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過內蒙古才知道,中國人在沙漠也能種菜

2020-12-22 品質中國

老藝術家九行

很多人對內蒙古的印象,僅僅停留在一望無垠的大草原和繁如白雲的牛羊群,要不就是簡單粗暴勾勒成遍地是蒙古包的地方。

但實際上內蒙古的複雜,說像是包羅N個省的特徵也不誇張。相對溼潤的東部和乾旱的西部就呈現天壤之別,森林、草原、綠洲和沙漠……能涵蓋的內蒙古都涵蓋上了。

△秋天去內蒙古是不錯的選擇/圖蟲創意

其中有個叫「烏海」的城市,乍一聽很多人不知道原來內蒙古還有以海命名的城市,存在感確實不高,還是內蒙古地級市裡面積最小的一個。

可能有人聽聞過這座位於內蒙古西部的工業城市,但不知道烏海曾被譽為「中國小杜拜」,在這裡還能看到集長河落日、大漠孤煙、水城相融於一體的塞外風光。

△內蒙古「沙海之城」烏海/圖蟲創意

去沙漠看海看綠洲,內蒙古這座寶藏「沙海之城」早該被人看到了。

烏海才不是平平無奇的工業城市

烏海有海嗎?

烏海當然沒有海,最初確定這個名字的來由是從海勃灣市和烏達市這兩個原來的地名中各取頭一個字合併,由於境內礦產資源富集,這名也寓有「烏金之海」之意。

烏海雖然沒有海,但它是內蒙古城市裡最有「海」意味的城市。

黃河出寧夏進內蒙古流經的第一座城市就是烏海,不僅如此,在烏海境內還有總面積達118平方公裡的烏海湖,北接水利樞紐大壩,西接烏蘭布和沙漠,南接黃河烏海段上段河道,東臨烏海市濱河景觀帶,鑲嵌在高山、沙漠之間,形成「沙海綠洲」的奇特景觀。

△烏海獨有沙與海交界的景色/圖蟲創意

位於內蒙古西南部的烏海,雖然是內蒙古自治區面積最小的地級市,只佔到其中的0.14%,但烏海素有「黃河明珠」美譽,擁有「三山兩谷一條河」的獨特地貌。

其中環抱的「三山」桌子山、甘德爾山和五虎山呈南北走向形成了烏海的屏障。黃河、草原、沙漠、綠洲、戈壁和山脈在這裡交匯,沙海相融,城湖相連

△烏海全景/圖蟲創意

很多人知曉烏海,可能在於它是「因煤而興、因礦而建」的重工業城市。但要是你親臨烏海,你會驚嘆於她的豐富多元

草原文化、黃河文化、蒙元文化和西夏文化在這一彈丸之地碰撞融匯。在這裡不僅能欣賞漢代古城遺址(據說極有可能是漢武帝沿黃河修建的三十座城池中的一座),明代烽火臺、秦長城遺址、世界上最早的巖畫桌子山巖畫群等等歷史遺蹟,還能環遊庫布齊沙漠、烏蘭布和沙漠和毛烏素沙地三大沙漠之中,盡賞黃河落日圓的壯觀之景。

△烏蘭布和沙漠/作者供圖

烏海最令人驚嘆的神奇在於——兼具大漠孤煙直的壯麗和湖光山色、綠意盎然的秀麗。

上一秒剛在遼闊綿延的沙漠和歷史遺蹟的沙塵上,感慨古老厚重的文明,下一秒到了環城的山水生態景區,你又能尋得湖水綠洲相融於城中的寧靜愜意。

一半沙漠一半湖光山色,看似截然不同的風光,卻能在烏海水乳交融,「山、城、沙、海」剛柔一體勾勒成烏海各種面貌。

△烏海的夕陽之景/@邱月燁

關於烏海還有很多冷知識,不少地名跟「一代天驕」成吉思汗有關。比如海勃灣,原名海若布刀亥,這是一個蒙藏語發音,意為「雄獅之灣」,傳說在成吉思汗時代,這裡有個靠著精湛手藝名揚四海的鐵匠,為軍隊鍛造兵器和馬具。

