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刻爾克》戰爭電影二戰主題,33萬士兵的奇蹟成功撤離

2020-12-15 漁樵耕讀說歷史洞察

今天,我想推薦一部二戰戰爭片《敦刻爾克》

《敦刻爾克》Dunkirk於2017年9月1在中國大陸發行。在電影改編自二戰歷史事件「敦刻爾克大撤退」中,當時40萬英法聯軍在敦刻爾克的海灘被敵人包圍,面對敵人步步逼近的絕境,他們不得不為自己的命運背水一戰。

那時,我和一個好朋友去看電影。說實話,我很擔心。有時候我抑制不住。當士兵們被困在8英裡長敦刻爾克海灘時,每個人的臉上都沒有希望,只有絕望,窒息感被困在深淵使人們在戰爭中變得越來越殘酷。士兵們的語氣總是很緊張,因為德軍的威脅一直是看不見的。

這部電影由克里斯多福諾蘭導演,我的最喜歡導演之一。諾蘭,作為英國導演,聽敦刻爾克故事長大。關於敦刻爾克的故事已經滲透到他的身體裡。這是一部關於二戰的電影,由第一次導演。

具體來說,這部電影並沒有講述「敦刻爾克大撤退」事件的因果關係,而是從海洋,陸和空氣中得知。在德國軍隊的包圍下,每個人都要為了背水一戰的命運回家。

家在哪裡?家在海的另一邊,而士兵們想做的,就是儘量回家。

影片中沒有典型的英雄形象,只有每個人、每個普通士兵和每個小人物士兵的命運。即使有很多槍聲,為了救援被困在敦刻爾克海岸士兵們,主動出航老船長。

還有皇家空軍士兵在為湯姆哈迪演奏。他的戰鬥機被敵機包圍,處於危險之中。最後燃油筋疲力盡並被抓獲。

整部電影展現了每一個普通人求生的願望,無畏奉獻的精神,善良無私的奉獻。有時,人的命運往往是由一個人的思想差異決定的。

因為正義戰鬥士兵們在這些二戰中的存在,所以邱吉爾最偉大的演講就出來了。

相關焦點

  • 《敦刻爾克》:沉默的戰爭
    導演克里斯多福.諾蘭導演的影片《敦刻爾克》,由真實的歷史敦刻爾克大撤退改編而成,給當今社會以啟示。影片講述了二戰時期在敦刻爾克戰役中,主人公湯米與亞歷克斯面對敵人的步步緊逼,為自己的命運背水一戰。導演以多個視角出發,希望以這一真實的歷史事件體現戰爭的殘酷,與喚醒如今人們對於和平更加深入的認知。
  • 《敦刻爾克》曝劇照 以青年士兵視角展現戰爭殘酷
    《敦刻爾克》曝劇照 以青年士兵視角展現戰爭殘酷 時間:2016.12.27 來源:1905電影網 作者:WY 分享到:
  • 敦刻爾克大撤退:敗而不敗的奇蹟?
    最近因一部電影,二戰期間的那次著名的敦刻爾克大撤退再度熱了起來。
  • 二戰中敦刻爾克大撤退是奇蹟還是偶然
    敦刻爾克大撤退由大量民船和部分軍艦組成的「敦刻爾克艦隊」拯救了33.8萬官兵,創造了二戰史上的一個奇蹟。這一奇蹟的產生原因主要有是當時敦刻爾克地區天氣陰雨連綿,不利於德國空軍大規模轟炸。但這些部隊撤離時將重裝備全部丟棄,帶回英國的只不過隨身的步槍和數百挺機槍而已,在敦刻爾克的海灘上,英法聯軍共丟棄了1200門大炮、750門高射炮、500門反坦克炮、6.3萬輛汽車、7.5萬輛摩託車、700輛坦克、2.1萬挺機槍、6400支反坦克槍以及50萬噸軍需物資。盟軍雖然遭受了損失,但畢竟保存了有生力量,為今後反攻歐洲大陸奠定了基礎。
  • 敦刻爾克大撤退奇蹟,希特勒放跑33萬英法聯軍,是有意為之?
