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右衽者華夏,左衽者夷狄。
入主中原後的蒙人和滿人,無一例外地將左衽改為右衽。
衽(讀作rèn),是一個會意兼形聲字。它由「衣」和「壬」組成,「壬」是「任」的初文,所以,二者結合而成的意義就是:衣的功能。
衣的功能是遮擋身體,而惟有衣襟合攏,方可蔽體。所以,「衽」就是衣襟。
在華夏文明中,「衽」的內涵遠遠超出了「蔽體」的粗淺含義,而上升到國家民族的高度。
無他,最能區分華夏族和異族的服裝,就是所謂右衽和左衽的區別。
西周玉人,頭戴高巾帽、穿右衽交領窄袖衣
黃帝製衣,交領右衽。
華夏族的上衣都是右衽,以左襟包住右襟。考古發現也驗證了這一點。
唐朝孔穎達注《禮記》時稱:「生鄉右,左手解抽帶,便也。死則襟鄉左,示不復解也。」
大意是說:活著的人用左襟包住右襟,方便用左手解開系衣服的帶子。死去的人就用右襟包住左襟,因為他不需要再解開衣襟了。
漢朝服裝
某電視劇給演員穿錯了衣服
周邊遊牧民族基於生活方式,而採用左衽,衣襟左掩不影響拉弓射箭的右臂的活動範圍,並且方便左手從懷中取放物品,以便騰出右手使用武器。
高加索地區出土的左衽服裝
對此,《漢書》的表述最為激烈:「《春秋》內諸夏而外夷狄,夷狄之人貪夏而好利,被髮左衽,人而獸心。」
不過,入主中原後的蒙人和滿人,無一例外地將左衽改為右衽。
在目前流傳下來的元朝皇帝畫像和清朝的龍袍中,找不出一件左衽的衣服。
元朝皇帝畫像
清朝順治皇帝畫像
雖然衣襟由左向右看齊了,但「夷狄之有君」並不能消除漢民族內心深處的創傷,「反左」情結雖滿人入關二百餘年亦不曾熄。
舒義順先生有《「于右任」頭上長草》一文,述其起名「右任」之因:「于右任先生,原名伯循,字誘人。一生辦報、帶兵、從政,所用化名、筆名、自號、外號等五十有餘。……1904年春,因所作譏諷清王朝的《半哭半笑樓詩鈔》被三原縣令德銳告發,清廷諭令捉拿,亡命上海,入馬相伯任校長的震旦學院就讀。1905年底為報刊撰文,署名『右任』。」「右任」諧音「右衽」,表示了他立志反清救國的思想。
隨著英法聯軍的槍炮毀滅了衝鋒的蒙古騎兵,左衽喪失其現實的功能。
此後,西裝、中山裝、列寧裝、軍裝的遞次流行,以對襟方式一統左衽右衽之江山,「衽」也一度湮滅於歷史的塵埃。
直到改革開放,旗袍復興和漢服重興,「衽」從故紙堆中復活。
更多專業知識請回復99查詢知識百科,也可輸入「星月」「南紅」「紫檀」「蜜蠟」「綠松」等關鍵字直接獲取精華文章
點擊「閱讀原文」,回顧熱文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