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與明朝都是宦官亡國,兩朝的宦官有什麼不同?

2020-12-13 文明有歷史

秦朝與明朝都是宦官亡國,兩朝的宦官有什麼不同?

這是一個關於官職演變的問題。

一般來說,秦朝的亡國是因為宦官趙高操持國家權柄,濫殺忠良重臣,致使秦朝中央機構幾乎癱瘓,進而導致大規模的農民起義,最後亡國。

而明朝,幾乎明朝一代,上朝處理政事的皇帝沒有幾個,大部分是由宦官操持,而宦官沒有什麼文化,只知道斂財,導致明朝國庫空虛,無力處理農民起義以及東北女真少數民族起義,最終亡國。著名的人物就是魏忠賢。

歷朝歷代,都是文人士大夫執筆,訴說歷史,亡國的責任,肯定不會往自己身上攬,推給外戚或者宦官,或者完全推給君王,這是常見的。

現代史學研究,與歷朝歷代不同。現代社會已經不是古代帝制王朝,社會結構也不同,所以沒有特別的階級立場。秦朝與明朝的亡國原因,不再推給宦官,而是從整個社會的各個層面進行分析。

秦朝是第一個帝制王朝,明朝則是最後一個由漢人統治的帝制王朝。兩個王朝,相隔久遠,不管是語言還是文字,或者是官職,都產生了很多的變化。詞彙的意義不斷變化,給歷史考證帶來了很多的不便。就像老公這個詞,現代社會指的是丈夫,而在古代專門指年老的太監。

秦朝與明朝宦官有什麼不同?主要還是宦官這個詞彙意義的不斷演變。在秦朝,宦官指的是在皇宮之內任職的官員,並不一定是太監。在明朝,宦官一般是指所有的太監以及在宮廷任職的僕役,而太監是所有宦官的頭目,只有官職最大的太監才被稱為太監。明朝末年以及清朝,太監的涵義與宦官完全等同,太監成為了宦官的別稱。

趙高,其身份很難確定。一般來說,趙高,贏姓,趙氏,是秦朝宗室旁支,與秦始皇一個祖宗。在秦朝,仍延續春秋戰國時期的傳統,女子用姓,男子用氏。所以,秦始皇又被稱為趙政。

趙高的父親,歷史上的記載幾乎沒有,其母親是一個工人。在秦朝,趙高的母親是受過刑法,身體有殘缺,最後被收容到官家管理的手工業作坊為工。在秦朝,甚至是整個帝制王朝,一般都是門當戶對,子承父業。畢竟秦朝沒有科舉制度,要做官做吏,除了子承父業,還有就是立下戰功。

趙高的母親身份確定了,那麼趙高父親的身份也就確定了,就是一個管理官家手工業作坊的底層吏員。趙高因為其父親的身份,從史學童成為預備吏員開始,逐步升遷至揄史—令史—尚書卒史—中車府令—郎中令—丞相。

趙高因為身材高大,武藝了得,騎術車技精湛,所以被秦始皇提拔為中車府令。所謂中車府令,就是秦始皇的專職司機。中車府,就是隸屬於宮廷的一個機構,專門給秦始皇管理車輛以及馬匹的。

中車府令這個官能有多大權力?幾乎沒有。真正的權力來源於另外兩個職位,一個是符璽令,一個是胡亥的老師。

趙高因為精通法律,又精通史學,同時還能寫一手漂亮的字,是一個全才型的人物,所以能夠以中車府令的官職兼掌符璽令事,同時還成為了胡亥的老師,專門教授胡亥的法令。

現代學者李開元也稱讚趙高是「第一流的書法家、文字學家,也是精通法律的專才,他體魄高大強壯,騎術車技精湛,武藝非同尋常,是秦帝國宮廷中不可多得的文武雙全的人才。」

秦朝的另外一個人物嫪毐,他是宦官,卻不是太監,所以成為了秦始皇的假父,用現在的話說就是繼父。嫪毐因為穢亂宮廷,策劃政變,最後被秦始皇誅殺。但可笑的是,秦始皇竟然背上了殺假父的惡名。

到了漢朝,為了避免秦朝的一些弊端。進入宮廷的宦官,基本上就成了太監。不是太監的宦官,一般都是低層僕役。到了明朝,吸取歷朝歷代的教訓,宦官制度非常嚴明,像秦朝那樣的事情一般都是沒有的。

明朝廢除了宰相制度,皇帝直接面對的是整個的文官集團,所以只能依靠太監來撐持權力。由此形成了明朝的內廷的十三個由太監執掌的衙門。在明朝,太監就是這些衙門的頭目,而衙門之中的僕役或者官員,並不全部都是太監。

