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嘉柯:聚攏溫暖的「生命擺渡人」(人民日報出版社)

2020-12-13 沈嘉柯

【節選自《生命擺渡人》 汪勇口述、沈嘉柯著 人民日報出版社】

急上加急,醫護人員的吃飯問題火燒眉毛

解決交通問題的同時,另一個基本需求,也像一座山,橫亙在汪勇面前。

疫情期間,金銀潭醫院的值班人員大多住在各處的酒店。

酒店在那個時候也沒法提供餐食,春節放假期間,人手不夠,封城了更加措手不及。醫護人員吃不上飯,要麼吃泡麵對付一下,要麼啃個麵包。

發現這個問題之後,汪勇想辦法募集了2萬塊錢,給這些醫護人員買來了方便麵、餅乾、礦泉水。

泡麵吃了一周後,有個護士小妹妹發了一條朋友圈: 「我好想吃大米飯啊!」

這條朋友圈,刺痛了汪勇。

「人家大老遠那麼辛苦地跑到這裡來救人,卻連一頓大米飯都吃不上,我心裡很愧疚。」

汪勇決定,無論怎樣,也要讓他們吃上一頓熱乎的大米飯。

在網上發出信息之後,汪勇聯繫上了一家飯店,對方願意以成本價16元一份的套餐賣給汪勇。

這30份總計480元,汪勇自己掏錢買下來,送到了醫院。

「為什麼不收錢呢?」

「人家是來救你命的,你還問人家要錢,我說不出口。」但是汪勇也意識到了吃飯需求的問題,自己這樣墊錢去買,只能解決一頓,長遠來看,這肯定行不通。

於是,汪勇決定繼續尋找資源。

汪勇發布的求助信息迅速在網絡上傳播,很快就有兩家餐廳與汪勇取得了聯繫,承諾每天免費為金銀潭醫院的醫護人員提供100多份盒飯。

但是,供應了幾天之後,汪勇發現,這兩家餐廳每天還要為其他醫院供應2000多份餐食,產能達到了極限。

汪勇開始籌劃,搞一家專門保障醫護人員餐食的餐廳。他當時的出發點是,「我對接的兩個供餐的餐館,是原來正在供餐的餐館,他們的壓力特別大,我需要為他們分流。不然的話,我擔心把他們壓垮了,會導致一個很壞的結果,就是其他小的餐館肯定也隨之崩塌吧」。

「因為當時的就餐壓力是持續地增高,不知道他們在哪個點就撐不住了。所以我想的是做連鎖,對接了一個餐館,讓它恢復營業。只要稍微有點盈利就行,因為老闆應該也想做公益。」

汪勇當時是這麼想的,對於餐館來說,做餐的一點盈利,就給員工。畢竟人家也是要謀生的。

他只要花4天盤活一個位置,有個600份到700份的產能,再花時間去搞定下一家,「我想搞7家左右,應該能夠滿足需要」。

怎麼才能找到符合這些要求的餐廳呢?

汪勇想到了「掃街」。

「掃街」就很簡單了。說到這,汪勇略帶興奮:「我當時直接找人,直接在群裡喊,我馬上要去哪個位置,要做什麼事,你們有多少人多少車要來?我需要5臺,不到5分鐘,5個人就報名了。」

對於汪勇來說,經過了與滴滴合作的歷練,他在援助過程中又積累了經驗,贏得了大家的信任,做事越來越駕輕就熟。

他給這5個人分配任務:「我們要做的事情,是從現在開始,在這個地區裡面沿路走,大的酒店、大的餐館,只要看到開門了,你們就進去,問老闆的姓名、電話,把定位發給我,我就按照你們收集來的信息,去一家一家談。」

在汪勇談這一家的時候,他的夥伴就去找另外一家,他們這個團隊的默契越來越好。

此刻的汪勇,像個商業高手,精準定位,直奔主題。他們要找的,就是打開店門的餐廳,有人在裡面抽菸、喝茶、聊天的這種。再跟店老闆聊,你們願不願意恢復生產,願不願意為醫護人員出一把力。

