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對待別人,是一種修養,是一門學問。一個人,要想別人對自己好,必須自己對別人好;要想別人說自己好,必須自己說別人好。
《朱子家訓》裡有一句話,就是告誡世人應該怎樣對待別人, 很有教育意義,值得大家好好領悟。
人有喜慶,不可生妒忌心;
人有禍患,不可生喜幸心。
他人有了喜慶的事情,不可有妒忌之心;他人有了禍患,不可有幸災樂禍之心。
為什麼說「人有喜慶,不可生妒忌心」?因為嫉妒完全是一種於人有害、於己無益的不道德心理。嫉妒之心,不但害人,而且害己。
嫉妒心重的人目光短淺,氣量狹小;嫉妒心理可能會使人蒙蔽雙眼,判斷失誤;嫉妒心還可能會影響人際關係,錯失成長機會等。
有嫉妒之心的人,個人主義思想都很嚴重。他們分析問題、處理問題的準則就是「利己」,一切以「自我」的利益為中心。
你的才能不能比我好,你的地位不能比我高,你的境遇不能比我優越。總之,你的一切都不能比我強。你如果比我強,我便怨恨你、誹謗你、諷刺挖苦你,甚至造謠中傷你。
司湯達曾說過:「嫉妒是諸惡裡面最大的惡德。」一個人如果妒火燃燒,失去控制,那妒火就有可能成為吞噬一切的怪獸。
龐涓因妒忌孫臏的才能,竟喪盡天良地除去孫臏的膝蓋骨,但最終還是落得個兵敗馬陵道的可悲結局。
上官大夫因為嫉妒屈原的才華而在楚王面前誹謗屈原,不辨是非忠奸的楚王因而疏遠了屈原,屈原報國無門,最後只得含冤投汨羅江自盡,強大的楚國也因此斷送在內奸外賊手裡。
由此可見,嫉妒之心,有百害而無一利,每個人都要學會克服嫉妒心理。
第一,要懂得「天外有天,人外有人」的客觀規律。任何人都有不如別人的地方,當別人在某些方面超過我們時,我們要學會接納他人的優秀與進步。
第二,要將心此心,學會換位思考。當你感到嫉妒之心油然而生時,你可以想一想,「假如是我取得了成績,對別人這種無端的怨恨心中會有什麼感受?」這種換位思考,會十分有效地幫助一個人擺脫苦悶的嫉妒心理。
第三,要認識成功的本質是超越自我,而不是戰勝別人。要通過加強品德修養來淨化心靈,來破除心胸狹窄、自私自利的思想。
廉頗之所以能「肉袒負斧質,至藺相如門下謝罪」,主要就在於他克服了對個人利益的斤斤計較,也和藺相如一樣,認識到了國家的利益高於一切,因而不再嫉妒藺相如的地位高於自己。
為什麼說「人有禍患,不可生喜幸心」?因為每個人都不容易,人生難免會有禍患,所謂「人有旦夕之禍福」。面對別人的不幸,我們應該同情憐憫,不應該冷漠無情,不應該幸災樂禍。
如果幸災樂禍,以別人的災禍為可喜可幸,說不定災禍就會隨你而來了。到那時,這個災禍就不是在別人,反而是在自己了。這豈不是很打臉?
一個人無論在什麼時候,在希望自己日子越過越好的同時,也應祝福別人遠離災禍,人生幸福。
宋朝名士邵康節有一首詩:「每日清晨一炷香,謝天謝地謝君王。但求處處田禾熟,唯願人人壽命長。國有賢臣安社稷,家無逆子惱爹娘。四方寧靜幹戈息,我若貧時也不妨」。
這首詩體現了一個人待人的雅量,值得每一個積德行善的人學習領悟。
結束語:與人交往,一定要心存善念。對別人的成功與發達,要隨喜,要祝福。不可心生嫉妒。對別人的災禍和苦難,要同情,要憐憫。不可幸災樂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