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家庭經濟條件變好了,很多父母恨不得把所有的東西都給孩子,而且什麼東西都想給孩子最好的,別人家有的,自己家孩子當然也要有,但是很多東西,不是一定要多就是好的,反而對孩子可能有不好的影響
心理學家巴裡施瓦茨曾經做過一個這樣的實驗:
在研究中,他將孩子隨機分成兩組畫畫。第一組孩子可以從3支畫筆中選1支,第二組則可以從24支中選1支。結果第2組的孩子的作品要比第一組孩子畫的糟糕得多。
隨後,研究者們讓孩子們從中選一支自己最喜歡的筆,接著再試著說服孩子們放棄這支筆選擇另一樣禮物,結果第二組的孩子更容易放棄他們所選擇的筆。
換句話來說就是:太多的選擇,只會分散孩子的注意力,讓孩子在選擇面前亂了分寸,得到之後也不懂得珍惜。
這3種東西越少,孩子越聰明、專注、快樂!你佔了嗎?
1、鞋子
日本兒童心理學專家建議鞋架上孩子的鞋不要超過3雙。買鞋子衣服的時候可以帶著孩子一起去,問問孩子的意見,看看孩子喜歡什麼,等到下次換季節的時候再給孩子換3雙鞋。
上一輩人條件不好的時候,每年只有過年的時候才能換上新鞋,但是現在不一樣了,凡是孩子喜歡的衣服、鞋子,只要穿起來合適,就一定會買下來。鞋子多了,孩子出門就會試來試去。選擇多了顧慮自然也就多了,從而養成優柔寡斷的性格,處理事情不果斷,對男孩來說這更是致命的缺點。
鞋子少了,孩子就會前一天晚上想:這雙鞋子配什麼衣服?怎樣穿搭才會更好看?琢磨久了,一雙鞋可以有無數種穿法,聰明的腦袋瓜就這麼不經意的培養起來了。而且,鞋子少,孩子也會更加愛惜。
2、玩具
美國維吉尼亞學者認為給孩子提供5個玩具足以。當玩具少於5個,孩子可能會出現自卑心理;但如果數量超過5個,孩子就容易出現分心,而且會限制孩子們的創造力。
玩具不多不少,孩子在可選擇的範圍內,專注於自己喜歡的玩具,反覆研究、琢磨、思考,創造出多種新的玩法,這時玩具的價值才能得到最大化的利用。
要是玩具選擇越多,越容易分散注意力,破壞孩子認知能力和限制孩子思維發散,以至於孩子沒法全身心地享受玩具帶來的歡樂,幸福感反而在降低。
玩具只是輔助,再好再多的玩具也比不過爸媽的陪伴和互動。爸媽和孩子互動的時候也可以做各種各樣的親子遊戲,這樣爸媽和孩子不僅享受了溫馨的親子時光,而且孩子在玩耍中智力和各方面能力都在一步步得到開發。
3、衣服
日本兒童心理學專家建議:4歲以上的孩子,每個季節的衣服無需超過5套,甚至更少,完全能滿足孩子的需求了。
有些媽媽最大的愛好就是給孩子買衣服,就算孩子的衣服已經堆積成山了,但是看到好看的還是忍不住去買。父母給孩子買衣服時,要少而精。
試想一下,一個整潔的房間,是不是能讓孩子更專注地投入到玩耍和探索中來。而一個雜亂無章、堆滿衣服、玩具的房間,既讓人心情鬱悶,還容易讓孩子養成邋遢、不懂收納的壞毛病。
孩子在面臨很多選擇的時候,內心往往是糾結的、慌亂的。只能每個去試探試探,因此這樣的孩子,將來做事情會沒有定性,比較容易浮躁。
「多則惑,少則明」,做父母的要知道,給予孩子的選擇越多並不是好事,要讓孩子學會專注和堅持。家長給孩子提供物質的時候,一定要遵循少而精的原則,每一樣物品都物盡其用,發揮它最大的用處,這樣給孩子帶來的快樂和滿足感才會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