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風暴中心的「生命擺渡人」:快遞小哥汪勇的逆襲之路

2020-12-26 廈門網

  35歲的武漢快遞小哥汪勇突然「紅了」——

  《人民日報》稱讚他是抗疫時期的「生命擺渡人」,《新聞聯播》評價他「聚攏溫暖、守護英雄」,有媒體開始稱呼他「平民英雄」,還有人尊他「義士」或者「大俠」。

  從保障醫護人員日常出行,到為金銀潭醫院解決用餐問題,再到給醫護人員修眼鏡、買拖鞋……在國內疫情形勢最嚴峻的時刻,在疫情的風暴中心武漢,凡人汪勇毅然決然地走出了第一步,從一名快遞小哥成了醫護人員的「大管家」。

  今天我們要講的就是這一步背後不為人知的故事……

  大年初一的逆行——「第一天腿都在抖」

  大年三十的晚上,汪勇看到了一條朋友圈:金銀潭醫院的醫生護士求助,需要車將他們送到盤龍城。

  汪勇做了半天心理鬥爭,最終編了個謊話,瞞著家人出了門。

  第一次接送的是金銀潭醫院的一名護士。雖然事先對於自己被感染的風險有了預估,可是當真正和剛從醫院出來的醫護人員同坐一車的時候,汪勇還是感到害怕。

  「她真正坐上來的時候我有點慌了。當時疫情造成的恐慌是特別嚴重的,每個人都覺得這個是很致命的東西。」汪勇回想起自己當時的狀態,「兩條腿抖了一天。」

  送金銀潭醫院護士回家後,群裡的用車需求還在不停出現。雙腿發抖的汪勇決定繼續接送別的醫護人員。大年初一的這一天,他接送金銀潭醫院的醫護人員超過30人次。與平時開網約車不同,他開車的目的不再是為了掙錢。

  「從第一個乘客下車開始,他們都想給我錢。」可汪勇不僅拒絕了他們,還對他們每個人說:「有需求了和我說,我能來接你就一定來接你。」

  「我也怕出事,畢竟每個人的身後都有家庭。」可是,思來想去,汪勇實在不忍心看醫生護士們每天辛苦堅持,睡在科室的靠椅上不說,還要自己走回家。「我就說我多接一點嘛,哪怕接10天,萬一染上了,我就到醫院去。」

  從一個人到一群人——「辦不辦得成我不知道,但我一定要去辦」

  兩三天後,汪勇發現憑一己之力無法滿足金銀潭所有醫護的出行需求。他開始把金銀潭醫院需要用車的信息往其他群裡發送,並招募志願者,要求必須是「獨居、有防護裝備的人」。二三十人的車隊很快組建了起來,但由於用車需求實在太大,沒過多久就跑壞了3臺車。

  隨著支援武漢的醫療隊越來越多,汪勇希望有更多的力量加入,滿足醫護人員的用車需求。通過在朋友圈發布求助信息,他聯繫到了一家共享單車的負責人,在醫院附近大量投放共享單車,滿足了醫護人員短距離的用車需求。

  之後,汪勇和其他志願者又聯繫到了一家共享電動車公司,在金銀潭醫院周圍投放了四百輛電動車,滿足了更遠一些的交通需求。同時,汪勇跟一家網約車公司商議,希望他們加入,幫助解決醫護人員的出行問題。

  「這個事情辦不辦得成我不知道,但我一定要辦,一定要去溝通。」

  網約車公司的加入極大緩解了志願者司機的壓力。後來政府開通了從醫院到醫護人員住所的通勤車,交通問題得到根本性解決。

  隨著接送的醫護人員越來越多,汪勇對醫院抗「疫」現狀更加了解:醫護人員眼鏡戴在護目鏡裡容易壞,手機屏碎了,需要買拖鞋、指甲鉗、充電器、秋衣秋褲……生活上有許多瑣碎的需求。一開始,許多需求只是「粗暴」地轉發,而在資源逐漸被整合後,只要在志願者群裡喊一聲,很快就有人來幫忙。

  解決醫護用餐問題——「這輩子再不會經歷這麼有成就感的事」

  在逐步解決交通問題的同時,汪勇得知,一些援鄂醫療隊夜班休息時沒有飯吃,就給他們提供了不少方便麵,醫護人員吃了一周後發了個朋友圈:「好想吃大米飯啊!」這讓汪勇很受觸動,「過來救命的恩人,我必須得讓他們吃上白米飯。」

