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長安驛站發生的神秘案件,竟牽出了唐德宗、宦官和藩鎮的博弈

2020-12-26 讀史思悟

驛站謎案

800年,一名旅人匆忙趕到長安附近的驛站,與前腳入住的一名客人住進了同一個「標間」。然而第二天,兩人的房間一直大門緊閉,直到太陽高照也依然一點動靜都沒有。

難道這兩人是旅途勞頓,賴床不起了?可是屋子裡安靜得可怕,難免讓人疑竇叢生。眼見太陽越升越高,驛站管理人員連連叫門也毫無反應,終於忍無可忍,破門而入!

下一刻,他被眼前的一幕嚇得腿都軟了。只見兩個客人直挺挺地倒在血泊之中,早已沒有了氣息,而在其中一人身邊,卻放著一份奏章和一封寫給義成軍節度使姚南仲的信件。

義成軍節度使掌管滑州和鄭州

這兩人是管理滑州、鄭州等地的義成軍節度使屬下,現場又出現了奏章,事關藩鎮、朝廷,驛站管理人員不敢怠慢,立馬將此案報了上去。

那麼,這件離奇的驛站命案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

宦官逞威

原來,唐德宗派去義成軍監軍的親信宦官薛盈珍想要奪取節度使姚南仲的軍政大權,卻遭到對方的抵制,兩個人勢成水火。

為了對付姚南仲,薛盈珍想先剪除他的羽翼,就秘密向唐德宗打小報告,使勁「黑」了一把姚南仲的幕僚馬總。唐德宗很寵信薛盈珍,當即把馬總貶去福建當泉州別駕。

泉州差點成為馬總人生的終點

福建觀察使柳冕為了討好薛盈珍,要致馬總於死地。但是,由於他的幕僚薛戎堅決不肯陷害馬總,再加上負責審案子的泉州刺史穆贊秉公辦案,使馬總幸運地逃過了死劫。

沒能徹底除掉馬總,薛盈珍自然不甘心,繼續不停地在唐德宗那裡給姚南仲「上眼藥」。唐德宗本就是個生性多疑的帝王,在親信日積月累的小報告中逐漸對姚南仲產生了猜疑。

也許是從皇帝的某些舉動上看出了端倪,薛盈珍決定抓住機會下一劑猛藥。他派出一個名叫程務盈的小吏,讓他乘著驛站馬車前往長安送奏章誣陷姚南仲。

案件真相

人算不如天算,正巧姚南仲手下的牙將曹文洽也奉命去長安出差,得知此事後,立刻不眠不休地一路追趕,終於在長安附近的長樂驛趕上了程務盈。

曹文洽終於在趕到長安前追上了目標

同在義成軍節度使麾下,又是去長安的同路人,曹文洽很快便與程務盈接上了頭,住進了同一間屋子。到了半夜,曹文洽悄然起床殺害了毫無防備的程務盈,搜出了他身上誣陷姚南仲的奏章,並把它扔進了廁所。

隨後,他返回房間寫下了一份為姚南仲申冤的奏章,並在裡面自首了殺害程務盈的事。同時,他也給姚南仲寫了一封信,把事情的經過原原本本地記錄了下來。布置好現場後,他毅然地結束了自己的生命,隨後便有了開頭的那一幕。

皇帝判決

當這曲折離奇的事件經過傳到唐德宗耳中之後,這位皇帝也吃了一驚,連忙召回薛盈珍當面詢問。消息傳出後,姚南仲大驚:要是薛盈珍再當面捏造故事陷害自己,那事情就難以挽回了!

姚南仲不甘心坐以待斃,也請求前往長安。他抵達大唐京師之後,就在金吾衛監獄中待罪。不久,唐德宗下令釋放並召見了他,當面問道:「薛盈珍是不是攪擾了你?」

姚南仲憤然答道:「他沒有攪擾我,但是卻敗壞了陛下的法度!況且,天下像薛盈珍這樣的貨色數不勝數,就算是羊祜、杜預復活,也沒辦法推行治世善政、建立攻城略地的軍功啊!」

杜預是西晉滅吳的重要指揮官

羊祜、杜預都是三國時期深得人心的名臣兼名將,在政務和軍事方面都功勳彪炳。姚南仲以此為例,正是向皇帝訴苦:再讓他在我那兒折騰下去,我這工作真沒法幹了!

