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2月初中央政治局會議首次明確提出「強化反壟斷和防止資本無序擴張」以來,相關政府部門已強化了對一些披著科技外衣行金融服務之實的機構的監管,並開始對部分網際網路巨頭展開反壟斷調查。一時間,如何看待科技創新對於金融業的影響、如何平衡創新發展與金融監管的關係,如何把握未來金融科技的發展趨勢,成為業界和學術界十分關注的話題。
科技創新極大改變了金融生態與競爭格局
首先必須肯定,過去二十年,科技創新顯然為各個行業包括金融業的發展帶來革命性的變革和一系列的紅利,例如,有效賦能、創新產品和服務、提升效率、降低成本、提高普惠金融服務能力等等。科技創新引發了金融業的巨大變革,在一定程度上也重塑了傳統金融業的生態版圖與格局。其中,在科技大潮的衝擊下,商業銀行有兩個大的變化是前所未有的。
第一,經營的數位化。商業銀行的渠道、業務、產品正逐步實現「線上化+移動化+智能化+敏捷化」。
具體來看,一是線上化:很多商業銀行均實現了全方位的線上化,線上業務量的佔比不斷提升,很多銀行已經開始做到了四個在線:產品在線,客戶線上辦理業務、產品的創設線上化;客戶在線,客戶服務在線上,並與場景實現對接;管理在線,涵蓋前中後臺、全流程的閉環式管理體系逐步形成,全場景的運營能力也在逐步線上化;員工在線,內部信息推送、業務審批、文件處理、業績查詢、內部溝通等辦公要求實現全線上。通過這四個在線,最終實現了數據積累線上化,即通過線上化記錄決策過程,留存可供整理利用的數據。
二是移動化:隨著移動網際網路的普及應用,特別是今後5G、物聯網等技術的拓展應用,客戶不僅在隨時線上,而且高度移動化。對於客戶全天候、全時段的服務需求,銀行的產品、員工、管理和數據積累等前中後臺均在不斷適應這一變化,不僅線上,而且移動。
三是智能化:智能技術在金融科技的諸多領域中,可能是應用最為普遍和最為成熟的。前中後臺各項業務目前均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智能化,例如前臺的支付、客服、營銷、交易,中臺的風控、投顧、投研,後臺的數據和監管。
四是敏捷化:為適應激烈的市場競爭,及時響應客戶需求,商業銀行不斷變革傳統組織結構,打造輕型敏捷組織,構建靈活跨職能團隊,建立敏捷高效工作方式,以提升組織運轉效率,激發員工創新活力,縮短產品迭代周期,提升市場響應速度。
第二,競爭的複雜化。這主要表現在同業競爭和跨界競爭愈加激烈,銀行業需要「雙線」作戰。
金融業近些年面臨的壓力是前所未有的巨大:既有來自於經濟下行期傳統同業的競爭,也有來自於金融科技企業的非傳統競爭和所謂「降維打擊」,更有日甚一日的監管壓力。一方面,同業競爭日益白熱化,國內銀行業法人機構超過4000家,各類金融機構超過2萬家,同質化競爭嚴重。另一方面,銀行業面臨來自於外部的網際網路金融公司「降維打擊」。網際網路金融公司利用網際網路思維和大數據思維,憑藉優秀的客戶體驗和低廉的運營成本,迅速搶佔「存、貸、匯、投」等金融業務的市場份額。特別是,近些年新興金融科技企業跨界進入支付結算領域,並從事實質性的存貸款業務,據不完全統計,網際網路金融的市場滲透率已接近40%,存款搬家至網際網路金融公司金額超2萬億元,網絡貸款交易規模超1萬億元。網際網路金融的第三方支付模式切斷了銀行與客戶之間的傳統聯繫,銀行無法分析客戶習慣,喪失對市場的敏感度,進一步導致銀行金融中介功能的邊緣化,出現了新形勢的「金融脫媒」。
好在,近年來這一狀況也正在發生變化。以2020年對某些著名頭部網際網路企業的強監管和反壟斷調查為標誌和分界點,傳統金融機構與網際網路科技企業的跨界競爭迎來了真正意義上的「下半場」。面對網際網路企業發出的「銀行不改變,我們就改變銀行」的挑戰,傳統金融機構不斷尋求主動改變,對標頭部網際網路企業,加快自身數位化轉型,致力於打造「具有金融屬性的科技公司」,取得了明顯的效果,可以說「上半場」雙方打成了平手。
之所以說競爭已經進入到「下半場」,是因為監管環境發生了重大變化,監管層作為商業銀行的「神隊友」終於果斷出手,給予了「神助攻」。最近發生的兩件大事有望改變未來的金融生態和金融格局:一是近期中央以及管理層對於金融科技企業壟斷和不正當競爭即將開展強監管的表態乃至於立案調查的具體行動,將從根本上改變網際網路企業過去那種「監管套利」的優勢地位;二是數字貨幣的逐步推出將有助於商業銀行直接成為流量入口、以數字錢包為原點構建客戶生態圈、提升普惠金融數位化水平,除了C端的明顯影響外,數字人民幣的應用也可能為B端、G端業務的拓展帶來更多機會,這也將幫助商業銀行奪回一部分市場份額。這可能標誌著未來傳統金融機構與金融科技企業的競爭,將進入到一個全新的更加公平的「下半場」。這究竟會有什麼樣的變化,非常令人期待。
科技至上不可取,科技向善贏未來
P2P在中國作為一種典型的「偽創新」甚至是「惡創新」已經被玩壞,徹底退出了歷史舞臺。但這並不代表科技創新和金融創新的失敗,以人工智慧、區塊鏈、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為代表的技術與金融業務的結合,才是金融科技的「真創新」,仍然具有廣闊的未來。但是隨著科技應用和數位化技術向縱深發展,我們也需要關注科技創新所帶來的一些新問題,畢竟問題的提出和問題的解決是時代進步的機遇。