汪勇找到了餐廳的老闆,第一步是加老闆微信。

加上了微信,他就說:「哎,您要是有時間,看下我朋友圈啊,我前面幹了什麼,都在裡面。現在我需要處理的,是吃飯。」

汪勇其實是故意的,故意把他之前和滴滴、美團、摩拜的對接結果曬到朋友圈。

餐廳老闆們看到他順利解決了金銀潭醫護人員上下班的問題,就知道他現在的角色了。這樣汪勇就不必再浪費口舌,反覆解釋了。

「您這邊現在因為疫情原因,場地空著也是空著,您看能不能這樣,場地能不能不收我的費用。人工的話,您覺得需要收費的話,我們可以聊一下。」

其實汪勇的側重點,就在於人工免費、場地免費。這樣他才能以最低的成本,弄到最多的餐飯給醫護人員。

做餐的原材料,比如青菜,汪勇就找到了免費提供的人。

青菜免費了,真正需要掏錢的,就是一些調料、盒子、筷子,加上肉。那麼汪勇的壓力就不大了。

那個肯提供餐廳資源的老闆叫江志,他的餐廳名字叫鑫釜山烤肉,這是一家本地的連鎖自助餐廳,江漢路有店,司門口也有一家店。

其實,汪勇在找到這家烤肉店之前,已經和另外一家聊得差不多了。那家大概每天需要收他1200塊錢,人工費已經談到可以接受的程度,場地不要他的錢。

不過汪勇還是要找一下,看有沒有更優的選擇。

這是其中一個志願者朋友介紹的。

這個志願者告訴汪勇:「可以跟老闆聯繫一下,他可能跟你想法一致。」

疫情之下,太多人願意為了這個城市出錢出力,主動而踴躍。

汪勇給那位江總打了電話過去,說了一下現狀。

這位緊急時刻毅然出手的餐廳老總說:「兄弟,我和你看到的情況一樣,我做餐飲十幾年,我知道現在供餐是什麼情況,而且它會持續地增壓。」

不過,他又說:「我願意。我的材料我的場地免費,員工免費。我們一起來幹這個事情。」

汪勇對這位鼎力支持他的餐廳老闆充滿感激。

他們,心甘情願。

第二天一大早,汪勇就去了烤肉店裡。

餐廳老總把所有員工召集起來,汪勇和他們一起開了一個安全會,交代清楚,關於這個病毒,大家該注意什麼。

汪勇說:「之後我把我的護具提供給了他們。」

萬事俱備,只欠東風。當天下午,汪勇和他團隊的人全部出去問,滿市場地找食物原材料。

「你家賣什麼?好,萵苣。萵苣最低多少錢?」

……

一家家地問,一家家地找,最後匯總起來,做出一個表格。

汪勇找最便宜的兩家去談。

然後,再通過微信朋友圈,「我之前幹嗎,我現在準備幹嗎,有一個老闆已經免費給提供場地、員工了,我現在準備給醫護人員做餐飲,想得到您一些幫助,您可能有些東西賣不出去,我們可以拿走嗎?或者便宜點給我們」。

「青菜本來賣1塊6,1塊給我;那魚,老闆說,『這4600斤你要都拿去』,我說要不了那麼多,我拿1000斤吧,以後的給我成本價。」

太多人,願意幫助汪勇。「幫他,也是幫助我們自己」。

汪勇還跟老闆商量說:「以我的名義收費也可以,以您的名義收費也行,我們最後定的是10塊錢一份,因為我們的大米免費,部分蔬菜免費,肉要錢——肉基本上沒有免費的,當時肉很緊張,必須得花錢買——加上肉,加上盒子、筷子、調料、水電煤氣,都算老闆的,算下來的話成本大概在7塊錢。我想收10塊,多出的3塊錢,700份,2100塊錢,分給那幾個夥計嘛,10個夥計一個人200塊錢。」

汪勇說:「其實我當時不知道,他們的老闆,居然是全額給他們發工資的,是後來店被關了之後,我才知道的。」

大疫當前,烤肉店老闆江志的做法,有情有義,幫助了志願者,也承擔著社會責任,這樣的人,給予了大家人性的溫暖。

今年46歲的羅文懷,也是汪勇志願者團隊的一員。

他是武漢市第36中學的一名英語老師。從大年初四開始,當起了接送醫護人員的司機。加入汪勇團隊後,他先是送餐,也就是開著車在城裡面送盒飯。

他們從司門口的一個餐館裡面,把盒飯給每個小車一分,再送出去。

羅文懷主要負責送漢口的一些醫院,比如江岸區的普仁醫院等。

到了下午,羅文懷就參與買菜的事。

羅文懷回憶:「這個買菜啊,我們跑的地方就很多了。我們住在漢口這邊,盤龍城這邊。一開始還跑到漢口北大市場,後來漢口北大市場有新冠病毒人員確診了,就關閉了,要清掃殺毒之類。」

汪勇當時告訴羅文懷,要他們把門面上留的電話記下來,先打電話,看看有沒有滯留在武漢的。如果對方店裡有蔬菜存貨的,就把它買過來。

最後,因為在漢口這邊的購買都不成功,他們直接去武昌那邊的白沙洲農貿大市場。

羅文懷回憶:「我們在農貿大市場每個攤位問價,後來我就看到了一些菜農,他們是武昌江夏區的菜農。我就跟他們聊上了,直接從菜農那裡買菜就會更便宜一些。當時我們就買了600多斤的蔬菜。」

