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紅利」是如何消滅人口增長的

2020-12-16 房地產帶鹽人

本文為「房地產帶鹽人」的第189篇文章。

今天我們來繼續談人口,人口因素並非僅僅關乎房地產市場,人口是整個國家和經濟體運行的一個基礎因素。過去30年我們一直在喊人口紅利,令人深信不疑的是人口基數大、增長速度和人口年齡結構為我們過去二三十年的經濟奇蹟提供了條件,同時令人無可否認的另一點,如今我們也面臨人口增長乏力的情況,作為世界數一數二的人口大國,這個問題看似沒那麼迫切,其背後的成因和未來的趨勢絕對值得探討。

人口紅利究竟是什麼

如果我們深刻探討人口紅利這個詞,會經歷一番習以為常到深以為然再到深刻思考的過程,我們如此習慣和享受人口紅利這種觀點,以至於我們認為它是一種絕對的途徑,一種只有利沒有弊的方式,為人口帶來的經濟繁榮、創造力和需求,尤其是低廉的勞動力成本和廣闊的、巨大的曾經被忽視的市場,也許我們在認知上還有一些偏差,忽略了一些東西。

人口能作為紅利,我們經歷的收取紅利的方式其實是一種利益的讓渡,通過讓一部分人,一代人來承擔一些代價和並不平衡的成本,通過收入和貢獻的錯配,來支撐另外一部分人和區域、行業的繁榮。這個過程才是人口紅利實現的途徑。

例如城鄉二元化問題,城鎮戶籍和農村戶籍在享有的權益方面仍有溝壑,且不說這是經歷了新農合納入醫保、財政向中西部轉移支付、消除貧困等方面的努力已經彌合了不小的差異,在這個基礎之上仍然存在在就業、教育、收入和居住環境、保障方面的差別。自改革開放以來的已近40年,這方面的紅利更多的堆積在城市,例如農民工在缺乏保障和收入剪刀差的情況下為城市提供了大量的勞動力供應,之後則是高等教育群體在讀大學之後安身落戶的門檻。

近五年的另一個趨勢則是青年一代外出務工意願降低,收入的差異和生活的成本方面的取捨,最終成為90後小鎮青年選擇就近擇業而不是奔赴遠方大城市去尋夢的一個原因。另一個逐步疊加的效果則是在相對富裕的鄉鎮,由於受到網際網路扁平化帶來的機會誘惑,選擇電商、自媒體和周邊服務業的青年人也可以在家鄉獲得較好的生活條件,工作機會;此時五環外更廣闊的的下沉市場逐步形成,這個時候需求才真正變得為人所知。

若干年之前只有在網絡上擁有話語權的人的聲音能被關注,無論是資本還是產能都在向這個群體傾斜,就是大家熟悉的上一波「消費升級」。那時候東西要用品牌和價格來不斷迭代,然後消費者一方面在追求一些外在的物化標籤來給自己定位,商家一方面在引導和迎合這種態度。但是隨著移動網際網路的興起,受益於我國廣闊而紮實的4G基礎設施以及物流終端的瘋狂擴張,一部普通的手機也可以讓身在五環外的人接入這個喧囂的世界,也許談不上享受,但拼多多的崛起也真好伴隨著四五六線城市需求的擴張,實惠的供應再一次震驚了原來的網際網路主流聲音——原來我們有那麼大一塊市場,然而大家在發現之後,也並沒有什麼其他能做到的,因為之前的二元化割裂仍然存在,大家都在隔岸觀火,除此之外不知道自己的對面是誰,自己能做些什麼。

這時候的紅利是靜態的,大家各取所需,都知道其他人就在那裡,但也不能彼此擁抱,這背後的原因很有趣,紅利被放大的同時,伴隨的是階層固化和逐步收緊的上升通道。

生育意願降低則是生存預期變化的一種結果。

下降的生育意願

從被催婚到被催生,到催生二胎,這是如今社會二元化的一個分水嶺,你有沒有被催,被催到了哪一步,決定了你對事情看法和其他經歷的人的邊界。大家的感受並不相同,態度也未必只是不同年齡的人之間才會有差異。

我們社會適齡群體對婚育的看法正在迅速的改變,一代人的時間內,上一波適齡群體和如今的適齡群體已然涇渭分明。關於生孩子,有個網上的段子說:

80後在努力生,

90後在考慮生不生,

00後發現自己還是學生。

觀念上的割裂實際上是人們不同處境下的體驗差異造成的。催兒女的父母在生活空間上與兒女可能相隔不同量級的城市,他們對兒女面對的壓力無從判斷,總會想什麼樣的門檻會讓人放棄結婚和要孩子這麼基本的需求。這是因為求學和就業,當子女已經開始面臨城市生活的門檻,在人口紅利後期安家落戶變得更加困難,若不選擇回頭路,也就意味著必須延後結婚生子的年紀。