△甘德爾山上的成吉思汗大雕像/圖蟲創意

離海勃灣10公裡突起的桌子山,形似方桌而得名,據《烏海市志》提及,這名字還有蒙語名:烏仁都喜烏拉,意為巧鐵匠的砧子山。這座山前的一片草灘命名為達日汗塔拉,意即匠人灘

要是你到了烏海,留心這裡的人文景觀,她可不僅僅是平平無奇的工業城市。行走於大街小巷,能在城區的各種建築物臨街裡面看到不少關於墨、紙等等書法元素……烏海還是著名的「中國書法城」以及「中國賞石城」,現在這個僅有50多萬人口的城市,常年習練書法的人就已超過10萬人。

△烏海城區秋天景色豐富多姿/@邱月燁

黃河明珠烏海

不該被荒漠化埋沒

別看如今的烏海市黃沙瀰漫,沙丘無數,其實很久以前的烏海,並不是這樣的。

遠在第三紀初,烏海地區還是一個溫暖潮溼地區。那時候亞洲大陸東部還沒隆起,西部還淹沒在海洋中,當時的烏海還是適宜的氣候,呈現出一片山清水秀生機勃勃的面貌。

△烏海湖湖面/圖蟲創意

直到第四紀中期,地殼發生了巨大構造活動,隆起的喜馬拉雅山、崑崙山、天山、阿爾泰山和青藏高原變成了天然的屏障,阻擋了來自印度洋、北大西洋和太平洋的暖溼氣流,才導致了內蒙古西南部氣候越來越乾旱寒冷,再加上桌子山的不斷抬升,地下水的下降,才形成了烏海如今地表極其乾燥的現狀。

據《烏海市志》記載:「烏海地區所處的大地構造位置為華北臺地鄂爾多斯西緣凹陷帶的桌子山褶斷束。成土母質主要有風積物、洪積物、衝積物和湖積物。土壤以灰漠土、棕鈣土、風沙土為主,多為砂土、砂質土、砂壤土,由細砂、粗粉砂組成。」

△烏蘭布和沙漠紋路/@邱月燁

地殼活動、氣候改變以及緊接而來頻繁的自然災害誘發了沙漠化。但人類無度不合理的開發建設更是加速沙漠化的直接後果。

這裡曾經是狄、匈奴、鮮卑、蒙古等北方少數民族遊牧狩獵的地區,在桌子山巖畫上的牛羊等動物圖形和騎馬獵駝等等痕跡,能窺見遠古時期先民所從事的活動與原始畜牧業有著非常密切的關係。

但由於魏晉南北朝時期,戰亂和天災引起北方人口南遷,烏海地區不少漢人遷徙,一直到清朝,烏海地區的遊牧狩獵也人煙稀少。據《烏海市志》記載,烏海周邊地區早自古以來就存在著大面積的荒漠。

△烏海自古以來就存在著大面積荒漠/圖蟲創意

直到新中國成立之後,便慢慢拉開了烏海墾荒拓城的序幕。

尤其在大開發進程,人少地多經營粗放,廢棄地任其風蝕日曬,再加上人類無度對礦產資源亂採濫挖、開荒開礦拓城,過度的放牧,牲畜啃食、踐踏,造成了柴木、藥材等固沙植被的破壞,加速了烏海的生態失調和土地沙漠化。

△以前的烏海市受工業大開發進程汙染太重/圖蟲創意

烏海市地處烏蘭布和沙漠、庫布其沙漠和毛烏素沙漠包圍之中,在強風作用下大體草場被沙坦壓、土地荒蕪、沙漠化面積不斷擴大。其中烏蘭布和沙漠每年以4-7米的速度向市區逼進。

烏海市每年都有20多天的沙塵暴日,他們當地有這麼一句調侃的俗話:「烏海苦不苦,每天二兩土,白天吃不夠,晚上回家補。」

△烏蘭布和沙漠/@邱月燁

曾經的「黃河明珠」烏海,因為日益嚴重的荒漠化變得愈加黯淡失色。

沙漠曾經創造出了西北荒涼雄渾的古文明,但同時也吞噬了水草豐美的古文明。

比如曾經絲綢之路一帶盛極一時的樓蘭古國,大約在晉代之後便在茫茫大漠中銷聲匿跡;

比如《鬼吹燈》裡吹爆的精絕古城,其實早在上世紀90年代中國考古學家就已經發現了中斷已久的尼雅遺址。

尼雅與樓蘭,是我國最著名的兩座已湮沒的古城廢墟。現如今,我們對沙漠的想像和探索,遠遠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我們與沙漠如何好好相處?