然後,他們把這些蔬菜分到各個志願者的小汽車裡,把菜拖到司門口餐館裡面去烹製。

「一開始我們主要圍繞著送餐、買菜包括作料、米油糧等工作。上午送餐,下午送完餐之後就到處去購置物品,回來時還要買一次性的碗筷、飯盒等。」

汪勇同時還給滴滴司機供餐,他在朋友圈通知了他們。

第二天開始,餐館那邊就排了很長的車隊。

這家自助烤肉店做了沒多久,就被喊停了。

汪勇說:「還是因為影響力太大了,街道的人都知道這個地方在給他們送盒飯,有人考慮到風險,就舉報了。」

相關部門的人來了之後,汪勇也跟他們回去了。

「我想儘量還是溝通,我們不開業,我們生產了之後就送出去。」

汪勇估算下來,當時大概花了小1萬塊錢,因為那些餐盒、調料什麼的不能只準備幾天的,一準備就是半個月的量。

違法違規的事情不能做。

「明文規定是不允許任何餐飲企業開門,因為面對面吃飯之類,會成為一個很大的安全隱患,成為一個傳播源。」

那時候,汪勇其實還想對接一個有資質的供餐企業。

於是他要來所有有資質的定點供餐機構的電話,一家家去溝通。

汪勇對支援的醫護人員說:「我不想你們果腹,我希望你們吃好。

「我這幾天要對接一個供餐企業,還是想給你們繼續提供,像你們之前吃到的那麼好吃的飯菜,所以我可能暫時沒有時間管你們這幾天的吃的了,你們得自己想想辦法。」

其實最讓汪勇傷心的,是他在跟有資質的指定供餐點談判時的遭遇。

汪勇會開門見山地問他們有沒有產能:「因為很多指定供餐點缺人手,沒有產能,跟他們談再多沒用,多100份都做不出來,談下去純粹是浪費時間。」

「OK,有產能,每天給我做1000份都沒問題。」

汪勇就繼續談費用的問題。

「我可以給您提供免費的大米、免費的蔬菜,您只需要出點肉、出點調料,您需要盒子,我都可以提供給您,而且這些飯做了之後,不需要您送,我安排人來送出去。」

汪勇盡最大能力,給出種種承諾。

「您賣給我多少錢一份,能不能便宜點,我這個全部是送給醫護人員吃的。」

然而所有人的回答都出奇的一致,統一一個價錢:40塊錢一份。

「你提供再多的東西,他都是40塊錢一份。所以那個時候我特別寒心,為什麼你們就不願意伸手幫一下。大家都這麼難嗎?還想著掙錢哪?」

就這麼卡在錢的問題上了,這讓他心裏面真的很痛!

解決一個難題,又冒出一個難題。

汪勇團隊的日常一天

2020年3月7日,武漢的疫情首次進入兩位數,這一天發布的3月6日新增確診數字,降到了74人。除武漢之外的湖北其他地區,紛紛清零。

當天早晨,太陽照常升起,陽光露出幾分明媚,我們武漢人覺得,在驚蟄之後,這是一個好消息。

汪勇所在的各種援助微信群,其中有一個叫「維也納酒店後勤群」。

疫情漸漸穩定,援助武漢的醫療隊語氣也有了輕鬆的氣息。

群裡的醫護人員開始擔心起自己的體重,他們的夥食已經獲得了很大改善,有些人甚至開始變胖,迫切需要體重計。

一位網名叫「晨曦」的醫護工作者開玩笑:「看這架勢,稱個體重還得上桌子?有點分量的還不敢上去呢,怕把桌子壓壞了。」

另外一位「goodluck」則配上一個機靈的表情符號:「不要緊,你們都那麼瘦。」

還有人曬出了午飯的菜品,名稱依次是:萵苣、胡蘿蔔燒羊肉、小炒肉、清炒菜薹、剁椒魚頭、萵苣燒鴨肉、麵條、水餃……

維也納酒店總經理彭廣偉說道:「體脂秤放在大堂書桌這裡,大家路過可以使用。昨天又買了羽毛球、桌球、跳繩放在前臺,大家也可以到前臺租借,勞逸結合。」

就在當天,汪勇通知群裡所有人:「今天馬上會補面膜過來,各位務必每人領一盒,如果同房間在上班,請下班後來領取,我近期會一直收集,到了再下分給各位。」

此次汪勇搞到的補給品是144盒百雀羚面膜。

這對於愛美的女孩來說,也是個好消息。

群裡的「娜娜」迫不及待地問:「幾點到,面膜?上次下樓沒看見。」

汪勇回答:「預計15分鐘吧。每人都有,志願者送來的。」

「男的有不,勇哥?」一位網名叫「一千顆眼淚」的醫護人員問。

「有。」汪勇說,「會持續收集這個物資,持續供給。」

在另外一個「全國援漢醫護團隊」的聊天群裡,汪勇發布了同樣的消息。醫護人員紛紛跟著發出開心的聊天表情。

其他細碎的求助,仍然在源源不斷地發出來,汪勇越來越熟練,讓雙方馬上聯繫上。

「勇哥可以幫忙買個手機膜嗎?iPhone X和XR。」

「問題不大,C羅修眼鏡和手機。以後手機、眼鏡類問題直接@他處理,他是我老哥,我們一起為各位服務,你們找到我這裡我也是轉達。」

C羅是另外一位志願者,也就是汪勇團隊裡的羅文懷。

從手機被酒精搞壞了、眼鏡腿斷了,電動車、小汽車打不著火了,缺少指甲剪,再到襪子沒有了,羅文懷的「後勤工作」極為瑣碎,但正是這些微小的事情,困擾著醫護們,解決了問題,醫護人員就不必分心,能夠專心救治病患。

羅文懷堪稱汪勇團隊裡的後勤部長,分工合作,盡最大努力協助醫護們戰「疫」。

在群內,他的網名後直接就是他的手機號碼,以方便醫護人員聯繫。

羅文懷提醒大家:「各位醫護衛士、白衣天使們,修手機的師傅讓我轉告大家,手機消毒時不要直接往手機上噴,最好噴在布或溼紙巾上,然後用它們擦拭手機,以免手機進水,央視記者三個手機都是因為這壞了,僅修好了一個,另外兩個因泡水嚴重,主板都被腐蝕,修不了!」