誰知道,唐德宗卻沒有「從諫如流」,用貶斥薛盈珍的方法來撫慰姚南仲,反而一言不發地糊弄了過去。此後,他不但沒有處理薛盈珍,反而繼續讓他執掌機密要事,信任如常。進京的姚南仲則改任尚書右僕射,在長安終老。

然而就算姚南仲失去了節度使大權,薛盈珍卻仍然不解恨。他又向唐德宗進讒言說:「姚南仲為惡,都是幕僚馬少微從旁協助的。」結果,唐德宗立刻下令將馬少微貶去江南,並派宦官在押送途中把他推進長江淹死,為此事畫上了一個黑色的句號。

故事背後

《資治通鑑》中的這個故事給人一種感覺,即皇帝昏庸無知、包庇宦官為惡;地方節度使則無辜受難,部下忠良紛紛殞命,大唐朝廷一片黑暗。

宦官向皇帝進讒言的影響很大

但是細細讀來,卻可以發現,姚南仲799年才剛當上義成軍節度使,任期不過一年,就已經敢於違抗深受皇帝寵信的薛盈珍,使這位大宦官只能從他的幕僚身上下手。此外,他還能及時探知薛盈珍的陰謀,並派出得力之人消除禍患,顯然是很有手段和心計的人物。

從另一個角度看來,有曹文洽這樣的忠勇之士為他拋頭顱灑熱血,姚南仲掌控人心、獲得擁戴的能力也堪稱了得。這樣一個既敢硬扛皇帝親信,又深得軍心、能夠讓將士們效死的節度使,盤踞在距離東都洛陽咫尺之遙的鄭州、滑州一帶,唐德宗豈能放心?

唐德宗利用宦官壓制藩鎮

故而,唐德宗縱容薛盈珍大搞誣陷之事、面對姚南仲的控告裝聾作啞,並非昏庸不明,而是因為以薛盈珍為代表的親信宦官事實上是他用來監視、打擊藩鎮勢力的「工具人」,是皇帝意志的實際執行者。

薛盈珍奪取姚南仲的軍政大權,從另一個角度看也是朝廷對藩鎮權力的侵奪,而剷除姚南仲的幕僚,也是為了削弱其實力。姚南仲的種種反抗措施,在唐德宗眼中便有違逆自己意志、穩固權力割據一方的嫌疑。

