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4種知名產品是外國品牌,因名字太接地氣,常被誤認為是中國貨

2020-12-09 新業財經

近幾年,我國的發展非常迅速,很多國外企業進入中國市場。而其中,有一些本身在國內知名度沒有那麼高的外國企業,為了能夠與國內市場接軌,會選擇通過與中國公司合作,取符合中國人審美的名字,非常接地氣,藉此來擴大其在國內的知名度。

隨著時間的推移,潛移默化間,很多人便以為這些品牌是中國貨,但實際是國外品牌。比如以下將要介紹的這4種家喻戶曉的知名產品,他們都是來自國外。

一、哈爾濱啤酒

此前一份頗具影響力的啤酒類產品榜單顯示,哈爾濱啤酒以51.8億美元的品牌價值排在第四名。與此同時,雪花啤酒只排在第七,青島啤酒排在第十六。2004年,美國釀酒商安海斯公司收購哈啤99.66%股權,並把哈啤公司私有化。2008年,哈爾濱啤酒加入了百威英博,百威英博是世界上最大的啤酒公司。

哈爾濱啤酒於1900年創立,是中國最早的啤酒品牌,百餘年的發展使其在中國的名聲和地位非同一般。憑藉其在國內的影響力,哈爾濱啤酒的銷量一直不錯。不僅如此,背靠大山的哈爾濱啤酒慢慢與國際接軌,南非世界盃、巴西世界盃都有它的身影。而且還籤下奧尼爾、Uzi等各行業的領軍人物,品牌知名度影響力更加深遠。

二、養樂多

這個佔據90後童年的酸奶,是一家日本品牌。養樂多2002年開始進入中國市場,到今年一共有18年的時間。目前,養樂多在中國廣州、上海等5大城市有6座生產基地。

據悉,養樂多這幾年在中國的日銷量達到了760萬瓶,僅次於日本,佔了中國益生菌飲料市場的60%以上。另外,養樂多計劃於今年8月份在無錫建第二工廠,到時候,無錫的兩家工廠總產能將達到540萬瓶。

三、金龍魚

金龍魚在國內可以說是家喻戶曉,但你肯定不知道金龍魚的生產商是一家外資企業。其背後的益海嘉裡的「野心」非常大,生產的產品種類非常之多,有大米、麵粉、食用油等等,基本上無孔不入。

金龍魚的間接控股股東是豐益國際,這家公司是新加坡市值最高的上市公司,其老闆郭鶴年是馬來西亞的首富。郭鶴年在中國的投資非常廣泛,除開金龍魚,還有香格裡拉大酒店,北京國貿大廈。

金龍魚最近幾年在國內的營收非常好,2017年營收1507.66億,2018年營收為1670.74億,2018年為1707.43年,可以說每年都在進步。

四、紅牛

紅牛作為最早一批功能性飲料,已經打入了全球16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市場,其生產商來自泰國。不過前段時間,泰國紅牛公司與中國的代理商,因為分紅原因,起了一些衝突,雙方合作陷入僵局。泰國紅牛方面對外宣布堅持不合作,未來紅牛維他命被撤銷清算的可能性很大。

前段時間有消息稱,日本有87家企業從中國撤離,尋找新的「駐紮地」。外資撤離對我國的影響還是很大的,畢竟外資公司來我國發展,也從側面證明了我國在國際上的地位。

但近幾年,中國企業在國外的狀況不甚良好,引起了很多網友的熱議。這些外資企業在國內發展如此順利,但國內企業卻並沒有得到公正的對待,也反映了一些問題。希望中國企業能夠不斷努力,創造屬於自己的輝煌,成為在人們心目中有分量的大品牌,不再任由外資品牌佔領國內市場。你為上面4種產品掏過錢嗎?