  汪勇開始聯繫餐館訂餐,得知是要為醫務人員供餐,不少老闆直接說「給你,不要錢」。由於缺乏資金,沒法給醫院免費,汪勇就只收食材費,自己還貼了不少錢。

  由於嚴格的疫情防控形勢,能供應餐食的飯店太少了。在無法完全滿足醫護人員需求的情況下,汪勇多方聯繫,終於找到了一位經銷商,對方願意提供10萬件方便麵,暫時解決了醫護人員的吃飯問題。

  但汪勇還是想讓醫護人員吃上米飯,於是又通過朋友輾轉聯繫上政府有關部門說明了情況。對方很快回應了,同意一家快餐生產廠家繼續生產,全力保障醫護人員用餐,只要求適時補辦手續。

  「時間不等人,推一個小時推一天就不知道是個什麼結果。」

  一個下午,汪勇成功解決了這個難題。他說「這輩子再不會經歷這麼有成就感的事了」,因為他的努力,金銀潭醫院的醫護人員不用再擔心吃飯問題了。

  汪勇說自己是一個組局的人。出行、用餐,每組一個局,他就交付給一個人管理,再騰出手來做其他事情。因為平日裡和醫護人員接觸得多,汪勇知道給他們提供生活上的支援有多重要。

  「我們能做的不多,不能像醫護人員那樣在一線救死扶傷,我們做的就是後勤,能把他們的後勤保障好,他們就不用操心了。」

  出名之後——「我只是恰好被放在了聚光燈下」

  大年三十從家裡出來後,汪勇的所有「資源」只有一輛車,但他漸漸變得「一呼百應」。事跡被國內外媒體報導後,汪勇做志願服務溝通也更高效了。但汪勇說,他只是用自己串出了一張網,在這場疫情中,每一個人都是拿命在扛,「每一個付出的人都是英雄」,「我只是恰好被放在了聚光燈下」。

  媒體的報導讓汪勇接收到了更多捐贈,更多欣喜也是更大壓力,「面對更多人的捐贈,一點都不能囤積,任何囤積都是浪費,比不拿資源還要浪費,因為如果你不拿這個資源,那麼還有可能放到別的地方去發揮更大作用。我們只想一步一步去做,不斷地銜接上」。

  隨著疫情形勢好轉,已經復工的汪勇還繼續參與志願服務。每天早上先為酒店的醫護人員送早餐,隨後到辦公室打卡上班,公司也支持他把志願服務做下去。最近,他關注到醫護人員長期高負荷工作的心理健康問題,對接了心理諮詢平臺,募集圖書,購買了一些零食、生活用品等,提高醫護人員生活質量。

  2月底,汪勇終於從倉庫搬回家裡居住。兩歲多的女兒很黏他,他離家的一個月裡,常常因想他而哭泣,汪勇感到很愧疚。進了家門抱起孩子,汪勇笑著說,本來知道自己不能親她,「結果她主動親上來的,我躲都沒躲贏。」

