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訓甘露之變:為何沒有除掉宦官,反而還遭到了巨大的打擊?

2021-01-14 蘇田歷史達人

談起唐朝歷史上的政變,那就絕對繞不過唐文宗時期的一次血腥的著名的事變,即甘露之變。這一事件發生於大和九年,當時的唐文宗謀殺宦官卻慘遭失敗的一次事情。

唐朝建立以來,特別是前中期皇權都不斷的加強,在這種情況下,唐朝的階級矛盾以及社會的穩定性都相對可控,但是發展到唐朝後期隨著統治階級以及地主階級與農民階級的矛盾不斷激化,在朝政當中就出現了一個特殊的群體即宦官。宦官在唐朝後期把持著重要的政令,不僅對於皇帝的任免甚至是重大的政治事件,都有著重大的決策權,就連軍隊都不得不聽宦官的安排。

這對於唐朝的政治發展起到了極大的威脅,在這種情況下,唐文宗上臺以後,為了能夠找到皇帝的尊嚴,奪回喪失已久的權威,就不得不去削弱宦官的權力,殺一殺威風。

像在歷史上著名的唐憲宗唐敬宗,甚至是唐穆宗都曾經慘遭宦官的毒害。唐文宗為了能夠將宦官的權勢大大的減弱,就依靠了當時最為信賴的宰相李訓,作為他的左臂右膀。李迅能夠走向高層的政治階層,必然與王守澄有著莫大的關係,王守澄是宦官集團當中必不可少的成員。同時被王守澄提拔的,還有另一位大臣鄭注,但是李訓和鄭注並沒有守在王守澄的身邊,而是在唐文忠的計劃下殺害了王守澄。

王守澄這一宦官被殺害之後,李訓和鄭主都想要在皇帝面前邀功請賞的,都遇到了一些困難,與此同時,兩人就逐漸產生了隔閡與矛盾。兩人想通過再一次謀殺宦官來將功勞全部歸於自我,於是就有了未與鄭注合作的情況下展開了謀殺宦官的計劃,也就是後面我們知道的甘露之變。

今天我們主要探討的是甘露之變為什麼沒有如李訓所想成功謀殺掉宦官,反而還遭到了巨大的打擊,也就是為什麼失敗了,其次他的失敗又有哪些更深層次的原因呢?

一、暴風雨之前的唐朝政治風雲——甘露之變的背景探究

1. 宦官專權亂政與強勁君主硬碰硬

首先我們來探討甘露之變在爆發之前,也就是狂風暴雨到來之前,唐朝的政治局面,以及唐朝面臨的種種危險。根據前面我們提到的,在唐朝後期也就是安史之亂之後,唐朝的政局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一是一個龐大的群體,宦官不斷的崛起,甚至是在朝廷中央的權力越來越大,這就造成了宦官在朝廷中專橫。

舉個非常簡單的例子,宦官從唐德宗開始就掌握了皇軍的重要武器,及軍官同時宦官還掌有重要大臣的任免權,這對於宦官的勢力發展是一個最明顯的體現。

宦官專權給唐朝的政治帶來一個最直觀的變化,就是朝廷中不僅皇帝的生命安全掌握在宦官手中,甚至是大臣要想謀得官位,都不得不去依靠宦官,甚至許多大臣與宦官勾結在一起,對於國家的良臣重臣都起到巨大的威脅作用,如果不願意聽從宦官的安排,性命就隨時可能會被取掉。

試想一下,一個朝廷當中對國家忠誠的人越來越少,奸臣當道,這對於整個國家而言都是重大的損失,也對國家的政局發展越來越不利。但是在唐後期出現了一個不一樣的皇帝,就是唐文宗他上位以後,他非常痛恨宦官專政在上臺之後就不斷的接近中風險,共同來對付宦官的專政,也就是前面我們提到兩個非常重要的大臣,一個是李訓,還有就是鄭注。