荒漠化是人類共同面對的世界級難題。

目前全球荒漠化正以每年5萬到7萬平方公裡的速度擴張。我國沙漠化土地面積達173萬平方公裡,每年造成的經濟損失上千億,近4億人直接或間接受到沙漠化的影響。

烏海和巴彥淖爾市磴口縣聯手治理黃河兩岸沙丘已久。當地曾經有一句民諺流傳甚廣:「一年一場風,從春刮到冬;小風眼難睜,大風活埋人。」

烏蘭布和沙漠,在蒙語裡意為「紅色公牛」的「移動沙漠」。過去40年裡,它讓「黃河明珠」烏海市成為內蒙古自治區乃至中國荒漠化、沙化最為嚴重的城市之一。

△烏海是中國荒漠化最嚴重的城市之一

一場人類和沙漠的「抗爭」勢在必行。

20世紀50年代,我國的沙漠科學體系仍然是一片空白。直到1954年,寧夏沙坡頭建立了第一個風沙觀測站,中國人終於開始系統地認識沙漠、了解沙漠。

4年後,一條因穿越騰格里沙漠東南邊緣,起自內蒙古包頭站終至蘭州站的包蘭鐵路建成了,它被稱為中國第一條沙漠鐵路,同時也是第一條開展風沙防治工程的鐵路。

經歷近60年的研究和發展,人類逐漸從沙漠傳統治理中脫離,開始關注人、沙和水之間微妙的聯結和平衡,治沙方法逐漸趨向於理性和科學。

比如重慶交通大學副校長易志堅引領的沙漠研究院團隊,從力學角度出發,通過改變土壤的力學狀態,已經研發出了前人還沒想到的科技手段——「沙漠土壤化」,成功解決了將沙漠變為可耕種良田的世紀難題。

他們發現自然土壤具有自修復和自調節的生態力學屬性,於是研發出一種改性植物纖維黏合劑,通過在沙中加入這種黏合劑讓「一盤散沙」獲得與自然土壤一樣的生態力學屬性。

△土壤化沙漠與沙漠蓄水能力對比/作者供圖

「土壤化的沙子」在溼潤時呈現稀泥的流變狀態,乾燥時結成固態狀態,而且能夠存儲水分、養分、空氣和滋生微生物,具備植物生長的基本條件。

科研團隊還在新疆和田塔克拉瑪幹沙漠、四川阿壩州若爾蓋草原大面積退化沙地等不同的荒漠化地區進行試驗,改造成效也十分顯著。

僅僅在內蒙烏蘭布和沙漠,就擁有將近6000畝荒漠生態恢復區。

△荒漠生態恢復區結的瓜果蔬菜/作者供圖

老藝術家前幾天也親臨當地的試驗田,看到沙蒿、駱駝篷、沙打旺、檸條等十多種旱生植物特別旺盛,還有西瓜、蘿蔔、花生、辣椒等等農作物

雖然不少像西紅柿、茄子、華萊士瓜等等果實已經過季爛在沙上,但依稀見到結出的瓜果是肥碩的。

△番茄實在太紅了,看著可惜/作者供圖

研發團隊的師生和媒體團們到了那片碩果纍纍的田地,當地的農民們熱情吆喝我們一起拔蘿蔔摘辣椒吃西瓜,感覺就像來了一趟沙漠版的「嚮往的生活」。

△蘿蔔和西瓜是真的甜/作者供圖

易教授強調這種技術的最終目的,當然不是將所有沙漠都變成良田,也不是在於中國人種菜天賦有多高,重點在於這是一種荒漠化治沙處理的新思路——「治理後的「土壤」能更好的蓄住水分和肥料,平均灌溉量低於每畝400方,遠低於當地每畝550方的節水灌溉定額。」