    說起二戰,我們便不得不提一次史上撤退戰的奇蹟,那就是敦刻爾克大撤退奇蹟,此役,英法聯軍從虎口逃生,成功逃回本土,為以後反攻歐洲大陸以徹底消滅希特勒的帝國埋下了伏筆,希特勒在敦刻爾克戰役的關鍵時刻,其為何突然下令進攻敦刻爾克的德軍裝甲部隊停止進攻?因為希特勒的錯誤命令,導致33萬多英法聯軍僥倖逃脫,希特勒的這一命令,是他本人有意為之,還是決策失誤呢?
  • 展現的也許是我們無可奈何的命運——《敦刻爾克》
    《敦刻爾克》故事改編自著名的二戰軍事事件「敦刻爾克大撤退」。二戰初期,40萬英法盟軍被敵軍圍困於敦刻爾克的海灘之上,面對敵軍步步逼近的絕境,形勢萬分危急。撤退過程中,英國空軍與德國空軍爆發了激烈的空戰,英國政府和海軍發動大批船員,動員人民起來營救軍隊,將大部分士兵撤離歐洲大陸。
  • 33.8萬英法聯軍從敦刻爾克成功撤退,是因為希特勒「愚蠢」決定?
    敦刻爾克大撤退是人類戰爭史上最成功的軍事撤退行動之一,英國首相邱吉爾曾如此評價這場軍事撤退行動:「我們挫敗了德國消滅遠徵軍的企圖,這次撤退將孕育著勝利!」敦刻爾克大撤退的成功,除了英法兩國決策性的成功,還要歸功於另一個人。
  • 敦刻爾克大撤退是一次「奇蹟」?
    對於取得驚人勝利的德國人來說,這似乎無關緊要,畢竟他們給了堪稱戰爭史上勢均力敵的對手以最沉重的打擊。就法國人而言,這既是恥辱,也是背叛。英國人抽身而退,沒有和盟友並肩戰鬥。就美國人而言,這是大無畏的象徵,無異於抗擊納粹侵略者的勝利。就英國人而言,這是一次絕處逢生、轉危為安的機會,是希望之火行將熄滅卻又重新燃起的奇蹟。
  • 電影賞析:《敦刻爾克》
    電影:《敦刻爾克》劇情簡介:故事改編自著名的二戰軍事事件「敦刻爾克大撤退」。二戰初期,40萬英法盟軍被敵軍圍困於敦刻爾克的海灘之上,面對敵軍步步逼近的絕境,形勢萬分危急。英國政府和海軍發動大批船員,動員人民起來營救軍隊。
  • 導演諾蘭:《敦刻爾克》不是戰爭片是懸疑片
    二戰初期,英法聯軍防線在德國機械化部隊的快速攻勢下崩潰之後,盟軍在敦刻爾克這個位於法國東北部、靠近比利時邊境的港口小城進行了當時歷史上最大規模的軍事撤退行動。數十萬英法軍隊成功撤離,成為未來扭轉二戰戰局和塑造未來世界格局的轉折點。作為英國空軍的後代,諾蘭對這一事件懷有深厚情感,多年前就有了將其搬上銀幕的設想。
  • 敦刻爾克電影在哪可以觀看 《敦刻爾克》劇情豆瓣影評
    ­  最近國外各大榜單諾蘭的這部《敦刻爾克》皆有上榜,話說這部電影在國內上映有些水土不服,在國外口碑炸裂國內就顯得有些冷落了,可能是歷史文化的隔閡,再者就是諾蘭此次別致的拍攝手法並沒有那麼大眾。­  《敦刻爾克》是一部戰爭片,故事改編自著名的二戰軍事事件「敦刻爾克大撤退」。
  • 【HD】《敦刻爾克》2017年歷史戰爭片,克里斯多福·諾蘭編導,改編自著名的二戰軍事事件「敦刻爾克大撤退」.
    臺) / 鄧寇克大行動(港)敦刻爾克的劇情簡介 · · · · · ·  故事改編自著名的二戰軍事事件「敦刻爾克大撤退」。二戰初期,40萬英法盟軍被敵軍圍困於敦刻爾克的海灘之上,面對敵軍步步逼近的絕境,形勢萬分危急。英國政府和海軍發動大批船員,動員人民起來營救軍隊。   英國士兵湯米(菲昂·懷特海德 Fionn Whitehead 飾)在逃離海灘的過程中相繼結識吉布森與亞歷克斯,同時民用船主道森先生(馬克·裡朗斯 Mark Rylance 飾)與兒子彼得、17歲少年喬治也離開英國,去往敦刻爾克拯救士兵。
  • 圖憶|77年前的敦刻爾克:一場孕育著勝利的歷史性大撤退