本文由新業財經原創出品,未經許可,請勿轉載,違者必究。

相關焦點

  • 被誤認為「外國貨」的中國品牌,卻悄悄拿下全球第一,網友:厲害
    被誤認為「外國貨」的中國品牌,卻悄悄拿下全球第一,網友:厲害!眾所周知,在中國市場,其實有很多的外國品牌,只不過它們改頭換面,用上了「中文名」,比如說可口可樂、大眾、養樂多等等,實際上,都是「外國貨」,但也有一些中國產品,沒有用中文名,而是用了英文名,大家比較熟知的,無非就是OPPO、vivo,但除此之外,還有一個品牌,也常常被人誤解,這個品牌大家並不陌生,那就是TP-Link。
  • 被誤認為「國貨」的4大品牌,超市隨處可見,在國內低調撈金多年
    其中,這四種最常被誤認為是「國貨」的牌子,在我國的大小超市基本都能看到,這些外國牌子每一年都在中國瘋狂撈金,少則賺上個幾十個億,有的甚至賺到了數百億、上千億。
  • 這些美食明明是中國造,卻被誤認為是外國菜,只因名字「太洋氣」
    這些美食明明是中國造,卻被誤認為是外國菜,只因名字「太洋氣」我們中國飲食文化歷史悠久,不同的地區也都是有著不同種類的美食,每一道美食都有這屬於自己的名字,但有的美食起的名字聽起來卻像是從外國引進來似的,還被人誤以為是外國菜呢,下面這
  • 廚房中的外國貨,中國人每年為它貢獻1500億,被誤以為是國產品牌
    相信在很多人的廚房中,都有金龍魚的食用油,或者金龍魚的大米和白面,而且我們也經常聽到關於金龍魚的產品宣傳,可以說這個品牌已經被人們熟知。不過很多人可能不知道,金龍魚這三個字表面上看起來是中國名字,但實際上這個品牌是一個外國品牌,每年可以從我們身上賺走1500億。
  • 又一國產洗髮水崛起,進入行業前三,卻被誤認為是外國品牌
    但在艾媒諮詢發布的《2020年中國電子商務平臺十大洗髮水品牌排行榜》上,僅有一位中國品牌入榜,而其他的全是外國品牌。雖然只有一位,但這一品牌卻擠進了第二的位置,且年銷量達到了15億元。它就是阿道夫。可能有些人對於寶潔不了解,但寶潔旗下的品牌可以說是人盡皆知,海飛絲、潘婷、飄柔等知名洗髮水品牌都是寶潔旗下的產品。依託於寶潔優秀的產品質量和良好的營銷手段,寶潔旗下產品迅速佔領了國內市場成為主流,最高時甚至佔據了我國洗髮水市場的50%的份額。
  • 美國調味品巨頭:「臥底」中國30多年沒被發現,營收是海天2倍
    美國調味品巨頭:「臥底」中國30多年沒被發現,營收是海天2倍推薦語:俗話說「民以食為天,食以味為先」。別看調味品小小一份,但背後這「舌尖上的市場」可不小。中國產業信息網數據顯示,2012年,我國調味品行業市場規模約2012.4億元,到2019年卻達到了3345.9億元,發展速度十分驚人。據前瞻產業研究院預測:2020年我國調味品市場有望突破4000億。而說到我國最知名的調味品,相信很多人都會想到老乾媽、海天味業、李錦記、加加等等,而這其中,海天味業無疑是大家最為熟知、也是實力最強的。
  • 名字很像國貨的美國品牌,這兩個番茄醬基本上佔據了大部分市場
    昨天一篇「隱藏」中國的美國辣醬一年撈金300多億,常被誤以為是國產貨受到了大家的關注,裡面有一個受到爭議的點就是肯德基和麥當勞等這些快餐店用的番茄醬品牌。看了一下大家的評論,每個地方的肯德基裡面好像使用的番茄醬品牌不一樣,但基本上就是這幾個品牌:味好美、味可美、亨氏。
  • 這4大國產品牌,卻偏要取個英文名,被誤認為是洋貨
    這4大國產品牌,卻偏要取個英文名,被誤認為是洋貨大家也都知道,現在很多公司在發展的過程中,都會特別注重一個詞,就是「國際化」,其中最為著名的就是聯想,一家完全「國際化」的企業,公司的一切都已「國際」為主,而除了聯想,這4大國產品牌,卻偏要取個英文名,被誤認為是洋貨!
  • 一個日本知名品牌,在中國撈金25年,卻一直被誤認為是國產品牌
    一個日本知名品牌,在中國撈金25年,卻被誤認為是國產品牌我們國家因為市場龐大,很多國外的公司都紛紛進駐中國,想要分一杯羹,有的公司早早就進駐了中國市場,有的公司則是等中國市場成熟後,才決定進駐我們國家市場。
  • 4種地道的中國美食,卻被誤認為是外國菜,吃貨:只怪名字太洋氣
    我們中國食物在世界上都是非常出名的,只因為種類特別多,所以也被稱為美食大國,不僅呈現了8大菜系,而且每個地方還有著一些比較出名的地方特色小吃,如今中外交往比較頻繁,有許多老外也喜歡品嘗我們中國的食物,只不過有4種地道的中國美食,常常被我認為是外國菜,吃貨表示:只怪名字太洋氣了~