所以很簡單,除了不結婚的少數,大多數要結婚的婚齡推遲,原本25、6歲結婚生子,現在這個群體選擇29~30歲再做這件事,這時候去切片統計就會發現適齡人群單身、未婚未育的比例增加了。這只能說是個階段性現象。

偽單身:不過是結婚年齡延後

那麼什麼情況下,單身和不婚比例升高才會開始成為統計意義上的事實?就是當這一代人在人近中年的時候仍然未婚的群體顯著增加,即使錯過了年紀也沒有找到合適配偶或者沒有結婚意願。這一點可以參考緊鄰日本。

日本國立社會保障人口問題研究所的調查顯示,2015年,直到50歲都沒有結過一次婚的人群,男性為四分之一,女性為七分之一「終身未婚率」的數據比起10年前的調查,男女分別都上升了3個百分點,為史上最高紀錄。

然後才會出現真正意義上的少子化,隨之而來的是老齡化社會結構。

少子化社會的特徵並不只是大家意識到的少生孩子,還有一個典型特徵是男性和女性都對婚育缺乏興趣!這其中的差異點在哪裡呢?

我們看目前我國的情況,從社會輿論而言有種普遍的觀念衝突——孩子給誰生的?

這點在邏輯上很奇怪,孩子難道不是夫妻雙方的共同後代嗎?

然而由於男女地位不平等,延伸出的女性在家庭和社會角色時沒有自我,同時婚育造成在收入就業方面的損失無法得到明確的彌補,這時候要麼把壓力丟給男人,要麼則選擇不結婚、不生孩子、晚生孩子。這時候男女對要孩子的迫切程度不同,進而矛盾點在於男性希望生孩子而女性不想。

就比如網絡輿論爭議較大的女性對彩禮的要求,對配偶的挑剔,以及男性以為女性通過結婚和生孩子為要挾提過分要求,上面說的就是這背後的不平衡。

我們接著來看什麼階段大家都對婚育沒興趣了,當女性處於不平等的地位中,不斷通過加高要求來阻止自己進入婚育,當這個要求條件達到許多男性難以接受的程度,對男性而言婚育也開始變得不划算,這時候男女就一樣了,不如單身更舒服,那麼就選擇單身吧。這時候單純去把問題視作男女兩性矛盾是非常偏頗的,大家都內卷了,彼此傾軋沒意思,你情我願的各自過也是一種輿論正確,沒毛病啊。

這一點跟房價有點像,房子賣的貴,一開始是買家砸鍋賣鐵,之後發現無論怎樣都買不了索性不買了,而賣房子的一方則面對賣便宜了會虧本。這時候市場供需也會達成一種平衡——既沒有需求、也沒有供給。

所以我總是在分析市場的時候,先把人口增長放在第一位,選擇城市的基本面就是人口紅利的延伸。城市化的過程,生存的成本增加進而阻礙了自然生育率,若總和生育率低於2.1,則意味著認可自然增長停滯,這時候只能以流入人口來保障城市人口數量的增加。

這時候大城市的虹吸效應開始顯現,無論是深圳這樣的人口平均年齡低的移民城市,還是廣東省這樣的移民大省,以及其他一二線城市,在人口增速上大多佔據先機,而代價是掏空周圍的三四五線城市。

山東這樣愛生孩子的省份,在貢獻了放開二胎後全國二胎五分之一的增量之後也開始出生率走低的趨勢,更不用說一直處於低生育率的東三省。

遷徙,到大城市,面臨安家和生存成本的持續上升,一方面人聚攏向更大的城市,一方面被成本高企延後的婚育年齡,這就是人口紅利之後的生育率下降難題。即使我們像日本城鎮化率那麼高了,如果這種差異推動人們繼續選擇更高的成本,而無法攤薄生活的選擇餘地,紅利本身就是限制人口增長的原因了。