2. 甘露之變前的充分準備以期一氣呵成

談到甘露之變,還不得不說到另一個人物就是左金吾衛大將軍韓約,他上朝的時候提到在左傾武藏院當中的石榴樹有甘露,在唐朝的時候,這象徵著一種吉祥的寓意,於是魯迅就帶領著宮中的百官,大臣共同向皇帝祝賀,以表明在唐文宗時期有著更好的政治發展前景,於是這一次去觀賞石榴樹上的甘露就有了很好的時期。

這就給了李訓暗殺宦官,提供了一個良好的機會,唐文宗首先是派遣的重要官員去查看,李訓就回來稟報說這可能有其他的事件並不是真正的甘露,在這種情況下,文中也就迎合了李迅的安排,再次派遣仇士良這位宦官前去觀察。這一次的暗殺對象也確實是仇士良,那麼仇士良,也確實到了左金吾仗院。

但是這次暗殺卻並沒有迎來預想的效果,既然有天時地利人和的完美結合,但為什麼還是沒能如願呢?

二、天有不測風雨——甘露之變以李訓的失敗而告終

有的學者分析,甘露之變之所以失敗是與李訓的安排不妥當有很大的關係,因為當球是涼到了這個院子的時候,宦官球是梁,已經發現了一些破綻的地方,求是涼就立馬組織人員逃走了,並且還回到了涵元殿,甚至是將文中也挾持了起來,在這種情況下引起了百官的轟動,甚至是驚惶失措仇士良,在這種情況下就號召自己身邊的將軍。

將眾多大臣砍殺在宮廷之內,多則達到了六百餘人。在這之後,宦官又再一次發動了更為囂張的命令,那就是將攻城封閉在全城內搜捕參與此次事件的大臣,在這個過程當中就查到了李迅以及他的眾多同盟者。

1. 李訓的「盟友」鄭注與之分裂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我們分析更為深層次的原因時候,必然繞不開李訓與鄭注的關係。前面我們提到在理訊和政助之間早就存在著裂痕,他們因為共同謀殺了宦官,但並沒有將功勞完全分配清楚,於是理順就回到了家中,在家中他也經歷了其他的事情,因為在洛陽他需要找到自己新的投靠的人。

在尋找的過程當中就找到了正柱,正柱與理性在最開始都有一個共同的除敵對象,那就是王守澄被謀殺之後,鄭祝與李迅也就有了屠殺更多宦官的決心,

但是李訓這個人他的功利之心非常的強烈,在唐朝後期清除宦官勢力的。大臣當中,李訓排為第一,在這兩種情況下消滅宦官的功勞,他就比其他大臣更為顯著,同時也更想得到皇帝的認可,在這些共同的因素推動下消滅宦官,就讓李迅首先奪了去於,是也與自己的同盟有了不一樣的步調。

李訓與鄭注的分裂會一定程度上損害李訓自我的力量,如果在觸犯這件事情上力量不夠團結,不夠壯大,那就極有可能被宦官反撲,這也是李遜在除掉宦官的時候面臨的最危險的,也是最為痛苦的因素。

2. 李訓的家世背景未給予他任何幫助

其次就與李迅他的個人家世背景有著很大的關係,唐朝作為封建社會時期比較繁榮的時代,自然而然在官員的選拔當中,甚至是任免的過程當中都有等級劃分,在這樣一種背景下,李迅作為朝中的大臣,他因為出身比較卑賤,自然而然就在參與消滅宦官的活動當中有了一定的牽絆。

因為這些大臣在朝中的勢力相對薄弱,同時經過前期宦官勢力的不斷發展,在朝中要想與更多的人群和大臣結成更牢固的關係,與宦官相鬥爭,那都是非常不容易的,甚至是以卵擊石。宦官本身的勢力就非常的大,如果想清除宦官,那就不得不籠絡,與更多的大臣取得聯繫,但是李訓在這個過程當中並沒有團結到更多的人,反而是將自己的力量孤立了起來,這也是李訓在發動甘露之變的時候,不得不面對的一個重要失敗的因素。

