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數據,截至6月29日,全球新冠疫苗研發項目超過200個。該組織7月3日表示,雖然有效冠病疫苗的交付目前暫無確切時間表,但到今年年底可能會有候選疫苗顯示出對冠病病毒有效。世界經濟論壇網站日前刊文稱,這場世紀之疫的解藥,將仰賴一種比恐龍還古老的生物,數億年前就生活在地球上的活化石——鱟。
鱟是地球上少數僅存的「化石」物種之一。儘管經歷漫長的歲月,鱟至今仍保留著原始的特徵:頭胸部是一副包裹身體的褐色硬質甲殼,長而尖的尾部像一把利劍。四隻眼睛中有兩隻是複眼。目前,世界上存活的鱟有四種,即中華鱟、美洲鱟、圓尾鱟、南方鱟。其中,美洲鱟分布於北美東海岸水域,其餘三種鱟分布在亞洲沿海水域。
我們見到的動物,血液大都是紅色的,而鱟的血液卻是藍色的。這是為什麼呢?據「科普中國」介紹,哺乳動物呼吸時,把氧氣吸入肺裡,在肺泡內和血液進行氣體交換,然後,氧氣由血液攜帶進入心臟,經過動脈流向全身,供新陳代謝使用。哺乳動物的血液攜帶氧,是由血液中的鐵作為「運載工具」的。鐵和氧結合後呈紅色,所以血液就呈紅色了。而在鱟等低等動物的血液中,不是靠鐵來「運輸」氧,而是用銅。由於含銅的蛋白質結合物是藍色,這就使它們的血液呈現藍色。鱟的血液不僅顏色特殊,功能也很神奇。鱟的血細胞很原始,沒有分工,只有一種變形細胞,但是這種簡單原始的血液,卻具有神奇的功能。當病菌的毒素接觸到鱟的血液時,鱟血液中的變形細胞便釋放出一種凝固蛋白,會導致血液迅速凝固,使病菌不能繁殖,隨後,血液就會形成一道屏障,阻止其他細菌入侵。
19世紀50年代,科學家在鱟的藍色血液中提取出一種凝血劑,稱為鱟試劑(LAL)。這種鱟試劑不僅能馬上檢查出患者是否被細菌感染,為急症患者的診治做出快速診斷,還是一種檢測藥品和醫療用品中是否含有病原菌的既簡單又可靠的方法。人類注射的疫苗,就要通過鱟試劑的檢測。在鱟試劑中滴入注射液,如果試劑立即凝固或變色,則說明注射液內含有致病的細菌內毒素;如果試劑不凝固,就說明疫苗是安全的。鱟試劑還廣泛應用於檢測飲用水、牛奶、罐頭等食品是否受到細菌汙染。
由於有這種珍貴的醫學用途,不少食品生產商與藥廠已利用鱟血數十年,以測試其產品如疫苗,是否被細菌與內毒素汙染。由於鱟血呈藍色,加上來源稀有,所以被稱為「藍金」。美國彭博新聞社2019年曾報導稱,1加侖(約合3.78升)鱟血價值6萬美元。
鱟和蝦、蟹一樣,屬於節肢動物,不過出現的時間比恐龍還早兩億多年。20世紀80年代起,隨著鱟的「藍血」價值被醫藥產業發掘並用於開發試劑,它的命運急轉直下,數量銳減。據路透社報導,美國大西洋地區漁業委員會的數據顯示,2018年有將近50萬隻鱟被活體取血。鱟貌似盔甲的外殼,也抵擋不住無數根鋼針的輪番採血,在流失約1/3的血液後,終於獲得釋放,返回被捕撈的地方——但過程中會有上千隻死亡。確切的死亡率仍是未知。
一個好消息是,最近出現了與鱟血原理相近的合成替代品「重組因子C」(rFC)。不過,據路透社報導,作為製藥行業的準則,美國藥典(USP)最初提議將rFC添加到管理內毒素測試標準的章節中。但目前美國藥典放棄了這一作法。5月29日,美國藥典宣布,rFC將會放入另一個獨立章節。這意味著使用rFC的藥廠必須繼續進行額外的驗證工作,以確保在使用rFC測試時與用鱟血進行的測試結果一致。美國藥典稱,「有鑑於內毒素檢測在保護患者方面的重要性……,委員會最終決定需要更多的真實世界數據」,這將使得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能夠靈活地與藥廠合作,以解決rFC的驗證要求。
一直以來,許多專家都呼籲提升鱟的法律保護地位,並規範試劑產業對野生鱟資源的利用,減少採血過程中鱟的損傷與死亡, 併科學放歸。中國是世界上少數擁有豐富鱟資源的國家之一,佔世界總量的95%以上。國內現存的中華鱟資源大多分布在北部灣廣西沿海。為了規範試劑行業對鱟的使用,中國對鱟的合法利用設定了審批許可制度,捕撈、出售、馴養繁殖都需要獲得官方的審批許可證。
2019年3月,在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紅色名錄裡,中華鱟的等級從原本的數據缺乏(DD),更新為瀕危(EN)。這意味著「在可預見的不久將來,其野生狀態下滅絕的概率高」。同年6月,在中國廣西舉行的會議上,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物種存續委員會鱟專家組決定將每年的6月20日定為「國際鱟保育日」,來自美洲、東南亞、廣西北海市等地區官方、鱟保護組織及相關機構與會代表通過並發布「全球鱟保護北部灣宣言」,呼籲社會各界聯動保護鱟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