與此同時,在「金銀潭夢百合酒店後勤保障服務」群裡,兩位女性醫護人員之間,在傳遞著一條令人揪心的消息。

「需要帶幾句話鼓勵一下病人,我發給你啊!」

一名姓黃的患者,1973年生,現在在金銀潭醫院南七樓重症監護室。

「鼓勵他一定要有信心,家裡人需要他,他的哥哥已經因這個病去世,家裡父母80多歲了,受不了失去兩個兒子的打擊!謝謝你們,多照顧他、多安慰他!」

「好的!會幫你轉達。」

「你們也保護好自己。」

對於汪勇來說,像這樣的日子,從他忙完了接送、供餐、找洗衣機之後,每一天都在重複著。源源不斷地出現需求,源源不斷地解決問題。醫護們一天有需求,他就一天不停歇。

2020年3月8日,在國際勞動婦女節這一天。

「金銀潭醫院夢百合酒店後勤保障服務」群裡,汪勇邀請了幾個愛心人士,大家送上他們的祝福及紅包。

「真心感謝各位醫護人員馳援武漢,在最危急的時刻,那麼多的未知,我深切地知道你們經歷了什麼。隨著疫情的散去,需要我們提供的服務將越來越少,在此衷心祝願各位及家人安康,越來越好,常聯繫哈」。

「任何時候我還是你們的那個勇哥,我變不了,不管我以後發展成什麼樣子,在你們面前就是最初的那個我,愛你們喲!」

武漢,終於走出至暗時刻

那段日子,整個武漢,所有的人,都籠罩在壓抑的陰雲中。

作為一個志願者,華猛有最悲傷的時候:「最初的那二十幾天,那是武漢最困難的時候。特別是在路上開車,空蕩蕩的,只覺得,這像很多災難片裡面的一樣,只剩空曠的城市。實際上人都在房間裡躲著。武漢沒有了往日的喧譁和熱鬧,一個人在路上開著車,覺得自己像一個特別孤獨的人。也不知道希望在哪裡,或者是路在哪裡,只覺得很悽涼。」

希望啊,希望在哪裡?

陳勝是武漢市關東街道辦的一名副科級聘任幹部,是個「90後」。當2020年1月新冠肺炎疫情警報拉響時,他也開始了這場捍衛「希望」的戰鬥。

疫情初期,陳勝就接送重症病人往返火神山、雷神山醫院。隨著疫情暴發,他每天往返於各大方艙醫院、醫院和居民區,負責接回治癒患者。

2月23日,從火神山、各方艙醫院、各公立醫院接回累計17人,1個孩子送兒童醫院,1個孕媽媽送省人民東院。因任務繁重,接送隊伍已補充力量,但仍不知波動曲線的拐點何時真正到來,但治癒病人越來越多,這恰是一座城市即將復甦的前奏,更是萬物生民競自由的希望。

「自從好不容易搞到這輛專業救護車,我就好像成為專業救火隊,電話被打爆,一個點位還沒有跑完,又接到各種『執行任務』的催命呼叫。把我劈成三瓣五瓣用吧,我也想多拉病人,可實力不允許啊!堅持堅持再堅持,不放棄,直到把全部病人送進方艙,又把全部病人接回來。」

朋友們為他擔心,每天接觸感染的患者,太危險了,他卻覺得:「每天幹點實事,內心充實滿足,但憑良心吧。」

陳勝每天都在朋友圈更新,發著來自「現場的聲音」。他對我說:「我之所以每天更新,不是愛發朋友圈,而是想通過這個現場的真實場面,給朋友圈的朋友一種希望。」

3月17日,他又接回9家醫院治癒的患者29人。就這樣,他開著一輛印有「武漢加油」字樣的救護車,累計接送新冠肺炎病人超過1000人。

有一句經典電影臺詞如是說:「希望是個好東西,也許是世間最好的東西。」

事後看來,希望其實就在每一個堅持的人身上。是汪勇,是汪勇團隊的志願者,是如他們一般的志願者,是援漢援鄂的醫護,是在社區基層對得起良心的工作人員……是所有努力的人,共同找回了希望。

八方馳援,全國支持,讓武漢的醫護們得以輪替。

雷神山醫院、火神山醫院,以震撼世界的速度飛快地建起來。

時間進入2020年2月中旬,愁雲慘澹中的武漢人,忽然看到了異乎尋常的消息。

一個穿著生活裝的武漢嫂子,戴著口罩,在方艙醫院裡跳起舞來。漸漸地,女患者帶動男患者,這些阿姨大叔們,還有年輕人,被帶動起來。他們在穿著白色防護服的醫護帶領下,翩翩起舞。

這群胖胖的「米其林」醫護人員,努力活躍氣氛,一掃方艙醫院的抑鬱。

有的方艙醫院內,來自新疆的護士,教大家學扭動腦袋的傳統民族舞,而源自海南的搖擺儋州調聲,散發出熱帶風情的韻味。

還有的方艙醫院裡,大家和著《火紅的薩日朗》,跳起了四川壩壩舞。《冬天裡的一把火》的伴奏音樂響起來,更多男患者也加入舞群裡。

這些人展開眉頭,露出笑容。再加上武漢人天生爽朗奔放的響亮笑聲,網友們驚訝了。按常理,這些不幸感染病毒的患者應該處於壓抑而沉悶的狀態。

人類在面對未知病毒時,恐慌、害怕、戰慄,都是常態。

然而,要麼恐懼壓倒我們,要麼我們去直面恐懼。

用什麼來化解內心的恐懼?

