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15年12月16日獲批設立以來,哈爾濱新區一路先行先試,敢闖敢試,精彩蝶變。截至2020年末,哈爾濱新區江北一體發展區累計完成上級部署的改革任務175項、累計推出372項自主創新改革舉措、15項改革在不同領域和層級複製推廣,3個閃亮的數字,成為全省改革創新新高地的生動註腳。
「兩個一」重構政府管理新格局
眼下,新區「一枚印章管審批」和「一支隊伍管執法」的「兩個一」改革創新成果引人矚目。
「這『兩個一』不是簡單的部門和事權的整合,而是政府管理格局的重構,是新區打造服務型政府、國際化法治化便利化營商環境的重要一環。」哈爾濱新區營商局副局長那威告訴記者,「一枚印章管審批」和「一支隊伍管執法」改革完成後,新區已經形成審批、監管、執法相分離的政府管理新格局。
如今在新區,群眾和各類市場主體辦事只需走進行政審批服務大廳「一扇門」,辦理的各類許可證、照只需加蓋新區行政審批局「一枚章」。群眾最直接的感受是在新區辦事少跑腿、特便利、無負擔。而這就是「一枚印章管審批」改革實施後帶來的直接效果。
早在2017年,新區在全省率先成立行政審批局,為實施相對集中行政許可權改革打下基礎。
今年年初,新區決定以群眾和企業需求為導向,以「應劃必劃,應劃盡劃」的目標,全面推進「一枚印章管審批」改革,自2020年6月1日起,將區發改局等19個部門的472個事項劃轉至哈爾濱新區行政審批局集中行使,劃轉率達到了97%,是全國唯一一家承接了省、市、區三級事項,且數量最多、佔比最大、範圍最廣的行政審批機構。
「『一枚印章管審批』的實施,有效破解了行政審批中存在的『部門多、蓋章多、材料多、環節多、周期長』等問題,高效服務型政府正在形成。」哈爾濱新區行政審批局局長劉惟喬告訴記者。
繼「一枚印章管審批」全面推開後,今年6月8日,哈爾濱新區綜合行政執法總隊掛牌成立,在全省率先組建全區域、全領域、全職能管控的綜合行政執法隊伍。
「哈爾濱新區綜合行政執法總隊的成立,打破了各執法隊伍『條條』管理體制,解決了因部門職能交叉導致的重複執法、推諉扯皮等問題,真正實現『一支隊伍管執法、隊伍之外無執法』。」新區綜合行政執法總隊總隊長蔣耀卿介紹,新區綜合行政執法總隊集中行使十幾個部門的工作職能,涵蓋了城市管理、市場監管、農林水務、社會事務、專業技術等五大類67項協同執法事項,行政處罰權和行政強制權共3389項。
「一支隊伍管執法」實施以來,新區綜合行政執法總隊已完成市區兩級14支行政執法隊伍統一整合,同時打破執法資格,實行「綜合設崗、多崗融合、一人多能,一崗多責,競爭上崗,並形成了相對統一、符合各領域執法工作特點的行政執法標準化操作手冊,規範了各執法行為的主體、程序和標準,為實現「一套標準」嚴格執法進行了初步探索。
「兩個一」改革創新是哈爾濱新區落實上級部署改革任務的一大亮點。據悉,截至2020年末,新區改革主體框架基本確立,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取得重大突破,累計完成上級部署改革任務175項,改革紅利持續釋放。
先行先試引領帶動為全省樹立樣板
改革創新,成為新區各項服務優化提升的先導,也不斷為全省打樣。
今年2月6日,在溫州的浙江東日股份有限公司工作人員王朔,通過網際網路在哈爾濱新區企業設立「秒批」系統提交了在哈爾濱新區的項目公司設立申請,剛剛站起身就收到了審批通過的簡訊。哈爾濱新區「飛一般」的企業設立速度讓這位資深的申報人員驚嘆不已。
「秒批」(企業登記4.0版智能審批系統)是新區行政審批局在全省率先實現與省工商業務專網數據雙向共享的基礎上建立的,為全省首家。通過該系統,申請人可以自主申報企業設立名稱、住所、經營範圍等事項,有效減少登記機關的人工審核和幹預,最大限度地提高企業登記自主權。