最後,薛盈珍成功迫使姚南仲離開藩鎮回到長安,唐德宗也順勢把他留在朝中,剝奪了他雄踞一方的機會,使他淪為了籠中的老虎。

(本文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唐朝289年,長安先後淪陷5次,都能收復,其他朝代為何做不到?
    唐朝為何能先後五次收復長安?唐玄宗天寶十五年(公元756年),長安第一次淪陷於安祿山叛軍之手。唐代宗廣德元年(763年),吐蕃殺入長安,大肆劫掠一番後,揚長而去。建中三年(782年),唐朝諸多節度使爆發叛亂,史稱「四王二帝之亂」,唐德宗出逃,致使長安淪陷長達九個月。光明元年(880)年,長安再次被黃巢攻破。
  • 後唐用生命告訴你,什麼是藩鎮?
    唐自安史之亂以來藩鎮割據山河破碎,僅靠江淮財富苟延殘喘。德宗即位,立志削平藩鎮。涇原兵變,天子蝸居小城。唐德宗遂一蹶不振,只顧貪利斂財,寄未遂之志於後世之君。憲宗即位繼承先志,元和削藩,鎮帥皆服,自以為成不世之功,除藩鎮之患。不想憲宗死後藩鎮立刻死灰復燃。以至唐末,遂終無解。藩鎮到底有多強?也許後唐王朝能告訴你答案。
  • 僕固懷恩:唐朝中興第3名將,因衝動拉開藩鎮割據序幕
    755年,安史之亂爆發,唐朝內地承平日久,無法抵禦叛軍攻勢,中原迅速淪陷。此時,安祿山自立為皇帝,國號「大燕」,正式與唐朝分庭抗禮。756年,唐玄宗瞎指揮,哥舒翰麾下20萬兵馬敗亡,燕軍攻入長安,皇室逃難。
  • 唐憲宗在表面上讓唐朝重新確立權威但依然虎頭蛇尾
    但憲宗統治時間並不長,統共也不過15年,卻和唐玄宗李隆基一樣虎頭蛇尾,善始未善終,而且到了他兒子那裡,他的那些政績基本就給糟蹋沒了。 唐憲宗李純是唐德宗李适的長孫、唐順宗李誦的長子,關於李純的童年,在《舊唐書》中記載了一個比較有意思的故事,說是在李純六七歲的時候,唐德宗抱著李純玩,問他:「汝誰子,在吾懷?」李純脫口而出:「是第三天子。」「德宗異而憐之。」
  • 唐朝太監敢廢帝,明朝太監卻不敢,同是太監差距咋就這麼大呢?
    那麼是什麼原因導致的這兩種截然不同的情況發生呢?唐朝宦官手握兵權唐朝的宦官之所以沒有明朝的出名是因為唐朝宦官在前中期基本沒啥存在感,但是明朝宦官卻貫穿了整個朝代,所以相比之下明朝太監更加出名。在唐朝很多皇帝當中,太監並不依賴於皇帝,而明朝太監都依附於皇帝,雖然皇帝權利並沒有太監本身大。
  • 歷史上唐德宗將五位姐妹花納入宮中是怎麼回事?真相也許非你所想
    歷史上有很多有趣的人或者事情,總是讓後人有些分不清真假,也搞不懂事情的真相,比如唐朝時期的很多事情,就讓後人覺得比較好奇,唐德宗是一個比較有意思的皇帝,在他身上,發生了一件讓後人一直想不通的事情。唐德宗召進宋氏五姐妹的真相唐德宗和李隆基有一些相似之處,那就是兩個人都有著不錯的藝術細胞,正是因為這些藝術細胞,讓唐德宗在後期打算恢復唐朝元氣的時候,想到一個不錯的辦法,那就是他想試圖採用文化運動,通過一股復古之風來喚醒沉睡的人們,以此推動一下當時唐朝的發展。為何唐德宗會想到這樣的辦法呢?
  • 藩鎮是唐朝的掘墓人嗎?看看這些起義地點,你會改變你的看法
    大家好,今天「仍帥說」講一講中晚唐系列的第四集:藩鎮是唐朝的掘墓人嗎?我們先簡單的說一下唐末的叛亂和起義。855年七月,浙東的士兵不滿觀察使李訥nè的所作所為,將李訥趕走。唐朝以禮部侍郎沈詢為浙東觀察使,兵變平息。
  • 最容易獲封異姓王的朝代,細說唐朝先後冊封的三十七位異姓王
    在古代的數百位異姓王中,去除掉多達一半以上的追封者,其餘異姓王大多誕生於王朝初期和末期,初期主要以開國元勳為主,末期則更多是朝廷病急亂投醫。然而,開國功臣風險太大,權臣能力要求較高,並非一般人所能達到。而唐朝略有不同,唐朝前期異姓王其實並不多,僅有兩位。反倒是中期因動亂頻發,封王者多達十八位。
  • 一段舞蹈,造就唐德宗20年的仇恨,名相李泌幫其解開心結
    同一年,趁著唐軍東調,吐蕃一舉攻破長安,將其洗劫一空。764年,李适被立為太子。765年,僕固懷恩聯合吐蕃、回紇進犯唐朝,長期與唐朝結盟的回紇也翻了臉。其實,從擴張勢力的角度,隨著唐朝國力的衰落,西域成了吐蕃與回紇的角力場,因此,他們兩者的根本利益是對立的。
  • 《長安十二時辰》劇情殘酷,但是真實的歷史要比電視劇殘酷百倍!
    去年有部劇叫做《長安十二時辰》,豆瓣評分很高,是當時的現象級電視劇。我也是最近才補劇,看完後感慨劇情之殘酷,人物命運的身不由己,實在是令人唏噓。劇中的小人物都以為自己能改變命運,改寫歷史,殊不知最後都成了他人手下的工具,然後稀裡糊塗地在政治鬥爭中喪了命。
  • 唐朝歷代皇帝的兒子一覽表
    武則天聖歷二年復為太子,長安五年復為皇帝。景龍四年駕崩。睿宗李旦,唐中宗嗣聖元年被武則天立為皇帝,載初元年讓皇位給武則天。唐中宗景龍四年復為皇帝。延和元年退位。唐玄宗開元四年駕崩。唐中宗李顯(683—684年在位,705—710年在位)四子:懿德太子李重潤,武則天長安元年被杖殺,唐中宗景雲元年追諡懿德太子。譙王李重福,唐睿宗景雲元年謀反,被殺。
  • 李訓甘露之變:為何沒有除掉宦官,反而還遭到了巨大的打擊?
    談起唐朝歷史上的政變,那就絕對繞不過唐文宗時期的一次血腥的著名的事變,即甘露之變。這一事件發生於大和九年,當時的唐文宗謀殺宦官卻慘遭失敗的一次事情。唐朝建立以來,特別是前中期皇權都不斷的加強,在這種情況下,唐朝的階級矛盾以及社會的穩定性都相對可控,但是發展到唐朝後期隨著統治階級以及地主階級與農民階級的矛盾不斷激化,在朝政當中就出現了一個特殊的群體即宦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