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每一個人都經歷著從幼年走向成年,從家庭人到社會人的身份轉變。走向社會後面對的不僅僅是一份工作,而是更為複雜的人情世故。社會是由人組成的,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這個江湖有很多明規則,也有很多潛規則。而人情世故的潛規則往往更體現著一個人的智商和情商,也決定著一個人在社會中能走向什麼樣的地步。
有些人在成年之後依舊懵懵懂懂,對社會上的人情世故不甚了解。於是往往自己走入大坑還不明,所以不知道為什麼倒黴的總是自己。今天就介紹幾條社會人情世故的潛規則。懂得越多,就說明一個人越成熟。看看你知道幾條:
第一,不要認為走進富人的圈子裡,自己就變成了他們的一分子。以前聽說過一個故事,一個家境普通的家庭,妻子非要花費一年十幾萬把孩子送去私立的國際小學,而他們的家庭收入一年才七、八萬。妻子的邏輯是,把孩子送到這樣的小學裡,和那些富二代從小就是朋友,那麼將來孩子也是這個圈子裡的人。這種觀點只能說是十分的可笑,最終的結果不是自己的孩子轉眼就被人忘卻,那就是淪為富二代孩子的跟班。
即便有些人成年走上工作崗位之後,因為工作的關係會接觸一些層次比較高的人,有些企業家,有些富商或者協官員。接觸多了之後,自己就會產生一種錯覺,認為自己就是他們中的一員,從而漸漸開始認清不了自己的地位,要不想要和人家平起平坐,要不就是想在其中找一個對象,最後只能淪為笑柄。
第二,不懂得如何控制情緒的人,情商越低,人緣越差。在社會中,無論是工作裡還是日常交往中,都會遇到各種各樣令人氣憤,苦惱,沮喪的事情。面對這些負面的情緒該如何處理,體現著一個人的社會生存能力。那些不懂得把控自己情緒的人,很容易把負面情緒輕易地展露出來。這根本不是真性情的表現,而是情商低的體現。沒有人喜歡和一個易怒或者很喪的人長久的相處,這樣的人也不會被社會主流所接納。
第三,就是把同事當成朋友的人。有時候我們一天和同事相處的時光甚至比和自己的家人都多,這樣長時間的陪伴會給人一些錯覺,那就是自己身邊的同事就是自己的朋友。無論是工作上還是生活上有什麼事情,很容易和同事說。然而,只有栽了一個大跟頭之後,才懂得同事永遠和你自己只是一種利益的關係,既有利益的相輔相成,更有利益的衝突。那些和你稱兄道弟或者姐妹的人,也許背後就是把你秘密到處告人的人,把同事當作朋友只能是自討苦吃。
第四,不要認為那些你有恩於他人的人,一定會回報於你。有些人總有一種錯覺,那就是無限誇大自己給予別人的幫助,然而是同時傾向於看低他人對自己的幫助。成年人的世界更多的是利益的交換,而不是善良的互幫互助。當你感慨為什麼沒有人幫助你的時候,先要審視一下你是否有值得別人幫助的資本。當你幫助他人的時候,也不要一定奢望著別人會回頭反饋於你。否則,等待你的也許大概率是失望。
第五,偶然相遇的飯局,無論他人多麼熱情的邀請,都還是不要去了。以前曾經有過這樣的事情,一個人下班之後又回到辦公室,發現辦公室其他同事正準備集體出去相聚,根本沒有邀請他。看到他回來之後,大家很尷尬,這時候才開始邀請他。聰明人要懂得這樣的邀請,無論如何都是不能去的。社會上有各種各樣的圈子,如果你沒在這樣的圈子裡,貿然地進到其中,收穫的只能是厭惡,而不是有效的社交。
第六,不要相信酒桌上收穫的友誼多麼的牢固。一些年輕人初入社會,總是希望在酒席上多表現自己,不停地敬酒,自己喝酒,搞得自己酩酊大醉,身體都壞了。還希望著能夠在酒桌上收穫更多的友誼,認識更高層次的人。其實都是奢望罷了,與其盼望著酒桌上認識的人能夠無條件地幫助自己,不如好好地展現一下自己的資源和實力,讓別人認識到幫助你是有利可圖的。
社會是一場複雜的遊戲,規則不會明明白白的告訴你,但是太多的事情都要自己慢慢地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