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喜歡吃牛腩,卻很少有人知道牛腩到底是牛的哪個部位。牛腩的營養價值比較高,經常能在餐桌上看見牛腩的身影。想了解牛腩的相關常識嗎?那就一起來看看吧!
牛身上的部位比較多,而牛腩算得上是比較受歡迎的。下面就給你們仔細說一說牛腩到底是牛的什麼部位。
牛腩即牛腹部及靠近牛肋處的鬆軟肌肉,是指帶有筋、肉、油花的肉塊,這只是一種統稱。若依部位來分,牛身上許多地方的肉都可以叫做牛腩。
國外進口的部分是以切成條狀的牛肋條為主,是取自肋骨間的去骨條狀肉,瘦肉較多,脂肪較少,筋也較少,適合紅燒或燉湯。
另外,在裡脊肉上層有一片筋少、油少、肉多,但形狀不大規則的裡脊邊,也可以稱作牛腩,是上等的紅燒部位。
牛腱也可以算是牛腩的一種,筋肉多,油少,甚至全是瘦肉。因此一般用來滷,不適合燉湯,更不適合紅燒。
它富含蛋白質,胺基酸組成比豬肉更接近人體需要,能提高機體抗病能力,對生長發育及術後,病後調養的人在補充失血、修復組織等方面特別適宜。
還有補中益氣,滋養脾胃,強健筋骨,化痰息風,止渴止涎之功效,適宜於中氣下隱、氣短體虛、筋骨酸軟、貧血久病及面黃目眩之人食用。
牛腩的分類
詞典裡牛腩就只有牛胸腩這一塊。但按中文理解,其實還包括扇面(五花肉)牛腩等。
1、坑腩,即無骨牛仔骨。牛味最濃,取自牛胸前的牛仔骨/肋排或旁邊牛肋條部位的的肉。最普遍的是坑腩。坑腩屬近腰肋骨的肉。除去肋骨後會出現一條條坑,所以稱為坑腩。其肉質韌性大,肥瘦相間,最適合用作燜或煲湯。
2、爽腩又叫「繃紗腩」、「崩沙腩」或「蝴蝶腩」,是牛肚皮的腩位,在牛的橫膈膜附近,爽腩要貴坑腩一半,由於有塊薄軟膠質,肥瘦剛剛好,爽軟不硬。爽腩的位置在站立的牛的腹部正下方,與坑腩連接。
3、腩底。連著坑腩近牛皮下的一塊肉,又粗又韌,很難炆。
4、腩角。爽腩和坑腩中間的一塊肉,分量極少。四面都有軟膠質,非常爽脆。
5、挽手腩。顧名思義就是筋膜連軟膏都有的部位。集坑腩和爽腩的優點於一身,味濃煙韌。
什麼樣的牛腩好?
痩肉多,肉質鮮嫩者為佳。好的牛腩基本要一層筋一層肉,這樣的牛肉燒好後很好吃,那片筋也很好吃。
肉看上去就很嫩,很嫩的地方有時候甚至會呈現類似豬肉的淡紅色,並且肉的纖維相對其他部位較為細緻。因為牛肉其他部位一般都是深紅色的,並且纖維很粗的。
至於是否有肥肉部分,這個不是好牛腩的特點。牛肉本身就是肥肉較少的,火鍋時的肥牛片一般都不是牛腩肉。
食用禁忌
1.感染性疾病、肝病、腎病的人慎食;黃牛肉為發物,患瘡疥溼疹、痘痧、瘙癢者慎用。
2.高膽固醇、高脂肪、老年人、兒童、消化力弱的人不宜多吃。
3.一周吃一次牛肉即可,不可食之太多,另外,牛脂肪更應少食為妙,否則會增加體內膽固醇和脂肪的積累量。
烹飪方法
1.烹飪時放一個山楂、一塊橘皮或一點茶葉,牛肉易爛;清燉牛肉能較好地保存營養成分。
2.煮老牛肉的前一天晚上把牛肉塗上一層芥末,第二天用冷水衝洗乾淨後下鍋煮,煮時再放點酒、醋,這樣處理之後老牛肉容易煮爛,而且肉質變嫩,色佳味美,香氣撲鼻。
3.紅燒牛肉時,加少許雪裡蕻,肉味鮮美。
4.牛肉的纖維組織較粗,結締組織又較多,應橫切,將長纖維切斷,不能順著纖維組織切,否則不僅沒法入味,還嚼不爛。
5.牛肉受風吹後易變黑,進而變質,因此要注意保管。
牛腩的做法
材料:耙齒蘿蔔,牛腩若干,柱侯醬,生抽,糖,花椒,八角,水,姜蒜,酒。
1、取一砂鍋,放入水1600cc以大火煮沸後,加入作法1的牛腩轉小火續煮約1小時。
2、上汽後壓20分鐘關火,放汽。
3、壓力跑光後開蓋,將蘿蔔塊放入拌勻,轉入砂鍋燉30分鐘至蘿蔔熟軟,撒香菜上桌。
4、在牛腩燜至九成熟的時候放入燜焾調味便可。
5、將其餘材料加入作法3砂鍋中,以小火煮約1小時後,加入所有調味料調勻即可。
結語:以上就是為您介紹的牛腩是牛的什麼部位,你們都了解了吧。這對於每個喜歡吃牛腩的人來說,都是極好的。看了上面說的西紅柿燉牛腩的做法以及牛腩的做法大全,想吃的就可以買些牛腩回去做一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