三、總結:

經歷過這一次皇權與宦官之權的鬥爭,甘露之變並沒有為皇權的崛起帶來任何的生機,相反在這一次暗殺活動當中還損失了非常多的朝廷大臣,這讓剩下的大臣都感到擔驚受怕,更加與宦官相靠攏。

特別是後期宦官不斷反省,甚至是糾察這次事件的參與者,唐文宗也沒有排除在外,在這種情況下,唐文宗後期的執政就顯得更加無助,不僅受到宦官的壓制,甚至是還將她軟禁起來,唐文宗在政治生涯的後期也沒有了東山再起的任何機會,最後也只能消遣度日,度過悲慘的政治生涯。

此次的甘露之戀,在唐朝整個社會政治發展當中都起到重大的作用,這是皇帝與宦官之間爭奪權力的最後一次激烈的變動,在這之後宦官更是專橫跋扈,不僅在暗地裡與皇帝鬥爭,更是將鬥爭搬上了臺面。

宦官不斷地將一切大權掌握在自己的周圍人身邊,對君主以及朝廷的大臣起到絕對的控制,這也就導致唐朝不斷的走向了沒落。這對於我們今天研究唐朝政治演變,甚至是唐朝退出歷史舞臺,都有著更多的參考。

相關焦點

  • 甘露事變中唐文宗缺乏勇氣?懂中晚唐的生態,才明白唐文宗的智慧
    甘露是難見的祥瑞,於是滿朝文武都跟著高興,宰相李訓提出請唐文宗親自去看看這上天降下的祈福。甘露是一種露水,據說白如雪,甜如糖。在古人眼裡,甘露是異乎尋常的祥瑞,老子的《道德經》中就有「天地相和,以降甘露」之說,《列子》中也有:「慶雲浮,甘露降」的說法。
  • 《櫃中美人》裡的李涵,正史上其實是個沒有實權的傀儡皇帝
    李昂在位時期,不好女色,勤勉聽政、厲行節儉,革除奢靡之風,停廢許多勞民傷財的事,致力於復興王朝,在唐朝中後期諸帝中頗為勤政,比較有理想有抱負,只是唐朝到這個時候已經積重難返,李昂想要有所作為,卻心有餘而力不足。唐朝是個很有意思的朝代,先是男人當政,之後女人當政,然後又是男人當政,接著女人亂政。經過陰陽錯亂的大唐盛世之後,到了唐朝後期,輪到不男不女的宦官當政了,大唐也開始衰落。
  • 古樸優雅的江南古剎白露寺,素有「浙西第一道場」之稱
    白露山間黃巖下有建築古樸的乘仙殿,唐太和八年(公元834年),宰相舒元輿受仁宗之命與李訓為除宦官仇士良專權而遭殺身之禍,史稱「甘露之變」。宣宗八年(公元854年)昭雪,封「乘仙公」,故建有「乘仙殿」以示紀念。
  • 東漢末年,何進與袁紹密謀誅殺宦官時,何太后為何反對?
    當然,這也激化了東漢末年外戚和宦官之間的矛盾了。在此基礎上,袁紹認為只有殺掉所有宦官,才能免除後患。但是,何進報告何太后,但何太后卻不同意,何進也就不敢違背太后意旨。值得注意的是,大將軍何進和何太后之間,是兄妹關係,這兩人本該團結一心,卻在誅殺宦官這一問題上發生了重要分歧。那麼,問題來了,東漢末年,何進與袁紹密謀誅殺宦官時,何太后為何反對?
  • 古人口中的聖水「甘露」,竟然是這種蟲子的排洩物,人類還搶著喝