  現在,汪勇格外珍惜和家人相處的時光。他說,還是要堅持做對的事情,讓溫暖人心的力量得以傳遞,讓孩子以後長大了遇到事情,也能有擔當。

  「累嗎?」經常有人問汪勇。

  「扛得住這個階段命運給予你的艱難困苦,以後我可以扛得住自己所作的任何選擇。」這是他的回答。他相信自己,我們也相信他。

展開閱讀全文

相關焦點

  • 快遞小哥汪勇出自傳:「生命擺渡人」轉型「愛心擺渡人」
    順豐快遞小哥汪勇,因疫情期間的突出表現,被《人民日報》評價為「生命擺渡人」。昨日,長江日報記者收到汪勇剛剛出版的自傳《生命擺渡人》。這本由人民日報出版社出版的新書,是國內首部以一個快遞員和抗疫志願者雙重身份、展示武漢戰疫故事的口述自傳。  汪勇向記者透露,他目前正在聚合志願者團隊的力量,從事公益事業,要做一個「愛心擺渡人」。
  • 抗疫平民英雄事跡:「生命擺渡人」順豐小哥汪勇事件網絡輿論分析
    致敬抗疫逆行者,順豐快遞小哥汪勇被譽為寒冬中的「生命擺渡人」,這一事件在網絡上引發網友討論。從大年三十獨自一人接送金銀潭醫院職工上下班,到帶領其他志願者共同保障金銀潭醫院職工就餐,出行問題,疫情難關時刻,汪勇挺身而出的奉獻精神帶給無數網友感動。
  • 「生命擺渡人」汪勇:我們這一代年輕人很棒
    35歲的順豐快遞小哥汪勇,在疫情初期,憑一己之力,搭建起一條醫護人員後勤保障線,被譽為「生命擺渡人」。在他看來,武漢在院病例清零是戰「疫」裡程碑式的關鍵節點。「武漢處在疫情的『風暴眼』,全國各地的力量匯聚於此,終於把困難克服掉。
  • 《生命擺渡人》出版:為什麼汪勇會成為英雄?
    近日,由汪勇口述、沈嘉柯著的《生命擺渡人》一書由人民日報出版社出版發行。「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這是武漢抗疫一線快遞小哥汪勇的故事,也是疫情期間千千萬萬個平民英雄的故事。該書以汪勇的故事為出發點,最大限度地還原了真實的武漢,講述了武漢在疫情最嚴重時期經歷的苦難、付出的代價和做出的英勇抗爭的全貌。書中描繪了疫情之下一個個普通人共克時艱、守望相助的動人場景,並通過講述汪勇的個人成長經歷,刻畫了一個原本平凡的人,如何在關鍵時刻勇敢站出來成為一位平民英雄。書中還收錄了部分金銀潭醫院醫護人員日記手稿,以最樸素的文字,展現武漢抗疫一線情況,講述白衣戰士的心路歷程。
  • 汪勇:穿梭在生死線上的「生命擺渡人」
    當疫情突如其來,他從自己一人無償接送武漢金銀潭醫院的醫護人員上下班,到組建起龐大的志願者隊伍,保障醫護人員出行、用餐等各方面需求,為無數醫護人員搭起一條強大又溫暖的保障線。他是醫護人員的「哆啦A夢」,被國家郵政局授予「最美快遞員」,也被大家比作「生命擺渡人」。每日在生死線上穿梭,但汪勇卻愈戰越勇、從不退縮。
  • 沈嘉柯:《生命擺渡人》引子
    他也不知道,自己會熄滅在人世間,化為夜空中的星。 喻家山的教工家屬區,已是國之棟梁的名校教授,人到晚年仍然精神矍鑠,老驥伏櫪為國效力。他們當時也不知道,自己會等不到 2020 年的春天。 ...... 高鐵站裡出國旅行闔家歡樂的人們,更加想不到,竟會陷入顛沛流離。
  • ...汪勇連升3級,國家授予特別獎:時代永遠在獎勵解決問題的擺渡人
    來源/伯馬教育(bomajiaoyu)2020年突如其來的疫情,拷問著我們每個人的良心, 在血雨腥風的武漢,有這麼一個普通人成為了從天而降的英雄,他就是順豐小哥汪勇,他到底做了什麼事?說出來可能會驚得各位眼珠子都掉下來。在疫情期間,他以一個快遞員的身份,撬動了醫護人員的整條後勤保障線。他,撐起了武漢最後的體面,點擊視頻看感人故事。
  • 一人築起一條後勤保障線,是什麼讓這位「最美」快遞小哥成為生命...
    2月26日,國家郵政局印發通知,決定授予順豐速運武漢分公司快遞員汪勇同志「最美快遞員」特別獎,並號召全行業向他學習。這個順豐快遞小哥到底做了什麼事,能夠獲此殊榮?據報導,疫情期間,汪勇以一個快遞員的身份,為武漢醫護人員築起了一條後勤保障線。
  • 《生命擺渡人》致敬抗疫中的平凡英雄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桂傑)近日,由快遞小哥汪勇口述、沈嘉柯著的《生命擺渡人》一書由人民日報出版社出版發行。作者說,謹以此書,致敬「生命擺渡人」汪勇,致敬每一位英雄的中國人民。
  • 五四青年獎章獲得者 生命擺渡人快遞員汪勇的「抗疫戰車」車牌被...
