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已入冬,小雨過後的撫仙湖泛起一層薄霧,一如往日秀美。
隨著澄江市全面推進山湖同保、水湖共治、產湖俱興、城湖相融、人湖和諧,這裡的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環境更優美。
近年來,澄江市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嚴格按照「保護第一、治理為要、科學規劃、綠色發展」的思路,堅持「生態立市」發展戰略,舉全市之力打好撫仙湖碧水保衛戰,走出一條保護與發展齊頭並進的路子。
啟動保衛撫仙湖「雷霆行動」
撫仙湖坐落于澄江市,是地球上同一緯度唯一保持I類水質的淡水湖泊。如果按全國人口計算,相當於人均擁有15.8噸,是玉溪的眼睛、雲南的名片、全國的財富。
「沒有撫仙湖的Ⅰ類水質,澄江將一無所有。」澄江市委書記孫金會表示,保護撫仙湖是澄江發展的前提,決不能丟了綠水青山,那樣做對不起老百姓,對不起子孫後代。
撫仙湖流域地勢周圍高、中間低,汙染物容易匯集入湖,這一泓清水曾面臨著礦源汙染、農業面源汙染等汙染源的威脅,入湖汙染源根治難度非同一般。「有一段時間,匯入撫仙湖的生活汙水又黑又臭,氣味刺鼻。」澄江市龍街街道黨工委副書記方瑞說。
撫仙湖生態保護事關重大。2017年12月,澄江市啟動保衛撫仙湖「雷霆行動」,確立了「湖邊做減法、城區做加法」的原則。
「減法」怎麼做,澄江市在2019年一次性啟動撫仙湖一級保護區110米範圍內生態移民搬遷項目,將2.2萬餘人搬出保護區。撫仙湖一級保護區22家中央和省市縣屬企事業單位、16戶私營企業全部退出,退出面積1343畝,拆除建築面積23萬平方米。關閉餐飲住宿服務業經營戶153戶、砂石料場和磚廠等37個,1544戶餐飲住宿企業完成整治。同時,劃定「三湖」生態保護紅線、禁止開發區和保護岸線,先後制定出臺相關管理規定,對撫仙湖保護範圍內限制畜禽養殖、非機動船入湖、水生生物放生、建設項目審查、徑流區林業生態修復等進行規範。
人退湖進,騰出了綠色空間。以生態移民搬遷騰挪出的土地為發力點,澄江加大保護撫仙湖的「減法」力度,在全市加強退耕還林建設,實施了15.17萬畝一次性「七彩·森林撫仙湖」建設,5.38萬畝坡耕地治理,6.59萬畝石漠化生態修復以及3.2萬畝未成林地造林撫育。
「城區做加法」則重點在加強汙水處理。澄江市的生活汙水不僅全部通過管網進了汙水處理廠,而且汙水處理廠出來的水不能直接二次利用。這些水都經過管道再次流進中水處理廠,經過無害化處理達到回用水標準後,方可輸送到綠化、建築、生態農業等二次利用網點。而這些被二次利用的水,要滲透流進撫仙湖還需經過層層生態過濾,其中,環湖溼地就是一道重要的生態過濾屏障。2萬多公頃的環湖溼地公園,將整個撫仙湖呵護在中心,也成為撫仙湖自由呼吸的「肺葉」,不斷為撫仙湖供給新能量。
向綠色轉型要出路
「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澄江市市長範永光介紹,我們堅持以「綠色」為底色,科學處理保護與發展的辯證關係,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培育壯大新興產業。
如何生態優先、在綠色發展理念指引下主動作為、科學發展,打造國際旅遊、康養、會議中心城市?澄江市以水定產,做強「三個國際城市」。在現有旅遊業基礎之上,「強鏈」發展旅遊產業;融合國際生命健康城規劃,「補鏈」發展澄江大健康產業;依託撫仙湖良好的生態人文資源,圍繞旅遊產業和大健康產業,「建鏈」發展會議會展產業;優化產業空間布局,依水、興城、謀劃撫仙湖區域三大產業發展新思路。以水定城,構建綠色發展新格局。把康養和會展作為支撐「三個國際城市」的重點產業,科學統籌、重點謀劃,啟動了中山大學澄江市醫院建設和重點科室人才培養計劃、覽海撫仙湖國際健康旅遊谷項目、京東健康產業、聖愛中醫館和華人文化撫仙湖國際峰會中心項目落戶澄江。2019年,接待國內外遊客1244.7萬人次,實現旅遊總收入125.5億元,實現三產增加值95.1億元。