相關焦點

  • 薦書|《人口簡史——人類社會發展的秘密》:人口非皆「紅利」
    內容簡介全書分別探討了人類進入文明歷史以來,人口變遷之面貌、人口起伏規律、人口與經濟社會發展的真實關係、個體價值和人生幸福、人類未來發展的若干趨勢等話題。本書立意從「以人為本」的角度,去重新闡述和解讀人口與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問題,改變過去人們對於人口的簡單化、片面化、物質化的錯誤認識。本書對當下熱門的人口紅利、生育率下降、老齡化等話題進行了解析,對國家經濟發展的不同模式提出了新的解讀,對人生的幸福追求和教育問題進行了反思,對女性化崛起、個體意識覺醒、人工智慧降臨等新趨勢進行了展望。
  • 2019年中國人口總量及人口結構,城鎮化率和老齡化實現「雙增長」
    資料來源:國家統計局,華經產業研究院整理2019年,我國出生人口1465萬人,人口出生率為10.48‰;死亡人口998萬人,人口死亡率為7.14‰;人口自然增長率為3.34‰。資料來源:國家統計局,華經產業研究院整理資料來源:國家統計局,華經產業研究院整理三、城鄉人口數量20世紀90年代至今中國城市化經歷加速發展階段。近年來,我國城鎮化率持續增長,推動農村人口湧向城市,農村居住人口和農業從業人員將大幅下降。
  • 從「人口紅利」到「低價」勞動力,是什麼讓我們越來越「廉價」?
    作為一個人口大國,中國在早期發展的時候,是不缺勞動力的。也正是因為「不缺」,中國的勞動力越來越「廉價」。到如今變成了「兩難」的境地。一邊是勞動力越來越廉價,一邊是人口出生率越來越低,中國的「人口紅利」正在不斷的遠去。儘管如此,仍舊改變不了勞動力「廉價」的事實。實際上,中國人工成本低廉,這是早有跡象的事情。
  • 人口無限制增長是禍,還是福?有什麼科學依據?
    人口無限制增長的利弊是什麼? 短期來看,人口無限制增長可以讓處於勞動年齡的人口數量變得更多,正所謂人多好辦事,不管是要搞大規模的基礎建設,還是針對特殊人才選拔。
  • 我國人口紅利將消失?2019年中國出生人口再創新低!
    據國家統計局統計數據顯示,2019年末中國大陸人口出生率為10.48%,全年出生人口1465萬人。據了解,此數據刷新了2018年1523萬出生人口的最低值。有相關機構預測,到了2100年,中國人口總數可能還不到10億。
  • 人口問題深度探析:紅利的蜜糖正在慢慢變酸
    1、人口紅利的蜜糖……正在漸漸變酸1.1、人口紅利的蜜糖時代20世紀70-80年代人口紅利蜜糖期始於出生率(birth)與生育率(fertility)之同時開始下降時。彼時,世界人口增長迅速,直到1990年左右每年都以2%的速度增長,見下圖1:隨後,由於AE和EMEs的出生率和生育率下降,世界人口增長率每年放緩至約1.25%,直到現在。
  • 人口再度發出負增長預警!房價到底什麼時候跌?
    近期,關於人口問題的新聞引起了社會廣泛關注,也被視為樓市「利空」,我們距離「人口負增長」又近了一步?! 首先,近日中國人口與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團隊在《人口與健康》雜誌發表文章《我國「十四五」時期及中長期人口發展態勢分析》。該研究預測,中國總人口在2027年後開始進入負增長。
  • 臺灣人口今年開始負增長,比推估結果提前兩年
    【環球時報報導 記者 於名】臺灣「國發會」18日通過人口推估報告(2020—2070年),結果顯示今年總人口將正式轉為負增長,比之前推估結果提前兩年。臺「國發會」每兩年根據最新戶籍人口、出生、死亡及遷徙等相關統計,進行未來50年人口推估。
  • 中國人口紅利正在消失,政府怎麼做,才能讓年輕人甘願生孩子?
    顯然,在嚴重老齡化、新生兒減少、育齡婦女減少、男女比例失衡等諸多因素的影響下,中國的"人口紅利"正在緩慢減弱。當人口紅利完全消失時,後果可以參照日本社會。因此,"鼓勵生孩子"是當今社會最重要的事情。在我們祖父母那一代,"催生"可能會得到很好的回應,因為當時的社會相對落後,沒有生育和撫養孩子的壓力。只要"養大"可以,教育和培訓就不會受到重視。
  • 東莞市人口發展規劃發布 2030年全市常住人口要達1020萬人
    自2016年開始,東莞市戶籍人口加速增長,2018年戶籍人口達231.59萬人,佔常住人口比例為27.6%;2018年新增戶籍人口20.28萬人,其中超過八成來源於機械增長(人口遷入超過遷出而引起的增長)。自2009年以來,東莞市外來流動人口總體保持平穩,近兩年增速略有上升。目前,東莞市常住人口仍以青壯年勞動人口為主。
