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數位化到智能化再到智慧化,讓城市更聰明一些、更智慧一些,是推動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必由之路。
智慧城市時空大數據平臺,為智慧城市建設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基礎性信息資源。自2012年啟動試點以來,全國已有59個城市申請成為自然資源部智慧城市時空大數據平臺建設試點,其中20個通過驗收。
這些城市到底「智慧」在哪兒?又有哪些試點經驗可以借鑑?今天起,我們將陸續推出《智慧城市萬裡行》系列報導,探尋上述問題的答案。
第一站,咱們先到山東濟南看看吧!
濟南:「一體三面」 繪好智慧泉城底圖
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擁有「山、泉、湖、河、城」獨特風貌的泉城濟南,是自然資源部智慧城市時空大數據平臺建設試點城市。2020年11月27日,智慧濟南時空大數據平臺建設試點項目通過了自然資源部的驗收。至此,濟南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按照《智慧城市時空大數據平臺建設技術大綱(2019版)》要求,歷時兩年完成了該平臺的總體建設。
(下面劃重點了!!)
智慧濟南時空大數據平臺試點項目通過統一技術架構,依託統一基礎設施,建立了空、天、地、網一體化的時空數據採集體系。試點創新性提出「一體三面」平臺建設體系,即以統一的時空大數據作為支撐基底,依託自然資源業務網、電子政務外網和網際網路,分別建設專業版、政務版和公眾版三個版本,面向自然資源管理、政務服務、社會公眾三方面,提供基礎數據服務、功能服務、接口服務以及二次開發服務。
他們是如何做到的?一起來看——
匯聚豐富數據,平臺建設突出「實用、自主、高效」
時空大數據平臺建設是智慧濟南的重要組成部分,各級領導十分重視。試點項目批覆後,濟南市委副書記、市長孫述濤先後兩次作出批示:「高標準設計、建設,開發使用好此智慧平臺。」「城市地圖尤其是電子地圖必須要建立實時更新機制,這是基礎。」他在主持召開智慧城市建設工作專題會議上強調,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要繪製好地理數據「底版圖」,做好數據的維護、更新及應用。
濟南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副局長王科介紹,通過統一技術架構,依託統一基礎設施,建立了空、天、地、網一體化的時空數據採集體系,匯聚覆蓋全市域範圍的基礎時空數據、公共專題數據、物聯網實時感知數據、網際網路抓取數據、自然資源專題等5大類、9個年份、800餘小類數據,數據量超過17TB,形成了「六位一體」時空大數據資源體系。
此外,該局突出平臺能力建設,進行了平臺架構、相關軟體系統、數據格式等國產化改造,實現自主可控;採用國內領先的地理信息平臺軟體,建成具備二三維一體化管理、全空間數據表達、多源三維數據融合、零客戶端應用等能力的時空大數據平臺;創新性提出「一體三面」平臺建設體系,即以統一的時空大數據作為支撐基底,依託自然資源業務網、電子政務外網和網際網路,分別建設專業版、政務版和公眾版3個版本,面向自然資源管理、政務服務、社會公眾,提供基礎數據服務、功能服務、接口服務以及二次開發服務。
在平臺建設試點項目驗收會上,專家組對平臺建設給予了「實用、自主、高效」的高度評價,並對智慧濟南時空大數據平臺建設「一體三面」模式給予充分肯定,並希望濟南進一步為全國進行有益的探索和嘗試。
以需求為導向,平臺布局實現「兩服務、兩支撐」
通過「一體三面」布局,智慧濟南時空大數據平臺有效支撐了自然資源管理、服務生態文明建設。平臺以立體空間位置作為組織和聯繫所有自然資源體的基本紐帶,以基礎測繪成果為框架、以數字高程模型為基底、以高解析度遙感影像為背景,建成覆蓋濟南市全域10244平方公裡的三維地形、810平方公裡的建成區實景三維。作為承建部門,濟南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率先在自然資源和規劃各項業務中應用平臺建設成果,在國土空間規劃編制報批、項目選址、城市建築設計方案三維報建審查、不動產登記和權籍信息融合等方面開發了一系列智能應用。
例如,為了滿足自然資源管理業務需求,智慧濟南時空大數據平臺整合了各項規劃數據和管理類數據。目前,濟南市編制完成的街區規劃,基於智慧時空大數據平臺進行規劃編制報批。按照平臺數據標準,業務處室提交數據後可以直接上傳更新至平臺。使用者在匯報時,可以結合平臺已有的街區控制指標數據,疊加編制的街區規劃,查看地塊的指標和城市設計導則,也可以基於不同年份的基礎底圖查看區域周邊的現狀。這樣能夠更加直觀地了解規劃和現狀信息,為相關部門決策提供服務。通過這種方式也驅動了業務數據更新,確保了平臺數據的常用常新。
從項目選址到方案評審,智慧時空大數據平臺提供了全流程三維決策應用支撐。首先,平臺精確匹配園區招商需求,通過「五篩選一評價」的方式實現智能化選址。其次,通過高精度實景三維支撐土地招拍掛業務、城市規劃建築設計方案三維報建審查。通過三維輔助決策系統,目前平臺建設成果已服務於10餘個重點項目進行城市設計與建築風貌審查,輔助領導決策,提升審批效能。
「濟南在國內率先開展了多測合一數字平臺建設,整合測繪事項,服務工程建設項目全流程,實現測繪外業全程監管。」平臺建設技術人員介紹,平臺提供的基礎底圖支撐了多測合一項目成果圖檔化管理,同時多測合一數字平臺中的項目竣工測量數據回流至大數據平臺,實現了基礎底圖按月更新,創建了良好的數據更新機制,也為工程建設項目審批提供了服務支撐。
此外,項目還開展了自然資源調查、不動產登記等對接支持工作,更好地服務生態文明建設。
拓展服務領域,平臺成果廣泛應用於城市管理
基於超強的數據支撐能力和服務能力,智慧濟南時空大數據平臺目前已服務於智慧水務、智慧環保、園林綠化資源管理、農民工工資支付管理等多個領域,持續提高時空大數據應用廣度與深度,促進各部門應用對接工作順利開展。
在服務智慧水務平臺建設方面,時空大數據平臺提供的基礎水系、實景三維等數據為智慧水務平臺的建設提供了基礎空間地理數據的有效補充,彌補了智慧水務平臺數據缺失,輔助於水務資源全空間化管理,也同時避免了數據重複建設,並實現數據更新。
時空大數據平臺還為濟南市工資支付監管提供基礎底圖服務,對勞動保障監察的投訴舉報信息、案件查處信息、項目信息、工資支付監管預警信息、督辦案件相關項目企業信息、突發事件信息進行定位,為勞動保障工作尤其是工資支付監管工作提供信息支撐、指揮調度、領導決策等。
「下一步,我們將優化升級平臺,進一步落實『兩服務、兩支撐』工作要求,做好成果提升與持續服務能力建設,一方面加強新型基礎測繪、實景三維濟南等新技術的探索實踐;另一方面以時空大數據平臺支撐濟南市自然資源信息化整合、新城建CIM平臺建設工作,加強本地隊伍建設,提升持續服務能力,以用促建,保障平臺成果常用常新。」王科說。
原標題:《智慧城市萬裡行|看濟南如何繪好智慧泉城底圖》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