環畫之所以有價值,不在於它值多少錢,而是它給多少孩子確立了人生觀,使他們認識到了人生的價值,長了知識,提高了審美。很多人和我聊天談起過去有過哪本值錢的連環畫,沒能保留到今天,感到無限的惋惜。在我看來,只有領會了老連環畫帶來的正能量,那些畫面已經成為腦海中的影像,指引了自己人生的道路,它的價值就已經實現了,雖然不知所蹤,卻永遠延續著它的生命。
羊城晚報記者:在現今的多媒體環境下,您認為如何更好地推動連環畫的發展?
於作偉:對於連環畫在當下的推動與發展,我認為首先傳承優秀老連環畫,做好再版發行;其次,新版連環畫要出精品,像《地球的紅飄帶》這樣影響過一個時代的經典名作,當然也要百花齊放,鼓勵創新;第三,連環畫要面向大眾,面向農村,面向偏遠山區的孩子們,回歸「小人書」的本質和意義。只有讓連環畫回到「小人書」的功能與質感,大眾才會重新喜愛它、親近它,保持連環畫吸引孩子的特色,做孩子們認識世界、啟蒙審美的探路者和領航人。
【藏家熱話】
父親的連環畫收藏與我
文/于洋
閒暇時,總想起父親的書房和那些伴隨我成長的連環畫冊。
在那段溫暖靜謐的時光裡,陽光透過窗子灑進房間,撫摸著那些「小人書」的封面和畫頁,時間被凝固為一片片紙頁,並隨著它們一起吐散幽香、漸漸泛黃。
父親的書房,就這樣凝聚了我童年、少年時代的回憶。連同萬餘冊連環畫堆放、擺插在一面書牆的體量、形制乃至味道,都已成為某種永恆、定格的感官經驗。正是這些片段聚散、圖文輝映的圖畫,伴隨了我的成長,為我的懵懂歲月提供了豐厚、生動的精神養分。
那時的我每從父親的書架上拿下那些小人書,都會愛不釋手。雷德祖的《斯巴達克思》,許勇、顧蓮塘、趙奇的《嘎達梅林》,沈堯伊的《地球的紅飄帶》,趙宏本、顧炳鑫的《三國演義》,戴敦邦的《水滸傳》,賀友直的《山鄉巨變》,浙江人美版的世界文學名著連環畫叢書……沉重、苦難、悲愴與英雄主義,俠義、寬容、真善與美好,是它們共有的氣質。現在想來,在那時真正吸引和塑造我,並且長久烙印在我腦海裡的,可能不是情節與敘事,而更多的是那些深沉、壯美的畫面本身。或許,竟也由此影響並決定了我的志向與職業。
我的家鄉長春是電影城,是新中國電影的搖籃「長影」所在地,父親的收藏後來有意識地偏向於電影連環畫的方向,還在長春電影節期間舉辦了電影連環畫收藏展。電影連環畫選取典型化、情節性的劇照,將電影、圖畫、文學、戲劇融為一體,在當時影視傳媒遠不如今日之發達程度的時候,這些定格的影畫,即是對於電影藝術的最好珍藏。媒介總是要更新的,或許已經退出歷史舞臺,但卻記載、貯存了一段難忘的時光。
正如連環畫的歷史,當然也可追隨到漢畫像石、馬王堆漢墓漆棺和敦煌壁畫上的連續畫幅、魏晉時代最早的文學插圖捲軸畫。但真正的繁榮是新中國成立後的十七年間,連環畫成了深入民心的大眾讀物。在新時期以來的第二個繁榮期中,整整40年前的1980年,中央美術學院開設了連環畫專業,並連續招生10年。近三十餘年來,隨著連環畫不可避免地走入低谷,卻以收藏品的身份再次回到人們的視野,也帶來了這門獨特藝術形式的鳳凰涅槃。
連環畫收藏,已成為父親精神生活執著追求的一部分,成為他的理想棲居之地;而於我,父親的連環畫和那面書牆的意義,也早已超越了時光和地域的距離,那裡還有家的味道,故鄉的味道。
來源 | 羊城晚報·羊城派圖片 | 採訪對象提供責編 | 梁棟賢
審籤 | 吳瑕
實習生 | 賴玲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