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曰:「天與地合二為一,以降甘露。」《列子·湯問》曰:「慶雲降甘露。」在《漢書·宣帝紀》中,更有這樣的記載:「乃者鳳皇集泰山、陳留、甘露於未央宮……獲蒙嘉瑞,賜茲祉福,夙夜兢兢,靡有驕色。」所以,古人把「甘露」當作上天賜予的神物,坊間有說吞服甘露可以延壽八百年。
在歷史上發生過很多關於「甘露」的事件,「甘露之變」就是其中之一。
在唐文宗時期,閹黨掌管朝政,尤其是王守澄的宦官集團。到了晚唐,皇權衰微,唐文宗不願讓閹黨把持江山,想找個機會解決王守澄的勢力集團。文宗敏銳地發現,王守澄的勢力雖盤根錯節,卻不到一家獨大的程度,即是右領軍仇士良的勢力,也是可以與之抗衡的。
無獨有偶,王守澄和仇士良之間素來不和,唐文宗也正好有機會繞過他們。唐文宗提拔了仇士良,並親自為他撐腰。隨著仇士良的發展壯大,文宗任命王守澄為「兵部尚書」。看起來,王守澄的官職比以前更高了,但實際上,他是在明升暗降中調動。
在奪走王守澄的兵權之後,仇士良與其進行了一次反攻,並將王守澄的部隊逼退。在這個時候,唐文宗又抓住時機,派人調查王守澄生平的罪狀,用毒酒將他斬首。王守澄死後,其所屬的宦官集團樹倒猢猻散,或者被司法部門判罪,或者被仇士良兼併。
唐文宗在王守澄倒臺後,便將矛頭指向仇士良。這時的仇士良,雖然是唐文宗親手扶持的,卻已隱隱有了一家獨大的傾向。唐文宗想要殺掉仇士良,想要誘殺他,這是他的計策。某一天,早朝文武百官聚首,左金吾大將軍韓約向文宗報告:左金吾廳樹下有甘露,百年難遇。這個甘露可是上天降下的吉兆,滿朝文武都喜出望外,立即拜倒在地向皇帝道賀。
唐文宗順水推舟,稱自己將前去察看這千百年難逢的祥瑞,讓仇士良隨行。在宮中混了多年的仇士良,早就變成了老狐狸了。想起王守澄倒臺的過程,仇士良意識到這一回皇帝已經把矛頭指向了自己。仇士良趕在皇帝前進了金吾廳,接著,便開始仔細打量四周。仇士良發現韓約正在身邊,目光迷迷糊糊,好像在策劃什麼事情,這一異常現象很快引起他的警覺。
就在這個時候,一股強風從大堂吹來,遮住了院子裡的帳幕。仇士良盯著他,從廊道的拐角處露出了不少兵刃,從兵器的倒影裡,還可以看出身披重甲的甲士。仇士良更確信,皇帝一定會殺了自己。仇士良並不慌亂,他隨便找個藉口搪塞韓約,然後示意隨從太監退下,就在金吾衛發現仇士良逃跑的時候,他立刻追趕起來,把仇士良堵在皇宮裡。金吾衛覺得,仇士良被困在大殿裡,無處可逃。但是仇士良是一個非常狡猾的人,他逃到了皇宮裡,因為這裡有一張王牌——唐文宗。
仇士良和他的宦官們挾持了唐文宗,一行人藉機逃到了後宮,並派使者到京郊召集軍隊。當時宦官們召來軍隊,情況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金吾衛被一大群人殺死。這次失敗的政變,史稱「甘露之變」。
而且,在《三國演義》中,我們也同樣可以看到「甘露」這個元素,例如:劉備與孫姬結緣的甘露寺等等。說真的,甘露究竟是什麼呢?世上真有這樣的神物嗎?
在菜市場裡,我們可以買到一種叫做甘露的蔬菜,它是一種類似田螺的塊莖,通常用來醃製。然而,這種甘露與史書上描述的並不一致,顯然兩者並非同一事物。
文獻學認為甘露為「天酒神漿」,顯然是一種液體。就連川西人煙稀少的地方,也有產糖稀少、不易取糖的傳說。所以,明·李時珍在《本草綱目·水一甘露》(釋名)引《瑞應圖》說:「甘露,美露也。神的精液,仁瑞之澤,它的凝脂,它的甘露,它的甘露,所以有甘、膏、酒、漿之名。」
事實上,歷朝歷代的學者都在尋找甘露,明代文人杜鎬還進行了一系列的專項研究,最後得出結論:「此物多蟲,葉下必有甘露,味甘也。」杜鎬經過考證,得出結論,古代帝王奉為神物的甘露,其實並非天降酒液,而是蚜蟲排洩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