唯有關懷、溫暖和愛,重新鼓舞起鬥志,才會有笑聲。

有一篇外國小說裡說:「我們的人生中真正可怕的不是恐怖本身,恐怖的確在那裡……它以各種各樣的形式出現,有時將我們壓倒。但比什麼都恐怖的,則是在恐怖面前背過身去、閉上眼睛。這樣,我們勢必把自己心中最為貴重的東西轉讓給什麼。」

在這個時刻,廣場舞有了截然不同的意義。打太極,做健身操,大家相互取暖,樂觀起來。

是中國工程院副院長、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校長王辰院士建議,在武漢改造體育館等大型場所,開建方艙醫院。

據專家總結:新冠肺炎疫情的顯著特點是,80%—85%的患者是輕症,甚至可以自愈。或者給予一定的規範對症的醫療照護,警惕其發展為重症就可以了。最關鍵的是,要把這部分病人隔離,避免擴大疫情傳播。方艙醫院在醫學上,全稱為「方艙庇護醫院」。

當時,中央提出「應收盡收、應治盡治」的工作方針,方艙醫院落實了這一方針。

王辰院士在新華社的一次採訪中說道:「啟動建設方艙醫院,正值武漢疫情最嚴峻的時候。當時武漢的醫院一床難求,上萬病人淤積在家庭、社區和社會上無法及時收治,可以說整個武漢醫療體系被壓垮了。如果這些人得不到收治,就很難控制疫情。」

從2020年2月6日開始,方艙醫院累計收治輕症患者1.2萬餘人,整個武漢的疫情,這才開始好轉,人們頭頂上的陰霾逐步被驅散。

而方艙醫院一開始的籌建,是臨時提出的,所以缺物資、缺條件。體育場館的改造,配套也必須逐步完善,水電設施、消毒設備,都存在諸多不足。

醫護們艱辛努力,以最大的心力去呵護關心病人,一點點克服麻煩與困難。

2月13日武漢東西湖方艙醫院突然停電,現場一片漆黑。醫護人員立即引導患者在原地活動。現場並沒有變得混亂。

護士說:「大家不要著急,先休息一會兒好不好?馬上會恢復來電的。」

一位女患者在黑暗中回答:「我們不著急,不會給你們帶來麻煩的。辛苦你們了。」

大家還拍著手鼓掌,一起喊道:「武漢加油,中國加油。」

最早治癒出院的一批患者中,有一位感嘆說,捨不得離開。一時間,網上充滿了質疑。

當更多真實的場景通過病患的手機發出來,人們意識到,在這些「生命之舟」內,真實的氛圍是什麼樣的。

2020年2月29日,一個名叫「吃天大聖」的網友,拍下了方艙醫院裡的緊急事故——有好幾名患者,面帶痛苦的表情,被「帶」走了。但是,他們不是因為病情惡化。而是因為夥食太好,海鮮嘌呤太高,牛肉蝦仁吃著,痛風發作了。有的網友開玩笑,從來沒有見過西藍花炒蝦仁裡面,蝦仁比西藍花多那麼多。

方艙醫院裡的日常病患夥食特別好,牛奶、飲料、水果、盒飯,葷素搭配,非常豐富。

方艙醫院變成武漢這座城市被驚濤駭浪拍打的日子裡少有的寧靜避風港了。國家包了治病的費用,這些患者,再也不用冒著雨雪寒冷,奔波排隊求醫,他們的心終於安定下來。各地醫護盡心盡力,精心呵護,患者也依賴著醫護,乖乖聽話,醫患關係達到了高度的和睦親密。

還有一家沒有開張就直接關閉的方艙醫院,最能說明中國的態度。

投入巨大人力物力的「日海方艙」,最終沒有啟用。但是,國家的方針是,不能讓人等病床,而是要病床充足,有備無患。

一切為了人民的生命健康。

把人民的生命健康擺在第一位。

2020年3月10日,這是一個極為重要的時間節點。武漢的方艙醫院,全部休艙了。從2月5日開始,方艙醫院收治首批患者。經歷37個日夜,94支醫療隊、8000多名醫護人員,再加上眾多保障人員和志願者,一起奮戰後,12000多位患者渡過難關。

全國網友紛紛表態,祝賀方艙醫院「關門大吉」。

武漢的疫情,漸漸緩解,休艙原地待命的醫護們也漸漸準備返回。他們開始收拾自己的行李。

接下來,武漢人盼望著的,就是定點醫院裡的現存患者,全部治癒清零。

2020年3月20日,仍然下沉在社區的陳勝,接回6家醫院治癒的患者15人。今日春分,常說「草長鶯飛二月天」,唯願「人間四月芳菲盡」,你我都能摘下口罩,自由地去愛祖國的每一處山河春秋。

