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賣配送被認為是少數幾個從疫情中受益的O2O行業之一。在泰國,尤其是3月26日政府限制群眾活動的行政法令生效以來,越來越多的餐館都開始使用外賣應用程式來提供訂購和送貨服務。這項法令禁止人們外出在餐廳用餐,但是餐館已可以提供外賣服務。
如今泰國逐漸解除限制,開展經濟恢復的同時,據說越來越多的泰國人也保留了呆在家裡點外賣的習慣。外賣配送的業務在過去幾個月內實現了成倍的增長。這也引起泰國的銀行巨頭們的注意。
銀行們紛紛官宣送外賣
首先是SCB匯商銀行在於6月初宣布將會推出一個名為「 Robinhood 」 的全新食品配送平臺。支持SCB Easy或信用卡等無現金支付,並承諾不向商家收取服務費。宣稱將致力於將成為人們所用外賣app的替代者,而不是僅僅其它平臺的競爭對手。
緊接著,Kasikornbank開泰銀行旗下的科技集團KBTG也表示將開發一款面向餐廳及其客戶外賣平臺「Eatable」,預計十月正式推出。除了日常的外賣配送功能之外,還可以通過掃描餐桌上的二維碼或打開由Eatable平臺創建的連結來訂購食物。
泰國外賣平臺市場上主要玩家有Grab旗下的GrabFood和日本社交聊天軟體Line旗下的LineMan。
GrabFood大家都比較熟悉了,基本上覆蓋了東南亞的主要國家。而Lineman脫胎於在泰國擁有4000多萬用戶的社交平臺Line,是一款生活服務平臺,提供包括送餐,打車,包裹和便利商品在內的各種服務。
Linepay也稱在泰國擁有近500萬的用戶。憑藉著龐大的用戶體量和Line各種服務的不斷完善,逐漸成為了GrabFood的有力競爭對手。Lineman也計劃於2020年覆蓋泰國所有主要城市。
值得注意的是, Line在2016年和貨拉拉達成協議,由貨拉拉僱傭和管理外賣小哥。你可以在下圖的幾位小哥的袖標上看到貨拉拉的logo:
貨拉拉和嘉裡物流也為其他品牌提供外賣履約服務。德國Delivery Hero旗下的Foodpanda在泰國也有業務,不過不像新加坡和馬來西亞那樣風生水起。據說技術不懂泰國文字是一個原因。
印尼的GoJek也在泰國開始了叫做Get的外賣業務- 最近據說因為業務沒做好是因為名字風水不好,要把名字改回GoJek。
至於為什麼大家都和印尼一樣用綠帽子,我們就不得而知了:
擠不進去的泰國創投市場
泰國的創投市場過去幾年變得很內斂,經常能看在印尼,越南等東南亞國家從VC們手裡融資的新聞,但是泰國卻相對較少。原因是很多項目都是由本地的大企業集團投資或者孵化,外部的資本很難從本地財團手中搶佔先機,或者份額。
早期的泰國創投市場其實是很開放的,一開始的時候Lazada的技術和市場部門都在泰國,包括Ardent Capital做的電商代運營aCommerce等一系列公司也都是在泰國起家。
也吸引了不少外國人在泰國創業和工作,比如元老記者Jon Russell就常駐曼谷觀察東南亞的創投領域。 當然,燈紅酒綠的曼谷也比新加坡、吉隆坡和雅加達等城市更吸引冒險家。
後來,本地的家族和大企業逐漸控制了局面,利用當地強大的資源開始進入創投領域。很多在當地呆了很久的西方朋友都在抱怨當地勢力欺負他們不懂泰語。
雖然泰語對於外國人來說還是相當困難的 - 但是有些人在泰國住了十多年還只會一句薩瓦迪卡就說不過去了。也活該被欺負。
京東和尚泰的電商和金融科技合資公司, 到現在我們更多的感覺是京東不得不按照尚泰的節奏去打。但是沒有辦法,所有的渠道、資金、政府關係等等都在泰國潮州人手裡。
對,泰國的老闆絕大多數都是潮州人,偶爾有幾個客家人。
革命的火種
值得注意的是, 開泰和匯商兩家銀行分別投了Grab和GoJek——兩家獨角獸也需要本地銀行來幫助他們和表面上和和氣氣實際上很難搞定的泰國央行打交道。
然而,銀行們還是決定至少自己要留一手。
理論上說銀行做外賣可以控制支環節,而且也可以把商家抓在自己手上,方便日後擴大自己的金融生態。做不做得好就很難說了。
我們覺得很可能做不好,畢竟不是銀行的主業, 隔行如隔山。
至於能不能成為美團對於財大氣粗的銀行巨頭並不重要 ,用一個朋友的話說「雖然我不想革自己的命,但是我一定要把革命的火種抓在自己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