清朝入主中原之後,認為太監就是宦官,宦官就是太監,所以把明朝十三衙門所有的人都歸納為太監,弄得明朝的太監數目達到十幾萬之多。

魏忠賢,萬曆年間入宮成為太監,在熹宗即位後,升至司禮監秉筆太監兼提督東廠。在內廷十三衙門,比魏忠賢官職更高的太監有一堆,魏忠賢的權柄並不大。就是司禮監這一個衙門,魏忠賢也是一個二把手,最大的是掌印太監。

在現代史學家看來,明朝之亡,實亡於萬曆。為何?因為萬曆年間,太監與文臣勾結,完全架空了皇帝。明朝內廷的十三衙門成為了擺設,權柄全部落到了內閣,六部成為了內閣的下屬機構,而內閣之中全部都是東林黨的官員。東林黨並不是什麼好鳥,他們是商人集團的代言人,不收商稅,專門壓榨農民。

明熹宗朱由校即位後,就重新掌握了內廷,並任用太監打擊東林黨勢力,將東林黨趕出朝廷。魏忠賢權柄不大,畢竟明朝的皇帝都沒有多大的權力。皇帝的旨意,要內閣批准,還得要六部給事中批准。可以說,文官集團如果不與皇帝合作,皇帝的命令出不了紫禁城。

明熹宗朱由校才是幕後人,魏忠賢所有的權威都是被皇帝允許並豎立起來的,目的就是要打擊東林黨。所以,東林黨人把矛頭指向了明熹宗,而不是魏忠賢。最後明熹宗才二十幾歲就被幹掉了,換上了一個東林黨的代言人崇禎皇帝。崇禎皇帝一上臺一道詔書就把沒有多大權柄的魏忠賢給弄死了。

