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坑村的三角梅產業不僅美了一個村,更激活了一個村。
「中國最美休閒鄉村」頂村村不斷豐富鄉村旅遊內涵,助推產業興旺。
一水護田將綠繞,兩山排闥送青來。靈秀汀溪,有著「廈門生態第一鎮」之美稱。當前,同安區汀溪鎮正在加緊打造和完善「隘頭村—頂村村」鄉村旅遊動線,以「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為主題,串聯轄區歷史文化和現代產業資源,勾勒出一幅「業興、家富、村美、人和」的鄉村振興圖景。
據悉,「隘頭村—頂村村」動線項目總投資約2200萬元,注重要素聚集和內涵發展,旨在實現鄉村振興「面子」「裡子」的雙提升。目前,大部分項目已進場施工,預計年底完成建設。
發掘歷史文化資源 留住濃濃鄉愁
穿過鮮豔的三角梅花海,一處紅磚黛瓦的閩南古厝佇立眼前。
它是汀溪鎮古坑村周厝洋自然村的知微草堂,佔地約900平方米。經修繕改造,這座原本破敗閒置的老屋即將升級為汀溪鄉愁館、鄉音堂,並以「古韻原鄉、珠光青瓷、山水賦能、心嶼棲居」等為篇章,帶領市民遊客領略鄉愁之旅。
「古厝中,還有一座名為『竹排穴』的建築,是古坑段『茶馬古道』商旅牲畜馱運陸路水路轉折點,歷史文化悠久。」古坑村相關負責人介紹說,以古厝為依託,展現鄉村發展脈絡,其中之意可謂深遠。
鄉村振興,文化鑄魂。「汀溪、西源溪,是同安母親河西溪的主源頭,承載著厚重的歷史文化。」汀溪鎮黨委書記林虹說。知微草堂的「新生」便是汀溪鎮打造動線、留根留魂的生動剪影。另外,汀溪古渡口、古窯址、古民居、古道、古寨等,也都將在旅遊動線的打造中得以復興和展現。
汀溪窯址、路嶺窯址、章厝窯址是旅遊動線上的關鍵文化節點——宋元時期,汀溪窯成為我國南方生產青瓷的著名窯址,由此出產的「珠光青瓷」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貨物之一。在褒美、古坑一帶,汀溪特有的古民居匣缽厝堪稱一絕;鄉村振興過程中,葉拱南故居、葉成章故居等一批古民居得以修繕。此外,汀溪古山寨保存數量也頗為驚人,廈門至今共發現古寨57座,僅汀溪鎮就有23座……
底蘊深厚、鄉愁濃濃。用動線串聯珠光青瓷窯址、茶馬古道遺址、古海絲碼頭等資源,選點建設汀溪鄉愁館、鄉音堂等平臺,靈秀汀溪的歷史文化肌理將得到更好展示、保護與延續。
推動現代產業發展 彰顯鄉村特色
豆腐釀肉,下鍋煎至金黃,淋上菌類湯汁;豆腐切丁,加入鹹蛋黃和蟹肉,燜煮勾芡……上周,「豆腐宴」「瓜瓜宴」培訓在汀溪鎮頂村村拉開序幕。酒店大廚走進頂村,為20多名農村合作社成員、鄉村食堂廚師、農家樂經營者帶來餐飲培訓,幫助他們開發新菜單、提高服務品質。
「11月底,頂村『一村一品』茭白將結束收成。『豆腐宴』『瓜瓜宴』計劃下月推出,接棒『茭白宴』。」頂村村掛職書記馬銘義告訴記者,此次培訓,既可豐富鄉村旅遊內容,更將帶動產業發展。
群山環抱,溪水淙淙,空氣清新。汀溪鎮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為其提供了發展現代都市農業的優勢。其中,頂村村通過改良品種、深加工等,走上了茭白產業品牌之路。據測算,頂村「綠茭林」比常規品種每畝增產1500公斤,每年為農民增收60.5萬元。國慶期間,頂村村鄉村旅遊收入更是突破了300萬元。
動線上的褒美村、古坑村等也正如火如荼地推動產業發展,將鄉村特色展現無遺。
褒美村錨定彩紅楊母苗種植,通過「科研機構+公司+合作社+農民」的模式運營,吸納合作社成員113戶,運營、收益已初見成效。古坑村是「同安紅」三角梅地理性商標的發源地。黨建引領下,村莊引入三角梅龍頭企業千日紅公司,目前,全村三角梅種植面積達600多畝,年產值約2000萬元……
禾灃現代農業產業園集農業科研、高效農業生產、生態度假、科普教育等於一體。項目的建成,將為周邊鄉村帶來人氣、農業技術和就業崗位,有利於推動汀溪的三產融合發展。
鄉村振興,產業是基礎。林虹表示,「隘頭村—頂村村」鄉村旅遊動線的打造,不僅為鄉村振興注入了現代化發展的活躍因子,更激活了強村與弱村之間的組織互動、產業聯動、資源共享。當下,汀溪鎮「跨村連片」的強勁帶動之勢已逐漸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