    在歷史上發生過很多關於「甘露」的事件,「甘露之變」就是其中之一。在唐文宗時期,閹黨掌管朝政,尤其是王守澄的宦官集團。到了晚唐,皇權衰微,唐文宗不願讓閹黨把持江山,想找個機會解決王守澄的勢力集團。王守澄死後,其所屬的宦官集團樹倒猢猻散,或者被司法部門判罪,或者被仇士良兼併。唐文宗在王守澄倒臺後,便將矛頭指向仇士良。這時的仇士良,雖然是唐文宗親手扶持的,卻已隱隱有了一家獨大的傾向。唐文宗想要殺掉仇士良,想要誘殺他,這是他的計策。某一天,早朝文武百官聚首,左金吾大將軍韓約向文宗報告:左金吾廳樹下有甘露,百年難遇。
  • 朱元璋明令禁止宦官專政,為何明朝還是出現王振、魏忠賢這樣宦官
    除了利用宦官監軍,朱棣還發明了一個特務機構-東廠,專門負責監視文武百官,以及百姓,同時還負責監視錦衣衛。錦衣衛是朱元璋時期設置的,也是一個特務機構,朱元璋常常利用錦衣衛來監視身邊的大臣。但是到了朱棣這裡,宦官才是自己所信任之人。
  • 明朝商業繁榮的原因是什麼,宦官為何是明朝現代文明發展的先驅者
    朱棣時期還重修了京杭大運河,作為水路驛站來使用,這些措施都間接促進了明朝商業的發展。明朝中後期的一些政策,更是促進了商業的繁榮,甚至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明朝中後期商人地位逐漸提高,還出現了商人子嗣可以參加科舉的政策,要知道以「士農工商」為主導的中國封建社會,商人子嗣能參加科舉,絕對是一個重要突破。
  • 唐朝長安驛站發生的神秘案件,竟牽出了唐德宗、宦官和藩鎮的博弈
    只見兩個客人直挺挺地倒在血泊之中,早已沒有了氣息,而在其中一人身邊,卻放著一份奏章和一封寫給義成軍節度使姚南仲的信件。宦官逞威原來,唐德宗派去義成軍監軍的親信宦官薛盈珍想要奪取節度使姚南仲的軍政大權,卻遭到對方的抵制,兩個人勢成水火。為了對付姚南仲,薛盈珍想先剪除他的羽翼,就秘密向唐德宗打小報告,使勁「黑」了一把姚南仲的幕僚馬總。唐德宗很寵信薛盈珍,當即把馬總貶去福建當泉州別駕。
  • 秦朝與明朝都是宦官亡國,兩朝的宦官有什麼不同?
    而明朝,幾乎明朝一代,上朝處理政事的皇帝沒有幾個,大部分是由宦官操持,而宦官沒有什麼文化,只知道斂財,導致明朝國庫空虛,無力處理農民起義以及東北女真少數民族起義,最終亡國。著名的人物就是魏忠賢。幾乎沒有。真正的權力來源於另外兩個職位,一個是符璽令,一個是胡亥的老師。趙高因為精通法律,又精通史學,同時還能寫一手漂亮的字,是一個全才型的人物,所以能夠以中車府令的官職兼掌符璽令事,同時還成為了胡亥的老師,專門教授胡亥的法令。
  • 元稹少年得意,因宦官之緣故,無法經國濟民
    而且元稹在被貶之後,還沒有屈服,他雖然沒了權力,無法懲處那些違法亂紀的宦官,但他還有文採,可以寫詩來批判那些奸詐的宦官,例如元稹寫的《有鳥二十章》的第九和第十三首。元稹被貶的經歷還不止這些,元稹在憲宗一朝一直被貶,接近四十年不得重用。他得不到憲宗的認可,還被宦官以及守舊的官僚迫害,本應無罪卻變成有罪,其中的悲酸曲折不足為外人道也。
  • 班超為何要投筆從戎,為何出使西域?外戚宦官之爭又是什麼?
