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消息網5月9日報導 據英媒報導,英國人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際截獲的德國軍官之間最後一條加密情報顯示,一名納粹情報員告訴他的同事:「永久關閉——一切順利——再見。」
英國《泰晤士報》網站5月8日發表了露西·菲舍爾的題為《歐洲勝利日:納粹最後的加密情報》的報導,具體內容編譯如下:
為紀念第75個歐洲勝利日,英國政府通信總部今天公布了這條信息,同時還公布了這家情報機構檔案中最新解密的其他通信記錄。
這封告別信件的作者是孔克爾中尉,他是盟軍逼近德國北部庫克斯港時最後撤退的納粹德軍情報員。
二戰歐洲戰事臨近尾聲之際,英軍士兵從西側發起進攻,而孔克爾中尉和德國「BROWN」網絡控制中心的其他人員就是在此時撤退到這座沿海城鎮的。
這位納粹軍官似乎直到最後一刻才知道英軍近在咫尺,以及英軍的進軍速度。在1945年5月6日12時23分,他被問到「英國兵到了嗎?」他回答說還沒有,同時安排了次日對話的時間。
然而,不到兩個小時後,英軍猛攻庫克斯港。5月7日上午7時35分,孔克爾中尉發出信息:「英軍5月6日14時進入庫克斯港——即刻起所有無線電通信將終止——祝你們一切順利。孔克爾中尉。」
資料圖片:1944年,英國布萊奇利公園的密碼破譯者破解了納粹德軍通信網絡。(英國《泰晤士報》網站)
他很快又發出了他的最後告別,這條信息使用了戰爭期間發展起來的暗語:「NW GRU——ER CL FUR IMMER——ALLES GUTE——AUF WIEDERSEHEN。」(意為「永久關閉——一切順利——再見。」)
納粹德軍的「BROWN」網絡分布在從德國西部到波羅的海的歐洲各地。英國布萊奇利公園的密碼破譯者破解了這個網絡。該網絡在1944年用於交換有關德國實驗性武器開發的報告。
然而,在納粹德國正式投降後,英國情報官員並未停止攔截和破譯這個網絡的信息。他們繼續密切監視德國的情報網絡,以確保沒有負隅頑抗的計劃。
在今天公布的其他被截獲的信息中,德國在丹麥沿海一處情報站詢問控制中心還有沒有多餘的菸草。得到的回覆是「這邊沒有香菸」。
英國政府通信總部的歷史學家託尼·科默說,這些通信記錄讓我們看到了戰爭機器背後的人們。他說:「儘管英國大多數人都準備慶祝戰爭結束,而且德軍最後一批通信員已經投降,但布萊奇利公園的人——就像今天政府通信總部的人一樣——為確保國家安全而繼續工作著。」
【延伸閱讀】掃除書籍及影視上的「二戰迷信」!歷史學家努力還原真實二戰
參考消息網5月7日報導 西班牙《國家報》網站5月6日發表哈辛託·安東的文章《對二戰的並不真實的認識》,稱人們從大量書籍和電影中得到的二戰相關知識,特別是那些言之鑿鑿的認知,有一些其實是不正確的。文章摘編如下:
二戰德軍戰敗歸咎於希特勒、日本因廣島原子彈投降、太平洋(601099,股吧)戰場是第二戰場、盟軍的空襲使德國人民屈服、巴頓表現英勇、瑞士保持中立、英國人在戰前和戰爭期間支持邱吉爾、阿拉伯人希望第三帝國獲勝、納粹黨衛軍是最精銳部隊、二戰日本海軍是一場悲劇……這些是我們通常有關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一些認知。
不過,有關這場結束於75年前的1945年5月8日的大戰,我們從大量書籍和電影中得到的知識也有一些是不正確的。
