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二戰歷史上,曾經有過一場規模不大但十分奇葩的戰爭。防守的一方是美國士兵和德國國防軍的聯合部隊,進攻的一方則是一支德國黨衛軍。經過一場鏖戰,美德聯軍最終擊敗德國黨衛軍,取得了戰爭的最後勝利。
眾所周知,二戰中的美軍和德軍是戰場上你死我活的敵人,是不可能聯合作戰成為戰友的,而德國國防軍和黨衛軍才應該是戰場上的戰友,才應該並肩作戰對付美軍的。但歷史就是這樣充滿著戲劇性,以至發生了化敵為友的奇葩劇情。
(伊特爾堡)
那麼,為什麼美軍和德軍會走到一起呢?這是一場怎樣的戰爭呢?
要說清楚這場奇怪的戰爭,我們先來簡單了解一下伊特爾堡。
阿爾卑斯山麓的伊特爾堡是一幢英式古堡,位於奧地利西部的伊特爾村附近,最初由曼內斯家族建立於12世紀晚期。
1341年,羅伯特 曼內斯為了抵抗蘇格蘭入侵,著手將這一古堡打造成一座堅固的防禦性建築。此後,曼內斯家族的子孫一直居住在這裡。
到了15世紀初葉,這座城堡被戰爭徹底摧毀,隨後遭到遺棄。雖然曾短暫重建,但仍然沒能逃脫戰爭的摧殘,第二度成為廢墟。
到了19世紀後期,伊特爾堡迎來了它的鼎盛時期,被改造成一個擁有數十個房間的豪華酒店,一度成為名噪一時的藝術沙龍舉辦地。包括著名作曲家李斯特,以及19世紀俄羅斯音樂大師柴可夫斯基等人,都曾在此下榻。
在這座城堡監獄中,主要關押著從歐洲抓獲的一些高端犯人,包括一些政治領袖、軍隊將領等,甚至還有一些體育明星。黨衛軍給這些囚犯起了一個滑稽的名字——「尊貴囚犯」。
其中就有14位法國的重量級人物,如法國的兩位總理,分別是愛德華 達拉第和保羅 雷諾,以及法軍總司令甘末林和魏剛將軍,還有戴高樂的姐姐和姐夫,以及法國工人領袖、諾貝爾和平獎得主萊昂 儒奧。除此之外,「尊貴囚犯」中還有網球明星「巴斯克飛人」讓 波羅特拉。
伊特爾堡監獄裡的「尊貴囚犯」享有相當高的自由和人權,他們可以帶著家屬一起坐牢,甚至也可以帶著秘書。當然了,他們的生活待遇也是其他集中營無法比擬的,不但衣食無憂,還可以享用高檔紅酒等待遇。偶爾還會得到一些零花錢。
1945年4月30日,希特勒自殺,帝國崩潰已成必然。關押在伊特爾堡內的囚犯也人人自危,擔心自己像其他納粹集中營的犯人一樣,成為狗急跳牆的黨衛軍看守的刀下鬼。
5月3日,美軍已經推進到了距離伊特爾堡40公裡左右的因斯布魯克。這讓城堡內的黨衛軍看守和囚犯們更加焦慮不安。黨衛軍知道大勢已去,早晚都將成為美軍的俘虜,而囚犯們則愈發地擔憂是否能逃出生天,重獲自由。
5月4日,城堡長官維默爾上尉決定,派出一位聯絡官,尋找周邊的德國國防軍,希望他們能提供幫助。這位聯絡官幾經輾轉,找到了國防軍少校約瑟夫 岡格爾。
(約瑟夫 岡格爾)
與此同時,城堡內的黨衛軍看守們已經自亂陣腳,紛紛攜家帶口逃離。甚至包括派出聯絡官尋求幫助的維默爾上尉,也沒有耐心等待聯絡官的返回,就帶著老婆孩子跑路了。
於是,伊特爾堡實際上就完全落入了「尊貴囚犯」們的手裡。但這些人依然不敢輕舉妄動。他們知道,城堡周圍還有一些負隅頑抗的德軍,一旦離開城堡,很有可能再次羊入虎口,於是決定據守待援。
不過,伊特爾堡中的囚犯做夢也沒想到,岡格爾會成為他們的救星,讓他們的命運得到反轉。
岡格爾審時度勢,知道納粹德國氣數已盡,加上他素來與黨衛軍不和,決定臨時倒戈,幫助伊特爾堡中的「尊貴囚犯」脫身。
於是,他派出聯絡官,找到了美軍第 12 裝甲師的李上尉。李上尉立即接受了岡格爾的投誠,並帶上十幾名部下和數輛謝爾曼坦克,聯合岡格爾,一起營救伊特爾堡中的這些「尊貴囚犯」。
5月4日下午,在兩輛謝爾曼坦克的開道下,一支奇葩的隊伍到達了伊特爾堡,分別是14名美軍士兵,以及左臂上綁著一塊黑布的10名德國國防軍士兵。他們沒費一槍一彈,就被城堡內的「尊貴囚犯」們迎進了堡內,佔據了伊特爾堡。
第二天,德國黨衛軍17裝甲擲彈兵師得知伊特爾堡失守,帶著近200名士兵趕到,對城堡發起了猛攻。
(法國總理雷諾)
一場二戰史上最奇葩的攻防戰就這樣打響了。
戰鬥開始初期,由於敵眾我寡,聯軍並未獲得多少優勢,反而是進攻的黨衛軍稍佔上風。謝爾曼坦克雖然具有較強的火力,但也被黨衛軍的高射炮擊毀了幾輛。
法國總理雷諾看到形勢危急,不顧個人安危,操起一隻衝鋒鎗準備撲向敵人。他被岡格爾及時救下,但岡格爾卻被黨衛軍狙擊手當場射殺了。
終於,聯軍等到了援軍的到來,附近的美軍第142步兵團及時趕到。城堡內的德軍看到美軍坦克出現的一剎那,激動得手舞足蹈,高興地大聲叫喊著:「美國坦克到了!」
最後,德國黨衛軍在美德兩軍的夾擊下,潰敗而去。伊特爾堡內的所有「尊貴囚犯」全部得救,這場史上最奇葩的戰鬥就這樣戲劇性地結束了。
美軍李上尉獲得十字勳章,陣亡的岡格爾被安葬在沃格爾小鎮,被奧地利人視為英雄,並用他的名字命名了一條街道。
(參考資料:《二戰全史》《最後的戰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