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王陽明的心學,作為一個生意戰略諮詢公司,怎麼能對此沒有想法呢?相信很多人都想透過王陽明的心學找到一些蛛絲馬跡,從而走上知行合一的成功道路。但真正認真研讀過王陽明心學的人,都知道王陽明是一本越讀越沒底的書,甭說現在有多少大學教授一生就靠吃這個王陽明「為生」,各相關的文章、論文、著作,車載鬥量,一個做企業、搞創業的外行,通過看幾本書,就敢把王陽明的心學掛嘴邊,除非他有系統的生意戰略支撐,否則他品牌的生意肯定不會太好。
不建立系統的生意戰略,王陽明心學就是白讀
大家都知道王陽明是生活在中國明代中期的思想家,活躍在明代正德皇帝和嘉靖皇帝兩個皇帝之間,也就是明武宗和明世宗時期,浙江餘姚人,五十多歲去世,當過兩廣總督,當過兵部尚書,同時也是新建伯,就是伯爵。
有一個說法,叫中國歷史一共兩個半完人,一個孔子;第二個,王陽明,完人;剩下半個,是曾國藩。
為什麼大家都要學王陽明,很簡單因為他的思想成功用於建立功業獲伯爵位。換句話說,學習他的心法能兌換生意增長獲得利益,成功打響品牌,獲得成功,企業家們當然想學了。
但做企業首要做的是建立生意戰略,不管生意大小都要建立自己的生意戰略,所以為什麼說不建立生意戰略,讀王陽明心學就是白讀。王陽明心學就是儒學的一個分支,儒學是一個綿延了兩千多年的思想傳統,內部是不斷地流變的,它缺乏一個穩定的內涵,不自覺的成功學是儒家的妄念,因為這個妄念就是只要一個人,內心的品德好,能兌換成外界的利益,就能成功,其他人都能被感動。
但是換在今天,這個邏輯不管是在人還是在企業中都是不成立的,企業有道德,就一定能成功嗎?答案很明顯。
商業社會,生意戰略六個字能解決--真感受,再洞察
在今天這個商業社會,生意難做,生意也好做,關鍵是你怎麼做。生意增長戰略有很多五花八門的方案,但總結起來,六個字足以解決,真感受、再洞察。
制定生意戰略第一步,真感受。營銷上常用的用途、場景、美好狀態等描繪法,告訴消費者,當你擁有之後,未來是多麼美好或者會成為什麼樣子。從品類角度說,就是利用品類特性中的用途場景,製造希望,創造需求,這就是品牌戰略真感受的最終產物。利用不同的落差,不同的缺口,激發不同的需求,即開發隱性需求。制定生意戰略第二步,再洞察。洞察是建立在真感受之上,通過場景化去感受企業存在的隱性需求比虛無縹緲的成功學更為關鍵,讓生意邏輯先有大局觀做支撐指導戰略,再藉助王陽明心學實現知行合一,實現生意增長。
當然洞察需求,創造需求,激發需求,就必須去了解消費者形成需求背後的基本邏輯,才能為創造需求、激發需求找到路徑與方法。往往這些需求源於問題,問題源於衝突,衝突源於缺乏。讓消費者意識到問題,形成衝突,就會產生一種需求,需求就被創造出來了,隱性需求就會變成顯性需求。
用戰略說話,用業績成就品牌,延續生意
人有兩種狀態:一是理想狀態(我想要的狀態),二是現實的狀態(現實的樣子)。營銷學上常用的危機製造法,提出一個觀點,小題大做,降低消費者的現實狀態,讓消費者感知到現在這樣不合理,是個問題,需要解決。
但在消費者在頭腦中有想法但無法直接提出、不能清楚描述的需求或者消費者根本沒有意識到的需求。這種需求往往要企業進行引導、激發、培育,才能成為消費者的顯性的、直觀需要的需求。我們常說的洞察需求、創造需求、激發需求、培育需求等中的需求,其實都是指隱性需求,只有隱性需求才需要洞察、需要企業創造,需要企業激發。而這一切都依據企業背後的生意戰略做支撐。
成功有的時候就取決於給企業做系統的戰略,只要企業依據戰略知行合一,然後按照這個方向做,而不是擺設的時候,生意增長就不是事。尤其在今天這個商業社會,我們都知道,一個人談一套商業理論,沒人知道你對還是不對?你只要在有大戰略做支撐,知行合一方能驗證,這就是用戰略說話,用業績成就品牌,延續生意。
先做生意,再做品牌,這其實也是楊中力營銷諮詢有限公司擅長的生意經,以消費洞察和邏輯策略製造企業生意戰略。對此,身為中國獨具實操的生意戰略顧問,也是楊中力營銷諮詢有限公司的創始人、擔任多家企業生意戰略顧問的楊中力深悟此道。
用生意戰略繼續專注研究品牌商業模式的可行性關鍵盈利結構,評估、推導與創建洞察消費者的消費習慣與審美視角,以真實感受還原消費者體驗場景達成銷售業績增長,這就是就是做生意增長最實用的成功心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