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的專家讓·盧克·勒魯在書中破除了有關納粹黨衛軍是最精銳部隊的神話。他指出,這些士兵實際上受到的培訓和指揮都很不給力。他們可能是狂熱的,但沒有很大的專業價值。他們的威望很大程度上是納粹宣傳的結果,以至於他們廣泛出現在各類二戰德國國防紀錄片和宣傳雜誌中。實際上,被神話了的黨衛軍在二戰中傷亡慘重,因為他們都不是好士兵,而且他們的領導者是殘忍的野蠻人。納粹陸軍中的精良編隊要比他們強得多。
其他一些被打破的「二戰迷信」包括德軍的U型潛艇和所謂的Ho-229「夢幻戰機」的神話。這兩者都並未對德國在戰爭中的表現有很大幫助。U型潛艇從未真正擁有過足夠的手段或優先權。後者是希特勒夢寐以求希望躲過英國強大的雷達偵察網絡的隱身戰機,卻甚至沒能走到原型機的階段(只造出了部分機身,本網注)。加上德國的生產設備差以及軍方笨拙的幹預主義等因素,使製造這一武器的可能性為零。
資料圖片:二戰德軍U型潛艇。(西班牙《國家報》網站)
有些歷史學家質疑偷襲珍珠港是二戰日軍的勝利。比如歷史學家皮埃爾·格魯姆伯格指出,日軍實際上計劃不周、行動不力,損失了至少150名不可取代的精英飛行員。在這場帶有背叛性質的襲擊之後,日本註定將陷入無休止的戰爭,因此偷襲珍珠港播下了破壞的種子。
此外,人們普遍認為二戰是一場屬於男人的戰鬥,其中最常出現的名字包括史達林、邱吉爾、羅斯福、希特勒、東條英機、墨索裡尼、戴高樂……
歷史學家法布裡斯·維爾吉利指出,除了日軍,二戰所有參戰軍隊都有女兵,其中不乏蘇聯女飛行員馬林娜·拉斯科娃、狙擊手柳德米拉·帕夫利琴科那樣名垂青史的巾幗英雄。還有如今已經是和平與寬容的代名詞的安妮·弗蘭克這樣的女性人物。從其他很多方面來說,二戰也是一個女性的故事:大量慘遭強暴的婦女、為清理柏林廢墟而工作的「瓦礫中的婦女」、大批戰時女通訊員和攝影師、勇敢的女間諜等。
(2020-05-07 13:52:29)
【延伸閱讀】美刊揭秘二戰德軍88毫米炮:盟軍噩夢 外號「反一切炮」
參考消息網8月28日報導 美國《國家利益》雙月刊網站7月19日發表題為《88毫米炮:納粹德國用來摧毀一切的武器》的報導稱,僅在1944年一年,納粹德國主要由88毫米炮以及口徑更大的高炮構成的防空系統至少擊落6400架美英聯軍的飛機,並摧毀2.7萬架其他軍隊的飛機。
因此,88毫米炮贏得二戰最佳高炮的名聲,它因命中率、殺傷力和多用性成為盟軍飛行員、坦克手和步兵的噩夢。這種武器裝備在德國坦克上,承擔反坦克炮、突擊炮以及防空炮等多種角色。
有位步兵曾給它取了個十分恰當的外號——「反一切炮」。這種武器甚至還在戰時美國漫畫中擁有一席之地,漫畫家比爾·莫德林筆下的角色G.I.威利就曾惱怒地對一名軍官說:「如果我們抓到88毫米炮的發明人,我會讓你知道的。」
德國88毫米炮的起源
88毫米炮的家族史可追溯到1916年底,當時德國陸軍首次對一戰中德國海軍使用的火炮進行改造,用於地面戰中。當初德國海軍採用這種大炮主要原因是,一發88毫米的炮彈被認為是單人能搬起的最大和最重炮彈(約34磅)。
一戰中使用的原型大炮可把一枚9.6公斤的高爆彈送到6850米的高度,最大射程達10800米。那個時候德國人依靠比較簡陋的拖車讓大炮具備很大的機動性。到1918年底,德國人甚至為這種大炮添加了原始的集中火控技術。
一戰即將結束時,《凡爾賽條約》對德國軍隊和工業企業實施了嚴格制裁,尤其是克虜伯公司和萊茵冶金公司。然而兩家企業都與外國公司建立了合作關係,因此它們的研發工作躲過《凡爾賽條約》落實情況調查員的視線。到1933年,首批少量升級版88毫米炮被送到德國軍隊手中。到1936年初,官方指定的88毫米FlaK 18炮開始大量生產。
德國人使用18的代號是想誤導《凡爾賽條約》落實情況調查員,讓他們以為這款大炮只是1918年那個型號的複製品。
在20世紀30年代的設計改進