    英國士兵在敦刻爾克海灘涉水抵達救援船隻。本文圖片均為 東方IC 資料圖「戰爭不會以撤退取勝。但應該注意到,一次勝利就蘊藏其中。」2017年9月1日,導演克里斯多福•諾蘭的《敦刻爾克》在內地上映。影片以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的英法聯軍敦刻爾克大撤退為背景,一改英雄主義的敘述方式,以普通人的視角,講述了這場軍事撤退的發生和經過。
  • 《敦刻爾克》這部經典戰爭電影,遠比人們理解的更深刻
    《敦刻爾克》這部電影採用多線敘事,給觀眾展現了陸、海、空三方的作戰情況。同時,諾蘭將這三條線交叉剪輯,使得影片的整體劇情具有懸念,三種不同的時間刻度,什麼時候交匯,什麼時候貫穿?每個主角能不能活到最後?這都是給所有觀影者設置的懸念。故事的大結局,所有人都知道,但是單個人物的生死,則是未知的。
  • 歷史與電影——《敦刻爾克》
    不同於其他類型電影,《敦刻爾克》中的諾蘭從縹緲的時空漫遊降落到了現實,回到了二戰時期的法國東北部的港口小城——敦刻爾克。 於是從1940年5月26日至同年6月4日曆時9天的敦刻爾克大撤退拉開序幕,英國調動一切可以啟用的海上交通工具去完成這場「生存就是勝利」的戰爭,同時在保證國內安全的情況下,也儘可能組織空中力量去掩護大撤退。
  • 《敦刻爾克》—戰爭根本不好看,活著,才有各種精彩
    ,是二戰歷史性的轉折……但這無疑是一場充斥著絕望、挫敗、恐慌的本能逃亡。這是真實的戰爭與戰場,它荒誕無序、高尚與卑劣並存,是人類自己所能為自己建造的,最大的修羅地獄。 電影主要由三條線組成: 1 由一個陸兵士兵組成,他在不擇手段,竭盡全力,逃離敦刻爾克。
  • 二戰奇蹟:敦刻爾克大撤退
    1940年5月27日,近40萬英法比聯軍被德軍圍逼在敦刻爾克港內。求勝心切的戈林在德空軍司令部作戰室內按耐不住了,拿起電話打給德國元首說:「元首,請讓下官的空軍去殲滅在敦刻爾克的敵人吧!」 元首非常爽快地接受了這一請求!
  • 10張珍貴老照片,為你解讀敦刻爾克大撤退:它為何被稱為軍事史上的...
    這些盟軍士兵逃出生天回到英國的唯一出路,只剩下敦刻爾克這個不到萬名居民的小海港。 1940年5月26日,英軍啟動了代號為「發電機計劃」的戰略大撤退行動。此次行動一直持續到了6月4日,英軍聯合法國、荷蘭和比利時,聯合徵調了861艘各式船隻,冒著德軍的槍林彈雨,將33.8萬名盟軍士兵從敦刻爾克解救回了英國,為盟軍進行戰略大反攻保存了有生力量。
  • 敦刻爾克不僅有沙場點兵的將軍,還有這群需要活著回家的士兵
    二戰初期,40萬英法盟軍被敵軍圍困於敦刻爾克的海灘之上,面對敵軍步步逼近的絕境,形勢萬分危急。英國政府和海軍發動大批船員,動員人民起來營救軍隊。英國士兵湯米(菲昂·懷特海德 Fionn Whitehead 飾)在逃離海灘的過程中相繼結識吉布森與亞歷克斯,同時民用船主道森先生(馬克·裡朗斯 Mark Rylance 飾)與兒子彼得、17歲少年喬治也離開英國,去往敦刻爾克拯救士兵。
  • 電影敦刻爾克,為啥中國人不看
    然而,《敦刻爾克》在中國爆了冷。並不是導演不行,問題出在這電影背後的故事。在二戰期間,德國出其不意地繞過馬奇諾防線(法國最倚重最信任的防線,認為它堅不可摧),幾乎沒有損失地將四十萬盟軍困在了敦刻爾克,從而有了後來的敦刻爾克大逃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