  • 任澤平:中國就業市場正由人口紅利轉變為人才紅利
    在經濟復甦趨好的環境中,任澤平判斷,今年全年中國經濟應該可以實現2%以上的增長,這一成績在全球來看非常矚目。究其原因,疫情之中的投資、消費、出口三駕馬車表現有所不同,但同向發力,將中國經濟拉出第一季度負增長的「坑」。  首先,中國市場的投資效應良好,「未來投資機會在中國」再度被印證。
  • 美國人口增長不到0.5% 美媒:新冠病毒加劇人口增長停滯
    來源:中國新聞網中新網12月23日電據美國廣播公司(ABC)報導,美國人口普查局22日發布的人口估測數據顯示,從2019年到2020年,美國人口增速為至少120年來最低水平。人口統計學家表示,這一趨勢讓人得以窺見新冠疫情所造成的損失。資料圖:當地時間12月17日,人們在美國紐約中央公園遊覽雪景。 中新社記者 廖攀 攝據報導,美國人口普查局估計,從2019年7月到2020年7月,美國人口增長了0.35%,增加了110萬人。2020年7月份美國人口估計超3.29億。
  • 埃及人口總數突破1億
    2月11日,埃及中央公眾動員和統計局大樓外懸掛的居民人口實時計數器備受關注。下午2時30分左右,隨著計數器上的數字首次上升至9位數,埃及成為全球第十四個人口過億國家。埃及人口出生率一直維持在較高水平,每年新增人口約250萬。
  • 2019年全國人口大數據:人口總量突破14億 老年人口佔比達18.1%(圖)
    中商情報網訊:2019年末,我國人口總量達到14億人,受出生人口減少影響,人口總量增長略有放緩。城鎮人口比重超過60%,城鎮化水平繼續提升。勞動年齡人口有所減少,勞動力資源依然豐富。全年出生人口1465萬人,比2018年減少58萬人,人口出生率為10.48‰,比上年下降0.46個千分點;死亡人口998萬人,比2018年微增5萬人,人口死亡率為7.14‰,略升0.01個千分點。2019年我國出生人口總量減少的主要原因是育齡婦女人數持續減少,特別是生育旺盛期育齡婦女人數減少。
  • 人口對未來經濟發展的影響
    人口對於經濟發展的影響:人口增長在一定範圍內是有利於經濟增長的,會對經濟的發展產生積極的影響。但是人口增長超過了一定的範圍就會阻礙經濟的發展,產生消極的影響。因此應該將人口控制在一個合適的範圍內,使人口的增長促進經濟的發展。
  • 中國大陸人口突破14億!人口出生率創70年新低?
    其中,出生人口1465萬人,人口出生率為10.48‰;死亡人口998萬人,人口死亡率為7.14‰;人口自然增長率為3.34‰。另外,統計局局長表示,雖然2019年出生人口比上年減少58萬人,但這一減少規模相較之前年份已經有所下降。在2019年出生人口中,二孩及以上孩次比例達59.5%,比例連續幾年提高,說明全面放開二孩政策發揮了成效。
  • 英媒:中國人口最多的省份將放鬆對國內人口流動的控制
    英國路透社1月15日報導,原題:中國人口最多的省份將放鬆對國內人口流動的控制中國的廣東省本周宣布,將放開放寬除廣州、深圳以外的城市落戶限制。該省表示,這是加快推進新型城鎮化努力的一部分。中國政府已鼓勵許多中小城市放寬落戶限制,以幫助增加人口、重振經濟增長。去年底有關機構發布指導意見,要求全面取消城區常住人口300萬以下的城市落戶限制,全面放寬城區常住人口300萬至500萬的大城市落戶條件。幾十年來,戶口一直被用來管控中國國內人口流動。沒有戶口,城市居民就無法得到很多公共服務,比如教育和醫療等。
  • 人口大爆炸,即將進入災難的埃及
    這意味著到2030年,埃及人口將達到1.25億;到2050年,人口可能翻一番達到2億。人口年輕化尤其顯著,10歲以下人群成為最大年齡段人群,全國60%人口都是30歲及以下的年輕人。人口結構年輕化為埃及提供的大量勞動力,龐大的人口規模為埃及提供了巨大的市場潛力和人口紅利,但是人口的大爆炸對社會和經濟帶來的制約和問題也隨之而來。
  • 人口發展深度分析:未來的人口變化會對經濟帶來什麼影響?
    從經濟增長理論來,人口紅利消失、勞動年齡人口佔比降低將削弱經濟增長動力。經濟增長理論可以大致分 為古典增長理論及現代增長理論。古典增長理論強調勞動力與勞動效率對經濟增長的重要性:亞當斯密的《國 富論》指出增加國民財富與促進經濟增長主要通過增加勞動力數量以及通過分工提高勞動效率來實現的。
  • 中國三重人口危機正在迫近,人口政策如何另闢蹊徑?
    這一項結果實在令人震驚,雖然說中國的人口眾多,現在依舊保持著世界人口總數第一的最大發展中國家,我們最不缺乏的就是人口,但是我們卻不難發現,在這龐大的人口數據中,卻隱含著讓人難以預估的社會人口問題:勞動力持續減少,老年人口急劇增加。