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多家長發現,小孩學會走路後,小腿越來越向內彎曲,膝關節越來越分開,這時候就要警惕了:可能是羅圈腿!有部分家長認為,小時候羅圈腿,長大就好了。其實未必。
羅圈腿也稱「O」形腿,醫學上稱為膝內翻,就是讓下肢自然伸直,併攏雙腿,如果踝關節能併攏膝關節並不攏,就是羅圈腿了。就像電影《舉起手來》潘長江飾演的日本兵那樣,十分影響美觀。
出現羅圈腿,大部分是鈣吸收不好
羅圈腿大部分是維生素D缺乏性佝僂病,就是鈣吸收不好,造成骨骼變軟,行走時受重力壓迫會加速變形。還有一部分病因是遺傳,出生就是羅圈腿,學走路之前矯正效果更顯著。
不論是缺鈣還是遺傳,都應該及時就醫,以免加重病情,因為小孩的羅圈腿如果不加以治療,加重的可能性非常大。
光補鈣不夠,一定要用矯形器
目前治療羅圈腿的方法,有手術治療和保守治療。保守治療最有治療的是矯形器治療,手術治療一般是比較嚴重及矯形器治療效果不好的患者。
如果是缺鈣導致的羅圈腿,是不是把鈣補好就不用其它治療方法了?
肯定不是。補鈣是前提,矯形器也一定要用。畸形已經出現,自愈的可能性比較小,一定要外力幹預。農村很多家長會給羅圈腿的小孩綁腿,有一定的效果,但也有風險,可能會壓迫血管,導致血流不暢引發危險。
傳統意義上的羅圈腿指的是膝內翻,就是膝關節外側韌帶松馳,而在臨床上發現很多羅圈腿小腿彎的比較多,所以導致膝關節並不上。所以我們裝配矯形器時,就會重點矯正小腿的部分,儘量把矯形器做的短一點,不要影響膝關節的活動,如果是矯正傳統的羅圈腿,矯形器會做的比較長,會影響膝關節的活動。
年齡越小,矯形效果越好
裝配羅圈腿矯形器,原則上年齡越小越好,走路之前裝配效果最好。因為沒有受重力壓迫,惡化的機率也比較小。年齡越大,體重越大,骨骼也越硬,矯正的難度也越大,成人裝配矯形器基本沒有矯正效果,一定要矯正只能選擇手術。
臨床上發現,很多膝關節炎的患者大部分是羅圈腿,膝關節內翻,膝關節內側受壓過多,磨損厲害,輕者會疼痛,重者嚴重影響走路,所以羅圈腿引發膝關節炎的可能性非常大。
為了不讓羅圈腿繼續加重,應該避免盤腿坐、翹二郎腿等姿勢,多採用「W」形的坐姿。如果是剛學會走路的小孩不要多走多跳,避免對膝關節過多的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