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牆藍天與草地植物。
這是松美術館帶給我們的體驗。
也構建了松美術館的時尚格局。
在北京順義區坐落著一座具有國際視角、國際標準的藝術空間——松美術館。它是國家美術年度十大機構獎的獲得場館之一。顧名思義,松美術館,即名字為「松」,取純粹、峻然的寓意。象徵著君子風骨,無論視覺美感,還是精神寓意,都十分契合創始人王中軍先生個人對藝術的理解和深植於內心的使命感。
作為藝術空間,它的內部陳列我們自然無需多說。而它的外部空間,是一個極好的藝術與自然結合的例子,白牆與綠草地;天空與松樹。倘若有影子,那松的影子便倒影在白牆上,協和而唯美。
創造了以景造物的天工之美,也創造了建築和植物的輝映之趣。
我們常說,若植物的高境界不再是單純的賞花悅目; 不再是單純的養護與培育。那我們便知,植物的高境界是在一個環境中與建築等其他固定事物形成了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就像松美術館,仿佛你在逛一座藝術空間,但其實你早已進入了一個以松為元素的植物主題園林。
建築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離不開了植物,我們才正視植物在環境中的重要性。倘若今天松美術館把松與建築做到了極致,那麼古代的各種古典園林,也成就了中國古代對建築和植物的統一和協調。
其實,植物建築學早已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就誕生在美國。芝加哥在一幢建築上摒棄了傳統的牆體分割,改用植物進行了立體劃分。形成了新的獨特景觀。
而今天,我們也越來越對植物鍾愛有加,植物作為城市呼吸的載體,也成為了一些新式住宅爭搶的賣點。新加坡的植物住宅早已成為花園城市的象徵,而在國內,像是成都的第四代住宅也已經走進大眾視野。
不得不說,植物與建築的關係形成了空間與景觀設計的新時尚。
除了建築室外,室內的設計很多時候是透過植物來形成時尚新氛圍的。
植物早已成為建築的一部分,成為城市呼吸的載體。
而作為呼吸主體的我們,更加早已離不開植物。
當建築與植物得到美好的融合時,其實人類也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