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與明朝都是宦官亡國,兩朝的宦官有什麼不同?
這是一個關於官職演變的問題。
一般來說,秦朝的亡國是因為宦官趙高操持國家權柄,濫殺忠良重臣,致使秦朝中央機構幾乎癱瘓,進而導致大規模的農民起義,最後亡國。
而明朝,幾乎明朝一代,上朝處理政事的皇帝沒有幾個,大部分是由宦官操持,而宦官沒有什麼文化,只知道斂財,導致明朝國庫空虛,無力處理農民起義以及東北女真少數民族起義,最終亡國。著名的人物就是魏忠賢。
歷朝歷代,都是文人士大夫執筆,訴說歷史,亡國的責任,肯定不會往自己身上攬,推給外戚或者宦官,或者完全推給君王,這是常見的。
現代史學研究,與歷朝歷代不同。現代社會已經不是古代帝制王朝,社會結構也不同,所以沒有特別的階級立場。秦朝與明朝的亡國原因,不再推給宦官,而是從整個社會的各個層面進行分析。
秦朝是第一個帝制王朝,明朝則是最後一個由漢人統治的帝制王朝。兩個王朝,相隔久遠,不管是語言還是文字,或者是官職,都產生了很多的變化。詞彙的意義不斷變化,給歷史考證帶來了很多的不便。就像老公這個詞,現代社會指的是丈夫,而在古代專門指年老的太監。
秦朝與明朝宦官有什麼不同?主要還是宦官這個詞彙意義的不斷演變。在秦朝,宦官指的是在皇宮之內任職的官員,並不一定是太監。在明朝,宦官一般是指所有的太監以及在宮廷任職的僕役,而太監是所有宦官的頭目,只有官職最大的太監才被稱為太監。明朝末年以及清朝,太監的涵義與宦官完全等同,太監成為了宦官的別稱。
趙高,其身份很難確定。一般來說,趙高,贏姓,趙氏,是秦朝宗室旁支,與秦始皇一個祖宗。在秦朝,仍延續春秋戰國時期的傳統,女子用姓,男子用氏。所以,秦始皇又被稱為趙政。
趙高的父親,歷史上的記載幾乎沒有,其母親是一個工人。在秦朝,趙高的母親是受過刑法,身體有殘缺,最後被收容到官家管理的手工業作坊為工。在秦朝,甚至是整個帝制王朝,一般都是門當戶對,子承父業。畢竟秦朝沒有科舉制度,要做官做吏,除了子承父業,還有就是立下戰功。
趙高的母親身份確定了,那麼趙高父親的身份也就確定了,就是一個管理官家手工業作坊的底層吏員。趙高因為其父親的身份,從史學童成為預備吏員開始,逐步升遷至揄史—令史—尚書卒史—中車府令—郎中令—丞相。
趙高因為身材高大,武藝了得,騎術車技精湛,所以被秦始皇提拔為中車府令。所謂中車府令,就是秦始皇的專職司機。中車府,就是隸屬於宮廷的一個機構,專門給秦始皇管理車輛以及馬匹的。
中車府令這個官能有多大權力?幾乎沒有。真正的權力來源於另外兩個職位,一個是符璽令,一個是胡亥的老師。
趙高因為精通法律,又精通史學,同時還能寫一手漂亮的字,是一個全才型的人物,所以能夠以中車府令的官職兼掌符璽令事,同時還成為了胡亥的老師,專門教授胡亥的法令。
現代學者李開元也稱讚趙高是「第一流的書法家、文字學家,也是精通法律的專才,他體魄高大強壯,騎術車技精湛,武藝非同尋常,是秦帝國宮廷中不可多得的文武雙全的人才。」
秦朝的另外一個人物嫪毐,他是宦官,卻不是太監,所以成為了秦始皇的假父,用現在的話說就是繼父。嫪毐因為穢亂宮廷,策劃政變,最後被秦始皇誅殺。但可笑的是,秦始皇竟然背上了殺假父的惡名。
到了漢朝,為了避免秦朝的一些弊端。進入宮廷的宦官,基本上就成了太監。不是太監的宦官,一般都是低層僕役。到了明朝,吸取歷朝歷代的教訓,宦官制度非常嚴明,像秦朝那樣的事情一般都是沒有的。
明朝廢除了宰相制度,皇帝直接面對的是整個的文官集團,所以只能依靠太監來撐持權力。由此形成了明朝的內廷的十三個由太監執掌的衙門。在明朝,太監就是這些衙門的頭目,而衙門之中的僕役或者官員,並不全部都是太監。
清朝入主中原之後,認為太監就是宦官,宦官就是太監,所以把明朝十三衙門所有的人都歸納為太監,弄得明朝的太監數目達到十幾萬之多。
魏忠賢,萬曆年間入宮成為太監,在熹宗即位後,升至司禮監秉筆太監兼提督東廠。在內廷十三衙門,比魏忠賢官職更高的太監有一堆,魏忠賢的權柄並不大。就是司禮監這一個衙門,魏忠賢也是一個二把手,最大的是掌印太監。
在現代史學家看來,明朝之亡,實亡於萬曆。為何?因為萬曆年間,太監與文臣勾結,完全架空了皇帝。明朝內廷的十三衙門成為了擺設,權柄全部落到了內閣,六部成為了內閣的下屬機構,而內閣之中全部都是東林黨的官員。東林黨並不是什麼好鳥,他們是商人集團的代言人,不收商稅,專門壓榨農民。
明熹宗朱由校即位後,就重新掌握了內廷,並任用太監打擊東林黨勢力,將東林黨趕出朝廷。魏忠賢權柄不大,畢竟明朝的皇帝都沒有多大的權力。皇帝的旨意,要內閣批准,還得要六部給事中批准。可以說,文官集團如果不與皇帝合作,皇帝的命令出不了紫禁城。
明熹宗朱由校才是幕後人,魏忠賢所有的權威都是被皇帝允許並豎立起來的,目的就是要打擊東林黨。所以,東林黨人把矛頭指向了明熹宗,而不是魏忠賢。最後明熹宗才二十幾歲就被幹掉了,換上了一個東林黨的代言人崇禎皇帝。崇禎皇帝一上臺一道詔書就把沒有多大權柄的魏忠賢給弄死了。
秦朝的亂局是從內廷開始的,而明朝的亂局卻是從內閣開始的。所以,崇禎皇帝一直在換內閣首輔,還殺了很多。換誰都是東林黨的人,國家權柄完全操持在東林黨手裡。
綜上所述:秦朝的宦官是文人官吏,明朝的宦官是太監。秦朝與明朝都是亡於文人士大夫之手,與太監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