治癒病人越來越多,這恰恰是一座城市即將復甦的前奏。

2020年3月14日,汪勇發了朋友圈:「40餘個日日夜夜,感謝所有馳援武漢的醫護人員。今日你們凱旋,順豐為你們保駕護航。祝你們一路順風!一切安好!」

2020年3月17日開始,海南、寧夏、江蘇、四川等全國的援鄂醫療隊,有序分批撤離。

就在3月16日,遼寧援襄醫療隊隊員下夜班。當公交通勤車在路口等紅燈的時候,過馬路的幾位襄陽市民突然停了下來,對著車揮手、比心,還深深地鞠了一躬。

據報導,「疫情期間,湖北襄陽是寧夏的對口支援城市。在慰問遼寧、寧夏援襄醫療隊時,襄陽宣布,襄陽市A級景點和25家星級酒店將對援襄醫療隊終身免費。每名醫護人員每年可帶3人,一共4人,襄陽市可為其提供一周的免費住宿」。

武漢人民、湖北人民,揮淚惜別。湖北包括武漢在內的各地市,紛紛承諾,歡迎他們疫情後,每年來我們這裡的風景名勝旅遊,帶著家人一起來。

是湖北人民,是說銘記援助恩情的人民。

在汪勇和他精心「服務」的醫護人員之間,更是結下了最深的友情。

華中科技大學附屬協和醫院的護士郭慧玲回憶,在一開始缺乏餐食的情況下,多方求助。中間因為一點誤會,郭慧玲被一位心急的志願者給罵了。汪勇就特別心痛,也急了,罵了那位志願者。

最終,汪勇還是心平氣和解決了這件事。在郭慧玲心中,汪大哥,是她們無助時刻第一個想到的人。

搬不動這塊石頭,我就繞過去

之前,汪勇跟醫護人員說過,在他去找資源、找餐廳的時候,暫時讓他們自己想辦法撐幾天。

就在這中間,醫護人員在朋友圈看到一條信息,本地的Today便利店,可以免費為醫護人員供餐。

這家便利店的生產部門在黃陂區的一個工業園。

這些醫護人員就抱著試一試的態度,撥打了那個二維碼上面的電話。結果,對方統計了他們的需求,馬上就答應了。

他們就在群裡回復汪勇,「那個Today給我們供餐了,這個問題解決了,免費的。明天就有」。

周五那天,汪勇一看到這個信息,馬上去聯繫。

其實那個時候他已經開始給滴滴司機供餐了,可是餐廳關門,導致斷供了。他當時也沒有辦法。

現在有了Today便利店這條線,汪勇問:「你們可以免費給醫務人員供餐,那能不能給滴滴司機也供餐?」

他給Today便利店的工作人員打電話,加上微信商量。

在汪勇的志願者團隊集中精力找餐廳、解決供餐問題後,就沒有再做出行這一塊工作,而是交給滴滴司機去做了。

汪勇坦誠相告:「我們為什麼管滴滴司機的供餐?就是因為太多的醫護人員發現,那些司機根本就沒有飯吃。從農曆臘月二十九到正月十五,居然連一口白米飯都沒吃過,甚至泡麵都沒辦法泡,沒有熱水。這是我們解決不了的。」

汪勇頭腦很清醒,這是個很大的問題。

「每個人在這裡面都是一個環節,如果他們不送醫護人員上下班,可能會引起很大的麻煩。」

他點出關鍵之所在:「我們能為他們提供保障的時候,能給他們吃一口熱飯熱菜的時候,他們會有一顆感動的心。最起碼,對醫護人員的服務態度會好一點。」

汪勇請求Today便利店儘量給滴滴司機提供一些餐食:「我要求也不高,一天300份。」

之後,對方表示:「為了保障物歸所用,那個,你要每天反饋交付司機的照片、視頻。」

汪勇答應下來:「這些東西可以提供給您。」

這下,醫護人員有米飯和菜吃了,滴滴司機也有吃的了。

援助工作有了起色,但是,疫情嚴重,武漢市的禁令進一步出臺,全市的餐飲店都不允許開業。

Today便利店的工廠也不例外,必須關門。

那個晚上,汪勇滿滿的挫敗感。

「我明明這麼努力,兩天時間內可以把這個事情對接下來,而且以最少、最少、最少的成本,我把它做下來了。而且我對外宣稱的收費,也就10塊錢一份。但結果卻是這個樣子。」

先前山窮水盡、無計可施時,醫護人員帶來了Today便利店的好消息,這給了汪勇很大的鼓舞。不承想,剛有起色,這條路,再一次被堵死了。

有那麼多人要填飽肚子,那麼多醫護人員,還有負責接送的司機,需要吃上熱乎乎的飯。

這一天近1.6萬份的供餐,難倒了汪勇。

眼睜睜看著便利店因為疫情的原因,要準備封掉,汪勇實在不甘心。

不能讓那麼多救人命的醫生護士、冒生命危險的司機,連口熱飯菜都吃不上啊!