秦朝的亂局是從內廷開始的,而明朝的亂局卻是從內閣開始的。所以,崇禎皇帝一直在換內閣首輔,還殺了很多。換誰都是東林黨的人,國家權柄完全操持在東林黨手裡。

綜上所述:秦朝的宦官是文人官吏,明朝的宦官是太監。秦朝與明朝都是亡於文人士大夫之手,與太監無關。

相關焦點

  • 朱元璋明令禁止宦官專政,為何明朝還是出現王振、魏忠賢這樣宦官
    明朝的宦官和士大夫不同,他們沒有儒家道德規範,經常能夠跳出傳統的視角,去審視問題。從某種角度上來講,他們暗含了現代文明的曙光,是離工業革命最近的一批人。在當時朱棣的帳下,有好幾位能幹的宦官,他們在戰爭期間從事情報工作,為朱棣立下了汗馬功勞。朱棣利用這些宦官做內應,了解到南京防務空虛,因此做出了孤軍南下的決定。這些文人士大夫,受到儒家忠君的影響,不大可能願意做內應,而宦官就沒有什麼心理負擔。朱棣繼位之後,也對這些南京的文人士大夫採取了不信任的態度,因此宦官成為他依靠的勢力集團之一。
  • 明朝:宦官專權最嚴重的朝代,權利是如何旁落,最終到宦官手裡的
    我國歷史上曾經很長一段時期,都一直是宦官專政,他們的存在嚴重阻礙了社會的發展。後來到了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為了避免這一現象的出現,下令嚴格禁止宦官幹預朝政,凡是違反此條命令者,一律以死罪處刑。除此之外,他還規定朝中宦官的品級,不管宦官才能多麼突出,最高只能做到四品的職位,就不能再往上升了。在朱元璋的治理下,明朝初期的宦官亂政的現象得到了很好的治理。當時很多宦官都無法擔任重要職務,只能做一些後勤工作。
  • 明朝商業繁榮的原因是什麼,宦官為何是明朝現代文明發展的先驅者
    明朝驛站頗有些如今高速公路的意思,一個驛站能輻射周邊方圓幾十裡,為這些地方帶來商業的發展。朱棣時期還重修了京杭大運河,作為水路驛站來使用,這些措施都間接促進了明朝商業的發展。明朝中後期的一些政策,更是促進了商業的繁榮,甚至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
  • 明朝特殊群體宦官:他們「大放異彩」的朝代
    明成祖朱棣時期,宦官權力不斷增加,他們手握整個明朝的特務機構,負責監視文武百官與錦衣衛,從此明朝宦官就開啟他們「大放異彩」的時代。作為皇帝私人秘書,批閱奏摺明朝中葉,宦官已經成為皇帝寵信的一類人群,他們掌管宮內大小事宜,同時也成為了皇帝的私人秘書。私人秘書,負責幫助皇帝批閱奏摺,他們有一個專門的稱呼:秉筆太監。
  • 明代宦官掌權的原因及宦官權力過大產生的影響
    東廠的各級組織都是由武藝高強的宦官組成,這些宦官行事狠辣,不講人情嚴格執行皇帝的命令且只聽命於皇帝,他們執行命令不需要通過司法部門的批准。他們擁有逮捕審訊的權利,對於平民和品級不高的官吏,可以直接逮捕審理,對於一些朝廷要臣,需要皇帝準許之後才能逮捕。同時在刑部、大理寺審判犯人的時,必須要有東廠的人在場旁聽監督。
  • 宮廷性錯亂:宦官的性需求
    從生理的角度講,宦官的陽具雖被閹割,但性腺猶在,性激素仍有分泌,這就可能導致性要求的存在;從心理的角度講,宮廷中皇帝與后妃之間的性事因宦官的特殊身份而並不避諱,這也可能對其形成刺激,進而誘發性的欲望。甚至從某種意義上講,這種心理的畸形發展反而會使其產生較常人更強烈的性慾望。 歷代史籍對宦官生活方面的記載都較為罕見,但見於史載的宮廷性錯亂行為,在相當大的程度上都與宦官有關。
  • 明朝宦官蕭敬究竟有何高明之處,能獲得五位皇帝的信任?
    宦官相信大家都知道,在現在我們通常指的都是太監。不過在明朝,宦官可不僅僅是伺候人的太監那麼簡單,明朝的宦官也是有品銜的!其中,蕭敬也是算是一個傳奇人物,他雖然身為宦官,但他竟然能連獲五位皇帝的信任。蕭敬究竟有什麼通天本事,可以「俘獲」接連五位皇帝之心呢?
  • 中國的「宦官制度」,是中國的潘多拉魔盒,一旦打開便無法關閉
    周王朝的宦官但是由於許多做宦官的男子都是被強迫做太監的,因此宦官對於常人和世間一直有仇視和報復心理,再加上這些群體沒有文化,也沒有操守,他們做起事情來都是極度兇狠,不留情面的,這些宦官的特質可以從後續亂政的事件中就可以看出來。
  • 古時的皇帝為什麼都用宦官伺候,而不是宮女呢?理由其實很簡單
    古代時期的皇帝,後宮有很多嬪妃和宮女。早在西漢時期,宮女的人數就已經達到千人,明朝時期,宮女則有9000多人,可見在皇帝的後宮當中,宮女的數量非常多。不過皇帝卻並不需要這樣一群龐大的宮女隊伍來服侍,反而起用宦官,這又是為什麼呢?其實原因很簡單。古代時期,古代皇帝的後宮中的宮女確實眾多,但是所有的宮女不可能都來伺候皇帝。
  • 古代宦官如何滿足性慾求?
