宦官,封建王朝皇權統治下的特殊群體,他們在現代宮廷劇中一般都是以反面人物身份出現,身份卑微卻陰險至極,一般人對於歷史上宦官的印象也只是普通賤役,被生活所逼無奈進宮做了宦官。對於宦官的這些認識,放在任何朝代都會準確,但是放在明朝的話就有些偏頗了。
明朝宦官群體是一個龐大的群體,他們從明初就已經開始幹預明朝政治,朱元璋經常派遣他們作為皇帝代表出使國外辦詔書,亦或是派遣他們去全國各地考察稅收、農業發展等等。明成祖朱棣時期,宦官權力不斷增加,他們手握整個明朝的特務機構,負責監視文武百官與錦衣衛,從此明朝宦官就開啟他們「大放異彩」的時代。
作為皇帝私人秘書,批閱奏摺
明朝中葉,宦官已經成為皇帝寵信的一類人群,他們掌管宮內大小事宜,同時也成為了皇帝的私人秘書。私人秘書,負責幫助皇帝批閱奏摺,他們有一個專門的稱呼:秉筆太監。在明朝,太監這個名詞也不是所有宦官都可以用的,只有高級宦官才能夠稱為太監,身份卑微的只能稱呼宦官。
皇帝批閱奏摺,為什麼需要他們幫助?明朝大臣經過科舉考試層層選拔而出,這樣的選拔讓他們擅長寫長篇大論,而且還是用「之乎者也」的口氣寫的長篇大論,皇帝看這些奏摺往往是看了許久還完全不知道這些大臣想要表達什麼意思,如果這時候奏摺裡面再存在一些隱晦的成語典故或者專有名詞之類的詞語,皇帝非看吐了不可。所以皇帝必須委派幾個秉筆太監仔細研究奏摺內容,然後他們把奏摺內容向皇帝做簡要的口頭匯報。
秉筆太監需要認真閱讀和研究這些奏摺,他們要有很強的耐心和花費很長時間,有時候能夠研究到半夜,只為第二天在皇帝面前做出準確的匯報,這樣一來皇帝只要看其中的重點內容就足夠了。其實,明初朱元璋也對文武大臣的奏摺進行過整治,要求他們精簡內容與形式,以方便皇帝審閱,由於科舉考試都需要寫冗長的文章,朱元璋的治理成效不明顯,大多數奏摺還是繁瑣冗長。
內書堂:宦官接受教育專門的學校
最為皇帝的私人秘書,能夠看得懂百官們的奏摺這需要很深的文化修養,所以明朝皇帝從小就對宦官進行培養。一般情況,在十歲左右的宦官內挑選天資聰明之人,送他們進入內書堂(特設的宦官學校)接受良好教育。內書堂的老師則是翰林院的翰林,與外界世家子弟相比,內書堂的教育往往會超過外界。從內書堂畢業的宦官們與外庭官員一樣,需要一步步升遷,才能成為秉筆太監,有些秉筆太監的文學修養有時候都能與內閣大學士文採相比,得到皇帝的寵信與重用也不是僥倖地之。
當然,皇帝對於秉筆太監的賞賜也是令人羨慕的,有時候會特賜他們飛魚服和蟒袍,對於古人來說這是無上的光榮,他們還可以在皇城內騎馬,威風程度遠超每天來上朝的六部官員。但是這樣威風的「炫耀」只能夠在皇宮內,不能夠出宮炫耀。
高級宦官的生活
與宮內的宮女和低級宦官相比,高級宦官的生活可謂奢侈至極。高級宦官仰仗皇帝的寵愛,巴結他們的人自然不在少數,金錢與美女也會源源不斷地進入「腰包」。也許各位有些疑問了,為什麼太監需要女人呢?我是沒辦法解決他們為什麼需要女人這個問題,但是明朝的高級宦官確實有同居的情婦,這是改變不了的事實。不只是金錢與美女,高級宦官在皇城內還可以建築精美絕倫的住宅,還可以有大批的乾兒子、侄子、外甥等等。高級宦官除了不完整的身體以外,人生也是精彩絕倫,令人羨慕不已。
掌管特務機構使其無所不知
說起特務機構,歷朝歷代都會有這樣的機構,但是明朝的特務機構最出名。明朝特務機構分為東西廠與錦衣衛,由於東廠能夠監視錦衣衛,而錦衣衛無權監視東廠,而且宦官的權力滔天,錦衣衛一般都依附於這些宦官掌管的東西廠。如果有能力的皇帝還可以控制這些宦官,比如朱元璋與朱棣,如果能力不足的話,經常會被這些宦官所左右的,比如明朝大太監魏忠賢、王振、劉瑾等等,他們都擅自修改大臣的奏摺,還有什麼他們不敢做的呢?他們掌握特務機構,除了皇帝之外,誰都可以監視,百官甚至連百姓的生活都在其監視範圍內,說他們無所不知也是很準確的。
明朝宦官的危害
明朝歷史已經落幕,總結起來明朝也是深受宦官禍害,整個明朝權勢滔天的宦官不少,除了世界著名的鄭和之外,基本都是禍國殃民之輩。由於皇帝對於外庭大臣的不信任,宦官們得以被寵信,不論是特務機構還是宮內二十四監,全國各地都有宦官的身影。宦官們既然有如此之多的任務,人數也是不斷的增長,據記載萬曆年間一次性收錄的新宦官就有6000多人,明末宦官總數更是高達到十萬多人。如此多的人,他們對於明朝社會危害也是史無前例,不僅蓄奴而且建造豪華住宅,迫害百姓、浪費錢財。換句話說,明朝的滅亡與宦官與千絲萬縷的聯繫。
封建王朝對於宦官幹預朝政都有嚴厲的規定,還是出現了唐朝與明朝宦官專政現象,但是明朝的宦官專政更為嚴重,明朝皇帝為了緊握大權,對於外庭官員自然不會多加信任,但是他們也需要有人幫助處理朝廷事務,所以明朝宦官就這樣登上了歷史舞臺,他們粉墨登場,演出了一幕幕歷史「鬧劇」,雖然歷史給他們「大放異彩」的機會,除了鄭和之外,明朝宦官好像都把這次機會用錯地方了。
我是史海魅影,關注我為歷史點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