要完成數以萬計畝沙漠的智慧農業科技,其中需要對大氣環境、土壤、水質以及生物量等數據進行分析,背後離不開騰訊IDC平臺的技術支撐。

他們聯合以便未來能摸索出沙漠土壤化後的科學種植模式及其生態影響,也能夠為更精確地研究長期生態環境變化提供更多可能。

△騰訊團隊在背後做技術支撐

科研團隊在國內的試驗總面積已經超過17000畝,22項科研成果已獲得中國、澳大利亞、摩洛哥等國發明專利授權。2018和2019年,這項技術還走出了國門,在中東沙漠和非洲撒哈拉沙漠進行了試點。

「近期烏海周邊地區沙漠化治理的過程中,烏海湖的治理已經進入處理了,通過這項技術,通過管道把沙運到駱駝山,也就是以前挖煤留下的坑。」阿拉善盟發改委主任羅志鐵在採訪中說到。

眼見為實,烏海已經區別於往日的沙海一片,寸草難覓的景象。

21世紀後,我國沙化土地持續減少,2009-2014年間效果尤為顯著,沙化土地面積減少了1980平方千米。

△天湖連成一線的烏海湖/@邱月燁

3年前,烏海曾與杭州、成都、三亞等城市被評選為年度中國十大品質休閒城市。烏海還被譽為「沙漠葡萄酒之都」,烏海種植的葡萄還了為中國首批地理標誌農產品。

「15年的烏海還是沙塵滿天飛,如今我的外地親戚朋友好多對烏海改觀了,綠色植被明顯多了,還有湖光山色,住著也舒服多了。」路過遇到50多歲的烏海當地人王富,說自己現在最常去的是甘德爾山和烏海湖。

