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歲的武漢快遞小哥汪勇突然「紅了」——
《人民日報》稱讚他是抗疫時期的「生命擺渡人」,《新聞聯播》評價他「聚攏溫暖、守護英雄」,有媒體開始稱呼他「平民英雄」,還有人尊他「義士」或者「大俠」。
從保障醫護人員日常出行,到為金銀潭醫院解決用餐問題,再到給醫護人員修眼鏡、買拖鞋……在國內疫情形勢最嚴峻的時刻,在疫情的風暴中心武漢,凡人汪勇毅然決然地走出了第一步,從一名快遞小哥成了醫護人員的「大管家」。
今天我們要講的就是這一步背後不為人知的故事……
大年初一的逆行——「第一天腿都在抖」
大年三十的晚上,汪勇看到了一條朋友圈:金銀潭醫院的醫生護士求助,需要車將他們送到盤龍城。
汪勇做了半天心理鬥爭,最終編了個謊話,瞞著家人出了門。
第一次接送的是金銀潭醫院的一名護士。雖然事先對於自己被感染的風險有了預估,可是當真正和剛從醫院出來的醫護人員同坐一車的時候,汪勇還是感到害怕。
「她真正坐上來的時候我有點慌了。當時疫情造成的恐慌是特別嚴重的,每個人都覺得這個是很致命的東西。」汪勇回想起自己當時的狀態,「兩條腿抖了一天。」
送金銀潭醫院護士回家後,群裡的用車需求還在不停出現。雙腿發抖的汪勇決定繼續接送別的醫護人員。大年初一的這一天,他接送金銀潭醫院的醫護人員超過30人次。與平時開網約車不同,他開車的目的不再是為了掙錢。
「從第一個乘客下車開始,他們都想給我錢。」可汪勇不僅拒絕了他們,還對他們每個人說:「有需求了和我說,我能來接你就一定來接你。」
「我也怕出事,畢竟每個人的身後都有家庭。」可是,思來想去,汪勇實在不忍心看醫生護士們每天辛苦堅持,睡在科室的靠椅上不說,還要自己走回家。「我就說我多接一點嘛,哪怕接10天,萬一染上了,我就到醫院去。」
從一個人到一群人——「辦不辦得成我不知道,但我一定要去辦」
兩三天後,汪勇發現憑一己之力無法滿足金銀潭所有醫護的出行需求。他開始把金銀潭醫院需要用車的信息往其他群裡發送,並招募志願者,要求必須是「獨居、有防護裝備的人」。二三十人的車隊很快組建了起來,但由於用車需求實在太大,沒過多久就跑壞了3臺車。
隨著支援武漢的醫療隊越來越多,汪勇希望有更多的力量加入,滿足醫護人員的用車需求。通過在朋友圈發布求助信息,他聯繫到了一家共享單車的負責人,在醫院附近大量投放共享單車,滿足了醫護人員短距離的用車需求。
之後,汪勇和其他志願者又聯繫到了一家共享電動車公司,在金銀潭醫院周圍投放了四百輛電動車,滿足了更遠一些的交通需求。同時,汪勇跟一家網約車公司商議,希望他們加入,幫助解決醫護人員的出行問題。
「這個事情辦不辦得成我不知道,但我一定要辦,一定要去溝通。」
網約車公司的加入極大緩解了志願者司機的壓力。後來政府開通了從醫院到醫護人員住所的通勤車,交通問題得到根本性解決。
隨著接送的醫護人員越來越多,汪勇對醫院抗「疫」現狀更加了解:醫護人員眼鏡戴在護目鏡裡容易壞,手機屏碎了,需要買拖鞋、指甲鉗、充電器、秋衣秋褲……生活上有許多瑣碎的需求。一開始,許多需求只是「粗暴」地轉發,而在資源逐漸被整合後,只要在志願者群裡喊一聲,很快就有人來幫忙。
解決醫護用餐問題——「這輩子再不會經歷這麼有成就感的事」
在逐步解決交通問題的同時,汪勇得知,一些援鄂醫療隊夜班休息時沒有飯吃,就給他們提供了不少方便麵,醫護人員吃了一周後發了個朋友圈:「好想吃大米飯啊!」這讓汪勇很受觸動,「過來救命的恩人,我必須得讓他們吃上白米飯。」
汪勇開始聯繫餐館訂餐,得知是要為醫務人員供餐,不少老闆直接說「給你,不要錢」。由於缺乏資金,沒法給醫院免費,汪勇就只收食材費,自己還貼了不少錢。
由於嚴格的疫情防控形勢,能供應餐食的飯店太少了。在無法完全滿足醫護人員需求的情況下,汪勇多方聯繫,終於找到了一位經銷商,對方願意提供10萬件方便麵,暫時解決了醫護人員的吃飯問題。
但汪勇還是想讓醫護人員吃上米飯,於是又通過朋友輾轉聯繫上政府有關部門說明了情況。對方很快回應了,同意一家快餐生產廠家繼續生產,全力保障醫護人員用餐,只要求適時補辦手續。
「時間不等人,推一個小時推一天就不知道是個什麼結果。」
一個下午,汪勇成功解決了這個難題。他說「這輩子再不會經歷這麼有成就感的事了」,因為他的努力,金銀潭醫院的醫護人員不用再擔心吃飯問題了。
汪勇說自己是一個組局的人。出行、用餐,每組一個局,他就交付給一個人管理,再騰出手來做其他事情。因為平日裡和醫護人員接觸得多,汪勇知道給他們提供生活上的支援有多重要。
「我們能做的不多,不能像醫護人員那樣在一線救死扶傷,我們做的就是後勤,能把他們的後勤保障好,他們就不用操心了。」
出名之後——「我只是恰好被放在了聚光燈下」
大年三十從家裡出來後,汪勇的所有「資源」只有一輛車,但他漸漸變得「一呼百應」。事跡被國內外媒體報導後,汪勇做志願服務溝通也更高效了。但汪勇說,他只是用自己串出了一張網,在這場疫情中,每一個人都是拿命在扛,「每一個付出的人都是英雄」,「我只是恰好被放在了聚光燈下」。
媒體的報導讓汪勇接收到了更多捐贈,更多欣喜也是更大壓力,「面對更多人的捐贈,一點都不能囤積,任何囤積都是浪費,比不拿資源還要浪費,因為如果你不拿這個資源,那麼還有可能放到別的地方去發揮更大作用。我們只想一步一步去做,不斷地銜接上」。
隨著疫情形勢好轉,已經復工的汪勇還繼續參與志願服務。每天早上先為酒店的醫護人員送早餐,隨後到辦公室打卡上班,公司也支持他把志願服務做下去。最近,他關注到醫護人員長期高負荷工作的心理健康問題,對接了心理諮詢平臺,募集圖書,購買了一些零食、生活用品等,提高醫護人員生活質量。
2月底,汪勇終於從倉庫搬回家裡居住。兩歲多的女兒很黏他,他離家的一個月裡,常常因想他而哭泣,汪勇感到很愧疚。進了家門抱起孩子,汪勇笑著說,本來知道自己不能親她,「結果她主動親上來的,我躲都沒躲贏。」
現在,汪勇格外珍惜和家人相處的時光。他說,還是要堅持做對的事情,讓溫暖人心的力量得以傳遞,讓孩子以後長大了遇到事情,也能有擔當。
「累嗎?」經常有人問汪勇。
「扛得住這個階段命運給予你的艱難困苦,以後我可以扛得住自己所作的任何選擇。」這是他的回答。他相信自己,我們也相信他。
展開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