  • 這4家外國品牌企業,早已被我國企業收購,千萬不要再認錯了
    文:凱子近年來,我們經常可以看到一些類似新聞,我們國家某某品牌被外國收購,或者某些品牌是披著「國產外衣」的外國貨。其實,在我們國家早期發展的時候,確實有一部分品牌曾屬於我們中國,只可惜有的因為經營不善,有的因為品牌侵權,最後都被外國收購。
  • 備受外國朋友們喜愛的4種中國零食,看來外國人的口味變了!
    備受外國朋友們喜愛的4種中國零食,看來外國人的口味變了!中國的很多零食在外國也非常的受歡迎,畢竟現在在外國生活的中國人非常的多,就拿這次疫情來說,在外國生活的中國人看到國內疫情嚴重,都紛紛的買物資送給國內,讓人十分的感動。
  • 低調的日本空調巨頭,在中國紮根25年,常被誤認為是國產品牌
    但對於在中國紮根25年的大金空調卻少有人知,即便有消費者知道,也會誤認為大金空調是國產品牌。公開資料顯示,成立於1924年的大金集團,其實是一位日本空調巨頭。只不過因為十分低調、名稱又很中國化,所以才會常被誤認為是小眾國產品牌。
  • 阿里格力是本土造,海歸創了美團,這些洋品牌中文名字很有中國味
    文|龍溪來源|商業傳奇有沒有發現一個很奇怪的現象,在中國,有很多乍一聽名字以為是外國來的品牌,是本土造;而海歸創辦的企業和品牌,則相當有中國味;更讓人吃驚的是,很多洋品牌的中文名字,起得讓人叫絕。1、純本土造的洋名字一些企業打眼看名字,還以為是外國品牌,其實是地道的中國貨。現在大家對阿里巴巴已經很熟悉了,如果不熟悉,很多人可能就會認為是洋品牌。
  • 這種被誤認為是國內產品的啤酒,在中國每年價值英鎊
    文明,酒文化是最具代表性和知名度的歷史文化遺產之一,隨著酒文化在中國的迅速發展,如今在人們的生活中,他不僅是一種白酒,而且是從啤酒、紅酒和各種酒類中經過時代的演變而衍生出來的,我相信啤酒是眾多小夥伴們中最為熟悉的一種。
  • 日本知名飲料,一直被誤認為是國產品牌,一年在中國營收27億
    事實上,很多人並不知道的是,有一款日本知名飲料,在中國也是頗受到歡迎,它一直被誤認為國產品牌,一年在中國就營收27億元。這就是乳酸菌飲料界的著名品牌:養樂多。不妨讓我們來看看他們的故事。相比其他的飲料,乳酸菌發酵飲品在社會上風靡的時間,並不少,但是在20世紀的短時間內卻迅速興起,成為了市場上的寵兒,這是因為當時的社會,生產力剩餘,食物豐富的情況下,人們開始追求更加健康的生活方式,而乳酸菌產品所打響的促進新陳代謝,增進身體健康的口號,無疑更加具有吸引力。在此時,日本人率先抓住了其中的商機。
  • 比老乾媽還「牛」的辣椒醬品牌,在中國撈金31年,被誤認為是國貨
    眾所周知,隨著全球經濟不斷地發展,我國湧現出了許多知名企業,就比如華為、阿里巴巴,都是國際知名的品牌,但要說哪些品牌在國外飽受好評,那麼肯定會有下飯神器「老乾媽」,老乾媽源自於貴州,然後迅速風靡全球,也是「國貨」的代表之一!
  • 這家日本飲料巨頭,常被誤認為是中國品牌,每天賣出4000萬瓶
    從品牌力指數看,去年在國內市場排名第一的乳酸菌飲料品牌是蒙牛旗下的優益C,娃哈哈、養樂多分列第二、三名。 其中,養樂多(Yakult)常被誤認為是中國品牌,但其實是日本品牌,歷史可以追溯到1935年。經過85年的發展,現已成為全球知名的活菌型乳酸菌飲品製造商,產品遠銷全球40多個國家和地區。從官網了解到,其日銷量高達4000萬瓶,說它是日本的飲料巨頭也不為過。
  • 中國第一洗髮水品牌,一年賣出15億,卻被誤認是外國品牌,名字很耳熟
    可是這些洗髮水都不是中國國產品牌,真正國產品牌的洗髮水現在雖然已經登頂,成為國內第一的洗髮水銷售品牌,可是很多人還以為該品牌是國外產品。海飛絲其實不是國貨,而是保潔公司的子產品。 在2008年時,保潔公司已經成為世界上上市的第6大公司,全年利潤可以在世界排行榜中排到第14位。可見寶潔公司每一年能夠在海內外收穫多少消費者的歡心。
  • 5種「被誤認為是國產的外國品牌」,你基本上天天用
    我們在生活中常會遇見一些物品,它們標著中文名字,看起來像個地地道道的國產,卻都是國外品牌,而且我們大多數都用過。1、中華牙膏打著我大中華的旗號都不是國產,這誰能忍。後來被聯合利華收購了,成了美國品牌。2、雙匯火腿腸泡麵搭檔,大學生宿舍的「必備零食」,小朋友最愛吃的零食之一,在2006年以前,雙匯火腿腸確實是國產品牌,但之後就被美國一家公司收購了成為了美國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