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夏過後,夏季養生又成了熱門話題。有人說,酷暑傷氣入心,夏季養生重在靜氣、養心;有人說,隨著天氣漸漸炎熱,人的食慾下降,要多吃水果開開胃;有人說,夏天溼氣重,溼邪容易困脾,要多吃苦瓜、香菜醒醒脾;有人說,夏季出汗多,體內水分容易流失,及時補水很重要……
這些說法,都有一定道理,但都沒有說到點子上,如執著於某一種方法,往往顧此失彼,得不償失。比如,多吃苦味食物固然可祛溼健脾,但夏季心火當旺,肺金受克,苦味屬火,「吃苦」過多必然傷肺。
文、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鍾葵
養生之道
關鍵在於「順時」
養生之道,關鍵在於「順時」二字。所謂「順時」,就是順應四時陰陽之變,動態調節衣食住行,與自然界的陰陽之氣保持高度的協調統一。
《黃帝內經》說:「故陰陽四時者,萬物之終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則災害生,從之則苛疾不起,是謂得道。」又說:「從陰陽則生,逆之則死。從之則治,逆之則亂。反順為逆,是謂內格。」「內格」的意思,就是逆陰陽之變。
夏季養生的基本法則就是「養長」,陰陽四時之變有規律麼?有,這個規律就是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所以夏季養生的基本法則就是「養長」。
如何「養長」?《黃帝內經》說:「夏三月,此謂蕃秀。天地氣交,萬物華實。夜臥早起,無厭於日。使志無怒,使華英成秀,使氣得洩,若所愛在外。此夏氣之應,養長之道也。」
前四句,是描述夏季萬物在天地陰陽之氣影響下的生長狀況。夏三月,天氣下降,地氣上升,天氣與地氣上下交合,萬物也就開花結果了。蕃,指茂盛;秀,指植物抽穗開花;華實,指開花結果。天氣為陽,地氣為陰,清代名醫張志聰注云:「天地氣交,陽氣施化,陰氣結成,成化相合,故萬物華實。」
六句話教你夏季如何「養長」
中間六句,是指導人們在夏季如何「養長」。
1.「夜臥早起」。《黃帝內經》認為人的睡眠起居要跟隨太陽的出沒而定,亦即「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早和晚,是相對於「標準起臥時間」而言。一年之中,唯有春分、秋分兩天晝夜平均。這兩天,早上6時日出,傍晚6時日落。所以早上6時要起床,傍晚6時要停止勞作,開始休息。《黃帝內經》就是以這兩天的作息時間為早晚的標準。
春分後,開始晝長夜短,到了夏至那天,白天時間最長。因這段時間日出早,日落晚,所以《黃帝內經》認為春夏兩季都要夜臥早起。
2.「無厭於日」。夏日炎熱,很多人怕曬太陽,怕出汗。但《黃帝內經》認為不要討厭太陽,夏天是很熱,人的陽氣蒸騰在外,腠理毛孔開放,是該出汗之時。如果夏天不出汗,到了秋天,呼吸系統就會出問題。
3.「使志無怒」。志,指情志、情緒。春季木旺,夏季火旺,這兩個季節,脾氣火爆最傷身。《黃帝內經》說,怒則氣逆,怒則氣上。人在憤怒時,身體的氣機逆行向上,令肝氣鬱結,所以《黃帝內經》說「怒傷肝」。同時憤怒時令身體血脈賁張,心跳加速,在夏天火旺時尤為大忌,極易引發心腦血管疾病。
4.「使華英成秀,使氣得洩」。夏季天地氣交,萬物漸漸開花結果,人也要順應時令,要奮發向上,使精神之英華適應夏氣以成其秀美,令氣機舒暢,通洩自如。所洩之氣,包括汗氣和心氣,要適當排汗,同時要放寬心情,將心氣流露表達出來。
5.「若所愛在外」。這句比較難理解,直譯就是「好像自己喜歡的東西在外面」。其真正的意蘊是順應夏季陽氣的升發,精神向外,對外界事物保持濃厚的興趣。人有愛好,陽氣才能生長,才能旺盛。
以上這些,就是《黃帝內經》所說的「夏氣之應,養長之道」。如果不與夏氣相應,結果又會怎樣?
長期處於空調環境中會「傷心」
《黃帝內經》說:「逆之則傷心,秋為痎瘧,奉收者少,冬至重病。」又說:「逆夏氣,則太陽不長,心氣內洞。」逆夏氣最直接的損害,就是「傷心」。夏季與心臟的關係最密切,主氣是心氣。《黃帝內經》說:「南方生熱,熱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血生脾。」如果逆了夏氣,比如起居工作都在空調環境中,整天不出汗,令心氣不得外洩,就傷了心臟。又如經常發怒,也直接損害心臟。
同時,逆夏氣會留下很多隱患,等到秋後就開始「算帳」了。「秋為痎瘧,奉收者少」的意思是,到了秋天,肺金旺盛而心火衰弱,如夏季沒有保護好心臟,心臟機能失調,人體時冷時熱,像打擺子一樣,嚴重者會得瘧疾,且經年不愈。這種狀況,就像農民夏天沒有照顧好農作物,到秋天必然失收。到了冬天,心氣更弱,如果夏天沒有保護好心臟,患重病的可能性極大。
如何理解「逆夏氣,則太陽不長,心氣內洞」?四時分陰陽,春為少陽,夏為太陽,秋為太陰,冬為少陰。逆夏氣,身體的太陽之氣該長而不長,其結果就是「心氣內洞」。
所謂「心氣內洞」,就是內心空虛,心神不定,常常失魂落魄。《黃帝內經》說:「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逆夏氣令心臟受損,人的精神也就不穩定,這也是夏季不懂「養長」的後遺症之一。
來源:廣州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