事實上,升級後的FlaK 18炮是一個重大的進步。它為半自動式,其彈簧裝置在大炮產生後坐力時會打開炮閂、彈出炮管,然後恢復待擊發狀態,其最初設計目的是用來擊落轟炸機。下一發炮彈可以手工、也可以使用助力通條裝填。高度機動的轉向架可降低十字形炮架的高度,以獲得更為穩定的射擊表現。炮管可以旋轉360度,一名訓練有素的炮手可以每分鐘最多可發射20發炮彈。
FlaK 18使用一根整體炮管,使用壽命是發射900發使用線狀無煙推進劑和銅質樁帽的炮彈。由於炮管的使用壽命較短,戰鬥中炮管的更換十分必要。萊茵冶金公司後來提供了三段式炮管的解決方案,戰場技術員只需按時更換中間一段炮管,因為這個位置是承受發射壓力最大的部分。
在FlaK 18的基礎上採用多段炮管和新型運輸拖車後就成了FlaK 36。隨著戰爭推進,二甘醇和硝基胍火藥等推進劑的使用降低了炮管損耗。經過各項改進後,高炮炮管後來的使用壽命達到6000發炮彈,有時候甚至可發射1萬發炮彈。
升級後的88毫米FlaK 37高炮增添了當時相當先進的火控數據顯示單元。這款防空火炮最初用來防衛德國本土,可把一枚17磅的榴霰彈發射到數千英尺高空,然後爆炸形成1500多片碎片,可以擊傷或擊毀方圓200碼(1碼約為0.9米)範圍內的任何飛機。
把88毫米炮裝上「虎」式坦克
德國對88毫米炮的表現印象深刻,早在1936年就計劃把這種武器裝備在坦克上,也就是「虎I」式坦克。
「虎I」式坦克上的88毫米KwK 36坦克炮採用整體炮管,其精度和射程常常對盟軍坦克造成「一擊必殺」的效果。
德國人還設計了一款88毫米PaK 43反坦克炮,第一批於1943年底下線。它很快就被廣泛認為是當年戰爭中表現最佳的反坦克炮。它可以360度提供火力支持,可在戰場上擊穿任何盟軍坦克的前甲板。這種炮獨特的高度傾斜的前護甲能抵擋大部分炮彈打擊。其炮管為兩段式,後膛為半自動式。這種炮的最大射程為15150米,除了反坦克的作用,還可用於戰場支援火力。
88毫米PaK 43炮後來經過修改,裝備在「虎II」式坦克上。這款令人恐懼的坦克設計可攜帶40發高爆彈和40發穿甲彈,1944年初它首次在東歐前線現身。
「虎II」式坦克重近69噸(比其前輩要重許多)但仍採用相同的發動機,這引起德軍擔憂,因為「虎II」在速度和機動性上比較遜色,而且特別耗油。由於這些限制,戰爭快結束時,這款坦克更多地用於防禦。
從防空到反坦克
PaK 43炮還被改造成各種自行火炮,包括「犀牛」自行火炮和「費迪南德」自行火炮。後者被匆忙投入到1943年的庫爾斯克之戰,據稱有89架投入使用。據報導,儘管存在一些設計缺陷,「費迪南德」自行火炮還是摧毀了大約200輛蘇聯坦克。在激烈的庫爾斯克戰役中存活下來的「費迪南德」火炮經過大量改造,被重新命名為「埃萊凡特」。
PaK 43炮還被裝備在「黑獵豹」反坦克車上。這種車重46噸,最多可攜帶60發炮彈,行駛速度可達每小時48公裡。「黑獵豹」實際投入使用的只有約400輛,但在各個前線都有出現,並得到盟軍重視。
有意思的是,英國和美國都擁有與88毫米FlaK炮相似防空能力的高炮。英國人的94毫米炮和美國人的90毫米炮能夠打得更高,炮彈體積也更大。理論上它們的性能高於德國人的高炮。然而這兩種炮都更為笨重。盟軍只把它們用於初級的防空作戰,而德國人則擴大了88毫米炮的使用範圍,用於反坦克和打擊地面堅固的堡壘。
隨著戰爭推進,德國人對最初的88毫米FlaK炮進行各種靈活創新,提升了防空能力,並成功改造成坦克炮、反坦克炮以及類似地面火炮,從而造就88毫米炮為二戰傳奇大炮的持久名聲。(編譯/郭駿)
資料圖:德軍的88毫米FlaK 18炮。
(2017-08-29 00:13:01)
【延伸閱讀】希特勒是超級癮君子?二戰德軍靠冰毒「創造奇蹟」