被困住的時候,汪勇的韌性反而被激發出來:「如果這條路走不通,我拿頭都撞不破這堵牆的時候,我就繞開。我搬不動這個石頭,我就把它繞過去,我一定要繞過去。」

縱有挫敗,絕不言棄。

汪勇口述、沈嘉柯著的《生命擺渡人》由人民日報出版社出版。這本書生動記錄了武漢抗疫一線快遞小哥汪勇的故事,也是疫情期間千千萬萬個平民英雄的故事。

人民周刊、光明日報、解放軍報、中國青年雜誌、中國青年報、中國廣電新聞出版報、新華社、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中華讀書報、中國作家網等全國眾多重要報刊媒體推薦報導。

相關焦點

  • 沈嘉柯:《生命擺渡人》引子
    他也不知道,自己會熄滅在人世間,化為夜空中的星。 喻家山的教工家屬區,已是國之棟梁的名校教授,人到晚年仍然精神矍鑠,老驥伏櫪為國效力。他們當時也不知道,自己會等不到 2020 年的春天。 ...... 高鐵站裡出國旅行闔家歡樂的人們,更加想不到,竟會陷入顛沛流離。
  • 《生命擺渡人》致敬抗疫中的平凡英雄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桂傑)近日,由快遞小哥汪勇口述、沈嘉柯著的《生命擺渡人》一書由人民日報出版社出版發行。作者說,謹以此書,致敬「生命擺渡人」汪勇,致敬每一位英雄的中國人民。
  • 《生命擺渡人》出版:為什麼汪勇會成為英雄?
    近日,由汪勇口述、沈嘉柯著的《生命擺渡人》一書由人民日報出版社出版發行。「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這是武漢抗疫一線快遞小哥汪勇的故事,也是疫情期間千千萬萬個平民英雄的故事。書中描繪了疫情之下一個個普通人共克時艱、守望相助的動人場景,並通過講述汪勇的個人成長經歷,刻畫了一個原本平凡的人,如何在關鍵時刻勇敢站出來成為一位平民英雄。書中還收錄了部分金銀潭醫院醫護人員日記手稿,以最樸素的文字,展現武漢抗疫一線情況,講述白衣戰士的心路歷程。疫情初期,許多醫護人員只能啃麵包、吃泡麵。「好想吃大米飯啊!」
  • 沈嘉柯讀書會:《生命擺渡人》
    (註:本音頻版權為沈嘉柯專有,侵權必究)。:《生命擺渡人》.m4a49:58來自沈嘉柯【沈嘉柯讀書會】第三期《生命擺渡人》>抗疫報告文學人民日報出版社我想找到一個答案by沈嘉柯「當我們有了英雄,這一期我為大家講解的書是《生命擺渡人》,這個作品是由我本人所撰寫,人民日報出版社所推出的報告文學,主要是反應在武漢疫情當中所冒出來的一位平民英雄汪勇,以及疫情中其他冒出來的志願者,街道辦的工作人員,醫生護士等等,他們共同的勇敢的無畏的表現。這本書是一個如實記錄歷史的作品。
  • 快遞小哥汪勇出自傳:「生命擺渡人」轉型「愛心擺渡人」
    順豐快遞小哥汪勇,因疫情期間的突出表現,被《人民日報》評價為「生命擺渡人」。昨日,長江日報記者收到汪勇剛剛出版的自傳《生命擺渡人》。這本由人民日報出版社出版的新書,是國內首部以一個快遞員和抗疫志願者雙重身份、展示武漢戰疫故事的口述自傳。  汪勇向記者透露,他目前正在聚合志願者團隊的力量,從事公益事業,要做一個「愛心擺渡人」。
  • 生命的意義—《擺渡人》讀後感
    書的名字是「擺渡人」,指的是崔斯坦這一類為靈魂擺渡的人,他們不斷重複著自己的工作,把一個個靈魂從荒原護送到另外一個世界。但是迪倫因為愛,離開被稱為「家」的地方重返荒原去尋找崔斯坦,這時其實迪倫就變成了崔斯坦的擺渡人,她成功將他從荒原擺渡到了人間,改變了他的命運,這也是小說的高潮部分。
  • 「都來讀書」吧,清華大學出版社、人民日報出版社等在今日頭條上送書
    #都來讀書#是抖音、今日頭條、番茄小說聯合人民日報新媒體等多家文化機構發起的閱讀活動,是一項旨在推動大眾讀好書、好讀書的全民閱讀計劃。這是進入移動網際網路時代以來,國內文化機構與網際網路平臺共同發起的首個大型讀書計劃。
  • 生命「擺渡人」
    新華社記者 沈伯韓攝44歲的李華是武漢大學中南醫院車隊司機,該院整體接管武漢雷神山醫院後,李華擔負起轉運新冠肺炎病人的新任務,成為雷神山醫院的一名「擺渡人」。圖為3月7日,李華(右)在病人登車後和同事一起將輪椅抬上急救車備用。
  • 人民戰疫 致敬英雄 快遞小哥汪勇:從「生命擺渡人」到「愛心擺渡人」
    人民戰疫 致敬英雄 快遞小哥汪勇:從「生命擺渡人」到「愛心擺渡人」 2020-09
  • 「生命之舟」上的「擺渡人」詮釋著人民至上