與此同時,新區審批局通過創新「一套材料、同時受理、聯合驗場、並聯審批、證照同發」審批方式,實現「辦一件事只跑一次,事項再多一次辦妥」,有力地推動了「最多跑一次」改革迭代升級。同時對「一件事」涉及的「多事項」進行細分式解構,把「多事項」按照「一件事」進行關聯性組合,形成了獨具新區特色的行政審批套餐服務模式。
今年2月3日,新區行政審批局工作人員接到區內一家醫藥生產企業的諮詢電話,要變更企業名稱、在經營範圍中增加消毒產品生產項目,同時申請辦理消毒產品生產企業衛生許可證。由於時值全國疫情防控關鍵時期,相關消毒產品物資短缺,為幫助企業早日投入生產,新區行政審批局結合企業需求,量身定製了專屬「套餐式服務」,將營業執照與生產許可合併辦理,容缺受理、同步審核、提前驗場、同步發證。從企業提交申請材料到拿到更名後的營業執照和衛生許可證,僅用一天時間。
不僅如此,新區切實發揮先行先試的引領帶動作用,不斷為全省全市改革創新發展創造新經驗,做出新示範。其中證照分離、行政執法四項制度、戶籍制度等15項改革在不同領域和層級複製推廣。多項改革創新舉措的推出,也推動營商環境不斷優化,今年5月,據普華永道對照世行營商環境評價體系,哈爾濱新區在全球190個經濟體中的排名,已由批覆之初的第80名上升至第52名。
對標先進地區持續推出372項自主創新舉措
寒冷冬日裡,深圳(哈爾濱)產業園區(簡稱深哈產業園)的建築工人們仍奮戰在建設一線。
「東北施工期短,我們科學施策,合理安排工期,在保障項目質量的同時與時間賽跑,今年要一直施工到12月末,通過春天早開工,冬天晚停工,在確保建設任務順利完成的基礎上,力爭刷新深哈速度。」深圳(哈爾濱)產業園投資開發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陳玉剛告訴記者。
作為深哈合作的首個「飛地」項目,從2019年9月開工建設以來,深哈產業園的建設比肩「深圳速度」,並「帶土移植」了多項深圳創新政策。
不久前,中鐵三局集團有限公司中標了自貿區哈爾濱片區基礎設計建設項目一期2-1施工,因實施招投標「評定分離」制度,從評標到定標僅用了4天時間。
「這是我第一次嘗試招投標『評定分離』,新區真是很有特區範兒的。」中鐵三局集團有限公司哈爾濱營銷中心總經理孫學龍從事建築行業20多年,參與經營投標也有10多年,他用親身經歷告訴記者此項制度的優勢。他說,首先,避免了圍標、串標等行為,對投標企業更公平。最為重要的是,它從評標到公示,再到定標速度非常快。
「黑龍江省招投標『評定分離』第一標出自深哈產業園,去年,新區在政府投資項目上做了幾個試點,今年2月份,新區政府(國有)投資項目全面實行這項制度。」新區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局長唐紅斌告訴記者,前不久,哈爾濱市召開專題會議,確定該項創新制度在全市進行複製推廣。
招投標「評定分離」僅是哈爾濱新區複製深圳創新制度和政策經驗的一個代表。據新區發展和改革局局長於宏介紹,目前,該園區成功複製並試行招投標「評定分離」、新型產業用地(M0)政策、單元規劃編制方法等10項深圳創新制度和政策經驗。在此基礎上,今年,深哈產業園又梳理了深圳前海先進政策和創新做法,形成了包含123項措施的「工具箱」,並正探索複製技術經理人科技成果轉化、科技型中小企業融資評價體系、科研儀器設備開放共享機制等12項政策。
對標對表深圳、上海浦東等先進地區經驗,新區先後在行政管理體制、市場運行機制、社會治理體系等方面累計推出372項自主創新改革舉措,成為龍江改革創新制高點。(記者 薛婧 李愛民)
轉自:黑龍江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並註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繫: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