吃上生態飯的老百姓,更重視生態環境的保護。澄江市對撫仙湖徑流區壩區常年種植蔬菜的5.8萬畝土地進行流轉休耕,關閉規模養殖業,發展藕、藍莓1.8萬畝、綠色有機菸葉2萬畝,建成4.1萬畝高效節水減排項目,開工建設雲象原香等8個田園綜合體項目。「享受過生態的好,才更知道保護生態的重要。」澄江市委宣傳部副部長李黎說,現在農民種植藕、藍莓、菸葉大量使用有機肥替代化肥,使用低毒低殘留的生物農藥和物理除蟲方法,不僅保護了土壤和水源,也提高了農產品品質,單價上去了,收入也增加了。
如今,成片的荷塘、溼地成為了撫仙湖沿岸新的靚麗風景線,數個田園綜合體項目迎來各地的遊客,澄江正通過抓好管水的人、管好裝水的湖、治好流水的河、護好蓄水的山,守護撫仙湖這一池澄碧,通過釋放生態紅利,讓生態環境保護和發展成果惠及廣大人民群眾,實現百姓富、生態美有機統一。
共享綠色發展紅利
綠水青山既是生態財富,又是社會財富。2019年3月,澄江實施撫仙湖環湖剩餘2.2萬餘人一次性生態移民搬遷。讓老百姓搬離世世代代居住的地方,困難可想而知。
方瑞介紹,搬遷項目同樣按照「湖邊做減法、城區做加法」的原則,鼓勵搬遷群眾進城、進鎮、進項目、進特色村。為了不讓搬遷群眾吃虧,選擇進城安置的群眾,可在原有的置換面積基礎上增加20%,搬遷人口每人獲得10平方米商業面積安置,建設完成後通過集體出租經營,產生效益分紅。為撫仙湖生態保護,著力削減農業面源汙染,對撫仙湖徑流區壩區常年種植蔬菜的5.8萬畝土地進行流轉休耕,發展藍莓、荷藕、水稻等高原特色農業,農民每年可獲得4000元/畝的收入。為促進搬遷群眾就業,開展了多批次免費職業技能培訓。
良好的生態本身就是一種財富,澄江百姓嘗到了保護綠水青山的甜頭後,更加自覺地保護環境了。
小灣村地處撫仙湖東岸,距澄江市區15公裡左右。「以前村裡的姑娘嫁不出去,小夥子又很難娶到媳婦。」澄江市右所鎮組織委員高冬良說,小灣村雖然風景好,但村裡地勢不平,過去以烤菸種植和捕魚為生,農民日子過得十分艱難。
2017年,小灣村採用「政府+社會投資+村民自主」的經營模式,紛紛搞起特色民宿客棧。目前,已有43家特色民宿投入運營,每年接待遊客60餘萬人,2019年,小灣村村民人均收入達1.8萬元。
學好用好「兩山論」,堅持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不斷提升綠水青山「顏值」,開掘金山銀山「價值」。
地處撫仙湖北岸的馬房村,也是生態建設的實踐者和受益者。馬房村屬于澄江市右所鎮吉花社區,地處撫仙湖北岸。近年來,馬房村堅持黨建引領,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引導群眾在保護撫仙湖的同時大力發展鄉村休閒旅遊產業,實現產村融合、產城融合、產業融合,走出了一條具有澄江特色高質量發展的鄉村振興道路。2019年,全年全村共接待遊客近15000人次,村民人均收入由2014年8130元增至16200元,村集體經濟收入由2013年零收入增加至15萬元,呈現出人人勤勞、戶戶創業、家家增收的新氣象,「鄉村振興、幸福馬房」成為當地的一張靚麗名片。
「我們要把綠水青山建得更美,把金山銀山做得更大,讓全面小康成果更實、成色更足、質量更高,讓澄江的青山常在、綠水長流、空氣常新。」孫金會說。
雲南網記者 沈政 吉命土幹
責任編輯:孫重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