如今的沙漠,風聲黃沙依舊,人類對沙漠的探索,一直從未停止。中國人與沙漠之間的故事,才剛剛拉開序幕。

詩人戴望舒曾經說過「夢會開出嬌豔的花來」。沙漠當然是要保護的,而努力讓沙漠也能結出燦爛的花果,這將是我們全人類共同的願景。

相關焦點

  • 月壤無法種菜?不存在的!沙漠、雪山、南極……中國人的種菜技能...
    該水警區領導表示:「西沙海灘種植蔬菜首獲成功,結束了海島沙灘種菜不長秧的歷史。將這一技術大面積推廣,有望解決駐島礁軍民吃鮮菜難題。」  毛烏素沙漠:沙海變農場 種土豆畝產5噸  位於陝西省榆林的毛烏素沙漠曾經是我國第四大沙漠,如今,曾經黃沙漫漫的不毛之地已成為莊稼茁壯成長的寶地。
  • 一半沙漠一半海 去過烏海的人 都說這是中國小杜拜
    來過內蒙古才知道,中國人在沙漠也能種菜 很多人對內蒙古的印象,僅僅停留在一望無垠的大草原和繁如白雲的牛羊群,要不就是簡單粗暴勾勒成遍地是蒙古包的地方。
  • 在種菜這件事上,中國人可能真的有點天賦
    最近,「月球土壤不含任何有機養分,不能種菜」的新聞引發了熱烈的討論,有網友大呼失望,表示「可惜了那麼大塊地」,也有人笑稱「中國人,種菜魂!種菜真是中國人的執念」。事實上,中國人民的勤勞智慧,確實在種菜這件事上展現得淋漓盡致,院子裡、陽臺上、地磚縫隙裡、海灘上、沙漠裡、維和部隊營地裡、太空裡……中國人種菜的徵途,真真是「星辰大海」!
  • 中國人種樹到底有多牛?
    今年4月陝西省林業局宣布榆林沙化土地治理率已達93.24%這意味著中國四大沙漠之一毛烏素沙漠將成為全球第一個消失的沙漠毛烏素沙漠是中國四大沙漠之一又稱鄂爾多斯沙地、毛烏素沙地總面積4.22萬平方公裡位於陝西
  • 中國人種菜的基因有多麼強大?
    我們都知道中國從古至今都是一個農業大國,種植的基因已經深深的根植物我們的基因中。我們經常也看到報導中國人種菜的新聞,那麼我們中國人種菜的基因到底有多麼強大呢?下面小編就來給大家介紹說說。 中國人為什麼喜歡種菜 1、新鮮
  • 月壤不能種菜,那中國人民的種地民族基因可咋整啊?
    12月17日,嫦娥五號返回器順利降落在內蒙古四子王旗預定著陸區,這標誌著我國首次月球採樣返回任務取得圓滿成功。這次一同被帶回的月球「土特產」裡還有月壤。作為歷史悠久的農耕大國,「耕種」就是深刻進每一個中國人血液裡的民族基因,見土就想種菜的執念根深蒂固。
  • 在家種菜的全新打開方式
    世界上每一個種族,根據其發展歷史,都有著自己特色的種族天賦,比如說印度人的開掛天賦, 黑人的運動天賦,而中國人的就是種植天賦了,有條件就種,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種。美國一家網站,曾發布了過一個視頻介紹了一幫在耶魯大學裡種菜的中國人,他們都是耶魯大學中國留學生的家長,跟著孩子來美國陪讀。
  • 世界上「最悲催」沙漠,被中國人當菜園,每年收10000多斤土豆
    但是,我們中國人成功地將蔬菜帶進了沙漠,乾旱和乾旱的沙漠地帶不僅不適合人類居住,也不適合植物的生長,古代確實有一部分古國在沙漠地帶生存著,雖然像穆拉諾等國,但是他們的發展受到了限制,而且因為人口少,所以沒有理由就消失了,我們在沙漠裡種菜。
  • 中國最美的六大沙漠,2個在新疆2個在內蒙古,剩下的在哪呢?
    而我們很多人對撒哈拉沙漠充滿好奇,大約是因為三毛筆下的《撒哈拉沙漠》,書中沙漠探險、夫妻恩愛的故事,讓人們覺得這座沙漠是美妙的。其實不僅僅是三毛描寫過沙漠,我國古代描寫沙漠景色的詩人也不再少數,最著名的句子當屬王維《使至塞上》中的「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了。
  • 內蒙古最大的沙漠,巴丹吉林,沙漠腹地密集呈現奇幻的多彩鹽湖
    有藍色的海岸,黃色的沙礫,在內蒙古西部的巴丹吉林沙漠,它在雅布賴山的左手邊。它位於阿拉善沙漠的中心,沙漠地區幾乎沒有降水,有時一年降雨量不到100毫米,而沙漠地區的溫度最高,有時達到42度到了晚上沙漠地區也是最冷的,晝夜溫差大,這裡經常有沙漠風暴也是習以為常的。巴丹吉林沙漠年降水量不足40毫米,但是沙漠中的湖泊竟然多達100多個。
  • 內蒙古「生猛」小鎮,由3個地區合併設立,號稱「沙漠第一鎮」
    內蒙古是我國中北部的省份,因為特殊的氣候和水草,形成了獨特的大草原風光,自古就是遊牧民族生活的地區。內地誕生了輝煌的農耕文明,草原則是誕生了特殊的遊牧文明,兩種文明在歷史上一直摩擦不斷,直到近代才和睦的共同發展,兩種文明互相影響,共同構成華夏文明的豐富多彩。
  • 沙漠是什麼樣子?來看看中國最美的沙漠!
