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樹的樹冠藍色的夜有霜霧,天空中明月朗照。松樹的樹冠變成霜一般藍,淡淡地沒入天空,霜,星光。靴子的吱嘎聲。兔的足跡,鹿的足跡我們知道什麼。
詩歌就是生活,歡迎來到由封面新聞、成都廣播電視臺聽堂FM與《草堂》詩刊聯合推出的 「草堂讀詩」,我是讀詩人涓子。剛剛我們聽到的詩歌《松樹的樹冠》,來自詩人加裡·斯奈德,由趙毅衡翻譯。今天我們一起來賞析這首詩。
首先來認識一下加裡·斯奈德,他是20世紀美國著名詩人、翻譯家。他曾在上世紀50年代參與「舊金山文藝復興」並與艾倫·金斯堡發起「垮掉的一代」詩歌運動。加裡·斯奈德受到埃茲拉·龐德的影響後開始學習中文。1955年,他前往日本京都修行禪宗文化,對中國禪宗唐詩也極有研究,《寒山詩》便是他將唐代僧人寒山子的詩歌進行轉譯的作品。另外,他對生態保護的關注也讓他被譽為「深層生態學的桂冠詩人」。1975年,他的詩歌《龜島》獲得了普利茲詩歌獎。
對於這首《松樹的樹冠》,詩人張黎有這樣的解讀:
《松樹的樹冠》是加裡·斯奈德最滿意的作品,這首詩歌以描寫夜色中的松樹為內容,來表達天人合一的直覺體驗,質樸、純粹、具有強勁的感性穿透力。
夜,有月,有霜霧。藍色的天空下,一棵松樹站立著。不遠處,還有一個人站立著。此時,四周沒有一絲聲音,大地一派亙古的空曠。這個人對著這棵樹,久久地沉思著。沉思中,他覺著這棵樹變成了霜,變成了月,又變成了天空的藍。他覺著這棵樹在消失,在隱形,在和大地,和天空,和宇宙萬物漸漸融化成一體。
此時,樹在消失。人呢?也在消失。此時的世界、宇宙只是其本相——「空」。
寧靜中,隱約有「靴子的吱嘎聲」遠遠傳來,這聲音是來自大地的深處,還是來自「我」的腳下?詩人弄不明白。就像弄不明白「兔的足跡,鹿的足跡」一樣。
加裡·斯奈德這首詩中,沒有明顯的主體出現,任何自然的事物,在宇宙本體的觀照下,都一樣的存在並感知。這種觀照,正是東方禪文化的核心精神。
禪意,是超越了國界的人類心靈的棲息地,是一種審美化的哲學意趣。正因為此,加裡·斯奈德的詩歌能夠在美國詩壇獨樹一幟。
詩歌就是生活,「草堂讀詩」,有溫度有質感。加裡·斯奈德的詩作《松樹的樹冠》今天就賞析到這裡,感謝關注,我們下期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