    快遞生態圈主要目標群:(投資人 私募基金 券商機構 各地方政府決策者 快遞監管部門 快遞經營者 媒體從業者 快遞上下遊經營者 加盟網點老闆 年薪30萬以上快遞物流從業者 ) 添加公眾號之前請閱讀提示,是否屬於該目標群 摘要|因為戰疫期間駕駛的「抗疫戰車」車牌將被湖北省檔案館永久保存,「抗疫超人」汪勇本人需重新申領新號牌,6月10
  • 頭條|這場大會上,「生命擺渡人」汪勇受聘為武交院思想導師
    湖北物流職教集團理事長、武漢交通職業學院校長王進思,湖北物流職教集團副理事長、湖北省物流協會會長董海鷹,還有來自省內院校、企業、研究機構、雜誌社等53家單位以及我校師生代表共130餘人參加了會議,會議由武漢外語外事職業學院副校長劉丹和武漢航海職業技術學院副校長魏智勇共同主持。▲大會現場湖北物流職教集團理事長、武漢交通職業學院校長王進思致歡迎辭。
  • 廣州快遞員:疫情下的城市「擺渡人」
    「以前覺得這只是一份工作,疫情期間送件覺得是一種使命。」餘康是中通快遞廣州漁沙坦網點的一名快遞員,在廣州已經送了8年的快遞,「面對國家這麼大的事情,我們每個人都會想要盡一點力量。」特殊時期,穿梭在大街小巷的快遞小哥們搭起了一條「流動的生命線」。從買菜、點外賣,到網購防疫物資、運送網購商品,各大物流企業的快遞小哥成為了維持都市生活的「擺渡人」。
  • 「戰疫」下的城市擺渡人·快遞|疫情下的「逆行小哥」
    疫情封城 快遞成為不可或缺   4月,夜裡的春寒與白天的暖陽交替攻守,焦灼的夏日似乎還恍惚不定,猶如新冠肺炎疫情讓人們度過了一個灰色而漫長的冬天。   早晨7點剛過,80後順豐快遞小哥俞利青已經開始了一天的工作。取件、分揀、裝車,一連貫的嫻熟動作佐證著他已是一個從業3年有餘的老手。
  • 人民戰疫 致敬英雄 快遞小哥汪勇:從「生命擺渡人」到「愛心擺渡人」
    人民戰疫 致敬英雄 快遞小哥汪勇:從「生命擺渡人」到「愛心擺渡人」 2020-09
  • 青島快遞小哥圖記:疫情下城市的「擺渡人」
    半島記者 陸金星面對疫情,島城不僅街上的人、車少了,超市農貿市場的人也少了很多,足不出戶的網購在家庭生活中所佔比例更高了一些。這也更忙壞了快遞小哥這些疫情下城市的「擺渡人」。3月2日,記者在京東青島株洲路營業部了解到,外地到達青島的快寄每件至少要消毒四遍,快寄小哥們每天平均送貨一百多件,工作時間近12小時。
  • 都市生活擺渡人:快遞小哥外賣小哥背後的故事
    「時間本來是為人服務的,一旦下單,顧客開始用時間來評價人、控制人。」對外經貿大學教授、中國青少年研究會副會長廉思過去一年把研究目標鎖定在快遞小哥和外賣小哥身上,「外賣、快遞小哥是服務者,也是消費者,他們被時間異化控制,倒逼全社會的緊張。」
  • 《時代周刊》封面的外賣小哥,是每一個平凡的中國人
    疫情期間,他選擇堅守一線,每天跑一百多公裡,派送50多單,給在家隔離的人們運送米麵油鹽菜藥等生活物資。對於自己登上《時代周刊》,他說,很多人都在默默付出,自己只是做了平凡事的平凡人,榮譽應該共享。今年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後,中國社會生活一度被按下「暫停鍵」。為配合政府戰「疫」,億萬中國民眾按照要求在家隔離,各個社區也紛紛實行封閉式管理。
  • 沈嘉柯:聚攏溫暖的「生命擺渡人」(人民日報出版社)
    【節選自《生命擺渡人》 汪勇口述、沈嘉柯著 人民日報出版社】急上加急,醫護人員的吃飯問題火燒眉毛解決交通問題的同時,另一個基本需求,也像一座山,橫亙在汪勇面前。疫情期間,金銀潭醫院的值班人員大多住在各處的酒店。
  • 「最美快遞員」汪勇與大學生雲對話:來不及沮喪和難過!
    近日,湖北工業大學2020年愛國主義教育系列活動「青年雲對話·戰『疫』青春」在線上舉辦,被譽為「最美快遞員」的汪勇以在線直播的方式,與大學生們分享了他的戰「疫」故事。據介紹,疫情期間,35歲的武漢快遞小哥汪勇從大年三十獨自一人接送金銀潭醫院職工上下班,到帶領其他志願者共同保障金銀潭醫院職工就餐、出行等問題。
  • 生命「擺渡人」
    新華社記者 沈伯韓攝44歲的李華是武漢大學中南醫院車隊司機,該院整體接管武漢雷神山醫院後,李華擔負起轉運新冠肺炎病人的新任務,成為雷神山醫院的一名「擺渡人」。圖為3月7日,李華(右)在病人登車後和同事一起將輪椅抬上急救車備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