目前看,科技創新或數字經濟發展的負面影響表現在五個方面:
一是新的壟斷——科技寡頭的數據壟斷。像最近政府所提提示的一些問題就是典型的數據壟斷:金融科技誘導過度消費,成為規避監管、非法套利的手段,助長「贏者通吃」的壟斷,等等。例如,某網際網路平臺短短幾年已同數十家銀行合作,形成數萬億貸款。其中98%的資金來自合作銀行和發行ABS,涉及到的合作銀行數量達數十家,已經成為事實上的「贏者通吃」和新型「大而不能倒」,埋下系統性風險隱患,並且具有較強的外溢性,可能加劇金融風險跨市場傳染。可以預見,隨著對其調查和處置的深入,必然會對那些與之合作的、實力相對較弱的中小銀行帶來一定衝擊乃至信貸資產損失的巨大風險,進而會對實體經濟產生或直接或間接的影響。
對於數字經濟發展,全球已形成了共識:既積極發展數字經濟,也在數據治理、反壟斷、數字稅等方面加大對數字經濟的治理。未來全球加強對網際網路巨頭的監管甚至反壟斷分拆將成為潮流。
二是新的貧富分化——數字鴻溝。數位技術使得明星企業和個人可以用低成本服務大市場,少數人和企業贏者通吃。未來迫切需要關注被數字鴻溝遺落的群體——數字貧民的社會福利改進。在我國,當前至少有上億的老年人難以享受數字經濟的便利性。
三是新的社會治理挑戰——數據饑渴。過度採集、數據濫用和管理失控等侵犯消費者隱私的現象較為普遍。「大數據」是網際網路巨頭的核心資產和核心競爭力,是支撐商業模式和高估值的最核心資產。那麼問題來了:全民大數據,是否是用戶的個人隱私?如果是,則意味著:這些數據需要確權,需要以合適的價格進行交易,需要得到法律的保護,而不是網際網路公司的肆意使用。如果不是,它是否應該成為國有資產或者公共資源?正如央行副行長範一飛所指出的那樣:「很多數據,歸根到底還是用戶的」。
四是新的國際衝突——數字競爭。這可能來自三個方面:服務貿易摩擦,對數字經濟的國際徵稅(美歐之間已經發生的衝突),以及已經上升為國家安全的數據主權和安全。美國和印度近期對中國的平臺企業(如抖音等)的不友好做法即是一例證。
五是新的增長迷思——數字經濟時代的「索洛悖論」和「戈登之謎」:勞動生產率增速放緩。知名的技術悲觀主義者、美國經濟學家羅伯特·戈登的研究給創新樂觀主義唱了反調:數位技術無法挽救經濟增長放緩。在數字經濟浪潮中,美國勞動生產率增速在過去10年甚至20年來卻在下降,這和我們直觀感受非常不一致。在歐洲、日本、新加坡、中國香港、中國臺灣和韓國等經濟體也出現同樣的趨勢:早期的高速增長到後期的停滯,經濟出現有規律的放緩。
總之,數字經濟、科技創新也是一體兩面的,科技的瑕疵和技術的缺陷始終存在,不僅很多,而且多為新問題,如網絡安全、信息洩露、網絡病毒、數據質量、信息降噪等,還不包括未知的不可預見的風險。因此,科技至上主義不可取,科技向善才能贏得未來,這應當是我們推動科技創新、發展金融科技的初心和底線。
剛剛結束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也罕見地把「強化反壟斷和防止資本無序擴張」作為明年工作的八大任務之一,並提出要「依法規範發展,健全數字規則。要完善平臺企業壟斷認定、數據收集使用管理、消費者權益保護等方面的法律規範。要加強規制,提升監管能力,堅決反對壟斷和不正當競爭行為。金融創新必須在審慎監管的前提下進行。」
總體看,對這些所謂「偽創新」、「惡創新」的加強監管,是金融科技領域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去槓桿,將加速市場的出清,有助於提前化解風險,防止出現新的「安邦系」,重塑金融領域的遊戲規則和監管權威,從長遠來看,顯然是利好頭部科技企業,利好傳統商業銀行。
真實的需求將牽引高質量金融科技的供給與創新
儘管當前及未來金融科技的發展將面臨前所未有的監管環境,但對於未來對於金融科技的創新和發展我還是非常期待,也是非常樂觀的,因為我們的市場對於好的創新、向善的創新需求很大,而高質量創新供應不足。很多人擔憂對於網際網路平臺的監管可能會阻礙創新、打擊創新的積極性,我認為不會,因為:壟斷是市場經濟的天敵,更是創新發展的天敵,而監管不是!監管不是為了遏制創新,而是為了規範市場秩序,這顯然是非常必要和迫切的。
金融機構以及實體經濟需要什麼樣的科技創新?我認為,未來金融科技發展應緊緊圍繞銀行業的核心訴求,也就是背後實體經濟的真實需求來展開,這樣的需求能夠牽引高質量的金融科技供給與創新。
具體來看,五方面的科技創新應當被鼓勵與提倡:一是有助於提升銀行服務客戶能力的創新,讓服務更「可得」;二是有助於強化中後臺科技應用、提升效率的創新,讓銀行更「聰慧」;三是有助於控制風險成本的創新,讓風險更「可控」;四是有助於夯實金融科技基礎設施建設的創新,讓業務更「可信」;五是有助於打造開放銀行的創新,讓銀行更包容普惠和開放,為客戶打造全面、智能、高效、無感卻又無處不在的服務體驗。
(作者為中原銀行首席經濟學家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學術委員會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