    沙漠,一直讓人們有著無限的遐想和驚險,我們很難知道沙漠裡面到底是如何,是不是隱藏著很多我們不知道的風景,有或許,這些風景又帶著一些什麼樣的危險和未知,這一切都是沙漠的魅力。可是沙漠同時也是美麗的,一望無際的金黃色,偶爾可以出行一些綠色的植物,那便是驚喜了,沙漠深處,還有著令人喜愛和想去探索的的綠洲。這樣的代表的可貴的生命,多麼讓人好奇。那麼,今天我就來給大家介紹一下中國最美的沙漠景觀吧!巴丹吉林沙漠 ,位於內蒙古自治區的西部,是中國四大沙漠之一。其中的巴彥淖爾、吉訶德沙山是世界上最高的沙丘。
  • 中國科學家在南極「種菜」,發揮民族優勢,「饞哭」隔壁俄羅斯站
    南極生活艱辛,隊員三餐大部分都是肉食,科學家在南極「種菜」事實上,即便南極考察基地擁有著極高的科技含量,可以幫助人們最大程度地在南極生活下來,但這裡的工作依舊是充滿危險和困難的。目前除了中國是唯一沒有一個人員犧牲的南極考察大國外,其他國家都有犧牲的記錄,由此可見這個地方是多麼危險。
  • 「知青戰友館」——內蒙古庫布齊沙漠七星湖景區
    「知青戰友館」——內蒙古庫布齊沙漠七星湖景區[2020年6月26日(周四)鄂爾多斯庫布其七星湖沙漠生態公園]圖文/玉文、葉子陪你去旅行內蒙古庫布齊沙漠七星湖內有一個「知青戰友館」,七星湖「知青群雕」,位於知青戰友館前,激情高揚的知識青年用辛勤的勞動創造美好的明天,他們又好像熱情歡迎四方來客,共同見證輝煌的過去,描繪美好的未來
  • 內蒙古有什麼美麗的景色?內蒙古哪裡值得去?
    內蒙古自治區跨越「三北」,毗鄰8個省區,北與俄羅斯、蒙古人民共和國交界,東靠我國的京、津地區。在地圖上,整個內蒙古地區都像馬一樣馳騁,內蒙古可能是至今為止人們眼中的「偏僻地區」,由於地大人稀,保留了這樣一個良好的生態環境,這裡不僅有呼倫貝爾、錫林郭勒等廣闊的大草原,還有埋葬了西夏黑水城的巴丹古林沙漠,有富倫湖、達利諾亞湖等草原湖。
  • 中國人有種菜天賦,雖然是一句玩笑,卻也是自古以來的事實
    我們經常開玩笑說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天賦,精明的猶太人善於經商、熱情的拉美人擅長足球、俄羅斯被笑稱戰鬥民族,而中國人的天賦,就是種菜——這似乎是數千年農耕文明帶來的、深入基因的能力——中國家長陪孩子出國留學,在國外校園開墾出一塊菜地,竟然成了當地的風景線;普通的中國百姓,在陽臺、樓頂、甚至只需要一個花盆,就能種出蔬菜;科學家還把蔬菜種到了沙漠、南極、甚至太空……可以說,只要有土壤的地方
  • 阿右旗召開《內蒙古自治區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保護條例》送審...
    9月18日,《內蒙古自治區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保護條例》起草工作領導小組與專家學者就《內蒙古自治區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保護條例》送審稿(初稿)舉行了座談論證會,為《條例》送審稿(初稿)進行把脈和審定。旗人大常委會主任、《條例》起草工作領導小組組長那順夫主持會議。
  • 外蒙古國人不理解為何內蒙古人更熱愛中國?其實原因很簡單
    蒙古建國之後,完全投靠蘇聯,差一點就成為了蘇聯的加盟國,曾經還為沒能加入蘇聯而難過,因此,蒙古國的建築、文字、藝術等文化都受到了蘇聯的巨大影響,嚴重的蘇化,直到現在,蒙古國內還到處殘留著濃厚的蘇聯元素
  • 庫布其、毛烏素沙漠都消滅了,塔克拉瑪幹沙漠也能消滅嗎?
    沙漠是非常惡劣的一種地區,因為沙漠是完全被沙子所覆蓋幾乎沒有植物生長,而且雨水非常稀少空氣乾燥,大部分的沙漠地區都是非常荒蕪的。但庫布其、毛烏素沙漠都已經被消滅了,而在世界各大沙漠中,塔克拉瑪幹沙漠是最具有誘惑力的一個,那麼塔克拉瑪幹沙漠也會被消滅嗎?土地沙漠化是全世界性的問題,於是沙漠的治理問題就日漸突出了。
  • 曬廚藝已經無法滿足宅家的山雞人, 種菜才是享受隔離生活的最高境界
    苗圃表示需求激增▲美國多州「封城」之後,實在太憋悶的美國人開發出了這一新愛好:後院種菜。園藝中心的銷售額激增絕對是有道理的,大家都在家裡宅著,一來有時間,二來能省錢,而且還能保障食物充足。馬特達蒙可以在火星上種土豆,任何一個美國人也照樣能在自家後院裡,弄出個他們以前從未騰出時間來打造的菜園,並樂此不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