    23歲的消防員張躍霖,在得知支隊成立了「抗洪搶險突擊隊」到鄱陽縣增援時,毅然決然地放棄休探親假,向突擊隊臨時黨支部遞交了請戰書,於是成了洪水上「生命之舟」的一員,為救助百姓做起了生命的「擺渡人」。像張躍霖這樣甘願做「生命擺渡人」的還有很多,有20歲退伍軍人張濼在看到鄱陽湖汛情的視頻後立馬請假衝鋒到抗洪第一線;有在鄱陽縣抗洪救險時被嚴重曬傷的武警官兵;有發現水下塌方時不顧自身安危跳下水中,抓緊時機鋪設防浪布,爭分奪秒排除險情的解放軍戰士;有為抗洪搶險的解放軍做好後勤保障的藍天救援隊……正是這些危急時刻敢於衝鋒在前的人民子弟兵、志願者穿上「戰袍」化身成人民群眾的「生命擺渡人」,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詮釋著
  • 生命「擺渡人」(1)
    新華社照片,蚌埠(安徽),2020年2月13日生命「擺渡人」2月12日,陳曉亮在結束轉運任務後給自己消毒。
  • 疫情風暴中心的「生命擺渡人」:快遞小哥汪勇的逆襲之路
    35歲的武漢快遞小哥汪勇突然「紅了」——  《人民日報》稱讚他是抗疫時期的「生命擺渡人」,《新聞聯播》評價他「聚攏溫暖、守護英雄」,有媒體開始稱呼他「平民英雄」,還有人尊他「義士」或者「大俠」。
  • 他們,「生命的擺渡人」!
    這支隊伍日夜兼程,不負「生命的擺渡人」的稱號。來源 北京日報客戶端 | 記者 劉歡 任敏編輯:徐慧瑤流程編輯 劉偉利
  • 「書香體彩品書香」讀書感悟分享(7)尋找生命中的《擺渡人》
    尋找生命中的《擺渡人》(濟南分中心 何畏)擺渡人,在碼頭等待,為你擺渡服務;擺渡人,在困境出現,為你排憂解難;擺渡人,在苦難降臨,為你帶來光明;擺渡人——用快樂和溫暖在漫長的人生旅程中,我們一直在追逐,追逐夢想和生命中的那一道光。我們會經歷善與惡,好與壞,美與醜,孤獨搖曳中,大風大浪時,我們渴望出現一個擺渡人,指引我們走向光明。或許每個人都需要一個擺渡人,或許每個人都在尋找擺渡人,尋尋覓覓中,我們或許成為了別人的擺渡人。
  • 乘風破浪的生命「擺渡人」
    7月16日,雅安市消防救援支隊和平路特勤站救援隊員在周公河中開展激流救援技術訓練,確保在險情發生時,這些乘風破浪的生命「擺渡人」能最大限度保護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截至7月23日,四川省共處置抗洪搶險救援警情207起,其中抗洪搶險62起、緊急救援35起、排水排澇98起,共出動車輛320臺次、舟艇44艘次、人員1562人次,營救被困群眾510人、疏散轉移5422人,搶救保護財產近千萬元。
  • 小說花園|沈嘉柯:少年的我
    沈嘉柯,當代作家、文化評論家,獲影響力作家文學貢獻獎。著有《生命擺渡人》《最美古詩詞:人生是一場雅集》《慈悲的法則》等60多部各類作品,暢銷百萬冊。入選全國數百種最佳文學選集、經典文庫等。  少  年  的  我  文/沈嘉柯 圖/楊博  ..~ . ~ ....~ . ~ ....~ . ~ ....~ . ~ ..
  • 「全民閱讀推進月」《擺渡人》讀後感|作者:姜秀傑
    誰又能與我並肩在生命的長河,去往生命的盡頭?「如果命運是一條孤獨的河流,誰會是你靈魂的擺渡人」?「每一個鐫刻著愛與善意的靈魂,都會成為我們生命中的擺渡人」——《擺渡人》。初識《擺渡人》這本書,並不是為了治癒心靈,而是因為好奇,好奇在作者的筆下,靈魂會去到什麼地方,靈魂的歸宿又是怎樣的,是不是像那些鬼怪小說一樣讓人害怕。
  • 讀小說《擺渡人》,感受內心深處久違的溫暖
    你渴望家庭的溫暖嗎?在別人眼中,這看似如此普通的情感,對於女孩迪倫來說,是奢侈的。主人公迪倫是克萊爾.麥克福爾小說《擺渡人》的角色,從小缺愛的她,在擺渡人崔斯坦的幫助下,有了一段不平凡的經歷,從中改變了自己,也改變了對方。少男少女們相互救贖、相互取暖,感人至極。
  • 《擺渡人》:虛構的崔斯坦,成長的迪倫,靈魂的擺渡人,唯有自己
    有些是載我們一程有形的擺渡,有些是生命裡無形的擺渡,卻對我們一生影響至深。英國作家克萊爾的《擺渡人》就是一場無形的生命擺渡。這是一場靈魂的擺渡與救贖。一位遭遇車禍的亡者在靈魂擺渡人的指引下走向地平線與遠方的交界,而後為了愛為了信念,她又不顧一切地越過惡靈聚集的荒原,尋找她的靈魂擺渡人,並與他一起穿回事故現場,死而復生。整個故事跌宕起伏,奇異詭譎,但同時也充滿溫暖與人性的反思。
  • 做彼此生命中的擺渡人
    擺渡人按照百度漢語中的解釋,是指幫助社會、替人解憂的一類人。我們每個人都希望在現實生活中能碰到我們的「擺渡人「,幫我們解難題度難關。殊不知,我們都應該成為彼此的「擺渡人」,如同克萊兒在《擺渡人3:無境之愛》講述的那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