    他靠「斬首」獲得了巨大的勝利,因此受到竇固的賞識。外戚指的是皇帝的母親和妻子,即太后和皇后的親屬,太監指的是在宮中為皇帝和他的后妃服務的人。東漢皇帝早年即位。一般來說,他們的母親皇太后在法庭上聽政治。慈禧太后信任父親和哥哥,讓他們管理國家事務,從而形成了外戚掌權的局面。年輕的皇帝長大後,想從外戚手中奪回權力,就依靠身邊最親近的宦官來攻擊外戚。
  • 漢武帝和衛子夫一往情深,為何會發生巫蠱之禍,讓一切化為悲劇?
    可是,曾幾何時,漢武帝卻因為巫蠱之禍,對衛子夫和太子下了狠手,使得兩人都死於非命。那這究竟是為什麼呢?一、巫蠱之禍。衛子夫和太子的直接死因是因為巫蠱之禍。巫蠱之禍說的是在漢武帝老年時,思想上逐漸轉入迷信。他不但舉行封禪,還對方術十分迷信。在一次睡覺做夢的時候,夢見有幾千個小人手持棍棒毆打自己。
  • 海賊王:卡普是D之一族為何世界政府不除掉他?可以但沒必要!
    今天來給大家侃一侃作為天龍人的天敵,D之一族的卡普,為什麼沒有被世界政府除掉。在海賊王中,有這樣的設定,D之一族是天龍人的天敵,在所有出現的D之一族的成員中,幾乎都是世界政府的對立面,除了卡普和薩烏羅,但是薩烏羅為了保護羅賓而犧牲了,只剩下海軍中將卡普。
  • 漢桓帝劉志,雖終結了東漢外戚專權現象,卻開啟了宦官專權時代
    但對於掌權的外戚來說,自然是擁護一個比較好控制的皇帝對他們有利,所有劉志就這樣被推上了皇帝之位。此前,梁太后還打算將自己的妹妹嫁劉志,這樣大家親上加親是,到時候也好說話不是。漢桓帝劉志登基的時候,也不過才十五歲,自然是不能親自處理朝政的。所以,一直都是梁太后在一旁垂簾聽政,直到梁太后病重後,才下令將政權歸還給皇帝劉志。不過,這個時候的劉志還不滿二十歲的。
  • 日本古代為什麼沒有宦官?
    日本從來就沒宦官的文化,因為日本和中國不同,二個國家的國情、地理環境、人口等各種情況差別都很大,所以在中國有的宦官文化在日本就沒有。實際的大權在軍事貴族手裡,因為他們掌握著龐大的軍事力量,天皇於是被軍事貴族貴族們挾持,他們通過天皇之口來下達命令。但是這些人雖然需要天皇,但並不把天皇放在眼裡,他們對待天皇的態度是利用,又不讓你過得很好,這樣可以使得天皇也必須依靠這些人生存下去。
  • 上了宦官的當
    西園八校尉之首的蹇碩,被封為上軍校尉,是統領西園八校尉的核心領導 。他其實是一名宦官,因為他勇武過人,而且有謀略,所以深得漢靈帝器重。 典軍校尉曹操,那大家就非常熟悉了。
  • 古時的皇帝為什麼都用宦官伺候,而不是宮女呢?理由其實很簡單
    不過皇帝卻並不需要這樣一群龐大的宮女隊伍來服侍,反而起用宦官,這又是為什麼呢?其實原因很簡單。古代時期,古代皇帝的後宮中的宮女確實眾多,但是所有的宮女不可能都來伺候皇帝。這名宮女順利地產下一位皇子,但為了不讓長子繼承皇位,朱翊鈞曾經三十年不上朝,這便是著名的「國本之爭」,不過在太后和大臣的壓力之下,最終皇帝依舊敗下陣,這位宮女的兒子也成為了太子,也就是後來的明光宗朱常洛。由此可見,皇帝身邊確實有宮女伺候。種種事例證明,宮女也曾伺候過皇帝,但為何後來皇帝卻改用宦官伺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