參考消息網3月5日報導 英國《太陽報》網站2月26日報導稱,德國作家諾曼·厄勒表示,當年的阿道夫·希特勒曾是一名「超級癮君子」,經常注射古柯鹼、甲基苯丙胺(冰毒)以及一種名為「Eukodol」的類似海洛因的鴉片毒品。
厄勒的新書《閃電戰攻擊:第三帝國中的毒品》講述了這位納粹領導人是如何在二戰最後一年染上毒癮的。
在《紐約郵報》看到的一段新書摘錄中,厄勒寫道,1944年底,「希特勒的血管損壞已經如此嚴重」,以至於他的私人醫生特奧·莫雷爾給他做「靜脈穿刺都很困難」。
當針終於勉強扎進皮膚那一刻,「發出了吱的一聲」。
莫雷爾醫生在日記中寫道:「今天我取消了注射,以便讓此前的針孔有癒合的時間。」
「左內肘情況良好,右內肘仍有紅點(但沒有膿包),那就是進行過注射的地方。」
厄勒寫道,莫雷爾醫生是一個很奇特的人,他身穿「自己設計的奇服」,反方向眨眼睛(從下眼皮閉向上眼皮),並且只要能讓元首露出笑容,就願意向希特勒的血管裡注射任何東西。
莫雷爾醫生慢慢地開始給日常注射加料——希特勒在一次與墨索裡尼的盛大會晤前,首次體驗到羥考酮的滋味。
厄勒寫道,希特勒最後開始離不開這種「與自己的偉大形象完美契合的飄飄欲仙的感覺——而這種感覺在現實生活中已經找不到了。」
希特勒的身體遭到毒癮的摧殘,據說除非他非常興奮的時候,否則參加軍事會議都有困難。
然而希特勒遠不是納粹德國中唯一的癮君子。
據厄勒說,通過對數百份德國聯邦檔案研究發現,納粹德國時期許多人(既有軍人也有平民)都在追捧一種叫「柏飛丁」的藥品,這種含有甲基苯丙胺成分的藥品承諾可以治癒「懶骨頭、裝病者、懦夫和滿腹牢騷者」。
柏林一家製藥廠在1937年首次獲得這種藥品的專利權,上市後很快受到公眾歡迎。
厄勒寫到,當時人們「幾乎把它當成咖啡一樣經常服用」。
德國軍方很快注意到這種藥物,訂購了3500萬劑柏飛丁,供1940年向法國挺進的納粹士兵使用。
厄勒在一檔電視節目中談到這本書時說:「德國納粹軍隊大規模濫用甲基苯丙胺,也就是我們今天所稱的冰毒,表明他們的頭號敵人不是英國人,也不是法國人或者俄羅斯人,而是疲勞。」
「納粹軍隊想戰勝睡眠。這就是他們用這種藥的原因,而且一開始確實產生了奇蹟,例如德軍在進攻波蘭和所謂閃電戰中的表現。」
這種藥物會讓人強烈感覺到自己精力充沛、無人能敵,就像希特勒經常吹噓的那樣,激發了德軍「不屈不撓的雅利安戰鬥精神」。
這些效果同樣讓希特勒自己也沉迷於這種藥品以及其他毒品,然而他的毒癮並非一夜之間染上的。
1941年,希特勒開始注射類固醇和動物激素,以挽救自己日漸衰退的精力和消化能力。
但隨著戰事壓力越來越大、勝利不再那麼確定,他需要更大的刺激,於是開始使用藥效更強的毒品。
厄勒的作品還講述了希特勒的妻子,埃娃·布勞恩,堅持要跟隨他使用每一種毒品,因為這樣才能與「她的愛人保持在同樣的波長」,這種做法顯然是她獲得希特勒格外青睞的原因之一。
厄勒寫道,隨著時間推移,希特勒越來越陷入自己的精神世界和毒癮中無法自拔。
「在與外界隔絕期間,以前接受民眾歡呼的快樂和力量不得不用藥品替代。」
「從1941年秋天開始注射類固醇和動物激素,到1944年下半年,希特勒很少有過完全清醒的一天。」
儘管人們普遍認為,希特勒在生命的最後時光遭遇帕金森症的折磨,但厄勒猜測,實際上這是他毒癮發作時的外在表現。
「由於製藥廠遭到摧毀」,藥品越來越難獲取。
在沒有藥物刺激的情況下,給希特勒留下的「只是一個人的空殼,連喝米粥時也會灑在制服上」。(編譯/郭駿)
資料圖:1945年,希特勒生前的最後一張照片。
(2017-03-05 00:20:01)
(責任編輯: HN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