    歷代史籍對宦官生活方面的記載都較為罕見,但見於史載的宮廷性錯亂行為,在相當大的程度上都與宦官有關。這一方面表現為君主與宦官的同性戀關係;另一方面表現為后妃與宦官的通姦關係。  無論是與君主的同性戀關係,還是與后妃的通姦關係,這在數以千萬計的宦官中都是極少數。從歷史資料分析,宦官性慾的宣洩對象主要有三類:一是教坊歌妓;二是宮女;三是奸掠他人妻女。
  • 古代宦官弄權有多嚴重?歷史上這兩個太監,對朝代更迭起關鍵作用
    01前言皇朝歷史上的太監專權的事情屢見不鮮,像是唐朝的劉季述,明朝的魏忠賢,秦朝的趙高。影視作品中宦官的形象不同的命運,是因為不同的主觀原因和客觀原因造成的。主觀原因就是個人能力的大小和心態了,客觀原因和當時的制度有關,我們挑兩個對比明顯的太監看下。
  • 日本古代為什麼沒有宦官?
    日本從來就沒宦官的文化,因為日本和中國不同,二個國家的國情、地理環境、人口等各種情況差別都很大,所以在中國有的宦官文化在日本就沒有。中國是個大陸型的國家,國土遼闊,物產豐富,人口眾多,從很早的時候宮廷裡就有了宦官,這些宦官存在的最主要目的就是為皇室服務,防止他們和後官嬪妃發生關係,也是為了皇室一脈的傳承的純淨。但是日本是個島國,人口少,資源少,日本的皇室人也少,所以沒有採用中國的宦官制度,因為不需要。而且對於日本人來說,男人都是寶貴的資源,用於勞動生產或者當兵打仗,不能用於皇室的服務,那是太大的浪費。
  • 漢朝和明朝有什麼相同之處和不同之處?
    第二,分封天下,卻遭遇自家人內鬥王朝勢力建立之初,都把家族子孫分封到各地,想要鞏固政權,但最後都是慘遭打臉。漢朝有七國之亂,明朝甚至於朱元璋剛死,燕王朱棣便造了朱允炆的反。鞏固家族政權的分封並沒有發揮作用,反倒填了麻煩。
  • 韓國古裝歷史題材喪屍劇《王國》:外戚權臣出場後,宦官勢力登場
    第三季的預告片除了出現全智賢的出現,還有另外一大勢力的出現,那就是宦官。封建社會最高權力來自於皇權,圍繞最高權力皇權的是外戚、權臣和宦官三大集團的鬥爭和權力分羹。在第一季和第二季中,世子李蒼與權臣和外戚的代表趙學洙是全劇鬥爭的焦點。趙學洙作為朝鮮議政府的領議政,積極在朝中布局,並利用生死草來操縱傀儡皇帝。
  • 三國殺:為啥宦官旁邊都有一隻鳥?這鳥有什麼象徵意義?
    #三國殺移動版#仔細觀察過三國殺武將皮膚的玩家,應該都會發現一點:三國殺中的幾乎所有宦官的皮膚,他們身邊都有一隻鳥,或者說是禽。三國殺移動版中就有不少宦官武將:蜀漢的黃皓,群雄的張讓,東吳的岑昏。而在他們的武將原畫中,都有一隻飛禽存在。這些鳥的種類不同,背後的象徵意義也不盡相同。不論是古代養鳥,還是現代養鳥,都被很多人視為是一種不務正業的表現。
  • 明英宗廢除了殉葬,為什麼還被批為明朝最差的皇帝?差點活成宋徽宗
    不了解明朝歷史的,也許會對此反對,但是列出他的罪行,也許就無法反駁了。 朱祁鎮的一生可以說是相當傳奇,無論是小說還有電影都想不出來這情節,要有多神有多神。當了皇帝之後,不小心被敵軍搶去當俘虜,去了敵營之後,反而結識了很多的朋友。最後被放回來之後,又成功的將皇位奪回來。
  • 外戚宦官之爭又是什麼?
    到1991年,他成功地驅逐了北匈奴的勢力,徵服了鄯善、于闐、龜茲、古墨等西方國家,被封為西域都護府。1994年,西域50多個國家向漢朝投降。「拋筆從軍」的典故出自西方名將班超,意為棄文從軍。班超因為家境貧寒,為了生計,為政府做了一些抄寫和書寫的工作。
  • 誰該為明朝滅亡負責?萬曆不背這個鍋!
    特別是在萬曆年間,理財大師張居正搞了「一條鞭法」後,明朝的財政迅速轉好,甚至國庫的糧食可以保證四到六年的使用,張居正還大力興修水利,保證了農業生產。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山東大旱,明朝投入了23萬兩白銀,成功救災。所以,如果說萬曆年間明朝就不行了恐怕有些牽強。
  • 明朝「潮流服飾」為何興起?社會發展、青樓文化也盛行
    她們著錦衣,梳高髻,風鬟霧鬢,是明朝中後期的一道獨特的風景線,昭示著整個明朝與前代殊為不同的社會面貌。:」高定「滿街走,綾羅到處有明朝女子在穿著打扮的時候,參考了宋制,但又和宋制大為不同。明朝女子愛追時尚,往往只用一兩年,喜愛的花樣就要變上一變。她們的襖根據花色和用料的不同,有緞子襖、綢子襖,綾羅襖;襖面上提花不同,典雅的則印藍,活潑的則提花,華貴的則織金。裙也要分為不同的形制。比較常見的是百褶裙,用一塊面料,沿著固定方向摺疊出褶皺,這種裙子,對製衣工藝的要求主要集中在「橫平豎直「,壓褶之後,裙擺上的紋路和?
  • 劉繼興是如何亡國的?把朝臣都變成了太監
    南漢第三位皇帝劉晟,諡號文武光聖明孝皇帝,這麼長的諡號一看就不是什麼好人。他就是弒殺劉玢自立的那個人。當然了他之前叫做劉洪熙,後來改為劉弘熙,最終定為劉晟。南漢最後一位皇帝劉鋹,因為是亡國之君,所以沒給他上個什麼諡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