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近日,四川大學高分子研究所、高分子材料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盧燦輝教授團隊提出一種將漂浮在海面上的生物質垃圾轉化為高性能鋅錳電池的方法,並將製備的鋅錳電池與柔性太陽能薄膜相結合,集成為自供電可穿戴系統。相關論文已發表於《材料化學雜誌 A》。
研究表明,電極材料內部的多級通道結構有利於提高電化學活性物質的負載量,並且可以促進電解質的擴散和離子的傳輸。製備的Zn-MnO2電池具有優異的儲能容量、良好的倍率性能和循環穩定性,特別是使用安全性能十分出色,電池受多種外力破壞後仍可正常工作。
通過進一步與柔性太陽能薄膜結合,研究人員還構建了一種自供電能量棒,並驗證了該自供電系統在可穿戴和可攜式電子產品中的應用潛力。(李惠鈺)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039/D0TA05926A
《中國科學報》 (2020-08-12 第3版 能源化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