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媛媽育兒日記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和分享
收到粉絲私信,說她懷胎39周了,每天都散步,平時體力充沛,精神狀態也不錯。然而最近只要走得稍久一些,就感覺肚子發緊下墜,是要生了嗎?該立即休息還是去醫院待產?
其實胎兒足月後,真需要時刻觀察自身狀態呀~寶寶說世界太大,他想出來看看,真是想攔也攔不住。
01胎兒足月後,隨時可能出生
很多人認為要等到預產期孩子才會出生,也就是胎兒40周,早了或晚了都不好。但實際上37-42周之間,寶寶隨時可能會出來,足月後說發動就發動的。
有的寶寶心急,總想早點出來看世界;有的寶寶則很懶,不捨得離開媽媽溫暖的肚子裡。然而不管怎麼樣,我們都要及時做好準備,以免被寶寶打個措手不及。
很多寶媽都會提前跟醫預約床位,可還是沒想到寶寶提前出生,若幸運還能有個空床位,不幸運就得多遭罪了。
閨蜜當初就是這種情況,她開玩笑地說,原本想訂個單人病房,沒想到寶寶來得太突然,也不給通知一聲。
02散步時肚皮發緊下墜,是先休息還是先去醫院?
這是孕媽常遇到的問題,其實具體怎麼解決還要分兩種情況——真宮縮或者假宮縮。
但無論是哪一種,都一定要立刻停下休息,因為休息不僅可以減輕這種不適症狀,還能幫你判斷當前應該怎麼做。
怎樣是假宮縮?胎兒在腹中也會受到引力影響,如果走路太長時間,他一直處於下墜的狀態,也會漸漸的向下方(宮口方向)移動,產生宮縮。
這種很可能就是假宮縮,並非寶寶真的要出生了。
假宮縮只是肚皮發硬有緊繃感,但並不覺得疼,即便疼痛也不嚴重,屬於稍忍一忍就能過去的那種。這時坐下來休息喝一點水,不適感就會逐漸消失。
假宮縮沒有規律,可能隔一會兒就疼,也可能隔了數小時後才疼一次,頻率不高,突然發生又突然消失。
這種情況是不需要去醫院的,去了醫生也會把你「趕」回來,休息一會兒就可以。
怎樣是真宮縮?真宮縮是胎兒真正要出來的表現,特點是非常痛,又有一定規律。
也是肚子發硬發緊,特別疼,那種感覺很難忍受,是從下而下又或是由內至外,痛得令人感覺噁心、坐立難安,換多少姿勢也不能緩解。
而且,真宮縮是有規律的,宮縮間隔很均勻,較易判斷。每隔30分鐘、5分鐘或者3分鐘,就會有那麼一次難以忍受的疼痛,痛過後又會很舒服。
這種情況就要及時去醫院待產了,寶寶正準備「退房」呢~
03孕期足月後,有哪些注意事項?
1. 活動量適度減少
足月的胎兒隨時會出來看世界,因此要縮短平日的散步時間,以免產生宮縮。
散步的距離也要離家近一些,別再去太遠的地方,保證一旦發動能及時回家,隨時做好入院的準備。
2. 身邊一定要有人陪伴
即使在家裡,也需要有其他家人在身邊,外出時更要有人陪同,免得出現問題時孤身一人,沒人幫忙的話可能發生意外。
3. 待產用品提前備齊
到了孕晚期,最好找休閒時間收拾出一個待產包,把需要的東西都裝在裡面,並放在明顯位置,告訴家人。
這樣臨到發動時,任何一個家人都可以很方便地拿到包,無需浪費時間。
4. 留心胎動、宮縮頻率
足月後,胎動幅度減少,但還是能感受到胎兒在動,仍要注意數胎動。
還有就是留心宮縮頻率,頻率在3-5分鐘一次時就必須住院了,出現見紅情況,雖然不是立刻就要生了,但也離分娩不遠了,要以最快的時間入院。
破水的緊急度更高,需要立刻平躺,往醫院趕,途中還要用枕頭或墊子把臀部墊高,以免羊水流失過多。
5. 產檢不能漏
足月以前,產檢2-4周一次是正常,但足月後就要縮到每周一次了。
胎兒即將出生,及時了解狀態更加重要,唯有如此才能提醒孕媽媽做好分娩準備。
6. 事先同醫院預訂好床位
醫療資源也很緊張,若發動後臨時找床位很可能找不到,耽誤入院和緊急治療的時間,是關係到孕婦與胎兒生命健康的事,不可輕視。
04媛媽寄語:
總之,足月的孕婦散步時如果發現肚子有緊繃、下墜等不適症狀,要先找個地方休息,然後冷靜分析具體情況,確定是否需入院。
凡事提前做好準備,才不會慌亂出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